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

《貴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經貴州省民宗委黨組會議研究同意,於2021年12月24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
  • 文號:黔民宗發〔2021〕21號
  • 發布單位: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 發布時間:2021年12月24日
印發通知,內容全文,

印發通知

省民宗委關於印發《貴州省“十四五”民族 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的通知  
黔民宗發〔2021〕21號
各市(州)民宗委(局),各縣(市、區)民宗局,機關各處室、委屬各單位:
《貴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已經省民宗委黨組會議研究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2021年12月24日

內容全文

貴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
目  錄
前 言..........................................................................................1
第一章  發展環境.....................................................................3
第一節  “十三五”民族特色村寨保護髮展成就........3
第二節  “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面臨的發展形勢.......7
第二章  總體要求..................................................................11
第一節  指導思想..........................................................11
第二節  保護髮展目標..................................................13
第三章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全面發展..........................21
第一節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21
第二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2
第四章  保護傳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23
第一節  加強公共文化平台建設..................................23
第二節  特色民居保護..................................................25
第三節  保護傳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28
第五章  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31
第一節  提升生態宜居環境..........................................31
第二節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31
第三節  加強人居環境綜合整治..................................32
第六章  高質量發展特色優勢產業......................................35
第一節  分類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現代化發展..............35
第二節  圍繞“黔系列”,打造民族文化產業品牌........37
第三節  著力推進民族特色旅遊業發展......................38
第七章  實施一批示範村工程..............................................41
第一節  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工程..............................41
第二節  數位化保護示範工程......................................42
第三節  生態保護示範村工程......................................42
第四節  鄉村旅遊示範村工程......................................43
第五節  鄉村振興示範村工程 ......................................44
第六節  “雙創”示範村工程..........................................44
第七節  傳統村落高質量發展示範工程......................45
第八節  實施廊帶文化建設工程..................................46
第八章  保障措施..................................................................48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48
第二節  精心組織實施..................................................48
第三節  促進民間參與及自我發展..............................49
第四節  加大投入力度..................................................51
第五節  強化技術保障..................................................51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貴州省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起步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期,也是全省各族人民推進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在新的起點,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對推動全省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提升各族人民福祉,增進民族團結進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貴州是多民族的省份,有漢、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等18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405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6.44%;全省有12000多個民族村寨,其中民族風情濃郁、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村寨5000多個。自“十二五”國家實施民族特色村寨保護髮展以來,國家民委在全國共命名了1652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其中貴州省312個,占全國的19%,數量居全國第一;全省命名的“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有1328個。全省民族特色村寨不但數量眾多,並且兼具民族文化和生態的多重資源稟賦。做好“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規劃”,對促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實現全省民族地區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意義十分重大。
《貴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是推進全省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重要部門規劃。
第一章  發展環境
第一節  “十三五”民族特色村寨保護髮展成就
基礎設施明顯提升。“十三五”期間,全省民族特色村寨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全面發展。隨著高速公路路網建設的更加完善以及“組組通”硬化路建設的全面完成,全省30戶以上自然寨全部實現“組組通”硬化路,光纖、4G網路、動力電實現村村通。制約民族地區發展的交通通訊瓶頸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全省包含民族特色村寨在內的廣大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得到全面提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1%以上。
民族特色村寨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文化廣場、農村電商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整體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廣播電視入戶、災害預警機制建設等基本實現全覆蓋。民族特色村寨基本上與全省同步建成了垃圾集中收運處理體系,並建立了村莊衛生保潔的長效機制;集鎮所在地、鄉村旅遊重點村、景區化建設的民族特色村寨,基本上建立了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4%以上,村級公共廁所建設普及率達到80%以上;民族特色村寨的村寨綠化、亮化工程明顯提高。
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全省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產業發展布局更加合理。特色農業發展成效顯著,農村產業革命進一步深入推進。2020年1月,貴州省將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調整最佳化為茶葉、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業(竹、油茶、花椒、皂角等)、水果、生豬、中藥材、刺梨、生態漁業、辣椒、生態家禽等,確保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對接,更加契合了民族特色村寨的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形成了“一縣一品”“一鄉一業”“一戶一產”的產業發展格局。通過“農文旅一體化”發展,緊密結合大旅遊、大健康、大生態等產業發展,部分民族特色村寨已逐步形成了一批文化旅遊、健康養生、農業觀光等新興的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
