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玉民(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編劇)

賀玉民(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編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賀玉民,1957年出生,當過碼頭裝卸工、船員、教師、辦公室文員、企業文案策劃人……現為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編劇、寧波首個社區話劇團——寧豐話劇團團長,著有《大海情愫》《夜太陽》《藍藍的天,藍藍的海》《和豐紗廠》《燈塔》等多部劇作,曾獲得諸多榮譽獎項,出版作品集《浪花飛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賀玉民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7年
  • 職業:劇作家
  • 代表作品:《大海情愫》《夜太陽》《藍藍的天,藍藍的海》《和豐紗廠》《燈塔》等
  • 主要成就:創辦寧豐話劇團 
人物簡介,出版圖書,個人生活,

人物簡介

賀玉民
草根劇作家
寧豐話劇團團長
寧波市人大代表
寧波金翅膀藝術團團長
寧波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
寧波鄞州金翅膀文化服務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賀玉民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13年3月1日

個人生活

賀玉民出生於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從小喜歡讀書,可惜他的求學年代正好趕上“十年動亂”。值得慶幸的是,讀中學時他遇上很有學問的語文老師蔡國黃。“蔡老師鼓勵我多讀書,也指導我寫作。蔡老師是我的文學啟蒙老師。”賀玉民說。
1976年底,19歲的賀玉民招工進入寧波港務局。在碼頭當了一年裝卸工後,他成了一名船員。船員一出海,往往就是十天半月。為了排遣海上單調、乏味的日子,賀玉民上船時不忘帶上幾本從單點陣圖書館借來的書。當同事們在船上打牌、下棋打發時光時,他就靠在床頭讀書。
不出海的日子裡,他常常跑到市工人文化宮參加文學小組活動。“那時候流行寫詩歌,我也寫了不少。”遺憾的是,他投向各家刊物的稿件均石沉大海。
1980年,經過一位文友“點撥”,他從自己創作的上百篇詩稿中精選出29首自己最滿意的,裝進一個大信封,投寄給《寧波文藝》編輯部。不久,他的一組反映航海生活的詩歌在當年第五期《寧波文藝》上發表了。處女作問世,賀玉民格外激動。“這組詩歌的創作靈感來自我當船員的經歷。”
那一年,賀玉民在市工人文化宮聽講座時,遇到了當時省內戲劇界的“大咖”——著名編劇胡小孩。胡小孩在講座中介紹了自己的創作歷程,還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一些戲劇理論。這次講座引發了賀玉民對戲劇的濃厚興趣。從此,他的創作重心從詩歌轉向了戲劇。
第一部大型話劇不幸“夭折”
1981年,賀玉民被單位推薦到交通部舉辦的全國職工文化補習學校師資培訓班學習。經過一年脫產培訓後,賀玉民成為寧波航運公司職工文化補習班的一名語文老師。當教師這十年,工作特別忙碌,又遇到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除了偶爾寫幾首詩歌,賀玉民的文學創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再次觸動賀玉民創作的,是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次海上事故。那年秋天,他們單位的一艘貨輪在福建沿海遇上颱風。避風過程中貨輪觸礁,慢慢下沉,船長果斷下令24名船員棄船逃生。等大家游渡到不遠處的一個礁島,清點人數時,發現船上的大管輪失蹤了,船長頓時急得哭了。
“當時大家都以為他遇難了,沒想到在海上漂浮一天一夜後,大管輪被一艘漁船上的漁民發現並救起。”
這次事件對賀玉民觸動很大:“我也是一名船員,親身體驗過海上的種種險情。我決定寫一部反映船員生活及情感的話劇。”
1992年,賀玉民創作完成人生中的第一部大型話劇——《大海情愫》。市工人文化宮一位老師看過劇本,覺得挺不錯,熱心地推薦給了省話劇團。沒多久,賀玉民接到省話劇團的電話,叫他去杭州商量劇本修改事宜。“他們說準備集中劇團的骨幹演員來創排這部戲。我心裡真是樂開了花。”
賀玉民記不清那段時間跑了多少趟杭州,劇本一改再改。就在他以為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時,省話劇團對他的態度急轉而下,接著再也不跟他聯繫了。幾個月後,他從杭州的報紙上意外得知,這部取名為《海魂》的話劇已經演了13場。“當我看到編劇的署名並不是我時,心一下子涼了。”
第一部耗費他無數心血的大型話劇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夭折”,對賀玉民的打擊可想而知。
徘徊在成功與失敗的邊緣
1994年,賀玉民振作精神,又以船員生活為素材創作了一部話劇《藍藍的天,藍藍的海》。沒想到這部劇作當年獲得了全省“改革之光”劇本徵文大賽銅獎。雖然只是銅獎,但對於一名業餘編劇來說,也是彌足珍貴的榮譽。因為這個獎項,賀玉民1995年獲得了赴中央戲劇學院作家班進修的機會。
四個多月脫產學習,國內戲劇界權威、專家講課,讓賀玉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學習回來後,他萌發了創作一部以全國勞模葉中央堅守燈塔的事跡為素材的大型話劇。他的想法,得到了時任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呂建華的熱情鼓勵:這個題材非常值得寫,只要用心寫,肯定是一部感動人、鼓舞人的好戲。
