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1614年,費迪南得二世命令他的義大利宮廷畫家和建築師為其設計陵寢和聖凱瑟琳教堂,其陵墓也被視作是17世紀
奧地利最重要的建築之一。陵墓小禮拜堂的橢圓形屋頂和聖凱瑟琳教堂的許多細節都顯示著當時
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建築的特徵。直到1937年費迪南得二世過世時,陵寢還未完全修好,他的孫子——
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仍然將他安葬於此,並差遣一位年輕的藝術家繼續設計並修繕陵寢的內部設施。陵寢的拱頂放置著一座紅色的大理石石柩,是被用做安葬費迪南得的母親——巴伐利亞女王之處。
建築特徵
陵寢內的浮雕和壁畫都很有特點,描繪了許多故事和人物,大部分是歌頌費迪南得家族的榮耀和歷史。聖凱瑟琳教堂拱頂的浮雕就描述了1683年
維也納戰役中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攻占
維也納時,利奧波德一世被迫逃走以及奧地利戰勝後,皇帝重新返朝及之後維也納繁榮發展的景象。其他還有關於利奧波德一世是一位著名的異教徒但其王后和子女都是天主教徒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