生態保護進一步凸顯。2020年,貴州的森林覆蓋率大於60%,比“十二五”期末的50%多10個百分點,增速全國第一。貴州民族特色村寨數量排名前三位的黔東南州(410)、黔南州(253)、銅仁市(146)森林覆蓋率分別為67.98%、65.82%和66.2%,3州市共有809個民族特色村寨,占全省民族特色村寨的60.91%。其他市州的民族特色村寨,由於多數位於深山區,大部分村寨的森林覆蓋率也超出全省的平均水平。全省共有國家森林鄉村273個,省級森林鄉鎮99個,省級森林村寨800個,其中絕大部分均為民族特色村寨。位處林區的大部分民族特色村寨,森林覆蓋率在70-90%之間,形成了生態與民族文化高度契合的發展態勢,為實現鄉村振興的“生態宜居”提供了優美的自然環境。
旅遊業發展更加迅速。民族特色村寨為貴州旅遊業快速發展提供了生態與民族文化的雙重資源稟賦,民族特色村寨在助推全省旅遊業發展方面的作用越發明顯。截至2020年8月,貴州省獲得“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38個,其中19個為民族特色村寨,占總數的50%;全省共有3A級旅遊景區231家,其中包含民族特色村寨在內的3A級旅遊景區共29家,占全省3A級旅遊景區的13%;全省共有4A級旅遊景區111家,其中包含民族特色村寨在內的4A級旅遊景區共13家,占全省4A級旅遊景區的 12%。民族特色村寨的旅遊開發效果十分明顯,民族特色村寨旅遊業全局性戰略支柱產業作用突出。
民族文化更加繁榮。採取“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民族文化+旅遊+N”模式,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形成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保護傳承發展機制,實施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工程,傳統民居建築得到了較為系統的保護;基本上配套建設有村寨文化室,搶救保護傳統生產工具、民族服飾、手工藝品等民族文化,成系統有體系保護和展示當地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留住民族文化記憶;節日活動、音樂舞蹈和民風民俗得到了常態化傳承發展;部分工藝美術、特色食品、釀造等形成了產業化發展。通過挖掘保護和傳承創新,民族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取得新成就。
全省環境多樣性、生物多樣性與民族多元、文化多樣性的地方資源稟賦,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髮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多樣性的路徑選擇。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名錄85項140處,省級名錄628項1026處;建立了5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6名、省級傳承人402名,以民族特色村寨為主要載體的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
民族關係更加和諧。“十三五”時期,貴州省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全省文化保護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更加激發了民族特色村寨各族民眾文化保護傳承、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對外交流合作更加緊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到處開花結果,民族關係更加和諧。
同步實施的廊帶文化建設,不僅形成了區域範圍內的“文化生態保護區”,而且還造就了區域範圍內眾多民族特色村寨各民族的文化資源共享平台,為各民族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提供了實踐基地,為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有力地推動了廊帶內部、廊帶之間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全面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節  “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面臨的發展形勢
一、發展機遇
黨中央對民族工作高度重視帶來的發展機遇。黨中央歷來重視民族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貴州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尤其是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和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新時代貴州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貴州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髮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新時代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帶來的發展機遇。貴州地處中國西南部的中心地帶,是兩江上游流域的生態屏障,具有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區位優勢。“十四五”時期,國家將繼續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特別是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為貴州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髮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來的發展機遇。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檔案中,明確提出:“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係,努力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規劃》要求,要在全國範圍內重點保護和改造20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2020年10月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及2021年1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制度安排,為貴州民族地區著力消除相對貧困、鞏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成果,大力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大機遇,也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髮展帶來了新的重大戰略發展機遇。
貴州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帶來的發展機遇。2020年12月9日貴州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通過的《中共貴州省委關於制定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新時期“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為貴州民族特色村寨推進農業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大數據引領創新驅動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貴州實施“傳統村落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發展機遇。貴州的1328個民族特色村寨中,有323個村寨是“中國傳統村落”,占到全省傳統村落總數的44.6%。《貴州省傳統村落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畫(2021—2025年)》(黔府發〔2021〕8號)中明確要求,“將傳統村落高質量發展作為我省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的重要內容”,為民族特色村寨中的“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也為非“傳統村落”的民族特色村寨保護髮展提供了示範引領。
鄉村文化振興需求與民族文化契合形成的發展機遇。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建設文明鄉村。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具有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積極作用,可以促進人們的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豐富農村文化業態。這種社會現實需求,為貴州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髮展,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
二、發展挑戰
現代社會發展對傳統文化的衝擊。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深入發展的今天,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給民族文化傳承帶來了巨大挑戰,民族地區大量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其存在形態的特殊性與脆弱性,面臨諸多的傳承發展困難。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突出,面臨如何把握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的諸多挑戰。
資源環境的約束。民族特色村寨保護髮展,雖然具有利好的政策優勢和強大的資源基礎優勢,但由於相當部分民族村寨處於喀斯特地貌區域,生態基礎較為脆弱,加之環境容量有限,受相關政策法規的制約,產業發展的可選擇面較小,產業發展空間受限。
產業發展的市場競爭力不足。民族特色村寨產業發展尤其是具有地方資源稟賦的特色產業發展,勢必參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但目前受產業規模和經濟體量的雙重影響,導致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些產業雖然具備了生態、有機的特色優勢,但不具備產業規模和產品的市場價格競爭優勢。一些規模較小的村級集體產業,極易在生存競爭中遭到淘汰,面臨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以創新驅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也面臨特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困難。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堅持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牢牢把握“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這個目標,推動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深入推進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各項任務落實,讓民族特色村寨在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中發揮示範帶動效應。
