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性資產管理及其財稅對策

《資源性資產管理及其財稅對策》是由孫亦軍編寫,於中一指導的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源性資產管理及其財稅對策
  • 論文作者:孫亦軍
  • 導師:於中一
  • 學科專業:財政學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學位授予時間
2006
關鍵字
自然資源 資產管理 財政政策 稅收政策
館藏號
F062.1
館藏目錄
2009\F062.1\6

中文摘要

20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全球範圍內普遍出現了資源耗竭與環境惡化的問題,能源危機也一再出現,資源問題不僅引發了戰爭,也引發了人們對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思索。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歷經四年時間,於1987年發表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指出“工業化國家的許多發展道路是不能持久的,許多緊迫的生存問題與不平衡的發展、貧窮和人口增長相關。它們都把前所未有的壓力置於地球的土地、水體、森林和其他自然資源上。螺旋形下降的貧窮和環境惡化是機會和資源的浪費,尤其是人力資源的浪費。”報告認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能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持久、穩定的支撐能力為基礎。可以說,《我們共同的未來》揭開了可持續發展的序幕。我們國家也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了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並於1994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將可持續的發展戰略與重大行動規定為:按照資源有償使用的原則,國家將著手研究制定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補償政策和環境稅收政策;研究試行把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有關統計指標和市場價格比較準確地反映經濟活動所造成的資源和環境的變化;改革資源價格體系,促進資源的節約利用和保護增值。可以說,國家的方針政策已經明確,但在實際運行中行動卻顯得很緩慢,不僅理論上的問題沒有解決,資源管理體制也沒有理順。 我國的資源性資產全部屬於國家所有,因而也造成了長期以來許多自然資源低價甚至無價開採和使用,人們沒有或者很少有資源節約的概念,使得國有的這一塊財源流失也比較嚴重。目前,我們對於國有企業的經營性資產比較關注,對於其存量和管理做過許多研究,但對於國有資源性資產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研究還幾乎是空白。按照傳統的財政理論,財政分配僅限於國民收入分配領域,對於資源配置和資源耗費的管理一直是比較忽視的。事實上,自然資源的亂采濫伐、國有資源價值的流失,必然導致國家財政的困難。一方面,國家財政流失了相當一塊國有資源的收益,另一方面,國家財政還承擔著大量的資源勘探、維護費用,資源替代研究費用,資源再生費用,由此也加劇了國家財政的困難。如何有效解決這一矛盾,關鍵是解決資源的價值管理問題,樹立資源價值與資源補償的思想,建立健全資源補償機制,確立資源的價值實體地位,保證國有資源價值收入全部納入國家財政收入體系當中去,使國民經濟走上良性運行軌道。 本文共分為八章,圍繞上述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說明了五個問題,一是在目前全球資源與環境現狀的大背景下提出問題,說明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困境;二是說明選題的意義。雖然我國政府早已注意到資源與環境問題對於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並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但現實的狀況並不能令人滿意,我國在自然資源和資源性資產管理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空白;三是進行了理論綜述;四是對論文的架構和創新點進行了闡述;五是提出了論文的不足和需要深化研究之處。 第二章為人類社會與自然資源關係的經濟學分析。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為指導,構建了一個理論分析的框架,確立了新的發展觀、新的財富觀、新的效率觀、新的增長觀。第二是分析了生產力的發展如何改變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知道,按照馬克思的理論,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生產關係的改變,從而改變了社會形態。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決定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改變,也決定了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改變,文中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分析了生產力的發展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改變。第三是分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供給和需求關係。第四是分析了自然資源利用中的公平與效率關係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與效率關係。 第三章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資源耗竭問題。這一章由兩部分構成,先是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資源的耗竭問題從全球範圍和國內兩個方面進行描述,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第二部分著重對節約型社會的深刻內涵進行闡述。無論是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還是建立節約型社會,都意味著要加強對自然資源的管理。而自然資源的管理最重要的也是我們目前最欠缺的就是資源的資產化管理,也就是資源性資產的管理,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資源性資產的價值管理,二是資源性資產的實物管理,即節約利用管理。在資源性資產的管理上,我們國家還存在許多空白,不僅管理體制需要完善,就是許多基礎性的工作也有待提高,比如說對資源性資產基本情況的統計,如果我們連基本的數據都不掌握,那就根本談不上什麼管理。所以,這一章針對自然資源存量的狀況提出了要加強資源性資產管理的問題。 第四章的內容是資源性資產和資源價值理論。目的在於闡述資源性資產及其價值理論。首先是概念的界定。要界定資源性資產的概念,先要明確自然資源的概念,因為資源性資產是自然資源的一部分,但二者之間不是等同的關係,也不能相互替代。明確了自然資源的概念之後,還要明確資產的概念,因為資源性資產不僅僅是一種資源,更重要的也是一種資產。正因為它是資產,才應該以市場經濟的理念對其進行價值管理。所以說,資源性資產具有自然資源和資產的兩種屬性,對它的管理也應該從這兩種屬性入手進行研究。 第五章在第四章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了一般意義上的資源性資產的管理問題,包括四方面的問題。一是資源性資產管理的現實意義;二是資源性資產管理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關係;三是資源性資產管理的基本思路;四是財政與資源性資產管理的關係問題。論文中提到了資源性資產的產權管理、市場化管理、政府管理和法制化管理。這四種管理是資源性資產管理的四種基本手段,這四種手段的相互協調配合,構成了資源性資產管理的制度體系。加強對資源性資產的管理,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就是資源性資產的管理與財政管理的關係,從產權的角度講,財政的一個重要職能是為國家理財,而在我國,資源性資產是國家的重要財富,為國家理財,就不能對這么巨大的一塊國家財富視而不見,任其流失。從政府管理的角度講,財政要體現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而資源性資產也可以說是一塊巨大的公共財富,財政有責任把它管好。 第六章是我國資源性資產管理的現狀分析。包括兩個大問題,一是國有資源性資產的概念與分類,二是我國資源性資產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資源性資產在我國屬於國家所有,因此,資源性資產更確切地說應該叫做國有資源性資產。這一章在明確基本概念和對國有資源性資產進行簡單分類的基礎上,主要描述了我國現行資源性資產管理體制的現狀,並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一是行政管理體制存在問題,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各部門之間相互不協調、不配合,或者說根本沒有一個協調管理的機制;二是經濟體制不完善,首先是產權制度不健全,國家的所有權收益得不到保證,也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本來成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但其職能範圍並不包含資源性資產管理,而其他專業管理部門如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等只是從專業分工的技術角度管理自然資源,而不是從資產的角度進行價值管理;其次是市場機制不完善,主要表現為資源性資產的定價不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來完成,人為地造成資源性資產的低價或者無價使用,致使國有資源性資產的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大量流失。三是法律體系不完善。 第七章是國外政府對資源和環境管理的比較研究。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當代國際上自然資源管理的趨勢研究;第二,國外政府自然資源管理的比較研究;第三,自然資源管理的財稅政策,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減免稅政策;二是適時開徵新的稅種;三是建立綠色稅制體系;四是節約型的政府採購制度。 第八章為完善我國資源性資產管理的財稅對策。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有資源性資產管理體制的完善;二是國有資源性資產資產收益體系的完善,國有資源性資產的收益體系主要由產權收益和管理權收益構成;三是國有資源性資產稅費體系的完善;四是加強資源性資產管理的財政政策建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