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而好儒

“賈而好儒”徽商特色之一。明代有人把徽商分為"儒賈"和"賈儒"兩種。儒賈以經商為名而行儒教之事,賈儒以崇儒為名而行經商之事。兩者都是具有相當文化程度的商人,或具有經商才幹經驗的文化人,是賈與儒的結合,是文與商的交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賈而好儒
  • 形容對象徽商
  • 開始朝代:明代
  • 典籍:《太函集》
概述,詳解,

概述

“賈為厚利,儒為名高”《太函集》卷52)。徽商賈而好儒,受到較深的儒學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使他們在經商中,善於運用心計,精幹籌算,審時度勢,決定取予。明代欲人黃鐮,少時從儒就學,立下經世之志,後來棄儒經商,在閩、越。齊、魯間進行商業活動。由於善於洞察"盈虛之數",故精幹"進退存亡之道",獲利甚多。清代款人葉天賜,生性聰穎,工詩詞,擅書法,因家貧行賈,"料事十不失一",一躍而為揚州富商。

詳解

明清時期,徽商的活動範圍“幾遍宇內”,所謂“山陬海涯無所不至”,尤其是在江南各地,向有“無徽不成鎮”之說。徽商的一個重要特色是“賈而好儒”,他們或是“先儒後賈”,或是“先賈后儒”,或是“亦賈亦儒”。徽商這種“賈”與“儒”的結合,便是徽商為“儒商”的內在根據。
許多徽商在從商之前皆是儒生,他們從很小時就熟讀經史,有較高的儒學修養。只因“士而成功者十之一”,所以,在科舉之途上碰壁的讀書人就只好“棄儒從賈”,即“先儒後賈”,“以儒服賈”。這些儒生雖然改換“賈”服,但對儒學仍情有獨鐘。他們從現象上看忙碌於商務,但其本質卻是“儒”,以“儒”作為內在素質來經商,以儒學的哲學與倫理來指導經商。 徽商中“先賈后儒”現象也層出不窮。如清代徽商江春,身任鹽業總商長達40年,然“老而歸儒”、“雅好詩書”。他在客居地揚州建起“秋聲館”,廣交天下儒士名流,並成為乾隆皇帝的文友,留下了“布衣交天子”的佳話。徽商汪廷榜年輕時從賈,遠抵漢江,為漢江波瀾壯闊的氣勢所震撼,於是“歸而讀書,學文詞”,最後中舉人。鹽商程魚門,經商致富,但始終心向儒業,到四十歲中進士。產生“先賈后儒”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主要原因也許是“儒”與官場有內在聯繫,能夠保護切身利益。所以,許多徽商不惜重金混跡儒場以及官場,以謀求政治庇護。
既然徽商對儒學者有剪不斷的情結,那么他們在從事商務活動中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以儒家思想來指導。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對從商有直接指導意義的主要有兩點:其一是以“仁”為本的思想。孔夫子的“仁者愛人”,孟子的“人性善”,可以說是儒家倫理中的核心概念,是對個人德行的最高要求。把“仁”、“善”的要領貫徹到經商實踐中,就必須堅持方法與手段的合理性與合德性,使經商能達到“至善”的目的。清代歙縣商人吳?,“平生仁心為質,視人之急如己,力所可為即默任其勞,事成而人不知其德。其或有形格勢阻,輒食為之不寧”。他經常諄諄告誡兒子說:“我祖宗七世溫飽,惟食此心田之報。今遺汝十二字: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親好人。”又嘗說:“人生學與年俱進,我覺‘厚’之一字,一生學不盡亦做不盡也。”教導其子孫在經商中要存仁愛之心、寬厚之德,這是經商成功的奧妙之所在。其二是以義統利的思想。儒家的義利觀,是把義和利看作既對立又統一的整體。儒家在處理義和利關係時,主張義、利並舉,所謂“禮以行義,義而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就是將義和利統一起來。清黟縣商人舒遵剛對義、利關係進行了淋漓盡致的闡述。他說:“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並說:“錢,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詐生財者,自塞其源也;今之吝惜而不肯用財者,與夫奢侈而濫於財者,皆自竭其流也。……聖人言‘以義為利’。又言‘見義不為,無勇’。則因義而用財,豈徒不竭其流而已,抑且有以裕其源,即所謂大道也”。就是說,“因義用財”才能開闢財源,使之流而不竭,既收到經濟效益,又收到社會效益。可見徽商的義利觀來源於儒家思想,見利思義、以義為利,正是儒家所要求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