二、基本原則
傳承保護,創新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將“大數據+”套用到保護髮展模式中,妥善處理保護傳承、發展利用的關係,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大力保護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統籌謀劃,有序推進。將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範圍,實現兩者有效銜接和融合推進。統籌社會資源,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內容,增強保護髮展的落地性與協調性,有序推進民族特色村寨保護髮展工作。
因地制宜,彰顯特色。立足貴州省山地自然環境、基礎設施、交通區位、旅遊資源等條件,堅持因地制宜,準確定位,分類施策,把握方向,堅持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模式。加快創新發展,突出特色,避免千村一貌。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發揮政府在規劃編制、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統籌資源方面的主導作用,搭建社會參與的平台,加強組織動員,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參與機制,凝聚民族特色村寨保護髮展的合力。
民眾主體,惠及民生。堅持民眾主體地位,充分考慮民眾的關聯利益,讓民眾成為受益主體,以建設宜居村寨為導向,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促進民眾創業就業增收相結合,提高民眾獲得感。讓發展成果在根本上惠及民生,增進民生福祉。
突出重點,分類實施。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立足不同村寨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條件,壯大特色主導產業。
第二節  保護髮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按照“重點打造一批、扶持建設一批、規劃保護一批”的目標要求,紮實推進傳統民居有效保護、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特色產業有效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傳承體系基本形成、新時代文明風尚有效弘揚、民族團結進步有力鞏固發展,著力推進民族特色村寨中的鄉村振興示範村寨、民族和美鄉村、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寨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視窗。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重點圍繞312箇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1328個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類指導,保護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民族特色產業,推進特色村寨與旅遊產業化相融合,推出100個以上民族文化旅遊村寨、特色產業村寨、鄉村旅遊重點村等,助推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保護目標
全面保護農耕文化遺產。民族特色村寨是貴州山地農耕文明的重要集成載體,富集水稻農耕、山地旱作、山地耕牧、林糧間作、稻魚共生等各民族優秀的農耕文化遺產和生態智慧。深入挖掘這些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範,合理利用這些農耕文化資源,對標中、國小教育,建立農訓體驗基地,增強青少年對傳統農耕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推進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
特色民居得到保護。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係,保持歷史悠久村莊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新建村莊儘量做到遵循原村莊的選址特點、格局、風貌與自然環境等整體空間形態,保留民族傳統民居的特色,重點保護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築。建立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工匠認定和持證修繕制度,確保傳統建築的修繕維護“修舊如舊”。
優秀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加強民族文化搶救與保護。抓好民族歌舞、節慶、飲食、手工藝術等民族文化和民風民俗的調查、蒐集、記錄、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工作,促進民族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加強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發展,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依存場所和載體的原真性;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加強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搶救性記錄整理。加強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鼓勵非遺工坊開展傳承人群梯隊培訓,大力培養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形成一批鄉土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組成的民俗文化表演隊伍。對歷史悠久、特色鮮明、亟待保護的村寨開展數位化保護工作,數位化記錄民族歌舞、節慶、儀式等。推動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保障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加強民族村寨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建設,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礎平台。
三、發展目標
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圍繞促進民眾增收致富的目標,按照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旅則旅、宜林則林、宜工則工的原則,積極培育和發展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優勢產業。持續推進茶葉、刺梨、油茶、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精品水果、生態養殖業等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提升“黔系列”民族文化產業品牌,助力“黔貨出山”。圍繞省委省政府以“四新”主攻“四化”的高質量發展布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提高民族特色村寨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
公共服務更加完善。普及鄉村幼稚園和學前教育;勞動力得到實用技術技能培訓服務比例達到60%以上。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村寨建有社區服務中心、標準衛生室、標準文化室、休閒活動場所等,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鄉村旅遊業得到全面發展。依託現有的旅遊景區,選擇一批具有豐富民族文化資源的村寨,按照A級旅遊景區標準進行規劃建設;對已經申報成為A級旅遊景區的村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豐富旅遊業態,促進景區提檔升級。已經進行景區化建設的民族特色村寨,實施鄉村旅遊重點村建設工程,增加國家級鄉村旅遊重點村的數量,提升全省民族特色村寨的綜合影響力與社會口碑。在景區化建設的基礎上,發展一批旅遊資源開發合理、鄉村文化得到傳承保護、旅遊產品體系成熟、民宿建設主題突出、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帶動創業就業、經濟社會發展效益明顯的特色鄉村旅遊村寨。
大力實施民族文化產業品牌建設工程,以“貴州對外交往首選禮品”為目標,依託貴州民族文化元素,打造“黔系列”的“貴銀”“苗繡”等系列民族文化旅遊產品,實現旅遊業與農業、手工業的現代化融合發展。
鄉村社會治理得到完善。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民眾自治組織建設,依託村民代表大會、村民理事會、組管委、鄉賢會等組織,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推進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推進村規民約與優良家風、家訓相結合,著力推進鄉村社會公序良俗建設;促進示範村創建,著力創建一批民主法治示範村、文明村、衛生村、交通安全示範村、森林村寨等。全面深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鞏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髮展成效。
民族團結進步持續鞏固和發展。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宣傳教育活動;利用民族傳統節慶、民風民俗傳承活動,更加增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打造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寨,促進各民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增強各民族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法制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更為深入。
四、保護髮展指標
