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野心:人民幣崛起與投資新機會

貨幣的野心:人民幣崛起與投資新機會

《貨幣的野心》從金融實務面出發,以時事熱點引入主題,將枯燥的經濟數據以鮮活的故事敘述出來,為讀者展示了國際貨幣博弈的精彩內容,解析了從東協開始人民幣一步步走出國門的發展路徑、匯率改革歷程以及中美貨幣的明爭暗鬥。《貨幣的野心》還預測和分析了當前投資領域出現的新的機遇與挑戰,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投資者指明了應著重關注哪些方面,從而順應人民幣國際化大趨勢以獲益。

基本介紹

  • 書名:貨幣的野心:人民幣崛起與投資新機會
  • 作者:陳文正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外文名:The Wild Ambition Of Currency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268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貨幣的野心》讓你讀懂人民幣崛起的歷史和未來,挖掘人民幣國際化大趨勢下的投資新機會,美元、歐元衰落,人民幣強勢崛起,這將如何重塑國內外匯率、利率新格局?又給中國投資者帶來哪些投資新機會?《貨幣的野心》為您一一解答。

作者簡介

陳文正,美國俄勒岡大學商學院會計學士,喬治華盛頓大學會計碩士,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台灣陽信商業銀行、康和比聯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台灣農業金庫公司、玉山商業銀行工作。著有《貨幣市場——操作與實務》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楔子
第二章 美元才是最大的禍源
第三章 貨幣的博弈舞台——國際貿易
第四章 墜落中的大國——美國次貸危機
第五章 一個屋檐下的歐洲大雜院——歐元坎坷之路
第六章 寅吃卯糧的“歐豬”疫情——歐債危機
第七章 鋒芒已露——2015龍抬頭
第八章 史上最討喜的貴金屬——黃金傳奇
第九章 明天過後——理財投資新趨勢

文摘

第一章
楔子
1997年10月7日,入秋的台北市,艷陽高照。我當時是玉山票券金融公司的交易主管。一段時日以來,公司一直充斥著緊張的氣氛。交易員們手握電話,時而高聲討論利率行情,時而低聲下氣地請求對方借錢。到了傍晚時分,15名交易員還在不斷地撥打電話,生怕錯失了任何可能借到錢的機會。我只有一個要求:“只要能借到隔夜拆款,任何利率都要接受。”
倘若在平常的工作日,一大早交易員就會依照昨天交易完成時的數字,計算當日所需的資金缺口。我們票券公司一般每天的資金缺口都在50億~100億新台幣,通常在中午前都可以軋平頭寸缺口。前台完成交易之後,後台交割及清算部門緊接著就會將所有的票據(短期票券、台銀支票等)、匯款單、收款憑證,在台灣銀行營業部賬戶進行集中清算。在大約下午4點左右,將最終餘額轉入票券公司在“中央銀行”的賬戶,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要在“中央銀行”進行相互清算。下午6點前,進行最後一次的清算,這樣整個交易清算作業就算完成了。
不過這一天情況不同,時間已經是傍晚6點,卻還有15億新台幣頭寸缺口尚待軋平。交易部門裡所有人都已筋疲力盡,面面相覷,沉默以對,只能靜待“中央銀行”最後的解決方案。
市場上有很多的傳聞,說某家外商銀行可能因為投機操作外匯或幫助外資炒作外匯而受到“央行”的懲罰。還有的說,這是外資禿鷹的陰謀,大買美元同時放空新台幣。
天色已暗,氣氛更加沉悶詭異。直到晚上7點30分,電話終於響了,台灣銀行交易部門來電詢問資金需求,他們正在給所有的金融機構打電話,統計資金缺口,然後緊急匯報給“中央銀行”。不久“中央銀行”開始釋出資金。
交易部門這才又開始忙碌起來,交易員們一邊聽著台灣銀行釋出拆借款的金額,一邊敲打著鍵盤,輸入後續交易條件。當天晚上就像是一般工作日的早晨,打電話、接電話,印表機啪啦啪啦地列印著成交單據和會計傳票,交易部門裡嘈雜得就像是在爆爆米花。
交割員緊張地將各種票據與報表做最後核對,之後要親自帶著票據到台灣銀行和“中央銀行”,進行最後的交割清算作業。直到深夜,所有交割清算作業才完成,緊張而又漫長的一天總算結束了。
“中央銀行”為了緩解新台幣短期資金短缺所帶來的衝擊,充分滿足工商企業正常的資金需求,先後於同年9月25日及10月17日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總計相當於向貨幣市場釋出1 300億新台幣。市場短期利率飆升現象得以漸漸平息,在此之後又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途徑釋出短期資金,短期利率這才逐漸穩定下來。
金融風暴席捲亞洲國家
