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職業技術職業師範學院(貴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大學職業技術職業師範學院

貴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一般指本詞條

貴州大學職業技術職業師範學院是在原貴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原貴州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工業大學職業師範學院的基礎上,於 2004年8月重新組建的,是一所培養高層次套用型、綜合型人才的學院。為加強學生技能訓練,在校外建立了近30多個實習、實訓基地。該院是國家教育部確定的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是教育部批准的中職師資碩士學位教學基地。學院具有國家安全生產監管局和貴州省煤礦安全監管局頒發的安全生產培訓二級資質和煤礦安全培訓三級資質。具備多項特種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資格。

學院簡介,歷史沿革,學院領導,基本狀況,發展目標,

學院簡介

新的貴州大學職業技術職業師範學院位於貴州大學蔡家關校區,具有優良的育人環境和現代化的教學設施。
學院設有8個教學單位:計算機套用技術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土木建築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商務系、工程實訓中心。專業涵蓋職業教育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已形成碩士、本科、高職高專、成人教育及職業崗位技能培訓在內的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格局。截止2008年,各類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全日制在校生4000餘人,成人教育在讀生1500餘人。
學院擁有一支事業心強、科學素質高、埋頭苦幹和富有創造力的師資隊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40餘名,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80餘名。學院高度重視科研工作,積極支持、鼓勵教師從事科學研究。1998年—2008年期間獲省級教學、科研成果獎勵達十多項;發表教學科研論文600餘篇。
學院注重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調查研究,靈活調整專業結構,力爭辦出自己的特色,服務貴州地方經濟建設,傳播科學文化和現代管理理念,以建設一流的校風學風、創造一流的教學管理、培養一流的適用人才、達到一流的辦學效益為目標,努力配合學校建設“211工程”大學,為把學院建設成貴州省一流的、示範型的高等職業技術、職業師範學院而努力奮鬥。

歷史沿革

該院由原貴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工業大學職業師催白棗范學院三院合併而成。原貴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成立於1998年,在原貴州省農業管理幹部學院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是貴州省普通高校中成立最早的高職學院,也是貴州省首批招收高職生的院校;擁有相對獨立的校區(小關)和教學資源條件,並於2000年2月經省勞動廳批准設立了貴州省第79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2000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成為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基地。驗付地原貴州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師範學院成立於2001年,先後在茶店、羅漢營、蔡家關等校區辦學。2004年,原貴州大學、貴州工業大學合併後,三院合併組建新的貴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師範學院,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在校生分布於小關、蔡家關、茶店、花溪等校區。2006年7月,學院機關從小關搬往蔡家關校區辦公。
從1998年成立貴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至2006年,學院在師資、設備等條件十分薄弱、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經過全院教職工的艱苦努力,使學院發展成為貴州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職業技術學院。至2007年7月,已累計向社會輸送了7000多名本專科畢業生,並積極開展中等職業學校骨幹教師及教學管理幹部培訓,舉辦了多期技能培訓,累計參加學習、培訓人員3000多人次,為貴州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院領導

中共貴州大學職業技術職業師範學院黨委
劉應文 委員、書記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組織、紀檢、宣傳和統戰工作,聯繫離退休工作;
郭龍翔 委員、副書記 分管學生、共青團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陳文舉 委員 主持行政全面工腿戰盼肯作,分管辦公室、人事和財務工作;
陸 爽 委員 分管科研、在職碩士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協助院長做好對外合作辦學相關工作;
王開建 委員 分管實踐教學、全國職教師資基地、工會工作;
甘行建 委員 分管培訓和成教工作。
貴州大學職業技術職業師範學院領導
陳文舉 院長
劉應文 書記
郭龍翔 副書記、副院長
王開建 副書記
陸 爽 副院長
甘行建 副院長
李 健 辦公室主任