民族特色村寨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民族團結進步更加鞏固,特色產業發展躍上新台階,農村商業、社會保障、社區服務和環境綜合治理機制基本建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水平穩步提高。
專欄1  民族特色村寨保護髮展指標
類別
保護髮展分類指標
數值
備註
屬性
1.道路硬化率
100%
30戶以上自然寨
約束性
2.客運通車率
100%
行政村
預期性
3.廣播電視入戶率
100%
-
預期性
4.網路覆蓋率
≥95%
-
預期性
5.防災預警配置率
100%
包括消防水池、消防栓、滅火器、逃生標誌牌、避難場所等。
預期性
6.自來水普及率
100%
-
約束性
7.垃圾集中處理率
≥85%
-
約束性
8.清潔能源使用率
≥80%
-
預期性
9.農戶改廁率
≥85%
-
預期性
10.行政村公共廁所建設率
100%
-
預期性
11.村莊污水處理率
≥25%
30戶以上自然寨
約束性
12.糞污資源化利用率
≥80%
-
預期性
13.“四旁”綠化率
≥90%
-
預期性
14.村莊亮化率
100%
-
預期性
15.農戶房前屋後和庭院美化率
≥90%
-
預期性
16.傳統民居完善整體保護率
≥80%
-
預期性
17.傳統民居登記入檔率
100%
-
約束性
18.村寨特色民居比例
≥70%
包括傳統民居和新建民居
預期性
19.村莊規劃率
100%
行政村
約束性
20.村寨文化牆建設率
100%
30戶以上自然寨
預期性
21.文化室建設率
100%
-
預期性
22.村莊歷史遺蹟保護率
100%
-
預期性
2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率
100%
-
預期性
24.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開展率
100%
-
預期性
25.民族傳統體育、文娛活動開展率
100%
-
預期性
26.民族文化產業開發、發展建設率
≥50%
-
預期性
27.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納入村寨發展規劃
100%
-
預期性
28.定期開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宣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100%
-
預期性
29.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措施
100%
-
預期性
30.村規民約、村民公約制定(執行)率
100%
-
預期性
31.鄉賢會、老年協會建設率
100%
-
預期性
32.行政村村級幼稚園建設率
100%
每村一所
約束性
3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100%
-
約束性
34.9+3教育普及率
≥90%
-
預期性
35.醫療衛生設施普及率
100%
-
約束性
36.行政村敬老院建設率
100%
每村一所
預期性
37.老年兒童活動設施普及率
≥80%
-
預期性
38.社會保障覆蓋率
100%
包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
預期性
39.勞動力得到實用技術技能培訓服務的比例
≥60%
-
預期性
40.農村商業服務中心建設率
100%
每村建設一個設施齊全兼具超市、農貿市場等功能的商業服務設施
預期性
41.農村社區服務站工程推進率
100%
實現農村公共服務、衛生醫療、養老互助、商業服務等社會事業同步發展
預期性
42.農村村級電子交易平台建設率
100%
鼓勵實施農村電商、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預期性
43.特色經濟發展貢獻率
≥70%
-
預期性
44.“村社合一”建設率
100%
-
預期性
45.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年均增長速度
≥10%
-
預期性
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速度
≥8%
-
預期性
47.農村居民消費恩格爾係數
≤40%
-
約束性
說明:本表的相關指標,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國家民委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新時期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民委發〔2018〕135號)的要求並結合貴州省情設定
第三章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全面發展
第一節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的能力建設,對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幹部進行民族理論政策培訓,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的全過程落實到基層,確保民族特色村寨的民族工作有效運轉。以基層黨組織為引領,引導各民族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
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寨建設,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示範視窗。充分利用民族傳統節慶、文化宣傳欄、村規民約、村民公約等各種形式,大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教育引導各族民眾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制意識。大力培育、培養民族團結進步的先進個人、模範家庭、先進集體,增強各族民眾珍惜和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納入村寨發展規劃,加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步伐。
第二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倡導“文化走親”和經濟交流活動,促進村寨之間、地區之間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文化欣賞與情感交融,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各民族正確把握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係,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加強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認同和團結統一,確保民族特色村寨內部、村寨之間、地區之間各民族始終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族特色村寨幹部、民眾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意識形態教育,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自覺維護國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團結大局。促進各民族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四章  保護傳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第一節  加強公共文化平台建設
保護村寨歷史文化遺蹟。全面完成民族特色村寨古營盤、茶馬古道(古驛道)、古橋涵、古寨牆、古寨門、糧倉群、古戲台、古牌樓、官廳、古井、鼓樓、風雨橋、珍稀古樹、涼亭、農業遺蹟(梯田風景、傳統牧場等)、灌溉工程遺產(堰、塘、溝渠等)、傳統體育設施等歷史文化遺蹟的普查,科學分等定級,建檔立卡,實現村寨歷史文化遺蹟保護範圍全覆蓋,保留村寨歷史環境要素,古為今用,增強村寨的文化特色和吸引力。
挖掘、收集村寨口述史。充分挖掘整理民族特色村寨世代口耳相傳的人文歷史、風物傳說,良好家訓家風、崇德向善、和睦鄉鄰等各種公序良俗文化事項和民間故事,提煉成可講述的故事文本,確保村寨歷史文化有序傳承。
重點對瀕危的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傳統技藝流程、代表劇(節)目、儀式規程等進行搶救性記錄。
建立村寨文化室。全面蒐集整理當地各種生產生活用具、音樂舞蹈道具、戲曲記錄唱本、族系譜牒、民族文字古籍等實物,建立村寨文化室,靜態展示村寨的歷史文化底蘊;系統保護釀造、編織、雕刻、刺繡、織紡、印染、銀飾製作等各種民間手工作坊,動態傳承民族工藝美術文化。
完善村民文化活動廣場。對民族村寨的傳統集會廣場、體育健身場、停車場等公共空間,實施文化廣場建設和文化牆建設,滿足村民文化活動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制教育活動需要。
活態展示民族傳統文化技藝。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文化傳承作用,以民族傳統工藝傳習所、錦繡坊、非遺工坊為主要陣地,活態展示貴州各民族織染、刺繡、雕刻、樂器製作、制陶、漆器、造紙、銀飾加工、釀造、特色食品加工等各種民間手工技藝,開發一批旅遊工藝美術品和旅遊紀念品。大力推進民族工藝文化產業發展壯大,全方位、成系統地保護各民族的傳統工藝文化。
結合全省“傳統村落高質量發展”,建設一批刺繡、蠟染、編織、雕刻、銀飾製作、蘆笙製作、古法造紙、特色食品、釀造等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發展重點村。
專欄2  全省各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發展目錄
(1)織染工藝:傳承發展全省各民族的土布紡織和藍靛染工藝、土花布紡織工藝、織錦工藝、蠟染工藝、楓香染工藝、豆漿染工藝、麻紡織工藝、毛紡織工藝、擀氈工藝等。
(2)刺繡工藝:傳承發展全省各民族貼布繡、鎖邊繡、縐繡、破線繡、盤筋繡、摺疊繡、錫繡、馬尾繡、平繡工藝,挑花工藝,剪紙工藝等。
(3)制(釀)造工藝:傳承發展全省各民族編織工藝,銀飾製作工藝,土法造紙,蘆笙製作工藝,簫笛製作工藝,勒尤、勒浪製作工藝,泥哨製作工藝;糯米酒、米酒、包穀酒、高粱酒、小米酒釀造工藝,“九阡酒”“女兒紅”、水花酒、水拌酒釀造工藝等。
第二節  特色民居保護
村寨聚落傳統風貌保護。根據地域特點和民族文化特色,保護傳承“依山傍水、背山占峽、依山就勢、沿河環山”等各民族的村寨聚落選址原則和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天人合一”的傳統建築文化觀,注重村寨建築與村寨周邊自然山川、古樹箐林、菏池魚塘、田園風貌的協調統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特色民居分類保護。按照地域特徵、民族風格、文化特點的不同村寨類型,實施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工匠認定、持證制度,保護傳承特色民居的營造法式和建造技藝;保護民族特色村寨的傳統建築風格,保持與自然生態相協調、與民族文化相適應的村莊風貌,形成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傳統建築群落。加大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築保護力度,按照原工藝、原材料、原形制、原結構的要求,對所有瀕危不可移動文物實施搶救性保護。對不同建築類型的典型單體建築、典型院落實施“修舊如舊”的修繕保護方案,有效傳承民族傳統建築文化。