第二天,我走進辦公室,看見報紙的頭版上一個斗大的標題——《台灣隔夜拆款利率創新高,達11%》。1997年10月23日,香港銀行同業隔夜拆款利率更是飆升至300%,港股隨即出現暴跌走勢。這一切源於,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放棄固守泰銖與美元的聯繫匯率政策,轉而採用浮動匯率政策,泰銖劇貶,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引發了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許多國家貨幣出現巨幅貶值,同時股價滑落,國民財富急遽縮水。1997年6月底至1998年底的一年半期間,印度尼西亞盾貶值69.4%,馬來西亞令吉貶值79.3%,菲律賓比索貶值62.5%,泰銖貶值61.7%,韓元貶值50.8%,新加坡元貶值43.7%,新台幣貶值42.6%,日元貶值幅度最小,但也達到33.8%。東南亞金融風暴迅速蔓延,導致外資對東南亞市場信心動搖,外資紛紛撤離亞洲市場,再加上區域性共同基金的贖回壓力,即便是金融體質較為健全的新加坡、香港地區和台灣地區,亦受到嚴重的衝擊。
1997年10月,國際金融投機客進入台灣金融市場,他們故技重施,以賣出新台幣買進美元的策略進行貨幣攻擊。“中央銀行”以台灣將近9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與之對抗,此舉意圖相當明顯,就是要穩定匯率,以抵擋新台幣大幅貶值帶來的衝擊。“中央銀行”拋出大量美元,滿足貨幣市場的需求。然而,回收新台幣再同時釋出美元,會導致新台幣短期資金短缺,短期利率因而會持續飆漲,造成台灣銀行業之間隔夜拆款利率的大幅波動。不久,捍衛新台幣的措施、外匯儲備的大量流失,以及“中央銀行“強力固守匯率的努力,致使貨幣供給減少,利率不斷攀升,金融市場失序。“中央銀行”最後也不得不宣告棄守。台灣在這波“台幣護盤”行動中,白白損失了80億新台幣。
其間,亞洲其他國家同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使得馬來西亞時任總理馬哈蒂爾再度成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焦點人物。同委內瑞拉前任總統查維茲一樣,馬哈蒂爾在大力抨擊西方霸權勢力,尤其是美國的貨幣強權方面從不手軟。1997年7月,眼看外資投機客持續看空馬來西亞令吉,馬哈蒂爾忍無可忍,不斷在國內外各種場合大力抨擊西方勢力放任投機客的行為,讓他們一手挑起這場亞洲金融風暴。西方霸權勢力,以美國為首,企圖教訓亞洲國家,迫使亞洲國家迎合西方的人權與民主要求。國際間的觀察普遍認為,從馬哈蒂爾多年來的表現可以看出,他並不是故意抨擊美國量子基金等外資金融機構,以轉移焦點,為馬來西亞經濟成長減緩找藉口,藉以降低人民對政府的不滿。馬哈蒂爾的這番“陰謀論”完全是基於他個人獨特的民族主義論調,以及堅決的反美帝思想。

索羅斯的禿鷹傳奇
國際金融市場上,索羅斯的量子基金讓人聞風喪膽。傳奇的金融奇才、具有猶太人血統的喬治·索羅斯,於1930年出生在一個匈牙利籍猶太人中上層家庭,家境稱得上富裕。索羅斯的父親提瓦達是名律師,在父親的培養下,索羅斯從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畢業,畢業之後他自認可以成為一名哲學家。但現實的生活問題必須要考慮,不能靠哲學養家餬口,幾經思考,他轉向金融界,學習金融操作實務。在英國幾家證券公司工作幾年之後,1956年他來到了紐約,走進美國華爾街,這成為他一生中最為關鍵的契機,從此他在國際金融操作領域如魚得水,開始了輝煌的投資生涯。盛名在外的量子基金,是喬治·索羅斯旗下經營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亦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幾個對沖基金之一。
量子基金由索羅斯和吉姆·羅傑斯於1970年共同創立。自成立以來,量子基金多次以其靈活的金融工具成功地襲擊了許多國家的貨幣,獲取了暴利,由此得名“金融禿鷹”。量子基金令人聞風喪膽,同時也使索羅斯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著名的投資專家之一。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1992年歐洲貨幣之役。
1989年11月,柏林圍牆毫無預警地倒塌了。天資聰穎的索羅斯預言,歐洲經濟必然將發生重大變化。他首先緊盯英鎊的變化。1992年德意志聯邦銀行行長史萊辛格在一次演講中說道:“如果投資人認為歐洲匯率固定的話,那就錯了。”索羅斯認為史萊辛格是在影射已經虛弱不振的義大利里拉。他認為有利可圖,立刻放空義大利里拉,一鼓作氣大賺三億美元。首役大獲全勝,更令索羅斯充滿信心。他乘勝追擊,隨即放空英鎊,購入德國馬克,又一次空前的勝利讓他大賺10億美元。
1992年9月16日,索羅斯大舉拋售英鎊,英國政府隨即將基準放款利率提高2%,緊接著,又繼續調高5%,防止英鎊進一步貶值。不過英國政府最終護盤失利,索羅斯名利雙收,被譽為“擊垮英格蘭銀行的人”。
歐洲貨幣之役令英國與義大利元氣大傷,不得不宣布退出被視為歐洲整合象徵的“歐洲匯率體系”。市場傳言,索羅斯投機英鎊時,拿走了英國納稅人的錢,讓英國政府顏面盡失。但他卻絲毫不受這種道德問題的困擾,辯解道:“即使世界上沒有我這個人,英鎊危機還是會照樣發生。”
索羅斯之所以能夠洞察先機,與他在20世紀60年代於華爾街學習金融操作的經驗有關。他最擅長操作匯率,並且特別青睞三角套匯。當時全球金融市場尚未全然接受這個頗為冷門的科目,索羅斯卻對它情有獨鐘,研究得相當透徹,這也成為之後他在國際金融市場操作中大顯身手的獨門利器。
