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是2010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保建雲。本書分九章介紹了以全球公共治理和世界經濟和諧發展為目標提出相關論點和公共政策建議。
基本介紹
- 作者:保建雲
- ISBN:9787505891968
- 頁數:282
- 定價:36.00元
- 出版時間:2010-5
內容簡介
《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以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社會中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貿易摩擦與貿易衝突大量出現為背景,以中國、歐盟、美國、日本等世界主要貿易大國和經濟體之間、中國與其他開發中國家之間的貿易發展與貿易摩擦為實證依據,在吸收現代政治學與經濟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理論模型,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角度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產生、發展、演變與影響效應進行內生解釋,從理論與經驗實證相結合角度構建貿易保護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的理論框架。《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共分九章。
第一,《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在對貿易保護主義與國際政治經濟學相關概念界定與解釋的基礎上,闡述貿易保護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產生的理論與現實背景、文獻基礎、研究架構與主要研究內容。貿易保護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就是從政治與經濟相互影響的角度,對國際社會中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想、政策、現象進行系統的理論解釋與實證分析的學科體系,既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在貿易保護主義研究領域的具體套用,又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重要理論分支。作為現代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基礎的相互依賴理論、霸權穩定論、國家主義理論、依附論與世界體系理論,拓展與豐富了傳統國際關係理論與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視野與內容,但仍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需要進一步的豐富與完善。導致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展與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針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全球治理機制的缺失。貿易保護主義與現代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視野中的行為主體理性假設,是建立在作為國際行為主體的個人、家庭、企業、政府、國際組織具有可認識、可評價與可選擇的行動集合的基礎上的。
第二,《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從國際利益衝突、政治商業周期跨國傳遞與國際治理機制構建角度構建理論模型,分析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微觀機制、巨觀背景、國際國內政治動因與環境。國際經濟利益衝突可以通過微觀機制從一國國內外溢到其他國家,也可以從其他國家向一國國內滲透,形成國際經濟利益格局調整的微觀動力,導致國際貿易與開放國家經濟成長的不穩定性與風險;貿易政策的制定必須充分考慮本國消費者和廠商利益,而不僅僅考慮巨觀目標,必須防止國際經濟利益衝突在微觀領域對我國國際貿易與經濟成長產生消極影響。經濟成長速度與經濟規模、產業與經濟結構、經濟活動地理區位與資源稟賦、經濟制度和歷史文化背景及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國際經濟利益格局調整的主要巨觀變數;國家之間在經濟發展目標、巨觀經濟政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經濟制度及規則領域的利益衝突表現最為明顯;國際經濟利益在巨觀層面的衝突必然會影響我國的國際貿易與投資活動,不利於國際經濟關係的民主化與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構建,應根據國際經濟利益衝突的巨觀影響因素及表現,適時調整我國的經濟政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出台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利益集團的動態博弈過程,顯示出一定的政治商業周期特徵。一個開放經濟國家的時間貼現係數越高則由貿易保護主義導致的政治商業周期越可能發生。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治理機制要具有可行性、可實施性和不可替代性,必須滿足參與性約束、激勵兼容約束與帕累托改進條件。為了防止貿易保護主義及政治商業周期的全球惡性傳播,需要以現有國際貿易機制與區域性貿易安排為基礎,構建與完善相應的國際治理機制。
第三,《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構建大國動態貿易模型,以中國、歐盟、東協三個大規模開放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數據為實證依據,分析大規模開放經濟體系中的貿易保護主義問題。在開放經濟大國間的貿易發展過程中,進出口貿易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變化率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著正相關變化關係。大規模開放經濟體系之間出口貿易與進口貿易的不平衡性,既是大規模開放經濟體在經濟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外部不平衡的重要表現,又是世界經濟運行過程各經濟體經濟成長與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具有周期性和動態性,進出口貿易動態不平衡與經濟成長動態不平衡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影響效應;開放經濟大國之間貿易發展不僅影響到本國經濟成長,還對地區與世界經濟成長產生影響,大國間貿易增長在促進本國、本地區與世界經濟成長的同時,也可能導致貿易摩擦、大國壟斷與跨國壟斷利益集團的出現,損害中小國家與廣大開發中國家的利益。
第四,《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以全球存貨和國際貿易依存度變化為背景,分析新貿易保護主義及其新發展問題。是否值得與能否對弱勢產業進行貿易保護,在大國與小國的答案並不完全相同,可以利用大國規模經濟效應提升弱勢產業的比較競爭優勢。對優勢產業與“夕陽產業”同時進行保護、貿易保:護的意識形態工具創新是新貿易保護主義新發展的主要特點;為了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新發展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衝擊,必須制定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把自由產品以外的經濟產品區分為國家自用產品、跨國公共產品與跨國俱樂部產品三種類型,國家自用產品主要由本國生產和提供,跨國公共產品則需要由世界各國聯合提供,跨國俱樂部產品則需要由多國聯合提供。國家經濟規模大小直接影響到該國參與跨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方式和政策,大國之間的相關關係直接影響到跨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模式與績效;跨國公共產品與跨國俱樂部產品總量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和比例會不斷提高。如何克服面臨的各種制約因素,充分發揮有利條件,建立互惠互利的跨國區域經濟合作,防止新貿易保護主義對國際貿易與世界經濟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共同面臨的任務。