按照分類保護的原則,重點保護以下三種建築類型:
保存完好型:傳統民居保存較好,村寨傳統風貌完整。
新老融合型:傳統民居基本得到保存,新建民居特色鮮明,較好地實現新老建築融合。
創新傳承型:以創新型建築為主,民族特色鮮明,村寨建築風貌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人居環境優美。
重點加強地方特色民居保護。重點保護傳承全省各民族乾欄式吊腳樓、姑娘嫂子房、平地通長柱乾欄式建築、閣樓式乾欄建築、“矮腳乾欄”、鏨石牆乾欄式建築、歇山頂敞廊乾欄式建築、懸山頂一樓一底四榀三間乾欄式建築、樓上樓建築、二滴水建築、台基夯土乾欄式建築、桶子樓、走馬轉角樓建築、一正兩廈或三正兩廈的歇山頂乾欄式建築。
重點保護傳承各民族地房吞口屋“一字型”建築、腰門式建築、石板房建築、三合院石朝門建築、虎座屋建築、木石結構的土牆房建築等。
活態傳承保護全省民族特色村寨傳統特色民居的營造法式和建造技藝,加大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築保護力度,修繕村莊的古建築和特色民居。在保持民居原有外觀風貌的前提下,加強民居內部生活設施的現代化改造,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加強民族特色村寨的火災、地質災害等安全隱患排查和防護工作。
新建民居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按照突出地域特徵、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的要求,新建民居注重吸納傳統建築文化元素,保持傳統民居建築風格,避免千村一貌。民族特色村寨的民居改造,注重保持民族傳統建築風格,調整建築色彩、最佳化建築體量和尺度,對吊瓜、屋檐、門窗等部位,注重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築符號;引導新建民居外觀體現民族特色,綜合利用各種適宜技術,內部空間格局和設施適應現代生活,滿足節能保溫、抗震安居、節約土地、經濟美觀、舒適環保等需求。
在重點旅遊景區,對缺乏特色的建築,適當採取體現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居元素”的方式進行改造,保持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鼓勵和支持建材行業利用新材料新技術對具有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建築構件,進行預製件開發生產,降低創新型特色建築的成本。
專欄3  全省各民族特色民居保護目錄
(1)乾欄式建築:吊腳樓建築、姑娘嫂子房建築、平地通長柱乾欄式建築、閣樓式乾欄建築、“矮腳乾欄”建築、鏨石牆乾欄式建築、台基夯土乾欄式建築、歇山頂敞廊乾欄式建築、懸山頂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乾欄式建築、懸山頂樓上樓建築、歇山頂二滴水建築、一正兩廈(或三正兩廈)歇山頂乾欄式建築、走馬轉角樓建築、桶子樓建築等。
(2)地房建築:“一字型”地房吞口屋建築、腰門式建築、三合院石朝門建築、石板房建築、鏨石牆地房建築、“虎座屋”建築、水稻泥生磚地房建築、土牆房建築等。
(3)其他建築:鼓樓建築、風雨橋建築、單體圓形糧倉建築、單體方形糧倉建築、禾晾建築等。
第三節  保護傳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系統挖掘、搶救各民族瀕危文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抓好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調查、蒐集、記錄、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工作,特別是要抓好瀕危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加強民族文物的徵集、整理工作,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建立民間私人博物館。堅持靜態保護與活態傳承相結合,採取多種形式靜態展示民族傳統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民族服飾、樂器、手工藝品等,保存民族記憶。鼓勵和引導民眾將民族歌舞、生產技術和工藝、節日慶典、傳統體育活動等融入日常生活,活態傳承民風民俗,增強民族的歷史文化記憶。發揮傳統鄉規民約的作用,提高民眾的文化保護意識,增加人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明確專人對不可移動歷史文物的保護管理。
繁榮發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充分發揮鄉賢的反哺作用,鼓勵並支持民間創辦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團體和表演隊伍,培育根植民眾、服務民眾的民族文化活動載體和文化形式。通過市場運作,積極推動村寨民族歌舞文化產品開發,打造一批民族文化產業的演藝精品,傳承民族歌舞文化;持續推進民族工藝傳習所建設,積極推動民族工藝美術文化產業開發,推出一批民族旅遊紀念產品和文化精品。支持編寫民族文化鄉土校本教材,推進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使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後繼有人。
依託貴州省新興會展經濟,以區域性大型集會節日為重點,推動全省重大民族節慶的傳承和創新,豐富農民豐收節的內容。
提煉節日、音樂舞蹈等各民族共有文化符號,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
專欄4  全省各民族音樂舞蹈、傳統體育保護名錄
(1)民族音樂:花燈、地戲、布依戲、啞面戲、侗戲、儺戲、八音坐唱、銅鼓十二則(調)、蕭笛、五管蘆笙、勒尤、勒浪、盤江小調、盤江十八調、古歌、飛歌、大歌、琵琶歌、山歌傳唱、酒歌傳唱、亞魯王傳唱、支嘎阿魯傳唱、哭嫁歌傳唱、薅草鑼鼓傳唱、單雙歌傳唱等;
(2)民族舞蹈:蘆笙舞、木鼓舞、踩鼓舞、花棒舞、花鼓舞、板凳舞、古瓢舞、猴鼓舞、轉場舞、竹鼓舞、織布舞、銅鼓刷把舞、竹桿舞、花包舞、粑棒舞、踩歌堂、龍喘、銅鼓舞、弦鼓舞、斗角舞、吞口舞、茅古斯舞、擺手舞、跳腳舞、花棍舞、阿妹戚托、撒麻舞、海馬舞、鈴鐺舞、打獵舞、長鼓舞、跳屯舞等。
(3)民族傳統體育:傳統武術、“上刀山下火海”、爬花桿、舞獅、高台獅舞、鬥牛、划龍舟、搶花炮、摔跤、踩高蹺、盪鞦韆、走草繩、射箭、射弩、賽馬、地牯牛、三三棋、挑棋、吃虎棋等。
加強民族文化傳承人才培養。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建立文化傳習所、“非遺工坊”等相應的民族文化傳承機制,活態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支持民族傳統文化在傳習過程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專欄5  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傳承工程
(1)民間藝術培育工程:選擇民族文化濃郁的若干民族特色村寨,扶持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做好推介宣傳工作,拓展國內外文化影響力。支持民眾創辦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團體、表演隊伍,培育一批根植民眾、服務民眾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載體和藝術形式。
(2)文化傳承人培養工程:加大民族特色村寨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培養培訓力度,完善激勵機制,落實傳承人待遇,重點建設一批文化傳承人培養基地。
(3)傳統手工藝品保護髮展工程:開展民族手工藝品保護與發展專項調查,摸清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保護與創新發展情況,建立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保護與發展電子商務平台,培養一批民族傳統工藝大師,扶持一批民族傳統手工藝生產企業或專業化合作社,打造一批民族傳統手工藝知名品牌。
(4)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工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產業化發展,以民族傳統工藝為源泉,開發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旅遊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商品。
激活傳統文化積極因素,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改革開放時代精神。集成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煉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創新發展區域性的公共文化符號和各民族共有的公共文化產品,增進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
大力弘揚各民族傳統文化中歡樂向上表達民族情感的音樂舞蹈文化、村規民約中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和睦鄉鄰的傳統道德文化、敬畏自然的民間信仰文化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激活這些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古今結合,激發各族民眾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改革開放時代精神,增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強各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五章  加強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第一節  提升生態宜居環境
守住生態底線。強化底線思維,確保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以國家級“森林鄉村”和省級“森林村寨”為目標,大力推進民族特色村寨的生態建設,全面推行“林長制”,確保民族特色村寨的森林覆蓋率穩中有升;嚴格執行“河長制”,全面加強水體、水環境綜合保護,確保地表水水質狀況總體優良,避免農業面源污染。
推動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倡導民族特色村寨綠色發展,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穩步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以生態和民族文化高度契合的資源稟賦,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生態+休閒康養+民族文化體驗游+綠色產業+大數據+N”的綜合綠色發展業態。
第二節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通村(組)道路建設質量。景區景點的民族特色村寨,通村道路以三級以上路面標準實施建設,滿足旅遊大巴雙向行駛的要求;發展特色產業的民族特色村寨,在完善通村(組)道路標準化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機耕道和產業路的建設。