索羅斯在歐洲貨幣市場成功狙擊里拉、英鎊之後,開始將目光焦點轉移到東南亞地區。1997年5月14日,以索羅斯為首的美國金融投機客齊聚泰國曼谷,國際遊資逐漸匯集,並且開始一路打壓泰銖。到了8月底,泰銖的貶值幅度已經高達50%,投機客因此獲利頗豐。緊接著他們又轉戰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其他國家,金融風暴之後又擴散到東北亞,最後更是擴及全球。
亞洲金融風暴引起了亞洲各國政府的強烈反應。馬來西亞時任總理馬哈蒂爾在1997年東南亞國協年會上,當著美國時任國務卿奧爾布萊特的面,毫不掩飾地指責美國政府刻意縱容索羅斯之流。馬哈蒂爾指責這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以新金融商品為攻擊武器,打擊亞洲新興國家,換句話說,這就是西方國家的強取豪奪,通過摧毀他國經濟,獲取暴利。不過索羅斯自始至終堅決否認馬哈蒂爾的指責。
各國政經領袖在2007年6月於新加坡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東亞會議中談及1997年那場擴及全球的亞洲金融風暴,並警告說,亞洲國家需慎防全球金融體系及貿易失衡所帶來的風險。亞洲地區多年來高速的經濟成長、旺盛的出口、高儲蓄率與不成比例的低消費,將逐漸導致全球貿易失衡,使出口旺盛國家無法維持高速發展,可能會再度面臨危機。貿易失衡可能會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線。
出口貿易是中國台灣的命脈,賺取外匯、累積外匯儲備是全台灣人民努力的目標。每個月台灣“中央銀行”都會驕傲地公布台灣的國際貿易順差額、累積外匯儲備在世界上的排名以及僅次於哪些國家或地區。2011年7月,台灣的外匯儲備為4 007億美元,第一次突破4 000億美元的關卡,僅次於中國內地、日本、俄羅斯及沙烏地阿拉伯,名列世界第5(當然遠低於排名第一的中國內地近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難道我們出口賺取外匯是錯誤的選擇?人民儲蓄過多會導致全球貿易失衡,造成金融危機?這些說法似乎違背了大多數人的認知,就算是不了解財經知識的人,大概也無法認同這樣的說法。
出口導向型經濟體
“貿易失衡“這一名詞,要藉助於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因果關係來說明。20世紀90年代,生產力旺盛且競爭力強大的國家,如德國與日本,都在積極地找尋新的市場,消化其生產過剩的商品,新興國家或地區,如東南亞各國,以及韓國和中國台灣等,都是最重要的市場。雖然亞洲新興國家也是主要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例如韓國為發展經濟,將重點放在出口及國內投資上,也進口了大量的原材料、機械及廠房設備等,然而採購德國、日本的生產設備,擴大國家財政赤字,必須以外債來填補其赤字,然後以出口獲利支付外債利息及本金。
亞洲新興國家或地區中,韓國的外債一向高於中國台灣,1996年底韓國外債高達1 635億美元,居世界首位。同時期,西方國家金融機構,如共同基金、退休基金等大型投資機構,轉向新興市場,大量購買新興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債券及企業公司債券。這漸漸擴大了亞洲新興國家的金融泡沫。
20世紀90年代,新興國家尚不知道如何應對由外債帶來的大量外資遊資,造成政府財政預算及企業資本投資過度浪費的現象。大量的外資進入新興國家,首先蓬勃發展的肯定就是房地產業,接著股市飄紅,帶動該國消費的起飛。
為了保障投入亞洲的資金的安全性與流動性,外資遊資通常會做三件事情。第一,為降低流動性風險,外資在新興國家通常都以短期投資為主,如股票及債券市場投資。一旦形勢不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抽回資金,加速逃離亞洲金融市場。第二,外資總會以外幣計價債券為投資目標,或承做外幣計價的企業貸款,主要還是以美元計價的目標有價證券。第三,外資提供外幣資金借款,主要是以當地的金融機構為主要交易對象。因此,當地金融機構若發生流動性問題,無法償還外債,政府肯定會出手救助,保證資金的流動性,避免本國金融業系統性風險,這就是所謂的“裙帶資本主義”。
裙帶資本主義
東南亞新興國家中,如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政府與銀行的關係密切,銀行又與大型企業的關係密切,如同連體嬰兒。因為政府與銀行的親密關係,外資投資人將美元貸放給金融機構時,會得到類似政府的保證借款。這種政府、金融機構及企業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裙帶資本主義”,說得文雅一點,叫“關係資本主義”。
諷刺的是,2008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美聯儲及財政部雖然放任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但為了避免連鎖反應,帶來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運用了大量的納稅人的錢援助美國國際集團、房地美(美國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房利美(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等機構,這也算是一種美國式的關係資本主義吧。
