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王山人歸布山》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贈別詩。全詩共十四句七十字,字裡行間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濃濃不捨與依依惜別之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嚮往隱居和求仙訪道的思想。全詩開頭的起句到最後的結句,從述說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樣,詩人的思想從起句到結句已經經歷了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王子析道論①,微言②破秋毫③。
還歸④布山隱,興入天雲⑤高。
爾去安可遲?瑤草⑥恐衰歇⑦。
我心亦懷歸⑧,屢夢松上月⑨。
傲然⑩遂獨往,長嘯開岩扉⑪。
林壑⑫久已蕪,石道生薔薇⑬。
願言弄笙鶴⑭,歲晚來相依。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析道論:析,分也,解也。道論,即道家之經論。
③秋毫:謂精微之理。《三國志·魏書·管輅傳》裴松註:“《輅別傳》曰:何尚書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巧妙之至,殆破秋毫。”
④還(huán)歸:返回。
⑤天云:天空之雲,常以之喻高遠。
⑦衰歇(shuāi xiē):猶衰落;止息。
⑧懷歸:思歸故里。
⑨上月:上弦月。
⑩傲然:高傲貌;堅不可屈貌。
⑪岩扉(fēi):借指隱士的住處。
⑫林壑(hè):指隱居之地。
⑬薔薇(qiáng wēi):植物名。落葉灌木,莖細長,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狀複葉,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花白色或淡紅色,有芳香。
⑭願言弄笙(shēng)鶴:願言,《詩經·衛風·伯兮》:“願言思伯,甘心首疾。”箋:“願,念也。”弄笙鶴,用王子喬事。《列仙傳》卷上: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嶺,望之不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白話譯文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論,微言透徹秋毫。
馬上要回歸布山去隱居,逸興高入雲天。
你能不能多待幾天再回去?怕山上的瑤草會衰歇嗎?
我也很想去隱居,屢屢夢見松間雲月。
你傲然獨往,長嘯著開劈岩石築室。
林壑久已荒蕪,石道上都長滿薔薇。
冬天來到的時候,我會去你那裡,一起弄笙戲鶴,風雨相依。
創作背景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夫人許氏病故於任城,孔巢父等人大約是前來弔唁,李白有《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還有與友人魯頌告別的《別魯頌》。李白還遇到了來自布山的王山人(布山又名布金山,在泰山西南八十里,今肥城境),臨別時作《贈別王山人歸布山》贈別。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共分四個部分。第一個四句組(“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還歸布山隱,興入天雲高。”)以“毫”、“高”為韻,是全詩的起首,“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介紹王山人並對友人才幹的讚賞躍然紙上;“還歸布山隱,興入天雲高。”敘事說友人要歸布山了;第二個四句(“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改以“歇”、“月”為韻,是承接前一組詩,“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直言對友人的不捨,希望友人能多待幾天;“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說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嚮往那種隱居生活;第三個四句(“傲然遂獨往,長嘯開岩扉。林壑久已蕪,石道生薔薇。”)又改以“扉”、“薇”為韻,是詩意起了轉折,詩人想像王山人回到布山的情景,言語間滿是嚮往;最後一個二句(“願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和上一組詩一樣,也以“依”為韻,“歲晚來相依”以講述自己的願望結束全詩,我也要到你那裡去。
朋友離別而去,李白有著濃濃的不捨與依依惜別之情,但只說“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把萬語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尋味。雖然是贈別,卻無淒涼之味。“願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詩人很直接的表達了嚮往隱居和求仙訪道的生活。
這首贈別詩,雖有別離之愁,卻並不為愁所溺,“哀而不傷”,這也是盛唐“酬應體”五古的一個特點,離別之際,他們或許會有些傷感,但是不會沉淪其中。
名家點評
中國李白研究會會員樊英民:詩中“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懷歸曹隱居之徂徠山竹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