切實落實“路長制”,以“四好農村路”為發展目標,實現通組路、串戶路建設的互連互通、路網化發展,消除斷頭路。
確保人畜飲水安全。加強集中供水設施建設,滿足民族特色村寨人均日供水60升的鄉村振興要求,確保人畜飲水安全。有條件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應急性備用水池和專用消防水池,並確保兩者互聯互通。
完善消防安全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消防設施建設,明確專人對消防設施進行定期維護;有條件的地方應確保消防水池實現互聯互通。大力宣傳消防安全知識,做到“消防安全、人人有責”;組建村寨消防安全志願隊伍並實施消防安全知識培訓,確保志願隊伍“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第三節  加強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健全村寨生活垃圾處理機制。建立並完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按照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有條件的地方以縣(區)為單位,統一規劃布局垃圾處理終端,逐步實現無害化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全覆蓋。大力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堅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全面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實現鄉鎮周邊、交通沿線、景區化建設的特色村寨等無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的發展目標。
建立民族特色村寨垃圾收運保潔一體化機制,健全村莊保潔制度。完善村規民約,明確村民“門前三包”的保潔義務。
倡導建立衛生保潔收費制度,實現村民對生活垃圾的主動治理和自我管理,提升廣大民眾環境衛生意識。
建立村寨污水處理系統。合理建設村寨污水處理設施。按照城鄉統籌原則,推廣貴州特色小城鎮“1+N”經驗,積極推進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
實施水體生態系統和水環境治理。連片推進農村生態河道綜合治理,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修復,實施房前屋後河塘溝渠清淤疏浚,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採取綜合措施保持水生態,將水環境治理全面納入河(湖)長制管理,營造“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農村宜居環境。
深入推進廁所革命。繼續推進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改造和建設,按照民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污染公共水體的要求,推進戶用衛生廁所改造和建設,確保農村戶用廁所退街、進院、入室,基本消除茅圈和簡陋旱廁,推動農村新建住房全面配套建設衛生廁所。
加強集鎮和村級公共廁所建設。
加強農村廁所糞污治理的資源化利用水平,採取經濟高效適用的處理方式,宜肥則肥,宜氣則氣,實現廁所糞污的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廁所糞污處理模式。
推進人畜分離,引導養殖業規模化發展,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區和居民生活區的科學分離。
實施村寨靚化工程。美化庭院空間:進一步加強村莊公共空間及庭院環境整治,推動民族特色村寨的村莊環境衛生提檔升級;實施景區化建設的民族特色村寨,全面完成庭院美化工程,遵循“安全、經濟、實用、美觀”的原則,相關配套設施建設重點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點,注重保護民居的傳統風貌格局、歷史環境要素。靚化村寨公共空間:推進村莊綠化建設。倡導村莊義務植樹活動,開展四旁植樹,打造一批綠色村莊、森林村寨。
推動村莊微菜園、微花園、微田園、微果園“四微”生態空間建設。
實施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聚焦具有“民族特色村寨”與“中國傳統村落”雙重身份的村莊,堅持保護優先、傳承利用、突出特色、集聚發展、市場主導、村民主體的原則,按照差異化發展思路,集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傳統農耕型、生態景觀型、特色加工型、教育科普型、精品民宿型的民族特色村寨與傳統村落,將這些村莊培育打造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第六章  高質量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第一節  分類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現代化發展
推動地方傳統特色產業現代化發展。充分依託地方特色優勢資源,促進特色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用,利用現代科技提升傳統種養業,最佳化種養結構,促進地方傳統特色農產品提檔升級,提高民族特色村寨農業經濟效益。大力保護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農牧種質資源,推動特色農牧產品、農畜產品形成全產業鏈生產業態,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產業現代化發展。
加強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推動地方傳統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深入挖掘各民族生產生活習俗等特色文化資源,保護民族傳統生產工藝,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傳統小吃、特色食品等產業發展。利用電商平台重點推介民族特色村寨的有機、綠色產品,形成一批國家級認證的有機綠色地理商標產品。
專欄6  民族特色村寨特色食品保護工程
(1)地方特色農產品保護髮展工程:深入挖掘各民族傳統旱稻、紅米、香禾、黑糯米、小米、紅稗、高粱、薏仁、豆類等地方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堅持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推出一批旅遊特色食品,豐富“黔貨出山”產品品牌。
(2)地方優質畜禽品種保護工程:全方位保護威寧黃牛、關嶺黃牛、盤江小黃牛、赫章可樂豬、關嶺六花豬、黔中黑毛豬、月亮山香豬香羊、沿河黑山羊、月亮山香雞香鴨、天柱騾鴨、三穗麻鴨等地方優質畜禽品種。依託民族特色村寨,發展地方特色優質畜禽養殖業。傳承地方畜禽傳統烹飪加工方法,豐富貴州旅遊餐桌的特色食品,充分展示貴州各民族的特色飲食文化。
(3)稻魚文化工程:傳承各民族的稻魚文化傳統,拓展稻魚鴨、稻魚蝦、荷魚鴨、荷魚蝦等現代生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充分展示貴州各民族“飯稻羹魚”的飲食文化傳統和生態智慧,拓展貴州“酸湯魚”品牌的飲食文化內容。
持續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健康發展。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因地制宜推進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茶葉、刺梨、油茶、核桃、生態漁業、生態畜牧業等特色產業發展,實現“一村一業”“一戶一產”。積極探索“大數據+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旅遊業”融合的特色優勢產業健康發展。立足民族特色村寨的環境特點、資源稟賦、綜合區位和產業基礎等條件的差異,引導產業分類發展。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生產力布局,加快農工商聯合,著力培育民族特色村寨的內生動力。
大力實施山地生態農業,培育林下經濟。加快推進民族特色村寨優勢產業健康發展,沿著“產品農業—商品農業—效益農業—旅遊生態農業”的方向延伸。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實現適度規模的優勢產業經營。依託林木生態,鼓勵發展林下菌、林下菜、林下藥、林下雞、林下蜂等綠色種養業,引導民族特色村寨農產品的有機生態化發展,加大農業產業化經營力度,拉長農業產業鏈,帶動形成具有產品優勢、規模優勢的農業產業化基地。
推進特色產業的全產業鏈發展。抓住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遊產業化的發展機遇,推動產業最佳化升級和產業鏈延伸,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根據民族特色村寨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發展基礎,依託民族特色村寨周邊的集鎮、產業園區、專業市場、旅遊景區、重點企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配套產業,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全產業鏈發展體系,提升民族特色村寨的地方農產品品牌和區域公共產品品牌。
第二節  圍繞“黔系列”,打造民族文化產業品牌
立足全省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特點、資源稟賦、綜合區位和產業基礎等條件的差異,圍繞“黔系列”民族文化產業品牌為打造目標,以民族特色村寨為基地,以民族酒類釀造、民族藥方、地方土特農產品及其飲食加工烹飪、茶葉加工、民族服飾、銀飾、刺繡、陶器、雕刻、樂器、編織、漆器等民族傳統手工藝為依託,開發一批民族文化產品,發展壯大一批民族文化產業企業,提升“黔貨出山”的附加價值,塑造“黔系列”民族文化產業的市場品牌。
第三節  著力推進民族特色旅遊業發展
推進民族特色村寨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有條件的地區,應緊緊圍繞“全域旅遊示範區”、重要景區景點和民族風情旅遊線,重點扶持民族特色村寨的旅遊業發展,充分發揮民族特色旅遊在推動村寨保護與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影響力的山地民族特色村寨旅遊品牌。充分發揮民族特色村寨的山地資源稟賦,把產業發展與特色民居保護、民族文化傳承、民眾就業增收、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推進鄉村旅遊業發展,豐富國際一流山地旅遊目的地的旅遊產品。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遊服務功能,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和標準化服務水平,提升旅遊發展品位。以民族文化為動力,助推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依託風景名勝區,按A景區標準推動民族特色村寨景區化建設,對已經完成A景區標準建設的民族特色村寨,進行提檔升級和擴容。