1997年2月11日,由於房地產市場發展停滯,以及累積了太多未償還的房地產債務,泰國金融機構首先出現了嚴重的現金周轉問題。投機客見狀,紛紛抽回資金。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不得不宣布放棄此前已經實施了14年的泰銖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政策,改為浮動匯率政策。至此,亞洲金融風暴正式爆發。
多年過後,亞洲國家始終無法忘懷亞洲金融風暴之痛,各國都在學習如何減少外債並累積外匯儲備。例如韓國在金融風暴之後,連續三年減少外債,至2011年6月,韓國的外匯儲備達到3 050億美元,名列全球第8。若說這是亞洲國家的“外匯儲備恐懼症”,應該也不為過。
第二章
美元才是最大的禍源
從表面上看,以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為代表的對沖基金,在亞洲各國發起貨幣攻擊,引發了各國的股市崩盤和貨幣貶值,掀起了一場亞洲金融風暴。但問題是,僅僅這些對沖基金就足以掀起如此滔天巨浪嗎?
仔細審視亞洲金融風暴的整個過程,就不難發現,這是美元強權的優勢戰爭。美國在推動西方金融市場主流意識方面不遺餘力,並為遏制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發動了一場全方位的美元貨幣戰爭。華爾街對沖基金負責正面進攻,操作金融工具;接著,國際媒體及外資研究員適時地發布不利於亞洲金融市場的訊息,甚至散布謠言,製造恐慌氣氛;經濟學家們則研究出一堆虛無數據及理論,不斷對亞洲金融市場進行洗腦;信用評級機構配合對沖基金,適時下調亞洲國家及市場的信用評級;華爾街投資銀行則負責研發金融衍生產品,並將其賣到全世界(主要是歐美國家),商業銀行則為對沖基金及其他投資機構提供資金融通。然而,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國際金融組織(特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專門扮演救世主形象,同時會附上開放市場的條件,最後再由跨國公司清理戰場——廉價收購亞洲新興國家的資產。
這樣的情形在2009年的歐債危機中重演。歐元問世10年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歐豬四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的政府債務持續不斷地發生問題。更令人擔心的是,在歐元區統一貨幣機制下,牽涉到的不僅僅是金融問題,更多的是歐洲各國複雜的政治、文化與民族情結。至今,如何解決歐洲債務問題仍不得而知,歐元的前途依舊渺茫。
金融風暴之後
亞洲金融風暴過後,我們對風暴產生原因的分析漸漸加深,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國家財政赤字或裙帶資本主義等原因,就如同冰山一角,暗藏在水面下的冰山卻是既大且深,那禍害之根就是美元貨幣強權。
美國是當今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擁有最成熟先進的金融市場,全球各國中央銀行持有的美元資產占美元總資產的60%。由此可見,美國的貨幣政策影響著全球金融市場、進出口貿易及資金流動,美元理所當然地成為遊資利用的主要工具。
美元除了可以用作金融操作,美國政府的貿易與財政雙赤字仍舊需要通過發行政府債券來籌集資金。2008年以來,美聯儲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為金融市場提供流動資金,大量印製美元,散布於全球金融市場,導致全球資金泛濫。
美國政府目前負債可能超過16萬億美元,美國依然面臨著嚴峻的財政壓力,寅吃卯糧的情況從未改善,這樣驚人的財政赤字擺在世人眼前,卻從未有機構或國家擔心害怕過。全球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還是有大量的美元資產,其中包括投資美國政府及機構的債券。美國的機構債券在全球獨一無二,主要的兩個發行機構是房地美與房利美。它們在美國國會的監督推動下,積極協助民眾承做貸款購置自有住宅,並向投資者發行機構債券或證券化的抵押債券。不幸的是,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這兩家機構成為重災區,最後由美國政府出手接管。
美元的優勢不單體現在金融市場的操作上,還體現在全球貿易上。美元至今仍占據國際間最重要的貨幣結算地位。舉例來說,韓國與泰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有近80%以美元計價,而其中僅有20%的貨物出口至美國境內。澳大利亞亦有70%的進出口貿易以美元計價,而當中也只有6%的貨物進入美國境內。
全球金融市場交易方面,美元更是獨霸天下。國際間主要的期貨商品都以美元計價,國際油價亦是以美元報價。另外,全世界85%的外匯交易及半數的全球固定收益有價證券市場交易,都是以美元計價。無怪乎2011年9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柯林頓全球倡議”大會上還疾呼:美國目前雖然面臨著經濟危機,卻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無可否認,歐巴馬說的都是事實。我們只要出國旅行就必須兌換美元現金或是旅行支票,就算到中國內地旅行,也不是每一家銀行都承做新台幣的兌換業務,但是美元卻可以在中國各地的飯店、酒店、銀行兌換使用,甚至搭計程車也可以直接用美元支付,這樣能省下兌換當地貨幣的兌換成本。這就是美元強勢之所在。