基本狀況

1、在編人員,截止到2007年3月,學院棵探有182人(其中在崗人員177人,內退人員5人)。在編人員中專任教師112人,學生輔導員13人,兼職教師(院內行政人員)12人,行政及工勤人員45人。
全院有處級幹部(含非領導職務)14人,科級幹部(含非領導職務)21人。
2、專兼職教師職煮境櫻稱、學歷
在124名專兼職教師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高級工程師)29人,講師(含實驗師、工程師)66人習海仔,助教21人,無職稱(新進研究生)7人;碩士學歷23人,本科學歷100人,大普學歷1人;35歲以下57人,少燥埋舉35—45歲47人,45—55歲19人,55歲以上2人。
3、學生輔導員
在13名學生輔導員中,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8人;本科學歷10人,大專學歷3人;35歲以下10人,35—45歲1人,45—55歲2人。
4、行政人員
在行政人員(未含兼課人員)中,副高職稱8人,中級職稱9人,初級職稱9人,無職稱3人;碩士學歷1人,本科學歷16人,大專學歷9人,其他3人;35歲以下6人,35—45歲9人,45—55歲13人,55歲以上1人。
5、在校生(截止2008年)
全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761人, 其中:本科生2861人,專科生900人;連同成教生近6000人。
6、專業建設:
學校下設7個系: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系、商務系、計算機套用技術系,60個專業。專業涵蓋經濟、管理、工學、農學、醫學等機電類、礦業類、電子信息類、土木類、印刷類、汽車類、管理類、加工類等專業。
7、實習實訓
學院有實驗室2個,即電子信息技術實驗室和計算機技術實驗室,總面積780平方米,設備值約276萬元。
加強校企聯合,學院共與貴州通源汽車有限公司等20餘家企事業單位簽訂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協定。這些實習基地基本滿足了學院實習實訓需求。
8、對外交流與合作
學院積極與國外教育機構、教育組織聯繫,吸納先進教育理念,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已與菲律賓安吉爾斯大學和德國安哈特大學建立了合作辦學關係,該院本科生畢業後,可直接進入安吉爾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三年制專科生畢業後可直接進入德國安哈特大學攻讀本科(二年)獲得學士學位,並且可以繼續並可繼續攻讀讀讀碩士、博士學位。同時,學院與國外數所著名院校和有關機關建立聯繫,達成合作關係,為該院畢業生畢業後能出國繼續深造和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9、黨建和思政工作:
學院黨組織健全;學院黨委設有20個黨總支、9個教工支部、11個學生支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明顯成效,並且建立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幹部隊伍建設和領導班子建設得到加強。學校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創了新的局。全院師生思想更加解放,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和諧,呈現出奮發向上,生機勃勃的局面。教學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等的改革和創新為學院發展,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發展目標

主要目標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到2010年,使學院達到國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評估標準,成為貴州省內一流、部分領域省內領先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為貴州乃至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第一線的套用型技術人才、管理人才、職業技術師範人才,並向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技術服務。主要指標為:
辦學規模:到2010年,學院全日制在校生將發展到13000人,其中高職專科生6000人,職教師資及普通本科生4000人,其它類型(成教、培訓、中職生)3000人。
辦學質量: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較好,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強,創業、創新的能力較強;畢業生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水平處於貴州省同類院校的前列;職業技能(包括職業技術師範生的教學技能)達到崗位要求,在貴州省處於前列地位;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達到85%左右。
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達到與全日制學歷教育同比例發展的規模,與10個左右的行業協會、數十家企業建立聯合辦學體或行業培訓中心,成為區域性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基地。
專業建設:緊密結合貴州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實際,依託優勢行業和企業,適度拓寬專業布局,瞄準職業崗位(群)和技術領域,經過改造、重組、開發,至2010年,學院將開設50個以上的專業,主要覆蓋高新技術、傳統產業和職業技術師範等三大類產業和行業。重點發展機電類、礦業類、電子信息類、土木類、印刷類、汽車類、管理類、加工類等本專科大類專業。
教學基地:初步建成具有省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擁有生產第一線先進設備水平、能跟蹤最新科技發展水平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2011年建成實訓中心10個;新建或改建學術交流及培訓中心。
師資隊伍:初步建成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結構合理、專業水平較高、創新能力較強、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0%以上,“雙師型”教師及具有“雙師型”素質的教師占高職類專任教師的比例不低於70%,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及以上學位比例達30%以上,有一批教師能運用外語進行專業教學。到2010年,出版高職類、師範類專業教材及專著總計達到20部以上,在國家及省級學術刊物年發表學術論文100篇以上。
第二階段到2015年,在實現第一階段目標的基礎上,再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奮鬥,使學院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規模再上一個台階,成為與貴州省職業教育的集工程、管理、技術教育和中職師資教育為一身的本、專科兼招、各類辦學層次都有的地方性套用型高校。
主要指標為:
至2015年,學院的全日制在校生將發展到10000人左右。學院應在適當的時機申報更名為貴州工程技術學院(對內稱“貴州大學工程技術學院”),以擴大專業涵蓋面和加強專業建設。
成人教育和培訓達到與全日制高職學歷教育同比例發展的規模,設立國際和國內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分支機構,逐步擴大以行業和企業為依託的培訓基地,使學院成為為企事業單位員工進行在崗、轉崗和創業教育與培訓的主要基地。
為增強學生的社會適用性,繼續拓寬專業面,學生入學後,可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自己的專長,選擇、確定專業方向。學院專業要從辦學條件、規劃和管理、課程內容和體系、教學質量和水平、社會評價等方面進行規範化建設與管理。在抓好專業建設的基礎上,力爭建設3~5個品牌專業,要求有明顯的專業特色和優勢,能為貴州省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進一步最佳化師資隊伍的學歷、職稱、年齡與能力結構,重點選拔和培養一批專業帶頭人和優秀青年教師骨幹。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以上學位的,應達40%以上,雙師型教師比例達50%以上。