因地制宜、分類分批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點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旅遊村寨,服務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利用生態農業資源稟賦,打造一批田園農業旅遊綜合體;利用民族特色村寨生態優勢,開發一批中高端鄉村旅遊休閒康養產業;整合民族文化和環境資源優勢,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打造一批鄉村旅遊重點村;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一批文化體驗旅遊新產品;全方位開發旅遊工藝商品和旅遊紀念產品。
開發旅遊新業態。在無工業污染、氣候適宜、空氣清新、生態環境優美、民族風情濃郁並有一定旅遊業發展基礎的民族特色村寨,鼓勵農戶大力發展傳統地方性特色種養業,瞄準“藥食兩用”產品,開發市場新品,推動生態健康養生、度假休閒旅遊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特色農產品附加值,把優質的理療服務與養生康復休閒相結合,形成全新的養生旅遊業態發展模式。
以民族特色村寨為主要支撐點,按照串點連線、成片發展思路,打造“國際一流山地旅遊目的地+民族文化體驗”集中發展聚集區。
把具有“民族特色村寨”與“中國傳統村落”雙重身份的村莊,作為發展鄉村旅遊的重點,有序發展觀光、精品民宿、農耕體驗、傳統手工藝等旅遊業態,促進民眾增收致富。
專欄7  民族特色旅遊產品開發工程
(1)特色農產品旅遊商品:深入挖掘貴州各民族傳統旱稻、紅米、香禾、黑糯米、小米、紅稗、高粱、薏仁、豆類等地方土特產品的生產和傳統工藝加工方法,開發一批旅遊特色食品和旅遊紀念產品。增加民族特色村寨的旅遊影響力和號召力。
(2)優質畜禽旅遊商品:依託威寧黃牛、關嶺黃牛、盤江小黃牛、赫章可樂豬、關嶺六花豬、黔中黑毛豬、月亮山香豬香羊、沿河黑山羊、月亮山香雞香鴨、天柱騾鴨、三穗麻鴨、瑤山雞等地方優質畜禽品種,發展優質特色畜禽養殖業,利用傳統烹飪加工方法,推陳出新,開發貴州系列優質旅遊商品。
(3)貴州特色產業的旅遊商品:開發核桃、油茶、花椒等木本植物的高端油料系列旅遊商品;開發薏仁米、鐵皮石斛等“藥食兩用”旅遊商品;開發獼猴桃、刺梨等精品水果的飲料和乾果系列旅遊商品;延伸特色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開發茶葉系列旅遊商品。
(4)民族酒類的旅遊商品:充分挖掘糯米酒、米酒、便當酒、侗果酒、九阡酒、“女兒紅”、水花酒、重陽酒等各民族傳統釀造工藝,開發民族酒類系列旅遊商品,實現民族傳統釀造工藝的產業化發展。
推動上述各種產品實現“線上線下”銷售,拓展民族特色村寨的旅遊收入渠道,增加民族特色村寨的旅遊影響力和號召力。
第七章  實施一批示範村工程
結合全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實際,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批示範村工程。
第一節  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工程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圍繞“五個認同”,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建設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工程,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示範帶動視窗。
專欄8  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工程
(1)加強基層黨組織的能力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黨員幹部對民族理論政策的理解力、宣講力、執行力,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的全過程落實到基層。
(2)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進產業園區,激發各族民眾廣泛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積極性和實效性,使民族特色村寨成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示範帶動視窗。
(3)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完善村規民約中的鄉風文明建設條款,制定鄉風文明公約,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主義鄉風文明新風尚。
(4)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文化研究宣傳基地、民族體育推廣基地、民族教育研究基地、民族醫藥研發基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全面推動民族傳統文化和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5)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倡導“文化走親”和經濟交流活動,促進村寨之間、地區之間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文化欣賞與情感交融,全面開展“五個認同”和“五個維護”教育,推動民族特色村寨各民族的和合發展。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二節  數位化保護示範工程
選擇一批生態環境優美、民族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厚、村容村貌古樸典雅、特色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的民族特色村寨和傳統村落,實施數位化保護工程建設。
專欄9  民族特色村寨數位化保護工程
(1)數位化記錄民族特色村寨的村落布局、山川風貌。
(2)數位化記錄民族特色村寨的古建築、古遺址、傳統民居、古井、古營盤、古橋涵、古驛道等歷史環境要素。
(3)數位化記錄民族特色村寨民風民俗的傳承活動。
(4)分類建立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5)數位化動態展示民族特色村寨的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行動,全方位體現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節  生態保護示範村工程
選擇貴州七大河系的江河發源地、江河湖庫的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和核心區,以森林覆蓋率在60%以上的民族特色村寨為對象,進一步完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立一批國家級森林鄉村和省級森林村寨。
專欄10  民族特色村寨生態保護示範工程
(1)嚴格執行林長制、河長制,系統保護當地森林植被的和水體環境,確保生態環境總體良性循環。
(2)引導民族特色村寨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和林下經濟,充分展示各民族“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山地生態智慧,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
(3)推動森林旅遊業發展,培育一批民族特色村寨的鄉村森林康養旅遊村寨。
(4)鼓勵和支持民族特色村寨積極申報“森林村寨”和“森林人家”,促進民族特色村寨生態環境保護的更加良好意識和自覺行為。
第四節  鄉村旅遊示範村工程
選擇一批交通條件便捷、民族文化濃郁、山水風光條件好的民族特色村寨,打造一批鄉村旅遊示範村工程。
專欄11  鄉村旅遊示範村工程
(1)依託貴州的山地多樣性環境,打造一批以“國際一流山地旅遊目的地”為目標的民族特色村寨。
(2)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為依託,打造一批鄉村森林康養旅遊示範村工程;推動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發展;重點開發培育文化體驗、民宿、汽車自駕、避暑避寒度假、農耕親子文化、大數據+生態+康養等鄉村旅遊業態。
(3)以江河湖庫沿岸的民族特色村寨為對象,系統開發貴州的“水道”觀光旅遊,以“水美經濟”為理念,推動水體立體種養業發展,打造一批岸景村莊,拓展貴州民族村寨“在山看水、在水看山”的鄉村旅遊新業態。
(4)按A景區標準,規劃建設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旅遊示範村;對有條件的民族特色村寨的A景區,進行提檔升級改造。
(5)集成一定區域內的民族文化資源,對民族特色村寨實施廊帶式的民族文化精品旅遊線建設。
(6)聚焦具有“民族特色村寨”與“中國傳統村落”雙重身份的村莊,打造一批生態宜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家園。
(7)繼續開發建設、申報一批國家級鄉村旅遊重點村。
第五節  鄉村振興示範村工程
高質量發展一批鄉村振興示範村工程,全方位展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全圖景。
專欄12  鄉村振興示範工程
(1)立足民族村寨的資源稟賦,實施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面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民族文化產業。
(2)堅守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成為“百姓富、生態美”的生態宜居鄉村。
(3)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推動“五個認同”和“五個維護”的全面發展,制定村規民約、鄉風文明公約,移風易俗,促進鄉風文明蔚然成風;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4)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持續推進組管委、十聯戶、鄉賢會建設,建立社會治理長效機制,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5)依託特色產業發展,確保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和自主創業,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裕。增加民族特色村寨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六節  “雙創”示範村工程
提煉地域文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積極因素,推動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聚焦多民族共居村寨,集成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開發各民族的共有文化符號和公共文化產品,推動各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進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中華文化認同為目標,促進中華文化根深乾壯、枝繁葉茂。