然而,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或許我們可以檢視歷史的脈絡,試圖了解一些蛛絲馬跡。
歐元:無主權貨幣
從全球貨幣歷史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的美國擁有全世界超過半數的經濟產出,是最大的進口國,也是國際貿易信貸的主要來源,美元成為唯一且最有優勢的貨幣,當時全球沒有其他貨幣可以與之相抗衡。
各國中央銀行盯住美元,以穩定本國貨幣,更好地為進出口貿易定價。另外更現實的考慮就在於,一旦外匯市場發生危機,可以用美元緊急支付。如今,美國出口貿易大約占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13%。1945~1980年,美國占有85%的全世界直接投資額,如今這一數字已大幅降至約20%。這兩項數據顯示出,相較於20世紀80年代,美國主導世界經濟的地位已經逐漸下降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國際貿易及金融的發展,美國的世界主導地位不乏挑戰者,先是德國,接著是日本,然後是亞洲新興各國。從過去大歐洲整合發展的歷史來看,德國與法國曾積極推動歐洲的整合。1999年誕生的歐元成為“超主權貨幣”,換句話說,歐元不同於美元,並非單一主權貨幣,是“區域性多主權貨幣”。歐元誕生之初,國際間預期歐元將會是美元國際貨幣地位最強大的競爭者,後勢看好。
然而事與願違。時至今日,超主權貨幣反而成為德國與法國的負擔,變成了“無主權貨幣”。歐盟27國,歐元區18國,各國政治、經濟、財政、文化間的差異實在太大,經濟與財政政策難以整合,加上自2008年開始,南歐國家(希臘、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財政赤字嚴重,嚴重影響到國家債務信用,引爆了歐債危機。歐元區每個國家享盡了統一貨幣歐元帶來的優勢,但對於歐債危機卻是避之不及。2012年有段時間,台灣媒體最常報導的就是歐洲各國領導人的集會,他們在不斷地討論歐債危機的解決方案。2012日6月,法國左翼社會黨領袖奧朗德當選總統,他雖深知法國所面臨的債務危機,卻反對緊縮方案,支持擴大經濟發展,這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主張背道而馳。當年的希臘大選更是扣人心弦,希臘人民考慮到脫離歐元區的情勢危機,含淚投票給保守黨,最終保守黨以微弱優勢贏得選舉,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希臘人民將面臨失業,過上勒緊褲帶的生活。持續兩年的歐債危機,至今尚無具備可行性的解決方案,我對於歐元的未來深感悲觀。
歐元區如今的格局是“兩大眾小”,其中德國和法國這“兩大”國家,無論是在歷史淵源、文化情結、政治制度,還是在民眾信心上,都難以相容,更別說其他小國了。深陷歐債危機的“歐豬四國”,未來的財政改革之路漫漫,歐元的前途更加渺茫。
歐元本身不算是單一貨幣,勉強算是歐洲一些國家的通用貨幣,肩負著貨幣應有的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及儲藏手段三大功能而已。僅僅10年的時間,歐洲國家費盡心思創立的想要挑戰美元的歐元,其國際地位已大不如前了。
日元:無法控制的貨幣
除了歐元,曾經占據強勢地位的貨幣就是日元了。1985年9月22日,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當時的聯邦德國這5個工業國家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會晤。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日本不得不同意在聯合干預外匯市場操作下,使美元兌日元、聯邦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問題,此舉導致日元大幅升值,歷史上稱之為“廣場協定”。
自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後,美元晉升為全球唯一的強勢貨幣,美元貶值的戲碼也一用再用。廣場協定後,日元大幅升值,大量遊資流入日本,導致房地產、股票市場價格狂飆。據說當時日本東京一幢摩天大樓的價值相當於美國整個加州,確實很可笑。瘋狂的外資投資人拿著大把的美元投進日本金融與房地產市場,日經225指數由1985年初的13 000點狂飆至1987年底的20 000點,到1989年底達到39 000點。
經濟泡沫遲早都會破滅。90年代初開始,房地產及股票市場泡沫破滅,日本從此進入永無止境的“失落的時代”,至今還未能恢復過來。
因此可以說日元是無法控制的貨幣,日本政府在國際外匯市場完全沒有掌控力量,必須靠其他工業國家的聯合調控,日元處在被動的地位,無力在全球貨幣博弈中提升自身地位。
貨幣的避風港
