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旱糧研究所

貴州省旱糧研究所(Guizhou Drought Grain Sorghum Research Institute)與貴州省高粱研究所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是貴州省境內公益類獨立科研機構。

研究所前身是貴州省立農事試驗場於1929年增設的作物部;1978年11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的作物專業組成立研究所;1984年3月玉米和小麥課題組獨立建所,組建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旱糧研究所;2004年更名為貴州省旱糧研究所;2012年加掛“貴州省高粱研究所”牌子。

截至2021年9月,研究所有在職職工59人,其中管理崗位3人,工勤崗位3人,專業技術人員54人;設有10個職能科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省旱糧研究所(貴州省高粱研究所)
  • 外文名:Guizhou Drought Grain Sorghum Research Institute
  • 成立時間:1929年
  • 機構地址: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花園路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邵明波、所長: 張立異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機構,設施資源,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機構領導,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1929年,貴州省立農事試驗場增設作物部。
1978年11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的作物專業組成立研究所,但當時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認為條件不完備而未及時建所,由玉米課題組、小麥課題組與油料課題組一起成立了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旱作研究所。
1984年3月,玉米和小麥課題組獨立建所,組建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旱糧研究所。
2004年,根據《貴州省省屬農業科研機構調整重組方案》精神,批覆明確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旱糧研究所正式更名為貴州省旱糧研究所。
2012年,經貴州省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同意,加掛“貴州省高粱研究所”牌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為公益類獨立科研機構。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21年9月,研究所有在職職工59人,其中管理崗位3人(其中一人雙肩挑),工勤崗位3人,專業技術人員54人,正高職稱7人、副高職稱16人,博士7人、在讀博士1人,碩士25人、碩士生導師3名;退休職工45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省“百層次”創新人才1人;二級研究員3人,省管專家3人。

科研機構

截至2021年9月,研究所有10個職能科室,分別為:黨政辦公室、組織人事科、科研管理科、計畫財務科、玉米研究室、分子生物技術研究室、麥類研究室、高粱研究室、雜糧研究室和耕作栽培研究室。

設施資源

截至2021年9月,研究所建有生理實驗室、品質分析室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總計420平方米,共有實驗設備100餘台套,在農科院內有試驗地110畝(溫室大棚1184平方米),在山京農場基地有試驗地196畝,在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建有貴州南繁育種基地205畝。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貴州省旱糧研究所致力於旱糧作物新品種(組合)選育和引進、配套制種技術與高產優質配套栽培技術,旱糧作物有益種質收集、整理、保存及基因篩選、鑑定和利用,玉米鮮食、飼料用途的套用等研究;旱糧作物品質分析測試、監測與標準化體系建設;食品加工、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研究,2011年後,逐步開展了薏苡、小米等資源收集、整理、鑑定和利用研究。

科研成果

“十五”以來,研究所成立貴州金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綠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成果轉化機構;建所至2021年9月先後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00餘項,包括國家玉米、小麥、高粱產業技術體系貴陽綜合試驗站、國家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貴州省重大科技專項等重大項目;選育玉米新品種66個,小麥新品種13個,小黑麥新品種9個,大麥新品種2個,高粱新品種3個,其中國家級審定品種3個,省級審定品種89個,獲省(部)級獎勵41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論文8篇,出版16部專著;獲國家授權新品種權21項;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科技成果轉化二等獎3項。

機構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所長
副所長
吳迅
資料來源:

地圖信息

地址: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隆平路貴州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