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聽我三章約

《賀新郎·聽我三章約》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慢詞。這首詞是為表達自己反黨爭、反禁學的態度而作。

詞上片寫作者本來是功名之士,不爭取功名,苦於無法實現恢復失地、喚醒俗士。作者對韓詫胄所倡議和禁止的事都表示明確的反對意見,其實就是他反對黨爭反對學禁態度的明確表達。而下片借孔融推薦禰衡之事,寫自己空老山中,更是把自己的思慮意識通過詞句直接傳達給韓詫胄黨人。

全詞通篇議論,大量用典,不枯燥,不僵硬,風趣入妙,渾然天成,是散文化寫法的一個成功範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賀新郎·聽我三章約
  • 作者:辛棄疾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賀新郎
韓仲止判院山中見訪,席上用前韻
聽我三章約。有談功、談名者舞,談經深酌。作賦相如親滌器,識字子云投閣。算枉把、精神費卻。此會不如公榮者,莫呼來、政爾妨人樂。醫俗士,苦無藥。
當年眾鳥看孤鶚。意飄然、橫空直把,曹吞劉攫。老我山中誰來伴,須信窮愁有腳。似剪盡、還生僧發。自斷此生天休問,倩何人、說與乘軒鶴。吾有志,在溝壑。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賀新郎: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金縷詞”、“金縷歌”、“風敲竹”、“賀新涼”等。
⑵韓仲止:韓浣,字仲止,韓元吉之子,有詩名:判院,職官名。
⑶用前韻:稼軒此前已作《賀新郎·題傅君用山園》等二首,這裡再用前韻。
⑷“聽我”句:《世說新語·排詞篇》:“魏長齊雅有體量,而才學非所經。初宦,當出。虞存嘲之曰:‘與卿約法三章:談者死,文筆者刑,商略抵罪。’魏怡然而笑.無忤於色。”
⑸深酌:指罰一大杯酒。
⑹“作賦”句:司馬相如,西漢著名辭賦作家。攜卓文君私奔臨邛。文君當壚賣酒,相如洗滌杯盤。
⑺“識字”句:《漢書·揚雄傳》載,劉歆、甄豐得罪,株連揚雄。當時揚雄在天祿閣上校書,治艫使者來抓揚雄,揚雄從閣上跳下,羞點摔死。這兩句化用杜甫《醉時歌》:“相如逸才親滌器,子云識字終投閣。”
⑻“此會”二句:《世說新語·簡傲篇》:“王戎弱冠詣阮籍,時劉公榮在坐,阮謂王曰: ‘偶有二斗美酒,當與君共飲。彼劉公榮者無預焉。’二人交觴酬酢:公榮遂不得一杯,而言語談戲,三人無異。或有問之者,阮答曰:‘勝公榮者不得不與飲,不如公榮者不可不與飲,唯公榮可不與飲酒’。”稼軒用此典謂,酒量與氣度不及劉公榮的人不要請來。
⑼醫俗士: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俗士,指追求名利的人。
⑽“當年”句:《後漢書·禰衡傳》載,孔融上書推薦禰衡:“摯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鶚,一種猛禽:這裡稼軒用禰衡喻自己。
⑾曹、劉:指曹操和劉表。
⑿窮愁有腳:謂窮愁總是困繞自己,擺脫不了。
⒀“似剪盡”句:謂窮愁如剪了不長的和尚的頭髮。
⒁“自斷”句:杜甫《杜曲三章》:“自斷此身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
⒂乘軒鶴:《左傳》閔公二年:“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這裡喻指當權者。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我們這樣約法三章:談論功與名的人要獻舞一曲,談論經史典籍的要罰一大杯酒。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親自洗滌杯盤,楊雄校書被迫從閣上跳下,差點摔死。算是把求學上進的精神白白浪費了。這種時候,氣量和酒量都不及劉公榮的人就不要請過來了,會影響大家的興致。我想醫治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但偏偏沒有辦法。
當年孔融上書推薦禰衡,不想他竟辱曹罵劉,飄飄然就想吞併二人。如今我已經老了,在山中沒有人陪,窮愁卻如剪了又生的僧人頭髮,自來做伴。我能夠解決生計,生活不依賴他人,但又有什麼人會說給那些當權者聽呢?我心中有遠大志向,偏偏深在溝壑中。

創作背景

慶元二年(1196),辛棄疾徙居江西鉛山縣期思渡瓜山下。慶元六年(1200)韓仲止尚未有這一官職,某日,韓仲止至瓜山造訪,辛棄疾設宴款待。席間,辛棄疾用同調“題傅君用山園”韻,填此詞書憤詠懷。作者這一時期飽受俗客騷擾之苦,用詞向韓詫胄黨人表達了自己反對黨爭反對禁學的明確態度。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感慨身世、憤時嫉俗之作。此詞與《賀新郎·拄杖重來約》乃同一時期的作品。仲止見訪事,已不可考。從詞中看出,作者鄙棄功名,似已絕望於仕途了。
上片開篇“三章約”,借司馬相如、揚雄的不幸遭遇,表達了對功名、對儒術的厭棄心情。前賢費盡精神創作辭賦、多識古文奇字,竟落得那樣的下場,說明了當下有識之士的困境。自己何不飲酒作樂,不談功名之類的俗事。暗寓對功名的厭棄;結以“醫俗士,苦無藥”,表明了自己的對現狀的不滿,其憤世嫉俗之情可見。
下片以“孤鶚”自況,以“乘軒鶴”暗喻當朝執政者,回顧自己當年的超邁群倫、意氣風發,慨嘆而今落魄山中、窮愁不斷。將當年之況與而今作對照,說明自己已不再是意氣風發的,表明對仕途已經絕望。結句即點出本意。
全詞通篇議論,大量用典。但卻不枯燥,不僵硬,風趣入妙,渾然天成,在曲折含蓄、虛實相生的筆鋒中,抨擊了統治者對人材的埋沒,傾訴了平生的失意,讀之使人扼腕,是散文化寫法的一個成功範例。

名家評價

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中國詞學研究會學術委員辛更儒《中華傳統詩詞經典·辛棄疾詞》:作者本來是功名之士,可在慶元黨爭中卻反對功名,其實是反對韓詫胄的專權,反對實行慶元黨禁。這首詞上片的約法三章,明確表達反對黨爭學禁的態度。下篇借禰衡輕慢曹劉的典故,更是把目標直指韓詫胄黨人。倩何人句,無異於同韓黨決絕的一篇宣言。全篇純用議論入詞,大量用典,但結體渾然,是文人詞的代表作。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