學院領導

中共貴州大學職業技術職業師範學院黨委
劉應文 委員、書記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組織、紀檢、宣傳和統戰工作,聯繫離退休工作;
郭龍翔 委員、副書記 分管學生、共青團及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陳文舉 委員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辦公室、人事和財務工作;
陸 爽 委員 分管科研、在職碩士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協助院長做好對外合作辦學相關工作;
王開建 委員 分管實踐教學、全國職教師資基地、工會工作;
甘行建 委員 分管培訓和成教工作。
貴州大學職業技術職業師範學院領導
陳文舉 院長
劉應文 書記
郭龍翔 副書記、副院長
王開建 副書記
陸 爽 副院長
甘行建 副院長
李 健 辦公室主任

基本狀況

1、在編人員,截止到2007年3月,學院有182人(其中在崗人員177人,內退人員5人)。在編人員中專任教師112人,學生輔導員13人,兼職教師(院內行政人員)12人,行政及工勤人員45人。
全院有處級幹部(含非領導職務)14人,科級幹部(含非領導職務)21人。
2、專兼職教師職稱、學歷
在124名專兼職教師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高級工程師)29人,講師(含實驗師、工程師)66人,助教21人,無職稱(新進研究生)7人;碩士學歷23人,本科學歷100人,大普學歷1人;35歲以下57人,35—45歲47人,45—55歲19人,55歲以上2人。
3、學生輔導員
在13名學生輔導員中,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8人;本科學歷10人,大專學歷3人;35歲以下10人,35—45歲1人,45—55歲2人。
4、行政人員
在行政人員(未含兼課人員)中,副高職稱8人,中級職稱9人,初級職稱9人,無職稱3人;碩士學歷1人,本科學歷16人,大專學歷9人,其他3人;35歲以下6人,35—45歲9人,45—55歲13人,55歲以上1人。
5、在校生(截止2008年)
全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761人, 其中:本科生2861人,專科生900人;連同成教生近6000人。
6、專業建設:
學校下設7個系: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電氣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系、商務系、計算機套用技術系,60個專業。專業涵蓋經濟、管理、工學、農學、醫學等機電類、礦業類、電子信息類、土木類、印刷類、汽車類、管理類、加工類等專業。
7、實習實訓
學院有實驗室2個,即電子信息技術實驗室和計算機技術實驗室,總面積780平方米,設備值約276萬元。
加強校企聯合,學院共與貴州通源汽車有限公司等20餘家企事業單位簽訂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協定。這些實習基地基本滿足了學院實習實訓需求。
8、對外交流與合作
學院積極與國外教育機構、教育組織聯繫,吸納先進教育理念,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已與菲律賓安吉爾斯大學和德國安哈特大學建立了合作辦學關係,該院本科生畢業後,可直接進入安吉爾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三年制專科生畢業後可直接進入德國安哈特大學攻讀本科(二年)獲得學士學位,並且可以繼續並可繼續攻讀讀讀碩士、博士學位。同時,學院與國外數所著名院校和有關機關建立聯繫,達成合作關係,為該院畢業生畢業後能出國繼續深造和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9、黨建和思政工作:
學院黨組織健全;學院黨委設有20個黨總支、9個教工支部、11個學生支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明顯成效,並且建立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幹部隊伍建設和領導班子建設得到加強。學校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創了新的局。全院師生思想更加解放,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促和諧,呈現出奮發向上,生機勃勃的局面。教學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等的改革和創新為學院發展,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發展目標