第七節  傳統村落高質量發展示範工程
貴州的1328個“民族特色村寨”中,有323個村寨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村落”,占到全省傳統村落總數的44.6%。這些身份重疊的村寨,體量較大,傳統建築保護基本完好;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按照《貴州省傳統村落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畫(2021—2025年)》(黔府發〔2021〕8號)要求,堅持保護優先、傳承利用、突出特色、聚焦發展、市場主導、村民主體的原則,分類高質量發展一批傳統農耕型、生態景觀型、特色加工型、教育科普型、精品民宿型傳統村落,以傳統村落的高質量發展,示範帶動全省民族特色村寨高質量發展。
專欄13  民族特色村寨傳統村落高質量發展示範工程
(1)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分類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料庫;對所有瀕危不可移動文物實施搶救性保護,全面保護古建築、古遺址、古營盤、古驛道、古橋涵、古井、傳統民居等村寨歷史環境要素;杜絕違法建設破壞行為。
(2)鼓勵和支持傳統村落定期開展傳統文化傳承活動。保護傳承各民族節日慶典、音樂舞蹈、傳統體育;保護傳承各民族“織繡染”、編織、雕刻等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傳承各民族特色食品、釀造等手工技藝。
(3)開展非遺傳承人認定、培訓活動。實施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工匠認定、持證制度,確保傳統建築修繕、維護“修舊如舊”,保護傳承各民族傳統地域、民族特色建築工藝
(4)延續傳承優秀家族文化、家訓、家風;引導傳統村落有序開展“移風易俗”。
(5)實施旅遊文化產業提升行動。依託傳統村落,建設一批鄉村旅遊重點村,有序發展觀光、民宿、農耕體驗等旅遊產品,示範帶動全省鄉村旅遊業態高質量發展;依託傳統手工技藝和特色食品製作,發展民族文化旅遊產業,不斷開發“貴銀”“苗繡”“黔菜”新產品;集成民族文化資源,推動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豐富鄉村旅遊業態。
第八節  實施廊帶文化建設工程
按照“區域連片、特色鮮明、風情濃郁”“地域相連、特色相近、文化包容”的要求和“串點連線、成片發展”的思路,以“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為原則,全省重點建設“環貴陽城郊”“雲霧山”“清水江”“都柳江—月亮山”“雲台山—㵲陽河”“南北盤江—紅水河”“環烏蒙山”“大婁山”和“環梵淨山”9條文化廊帶,結合全省“傳統村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畫,集中連片保護和發展一批民族特色村寨,統籌推進全省民族特色村寨的區域平衡與協調發展。
以區域性為原則,提煉地域文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積極因素,促進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廊帶文化的共同性建設;尊重和包容各民族民居建築、工藝美術、節日慶典、音樂舞蹈、民間信仰、民風民俗等差異性發展,講好紅色文化故事,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推動各民族傳統工藝美術、釀造和特色食品的產業化發展;推動茶葉、中藥材、油茶、核桃、薏仁米、刺梨、高山草地畜牧業、生態養殖業等特色產業的區域連片、廊帶化發展;推動各民族鄉村旅遊業的區域連片、廊帶化高質量發展。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住建、水務、自然資源、文廣旅、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部門的具體業務工作,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協調機制,積極協調整合各方資源,在體制、機制、政策、人才、資金、項目等方面,形成合力,有序推動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髮展,確保重大項目、重點任務如期實現。
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建立完善省市(州)統籌、縣(市、區)推進、鄉鎮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推進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的領導體制,共同研究制定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措施,並督促抓落實。
形成工作推進合力。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整合各方面資源,形成“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方面通力協作”的工作格局。推動各級政府統籌解決規劃實施中的困難。堅持民主協商、民眾自願原則,充分尊重民眾意願,調動民眾積極性。
第二節  精心組織實施
科學制定規劃。各地應將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納入鄉村振興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推動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與傳統村落、鄉村旅遊、文化保護、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等有機銜接,實現“多規合一”。結合地域特徵,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實施”的要求,加強規劃編制工作。
加強項目推進工作。圍繞規劃目標,加強科學論證,建立項目庫;謀劃一批建設項目,突出績效管理,嚴格工作質量,提升資金項目效益。落實責任,建立健全“一村一檔”制度,做好民族特色村寨項目的檢查驗收工作,確保工作順利推進。
建立專家諮詢制度。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成立由有關職能部門領導和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指導組,研究和解決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吸納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參與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研究和建設,發揮科研院所、企業等社會力量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為民族特色村寨保護髮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節  促進民間參與及自我發展
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加強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目的、意義和政策措施的宣傳,加大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進展及建設成效的宣傳力度,擴大社會知曉面,有效地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的氛圍。充分利用各種媒介來展示村寨特色,與外界進行文化交流交往,邀請學者、企業家、藝術家等走村進寨進行民族文化體驗、採風、創作等,擴大民族特色村寨的知名度。
建立健全民眾參與機制。在項目申報立項、規劃編制、政策標準出台和實施後的檢查驗收、政策兌現、規範管理等方面,做到廣泛徵求村民意見,吸納村民代表參與決策,提高各族民眾的保護髮展積極性。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注重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一村一策”重點反映村民主體的發展意願,兼顧各方利益連結,促進村寨保護髮展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增強工作的社會性和公益性。
積極探索多種經營管理模式。結合旅遊、民族工藝品生產等特色產業發展,探索不同的村寨管理模式,建立村委會主導、村民參與或公司主導、村民參與或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等符合實際的經營管理模式。加強民族特色村寨村級集體經濟培育發展,支持成立以當地村民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勞務公司等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強化經營鄉村的理念,盤活村集體資源資產。
第四節  加大投入力度
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髮展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投入的資金巨大,涉及部門眾多,必須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參與、農戶主體、民間資本融入的辦法,整合各方資源,努力形成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合力。
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用好中央和省級財政銜接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爭取整合相關項目資金和有關專項資金,不斷加大各級財政資金投入力度。
引導民族特色村寨自籌資金。出台鼓勵政策,積極動員本村有資金、技術、勞力優勢的能人組織實施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積極引導民眾自籌資金、投工投勞,參與項目建設。
吸納社會資本投入。發揮地緣、人緣、資源優勢,做好招商引資工作,鼓勵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參加民族特色村寨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旅遊開發,充分發揮社會資本效應。
第五節  強化技術保障
強化技術支撐。出台相關技術規範,明確技術要求,開展技術培訓,增強基層幹部和民眾的保護髮展工作專業化能力,推進幹部下基層擔任村寨規劃建設指導員。
加強數位化保護。推動全省民族特色村寨數位化建設,將文化、旅遊等資源信息通過網際網路向公眾展示,加強對外推介。建立民族特色村寨資料庫,實現資源共享,加強信息化管理。州市之間搭建文化廊帶建設的信息交流平台,實現資源共享與信息化的文化交往、交流管理。
加強規劃執行評估。建立調度檢查機制,定期對各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髮展工作進行調度、檢查、評估,探索建立科學的目標管理和評估機制,把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髮展工作納入中期、末期目標評估內容,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