過去20年來,某種主要的國際貨幣在一段時期內持續保持強勢的趨勢一直都很明顯,例如,美元匯率自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起一直保持強勁態勢,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美元才正式進入“戰略性的貶值”階段。就在這期間,1999年歐元誕生,異軍突起,但好景不長,短短10年後,歐洲就深陷歐債危機的泥潭,至今難以自拔。
未來3~5年,我們或許很難看到某種主要國際貨幣能夠持續保持強勢。未來匯率波動可能更加頻繁,此強彼弱的互動關係也會越來越密切。投資人在選擇投資貨幣時,可能不會在強勢貨幣與弱勢貨幣之間選擇,而是在相對弱勢貨幣與更弱勢貨幣之間選擇。
國際間對於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的信心直落。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引發了貨幣流通的“避風港效應”。瑞士法郎、澳元與加元成為投資人用來避險的“影子貨幣”。
長期以來,瑞士法郎一直是最穩定的貨幣,被視為全球貨幣的避風港。而歐元誕生之後,瑞士法郎被認為是德國馬克的最佳替代貨幣,匯率緊跟著德國經濟浮動。在投資人眼中,瑞士充滿了吸引力。然而,最重要的問題就在於,瑞士的經濟規模太小,完全無法承擔貨幣大幅波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歐債危機之後,瑞士法郎一路走強,失去競爭力的瑞士廠商當然吃不消。工業集團ABB最近就對強勢的瑞郎大感頭痛。諾華公司(Novartis)的業績以美元計價,原本有不錯的盈餘,換算成瑞郎,反而虧損了。避險資金大量湧入瑞士,瑞郎大幅升值,瑞士中央銀行不得不積極介入外匯市場,防止瑞郎過度升值,影響出口競爭力。2011年9月,瑞士政府突然孤注一擲,宣布歐元兌瑞士法郎匯率的下限是1∶1.2,此舉立即使得瑞士法郎失去避險功能,這也是瑞士中央銀行長久以來最有力的行動。瑞士政府大反撲後,瑞郎能否擺脫避險貨幣的角色,仍有待觀察。不過事實擺在眼前,只要歐美主權債務危機未解,投資人對瑞士法郎就有避險需求,這也是瑞郎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再看看澳元與加元。想要投資美國經濟,又擔心被美國財政政策拖累的人,可以買入加元;想要投資國際原材料,又擔心南美洲通貨膨脹的人,可以買入澳元。它們都屬於資源出口國的貨幣,而資源出口國貨幣的強弱程度,幾乎都與全球資源大宗商品市場的趨勢保持一致。然而,同樣的問題籠罩著它們未來的經濟前景。歐洲問題不斷,使得澳大利亞與加拿大經濟前景面臨下滑的風險。歐債危機的惡化以及對世界其他國家貿易的後續影響,都將對澳大利亞與加拿大出口商品的價格和需求產生重大影響。居高不下的澳元、加元匯率也阻礙了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國際競爭力。由於歐洲前景未明,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對未來兩年內全球經濟成長形勢逐漸趨於悲觀,澳元和加元得以持續保持強勢的可能性也所剩無幾了。
最不幸的就要算英鎊了。英國的房地產市場泡沫與美國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英國經濟對於金融業的依賴程度甚至高於美國,這種雙重不利的因素意味著金融危機對英國的打擊更大。然而,英國政府在推動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方面反應遲鈍,明顯落後於美國政府的行動力,卻正好與歐元區各國政府頗為相似。目前英國的財政赤字與政府債務問題的嚴重程度並不亞於“歐豬四國”與美國,英鎊的黃金時代早已一去不返。
無論貨幣避風港如何吸引投資人,“影子貨幣”終究還是強勢貨幣的影
子。美元、歐元的強勢不再,這也為人民幣的蓄勢待發創造了機會。
人民幣:完全主權貨幣
20世紀90年代開始,亞洲新興國家逐漸登上世界舞台,其中又以中國與印度的發展最為迅速,兩國無論在人口結構還是經濟發展方面都有急速趕上西方工業國家的態勢,尤其是中國。中國2010年第二季度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335萬億美元,超越了日本的1.286萬億美元,全球排名僅次於美國。按美元計算,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同時,中國於1996年成為東協全面對話夥伴國,與日本、韓國一樣,通過東協“10+3” 機制與東協成員國進行共同協商。中國政府為了擴大區域影響力、提高國際地位,積極推動人民幣作為東協自由貿易區的主導貨幣。同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後,中國採取的讓利和懷柔政策,都促成了東協國家和中國的合作關係。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成後,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擁有約17億人口和2萬億美元的生產總值。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2012年1月底表示,極力爭取到2015年基本確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的中心地位。