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佑五年(1245年)析長溪西北地置福安縣、宋、明兩朝代,賽江的水運業初見波瀾,成為閩東北及浙南地區通向外部世界的“山海門戶”、明朝、萬曆年間、在賽江下游的鹹水灘、製鹽業出現清朝康乾盛世、工商業萌芽的產生、水運業驟興、成了近代沿海移民集鎮、逐漸形成了港口商埠的雛形清朝光緒年間、賽岐建立郵政代辦所、為閩東最早清末民初、賽岐建起了一條1里多長的騎樓式商業街、賽岐籍帆船也揚帆駛向國內外各大港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賽歧
- 外文名:SAIQI
- 港口類別::海港
- 國家地區::中國china
概述
港口自然情況
港口基礎設施
發展歷程
20世紀30年代、賽岐商人自行投資、架設了一條從賽岐至福安縣城的電話線、長達24公里、
20世紀上半葉、日本人入侵中國、賽岐港難逃厄運、
1952年1月3日,賽岐象江鄉組織陳奶勤互助組,為全區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2年7月全區實行中、國小統一招生辦法,福安師範校址由穆陽遷賽岐羅江。
1952年專署舉辦夏、秋兩季物資交流會,先在賽岐及各縣城關試辦,然後在全區開設62個交易點,成交總額達180億元(舊版人民幣)。
1953年11月,賽江主航道開始設立航標。
1954年設立福州港務局三都辦事處在賽岐掛牌成立,賽岐成為當時閩東最發達的地區,擁有閩東最完備的基礎設施和金融中心.
1955年,創辦福安市第二中學
1956年,創辦賽岐中心國小
1956年,福溫公路通車途經賽岐,賽岐人第一次聽到汽車的喇叭聲響
1956年4月,賽岐至霞浦的浦賽公路修通
1957年,在港區的東岸就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框架式的港務貨運碼頭,靠泊能力為600多噸,隨即擴建成連體碼頭,靠泊能力提高到1500噸。
1957年,閩東全區和賽岐遭受20餘年未見的大旱及冰雹災害,糧食歉收,農民普遍缺糧,生活困難
1958年,賽岐至閩北浦城的公路通車,北京至福州的國道和從閩東沿海霞浦縣至閩北山區浦城縣的省道,在賽岐縱橫交匯,賽岐港成為閩東水陸交通樞紐中心
1960年,福安二中由穆陽遷往賽岐
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後期,工業品採購供應二級站、農資公司、土產公司、鹽業公司、木材公司、石油公司、燃料公司、醫藥二級站、糧食轉運站、建材物資部先後在賽岐成立,閩東各縣紛紛在港口的周邊設立辦事處和建倉儲,賽岐成為閩東的經濟中心
1982年賽岐港經省政府批准闢為外貿運輸物資啟運點
1982年創辦賽岐初級中學
1983年起與香港正式通航
1984年經省政府批准闢為國輪外貿物資裝卸點
1985年賽岐初級中學更名賽岐中學
1988年5月由寧德地區行政公署批准成立“閩東賽岐經濟開發區”
1988年6月開始建造賽岐大橋
1993年,開發區組織參加香港、廈門、北京等地的貿易洽談和新聞發布會等招商活動,當年引進內聯項目18個,契約內資3.27億元
1990年代,賽岐開建商貿街(十二米街和二十四米街)
1991年4月經福建省編制委員會批准賽岐開發區升格為副處級機構
1991年,長達980米的104國道賽岐大橋建成通車
1996年,創辦賽岐第二中心國小
1998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確認賽岐經濟開發區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2006年3月,閩東賽岐經濟開發區經國家發改委公告為第四批通過審核的省級開發區,並更名為福建福安經濟開發區
2004年瀋海高速公路福安連線線賽岐互通口開通
2006年國家國土資源部落實了福建福安經濟開發區四至範圍,將甘棠北部區域納入賽岐管轄
2007年9月,賽岐大橋收費站停止運營並拆除,9日拆除完畢,賽岐被分割成兩地的歷史也隨即結
2009年,賽岐第二國小升格為賽岐中心國小
2009年,賽岐中心國小(原一小)升格為升格為福安市直屬國小,並更名賽岐國小
2008年福安二中升為省二級達標校
2009年賽岐工業總產值在寧德市9個縣(市、區)和2個開發區中位居第3名
2010年2月賽岐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
2010年賽歧是閩東唯一進入省百強鄉鎮的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