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贈王子直秀才
萬里雲山一破裘,杖端閒掛百錢游。
五車書已留兒讀,二頃田應為鶴謀。
水底笙歌蛙兩部,山中奴婢橘千頭。
幅巾我欲相隨去,海上何人識故侯。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杖端:用奔譽宙悼西晉阮修的故事。《晉書·阮修傳》說,阮修,字宣子,時常持杖出遊,杖頭掛百錢,到酒店,便獨自暢飲。
⑶五車書:形容讀書多,學問深。典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⑷二頃田:指供溫飽的田產。典出《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曰:“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為鶴謀:被鶴謀取,意即因閒遊而荒棄田園。王子直家住鶴田山,所以這樣說。
⑸蛙兩部:用南朝孔稚圭故事。《南齊書·孔稚圭傳》載,孔稚圭不樂事務,門庭草萊不剪,中有蛙鳴,他高興地說:“我以此當兩部鼓吹(猶百樂隊)。”
⑺幅巾:古時男子用絹一幅來束髮,這是一種儒生的裝束。
⑻故侯:猶言舊時官員,作者自稱。這裡作者以秦亡後在長安東門種瓜的故東陵侯邵平自比,意謂當隨王子直歸隱而耕,市員葛但誰又能識得當年做官的蘇東坡呢。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身穿一件破裘衣遊歷萬里山水,百錢就這樣隨意地掛在手杖上。
豐富的藏書留在家中給兒孫誦讀,鶴田山上還有兩頃薄田。
住處幽雅,溪邊有蛙歡叫,果樹成蔭,不用擔心衣食。
我願頭戴幅巾隨你歸隱江湖,只是海濱無人與我相識。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酬贈詩,當作於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蘇軾被貶惠州之時。元祐八年(1093),守舊派的當權人物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後,變法派抓住機會一度成為朝廷上的主導力量,守舊派因此被變法派大肆打壓,蘇軾也因為一貫所站的立場,再加上當妹汗凶時的他是元祐黨人的領袖,被變法派全面打壓,於是蘇軾被貶於惠州。這首詩就是蘇軾被貶時與好友王子直離別所作的一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首聯以鴉幾“身穿破裘””手掛百錢“等詞語來描寫了好友的相貌特徵。頷聯和頸聯描述了好友的家境。由"五車書”“二頃田”等詞語可見好友不愁衣食。再與上文“杖段閒掛百錢游”相聯繫,便可得知好友王子直的家境非常富裕。尾聯描述了蘇軾將要被貶,馬上就要與好友離別時發出的感嘆。這首詩歌的寫法很特別,前三聯,蘇軾是以好友王子直的角度來描寫他的處境,而到了尾聯,蘇軾又回到了第一人稱的角度發出自己的感嘆。
詩歌中“五車書”“二頃田”“蛙兩部”“橘千頭”這些典故,都恰好跟數字有關。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這些典故所出的那些人物,往往是智慧與情操出眾的高人,所以,典故的取資不僅僅是字面,原典那些未曾移用的文字也被拖了進來,輔助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杖頭百錢”“兩部鼓吹”“千頭木奴”這三個故事來講王子直,也就連帶著稱讚他跟阮修一樣,“性簡任組習凝,不修人事。絕不喜見俗人,家無儋石之儲而宴如也,常自得於林阜之間”;原典的孔稚圭“風韻清疏,好文詠,不樂世務,居宅盛營山水,憑几獨酌,傍無雜事”的瀟灑,也都投射到了這位秀才的身上;並從側面誇獎他跟李衡一樣,雖不汲汲於治家營生,倒也有遠見,能謀劃,使後代足用而免於飢餒。
王子直雖是東坡晚年才結識的朋友,但在東坡貶謫惠州的艱苦日子裡,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所以東坡的這首贈詩寫得樸素親切,充滿情味。東坡樂意追隨他終老江湖。詩中運用典故刻畫人物形象,敘寫今事,巧妙地組織、改造典故詞語,構成工整新穎的對仗,但連續三聯用數量詞對仗,畢竟缺少變化,有逞才炫技之病。
名家點評
宋代嚴有翼《藝苑雌黃》:“《贈王子直詩》云:‘水底笙歌蛙兩部,山中奴隸橘千頭’。誰不愛其語之工。然《南史》:‘孔德彰門庭之內,草萊不翦,中有蛙鳴。或問之曰: “欲為陳蕃乎?”曰:“我以此當兩部鼓吹,何必效蕃?”’即無笙歌之說。”
宋代洪邁《容齋隨筆四筆》:“以棄騙院鼓吹為笙歌,正是妙處。”
宋代葉夢得《石林詩話》:“蘇子瞻嘗兩用孔稚珪鳴蛙事,如‘水底笙簧蛙兩部,山中奴婢橘千頭’,雖以‘笙簧’易‘鼓吹’,不礙其意同。至‘已遣亂蛙成兩部,更邀明月成三人’,則‘成兩部’不知謂何物,亦是歇後,故用事寧與出處語小異而意同,不可盡牽出處語而意不顯也。”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用詞多以數字目,大小相形,清艷兩絕。”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鑽駝夜抹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