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之彥

賈之彥

賈之彥,字漢公,號瀍溪,洛陽孟津人大楊河村人(該村因西河岸上曾有三株九丈九尺高的大楊樹而得名,今稱洛陽市孟津縣大陽河村)。

基本介紹

  • 本名:賈之彥
  • 別稱:瀍溪
  • 字號:漢公
  • 民族族群:洛陽孟津人大楊河村人
簡介,生平貢獻引,賈之彥其後代與文昌閣,

百科名片

康熙辛未年(公元1691年)欽點進士,做過甘肅會寧邑侯(縣令)。瀍陽義學“文昌閣”的創辦人。

簡介

康熙辛未年間(公元1691年)進士,做過甘肅會寧邑侯。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他辭官回歸故里,在村中建立義學“瀍陽書齋”又名“文昌閣”,親自啟教後生。今村子南邊,瀍河左岸,義學舊舍尚存。距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

生平貢獻引

康熙五十五年,他回歸故里孟津大楊村,建立瀍陽義學在上世紀50年代村國小建成之前,一直有學生就讀,傳授知識,技能,書法,繪畫等,曾經培養了大批學子。2018年已傳承近二十代。瀍陽書齋 (又名文昌閣)經歷近300年的歷史,2018年保存較好。其保存下來的《訓蒙要略》,仍有很高的價值。
該義學名曰文昌閣,坐北朝南,為二層閣樓,下為券窯,上為瓦房,總面積約110平方米。其下層券窯外壁上嵌有“瀍陽書齋”石匾,內有石碑一通。上層瓦房內鑲嵌著《瀍陽義學記》(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7年)夏)、《訓蒙要略》兩通石碑,文字內容均為義學創辦人賈之彥所撰。
《訓蒙要略》則為賈之彥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行為準則”,內容四字一頓,八字一句:“天地之內,惟人為靈;欲令成人,需先正蒙。”“先生講書,傾心敬聽;再將註解,細加研窮。”全文共12小篇2200多字,內容豐富,簡明易記。

賈之彥其後代與文昌閣

大陽河村大多數人家姓賈,他們以其七世祖賈之彥為榮。
2018年,村中仍存有許多明清時期賈氏建造的宅院,多為三進院落。每進院落均有上房和對列的廂房,其前兩進的上房都很軒敞,房頂呈“五脊六獸”狀;最後一進的上房為磚券窯洞,分上下兩層。窯外崖壁皆砌以青磚,上方多嵌有青石橫額。今村民賈西安家的崖壁上有三塊橫額,東邊一塊的文字是“輝東壁”,西邊一塊的文字是“邁西清”,中間一塊的文字是“惠迪吉”。現今,這些深宅大院雖然破損,但仍能顯出賈氏家族當年富甲一方的程度。
除義學建築外,村里還有大片古建築。據村民介紹,這些建築均為賈之彥及其後人所建。可惜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建築多數已經糟朽不堪,其中部分建築已坍塌,亟待保護。
文昌閣中原幾百餘塊歷代書法藝術石碑,現今已在文革中被損壞遺失大半。
文昌閣其下層正壁上,嵌有“瀍陽書齋”一石匾。文昌閣中鑲嵌著《瀍陽義學記》、《訓家要略》等多方石碑,碑文為賈之彥所撰。賈之彥先生於《瀍陽義學記》中表明了其辦學宗旨:“學者也,非徒取榮名與厚祿,所以致知力行,求為聖賢也。”他還用抒情的筆調讚美這裡的學習環境:“瞻彼室號,瀍水之濱,山圍水環,翼然中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