主要目標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到2010年,使學院達到國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評估標準,成為貴州省內一流、部分領域省內領先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為貴州乃至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第一線的套用型技術人才、管理人才、職業技術師範人才,並向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技術服務。主要指標為:
辦學規模:到2010年,學院全日制在校生將發展到13000人,其中高職專科生6000人,職教師資及普通本科生4000人,其它類型(成教、培訓、中職生)3000人。
辦學質量: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較好,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強,創業、創新的能力較強;畢業生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水平處於貴州省同類院校的前列;職業技能(包括職業技術師範生的教學技能)達到崗位要求,在貴州省處於前列地位;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達到85%左右。
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達到與全日制學歷教育同比例發展的規模,與10個左右的行業協會、數十家企業建立聯合辦學體或行業培訓中心,成為區域性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基地。
專業建設:緊密結合貴州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實際,依託優勢行業和企業,適度拓寬專業布局,瞄準職業崗位(群)和技術領域,經過改造、重組、開發,至2010年,學院將開設50個以上的專業,主要覆蓋高新技術、傳統產業和職業技術師範等三大類產業和行業。重點發展機電類、礦業類、電子信息類、土木類、印刷類、汽車類、管理類、加工類等本專科大類專業。
教學基地:初步建成具有省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擁有生產第一線先進設備水平、能跟蹤最新科技發展水平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2011年建成實訓中心10個;新建或改建學術交流及培訓中心。
師資隊伍:初步建成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結構合理、專業水平較高、創新能力較強、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0%以上,“雙師型”教師及具有“雙師型”素質的教師占高職類專任教師的比例不低於70%,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及以上學位比例達30%以上,有一批教師能運用外語進行專業教學。到2010年,出版高職類、師範類專業教材及專著總計達到20部以上,在國家及省級學術刊物年發表學術論文100篇以上。
第二階段到2015年,在實現第一階段目標的基礎上,再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奮鬥,使學院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規模再上一個台階,成為與貴州省職業教育的集工程、管理、技術教育和中職師資教育為一身的本、專科兼招、各類辦學層次都有的地方性套用型高校。
主要指標為:
至2015年,學院的全日制在校生將發展到10000人左右。學院應在適當的時機申報更名為貴州工程技術學院(對內稱“貴州大學工程技術學院”),以擴大專業涵蓋面和加強專業建設。
成人教育和培訓達到與全日制高職學歷教育同比例發展的規模,設立國際和國內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分支機構,逐步擴大以行業和企業為依託的培訓基地,使學院成為為企事業單位員工進行在崗、轉崗和創業教育與培訓的主要基地。
為增強學生的社會適用性,繼續拓寬專業面,學生入學後,可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自己的專長,選擇、確定專業方向。學院專業要從辦學條件、規劃和管理、課程內容和體系、教學質量和水平、社會評價等方面進行規範化建設與管理。在抓好專業建設的基礎上,力爭建設3~5個品牌專業,要求有明顯的專業特色和優勢,能為貴州省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進一步最佳化師資隊伍的學歷、職稱、年齡與能力結構,重點選拔和培養一批專業帶頭人和優秀青年教師骨幹。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以上學位的,應達40%以上,雙師型教師比例達50%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