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半蒴苣苔

貴州半蒴苣苔

貴州半蒴苣苔(學名:Hemiboea cavaleriei Lévl. ),為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屬下的一個植物變種。產江西南部、福建、湖南(道縣)、廣東、廣西、四川(敘永)和貴州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貴州半蒴苣苔
  • 拉丁學名:Hemiboea cavaleriei Lévl.
  • 別稱:野藍,軟黃花金魁、翠子菜、山金花菜、石上鳳仙、鐵桿水草
  • 二名法:Hemiboea cavaleriei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唇形目
  • 苦苣苔科
  • :半蒴苣苔屬
  • :貴州半蒴苣苔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變種,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上升,高20-150厘米,無毛,不分枝或分枝,具4至15節,散生紫斑。葉對生;葉片稍肉質,乾後草質,長圓狀披針形,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狹楔形,常不相等,邊緣具多數鋸齒或淺鈍齒,稀近全緣,長5-20厘米,寬2-8厘米,葉面綠色,疏生短柔毛,背面淡綠色或帶紫色,散生短柔毛或僅脈上疏生短柔毛;蠕蟲狀石細胞嵌生於維管束周圍的基本組織中;側脈每側6-14條;葉柄長0.5-6.5厘米,聚傘花序假項生,具3-12花;花序梗長0.5-6.5厘米,無毛;總苞球形,直徑1-2.5厘米,頂端具尖頭,無毛,開放後呈船形;花梗長2-5毫米,無毛。萼片5,卵狀三角形、橢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5-7毫米,寬2-4毫米,無毛。花冠白色、淡黃色、或粉紅色,散生紫斑,長3-4.8厘米,外面疏生腺狀短柔毛;筒長2.3-3.3厘米,內面基部上方4-6毫米處有一毛環,口部直徑13-18毫米,基部上方直徑6-8毫米;上唇長6-10毫米,2淺裂,裂片半圓形,下唇長7-15毫米,3淺裂,裂片寬卵圓形。雄蕊:花絲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0-15毫米處,狹線形,長10-13毫米,花葯橢圓形,長3-3.2毫米,以頂端或腹面上方連著;退化雄蕊3,中間1個小,長2毫米,頂端截形,側面2個長5-7毫米,頂端頭狀。花盤環狀,高1-1.2毫米。雌蕊長1.7-2.5厘米,子房線形,無毛,柱頭鈍形。蒴果線狀披針形,長1.5-2.5厘米,多少彎曲,基部寬3-4毫米,無毛。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貴州半蒴苣苔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 1500米山谷林下石上。

分布範圍

產江西南部、福建、湖南(道縣)、廣東、廣西、四川(敘永)和貴州南部。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治療癰和燙傷,可作豬飼料。
貴州半蒴苣苔
全草(半蒴苣苔):微酸、澀,涼。清熱解毒。用於跌打損傷,刀傷出血,腹水。

變種

疏脈半蒴苣苔(植物分類學報)水泡菜(雲南),岩萵苣、尿猴草(廣西)圖版76: 1-3
H. cavaleriei var. paucinervis W. T. Wang et Z. Y. Li in Acta Phytotax. Sin 21 (2) : 203, pl. 1, fig. 1-3. 1983. ——H. flava C. Y. Wu ex H. W. Li in Bull. Bot. Res. 3 (2) : 29, photo. 15. 1983.
本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乾時紙質或厚紙質,邊緣全緣或具少數鋸齒,兩面通常無毛,稀於葉面疏生短柔毛,側脈較稀疏,每側4-8(-9)條;花葯近圓形,腹面完全連著或上方連著;退化雄蕊2,稀為3。
產廣西、貴州南部和雲南東南部。生於海拔260-1600米山谷林下石上。亦見於越南北部。模式標本采自廣西那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