由此可知,上海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一事指日可待,人民幣成為亞洲主導貨幣的意圖也已相當明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16年,中國經濟總量將從現在的11.2萬億美元上升到18.3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7.77%;而美國經濟總量將會從現在的15.2萬億美元增至18.7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滑落至18.08%。換句話說,2016年將是中國在全球經濟總量占比方面超越美國的關鍵性一年。
然而,中國至今仍實行外匯管制,人民幣可以說是“完全主權貨幣”,外資很難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國外投資人不能持有中國政府債券,國際外匯市場也沒有人民幣匯率的避險工具。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強勢的中國政府也正是他們的優勢。雖然人民幣離威脅到美元的全球強權地位還有段距離,但中國的發展及主權強勢讓美國感到不安。在可預見的將來,或許尚未有任何其他國家的貨幣可以挑戰美元的主導地位,但也不排除有可能產生“多元制”或“二元制”的全球貨幣體制,即美元與人民幣共同主導的國際貨幣系統。
回頭看看貨幣發展的歷史洪流,不乏這樣的先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作為當時的新興國家,已經是世界工廠及農產品出口大國,但國際貿易還是以英鎊作為主要貨幣。美國經歷了1907年的金融危機後,創設了美聯儲。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銀行業務在美聯儲時任主席班傑明·斯特朗的主導下,積極推動國際貿易業務,引導紐約的銀行購買商業承兌匯票,提升流動性,使美元逐漸成為全球貿易的主要貨幣之一,大幅提升了美元的國際地位。
20世紀20年代後期,歐洲大陸還在“一戰”結束後的恢復過程當中,美國已有超過半數的進出口貿易以美元計價,美元作為各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其金額也已經超過了英鎊。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鎊和美元已在競爭國際貿易的主導權,這一現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才有所改觀。“二元制”貨幣體制確實在歷史的軌跡中出現過,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元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取得了全球獨一無二的強權貨幣地位。
2015年必定是人民幣走出國境、深入全球最關鍵的一年。
你們或許已經知道貨幣戰爭,可你們知道的只是結果,倘若要了解故事的前因後果,那就得回溯源頭。

序言

前言 人民幣理財新時代的來臨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坊間有關貨幣戰爭的書籍舉目可見,近期則更多地引進國外學者專家的知名著作。其主要的論述在於美元作為近代史上最權威、最不可一世的貨幣,正面臨著其他貨幣的嚴苛挑戰,江河日下。但坊間的新書中,卻鮮有從中國甚至亞洲的角度去看這樣的盛衰交替、情勢變遷,也尚未有真正從金融實務面、金融市場的趨勢變化的角度,來探討未來國際貨幣可能的發展態勢,特別是人民幣逐漸崛起後所展現出來的雄心的。本書主要是從金融實務面出發,借用時事熱點引入主題,通過活潑生動的敘述和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國際貨幣博弈的精彩內容,並預計,在關鍵性的2015年,人民幣即將站上全球舞台。人民幣在這波貨幣戰爭的關鍵時刻,所展現出的雄心絕對無法忽視,這即是本書所要傳遞的訊息。除了論述有關貨幣戰爭的新觀點外,本書還特別設定了理財投資專章,主要就是為一般大眾讀者提供更多理財投資的概念,幫助他們走向最重要的即將來臨的人民幣理財新時代。
我深深期盼讀者們閱讀完本書後,能夠有所收穫。
最後,我願以本書獻給我最親愛的小孩。大女兒今年考上大學,小兒子也考上了理想的高中。他們在家長都從事金融服務業的家庭中成長,對經濟、金融、貨幣等知識可謂耳濡目染。
近年來,除了關注各種報紙雜誌及電視媒體的有關經濟金融新聞的報導外,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提出各種問題,不時地和我溝通討論。涉及的問題包括次級房貸、量化寬鬆政策、貿易赤字、外匯儲備、通貨膨脹、金融泡沫、國家競爭力等。
面對這樣難得的教育機會,我必須絞盡腦汁,想盡辦法以最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各種經濟金融概念與現象。特別是在美國次貸危機及歐債危機爆發之後,金融問題占據了大量的媒體版面,我們也更頻繁地在一起討論經濟金融問題。
如果沒有他們對經濟金融領域的勤學善問,就不會有這本大眾財經書籍的出版。這是一本他們也可以閱讀並且從中能獲得國際經濟金融知識的書籍。