為了獲得第一手素材,賀玉民前去舟山白節島實地採訪葉中央,與他同吃同住了整整13天。其間遭遇了惡劣的颱風天氣。“由於颱風,島上蔬菜、糧食供應中斷。那時候島上還沒有冰櫃,我們面臨著食物斷絕的危險,最後硬是靠喝醬油湯熬到颱風過境。”這段經歷讓賀玉民深切感受到葉中央及其家人為堅守燈塔所付出的代價。
生活體驗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賀玉民在創作劇本時,把噴涌而出的情感傾注在字裡行間。劇本完成後獲得圈內人士的好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部取名為《夜太陽》的劇本最終還是沒能搬上舞台。
走過迷茫與失落迎來創作豐收期
時間進入21世紀,人生中的又一個打擊悄悄向賀玉民逼近。2001年,因所在工作單位海運集團公司精簡人員,他下崗了。
那段時間,賀玉民心裡充滿了失落和迷茫。然而生活還得繼續。寫文案、當後勤、做企劃、寫宣傳片……那幾年,為了生計他四處奔波,與喜愛的戲劇漸行漸遠。
直到2008年,賀玉民應邀為杭州灣大橋建設部門撰寫宣傳片《百年大橋》解說詞時,心中又湧起創作一部大型話劇的念頭。後來,賀玉民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完美大橋》。這部作品在全國優秀劇本徵文大賽中獲得提名獎,賀玉民的創作熱情再一次被喚醒。此後他又創作了一系列作品,比如根據身患白血病但自強不息的“面人姑娘”小麗的故事創作的音樂劇《愛心面人》,以自閉症兒童為題材的《天上的星星會說話》等。
2015年,賀玉民完成了他醞釀十年之久的大型話劇《和豐紗廠》。
賀玉民說,寫《和豐紗廠》是他多年以來的一個情結。
賀玉民的母親、姐姐都曾是和豐紗廠工人,小時候常隨她們去工廠大院玩,那裡的一磚一瓦對賀玉民來說既熟悉又親切。當看到曾被稱為寧波“三支半煙囪”之一的和豐紗廠因拆遷轟然倒塌,他不勝唏噓。“不知道這部戲寫出來之後會是怎樣的命運,我就是覺得作為一個寧波人,作為當年和豐紗廠的職工家屬,有義務和責任去寫好這部戲。”
劇本以民族資本家、原寧波和豐紗廠總經理俞佐宸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堅韌有為、開明進步的本土“寧波幫”人士的藝術形象。
戲寫好了,因為籌不到資金,劇本一直擱在案頭。直到2017年10月,在鄞州區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大型原創話劇《和豐紗廠》終於在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成功上演。
《和豐紗廠》的上演,了卻了賀玉民多年的心愿,同時開啟了他的創作高峰期。
2017年年底,賀玉民再度拾起葉中央的題材。他把20多年前寫的《夜太陽》推倒重來,劇本描繪了葉中央一家五代人堅守燈塔的傳奇故事。
2018年,大型話劇《燈塔》在姜山獅山劇院與觀眾見面。這部話劇連演兩場,獲得觀眾好評,葉中央家人觀看此劇時更是淚流滿面……
2019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眼下賀玉民正在和孫中山研究專家葉立標一起創排一部大戲——《孫中山在寧波》。該劇以1916年孫中山來寧波的一段史實為素材。
“為了這部戲,一年多來我幾乎沒睡過一個安穩覺。”這是賀玉民第一次寫偉人戲,“對於我這樣一個草根劇作家來說,這輩子能參與這類宏大題材的劇本創作,機會極其難得,挑戰可想而知。我一定要竭盡全力把這部戲搞好。”為此,他跟葉立標及其他主創人員反覆商討劇本,一連改了16稿。據他透露,目前劇本已經定稿,導演、主演也已經落實,爭取年底前與觀眾見面。
盡力講好一個個寧波故事
沒有依靠、沒有資金、沒有舞台、沒有演員,一部嘔心瀝血寫好的作品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搬上舞台……作為一名工人出身的草根劇作家,30多年來賀玉民在戲劇創作這條道路上經歷了曲折坎坷,品嘗的辛酸、苦楚,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賀玉民多年來的辛勤耕耘不僅得到了圈內首肯,也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2013年,賀玉民重新整理自己30餘年來的文學創作,結集出版了劇作選集《浪花飛過》。
2017年10月,在鄞州東郊街道的支持下,“賀玉民戲劇創作工作室”在寧豐社區掛牌。2018年,他的工作室與街道、社區共同策劃,成立了寧波首個社區話劇團——寧豐話劇團,他擔任劇團團長。據賀玉民介紹,劇團現有20多名團員,全部來自基層各行各業。至今該劇團籌排1部大戲,創排小品4個,參加演出7場次,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賀玉民還透露,劇團目前正在排演一部小劇場話劇《雨下個不停》,8月中旬可與觀眾見面,這也將是劇團“試水”市場邁出的第一步。
賀玉民在寧波這片土地上已經生活了60多年,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賀玉民看來,寧波有許多好題材有待挖掘。這座城市從來不缺故事,缺的只是講故事的人。“比如,對於孫中山在寧波的這段歷史,寧波普通市民知之甚少,甚至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孫中山來過寧波。這么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去挖掘,實在可惜!”
賀玉民告訴筆者,寧波還有許多“沉睡”的題材讓他心動,比如歷史上當過鄞縣縣令的王安石,“左聯五烈士”之一的寧波詩人殷夫,北侖小港李家的故事,千年書院桃源書院的故事,“一門三相”史家的故事……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草根編劇,我要盡最大努力去挖掘這些寶貴資源,講好一個個精彩、厚重的寧波故事。”賀玉民真誠地吐露心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