第五,《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分析了霸權國家、世界經濟穩定性與貿易保護主義問題。據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類型的不同,可以把霸權國家區分為全球型霸權國家與俱樂部型霸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無論是全球型霸權國家還是俱樂部型霸權國家及其國家集團。在向國際社會提供產品以謀求霸權利益時,會進行經濟行為與政治活動的成本與收益計算。霸權與國際社會秩序穩定之間存在著聯繫,但不存在著直接因果必然關係,霸權並不會必然導致穩定,也不會必然導致非穩定,霸權是中性的。霸權國家並不是貿易自由主義或者貿易保護主義的必然推行者,其會根據霸權利益計算進行選擇與調整。以美國為代表的霸權國家或者霸權國家集團的產生作為國際社會歷史演進過程中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微觀層次的國家、國際組織、企業、家庭(個人)等社會組織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國際社會巨觀制度安排演進的結果,與國際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否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但二者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或者充分——必要條件關係。
第六,《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以相關研究文獻和實證數據為基礎,分析地理區位與貿易保護主義之間的相關性問題。新亞歐大陸橋和中哈石油管道的開通及中哈之間簽署的一系列雙邊和多邊協定,為跨國區域經濟合作創造了良好的跨國公共產品與跨國俱樂部產品供求基礎;地理區位優勢和跨國產品有效供給是國際貿易和跨國區域經濟合作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重要條件和基本前提;雙邊貿易和跨區域合作中既有比較優勢,又面臨風險。中國已逐漸成為周邊國家的重要的貿易夥伴,周邊國家經濟發展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何消除雙邊經貿關係中的不平衡性和不穩定性,是深化中國與周邊國家雙邊與多邊跨國區域經濟合作面臨的問題。可以在中國一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框架下推動雙邊區域經濟合作,使之成為中國一東協國家區域經濟合作的紐帶和橋樑。防止地理區位因素導致的貿易保護主義的發生。
第七,《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以經濟轉型階段的中國、越南和朝鮮的經濟轉型及國際貿易發展數據為實證依據,研究制度變遷與貿易保護主義問題。歐美國家的經濟制度不可能作為任何經濟轉型國家的唯一目標選擇與參考標準,轉型國家之間的相互模仿學習對經濟轉型具有積極效應,經濟轉型與制度變遷為轉型國家之間的貿易發展創造了條件,但也面臨貿易保護主義問題。隨著中國與越南雙邊貿易的發展,兩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逐漸提高,中國與越南雙邊貿易中的波動性和不平衡性特徵仍然較為明顯,面臨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在中國一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框架下加強兩國之間的跨國區域合作,才可能妥善解決雙邊貿易矛盾和摩擦;應儘快推動兩國之間的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和南寧-憑祥-河內-海防兩條跨國經濟走廊和環北部灣經濟圈的構建。後轉型國家能夠從先轉型國家學習到豐富經濟轉型知識,中國的經濟轉型經驗對其他國家的經濟轉型產生了模仿學習效應。應把中國與其他轉型國家的雙邊貿易關係納入區域經濟合作的框架下統籌考慮。必須不斷擴大中國與其他轉型國家之間雙邊經貿交流與合作,防止制度變遷導致的貿易保護主義發生。
第八,《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在相關研究文獻基礎上,以相關國家的產業發展與貿易數據為依據,構建理論模型分析產業內國際貿易壟斷髮展與貿易保護主義問題。針對產品生產經營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產業內國際壟斷限制,從規模報酬遞增角度分析產品跨國生產經營網路擴展與產業內國際貿易壟斷的新發展問題。基於報酬遞增的產品跨國生產經營網路擴展的主要目的在於獲得比較優勢,降低產品生產經營的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產業內國際貿易壟斷是跨國企業或者跨國企業集團對某一產業內的商品進出口活動的排他性和獨占性控制,在技術密集型製成品、關鍵性原材料、以石油為典型代表的能源產品和服務產品國際貿易領域表現更為明顯;必須制定適應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特點的大國戰略性國際貿易政策。如何充分發揮中國與其他國家在雙邊與多邊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克服雙邊與多邊進出口貿易中的問題和矛盾,防止貿易保護主義的發生是各國共同面臨的任務。
第九,《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分析了金融危機與貿易保護主義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金融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種類型的金融危機會不斷湧現,金融是信用擴張與金融監管之間的矛盾、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強制性緩解。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貿易保護主義表現出多樣性特點。如果不考慮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儲備貨幣供給的寡頭壟斷結構、美國實體經濟中的產業壟斷特別是軍工產業的寡頭壟斷結構及其對美國普通製造業競爭力的影響效應,則難以從更深的層次對2008年金融危機進行內生化解釋。貿易保護主義在金融危機期間表現更為明顯,一些新的貿易保護主義觀點和措施會不斷產生。傳統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同時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形式,出現了專門針對“中國產品”、“中國人”的“中國條款”式歧視性貿易保護主義。我國必須從戰略高度把握國際經濟格局調整與演變的長遠趨勢,充分利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提供的歷史機遇,推動國際政治格局的調整與演變,維護我國的國際政治與戰略安全利益,制定“有理、有利、有節”的應對策略。
總之,《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及政策選擇》在借鑑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數據和案例為實證依據,構建靜態和動態分析理論模型,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角度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產生、發展、演變與影響效應進行理論解釋,構建貿易保護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框架,提出防止貿易保護主義消極影響的論點與公共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