願永遠與他們分享經濟金融領域的知識,一起探討未知的未來。
美元夢
2012年4月1日,也就是愚人節那天,美國史上彩金最高(達6.4億美元)的“百萬大博彩”(Mega Millions)的中獎者揭曉了。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報導,至少有馬里蘭州、伊利諾州和堪薩斯州的3名幸運兒,將平分這份美國史上最高額的彩金,若三人平分,每人稅前可分得約2.1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2億元)。百萬大博彩一美元一注,範圍涵蓋美國42個州以及華盛頓特區。雖說買得越多,中獎機率就越大,但是1/176 000 000的中獎率,甚至是被閃電打到機率的1/50。中獎率如此低,但照樣讓全美瘋狂,甚至吸引了全球的羨慕目光。
開獎後這兩天,全美各地大排長龍,都要買百萬大博彩,每個人都滿懷期待,懷揣著財富夢想。不過美國的一個律師說,他買彩票,不是為了中獎,而是替自己買幾天的白日夢,光是想想假使中獎,要怎么享受接下來的人生,就樂趣無窮。如果把這么多的錢全換成一美元面額的紙幣,疊起來的高度竟然相當於6座珠穆朗瑪峰,難怪全美的民眾都做起了發財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已經開始幫民眾計算,這6.4億美元該怎么花?可以買下14座紐約帝國大廈,或者至少4架造價為1.33億美元的F-22戰鬥機,抑或瑞士蘇黎世的湖畔豪宅,抑或2架波音787夢幻飛機,抑或米蘭足球隊,抑或巴爾的摩金鶯棒球隊。林書豪曾效力的紐約尼克斯隊價值7.8億美元,這筆彩金也能買下至少2/3的尼克斯隊。
全世界媒體對百萬大博彩的報導,同時都巧妙地將獎金換算成了實際商品,頓時就能讓人印象深刻。美國的彩票如此吸引大家的目光,就是因為美元是全球通行的貨幣,任何人都可以用美元來換取全球實際的商品或勞務。事實上,大家都已經在腦海中將美元的實際價值具體化了。
這種印象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說到美元財富最具體化的象徵,當今大家最為耳熟能詳的美國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可謂當之無愧。這份雙周刊雜誌最令人注目的焦點,就在於定期發布全球企業排行榜以及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福布斯》雜誌總編輯史蒂夫·福布斯毫不諱言地指出,該雜誌為“資本主義的工具”。可以肯定的是,史蒂夫·福布斯把自己比作希臘神話中的彌達斯國王,擁有酒神狄俄尼索斯賦予他的點石成金術,因此可以將他接觸到的任何東西都變成黃金。
史蒂夫·福布斯筆下的任何企業、個人、商品或服務,都可以被貼上美元的價簽。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肯定就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了。《福布斯》雜誌於2011年3月10日發布了“2011年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榜單上的富豪們幾乎都是大家津津樂道、耳熟能詳的名人,例如以740億美元總資產蟬聯首富寶座的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埃盧,以及分列二三位的美國的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長江實業的李嘉誠以260億美元資產成為華人首富,名列全球第11位;百度的李彥宏以94億美元成為中國大陸首富,名列全球第95位;宏達國際電子公司的王雪紅與陳文琦夫婦以68億美元資產成為台灣地區首富,名列全球第143位。對於他們的美元財富累積,我們只能望洋興嘆。
除了全球富豪排行榜外,更令人矚目的就是林書豪奇蹟了。2012年2月,全球突然產生了“林來瘋”(Linsanity)效應,林書豪口中的“奇蹟”持續發生,每天發燒話題不斷,成為全美甚至全球媒體的追逐焦點。這位“哈佛小子”除了占據美國各大體育新聞媒體頭版頭條外,一些非體育類的媒體也爭相報導。《福布斯》就對“林來瘋”效應做了品牌估值,稱林書豪是世界上成長最快、價值1 400萬美元的運動品牌。不可思議的是,林書豪兩年前還是個默默無聞的板凳球員,運動生涯高峰奇蹟般瞬間來臨。《福布斯》對這樣的故事,仍然可以引用數據,直接把林書豪貼上美元標籤。
由此可知,美元不只是財富的象徵,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美國政府的信用,以及全球政府對美元無條件的支持。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在全球占有強勢地位。
大家肯定都有這樣的經驗,只要出國旅行,除了攜帶有效的信用卡外,還必須兌換美元現金或旅行支票。這就是美元強勢之所在。
美元的暴利
如果說百萬大博彩帶來的是突如其來的暴利,那么美元所擁有的國際貨幣地位,就可說是細水長流的暴利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這種強勢地位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美元遍布全球,這樣美國可以獲得巨額的鑄幣稅。印製一張1美元紙幣的材料費和人工費只需0.03美元,卻能買到價值1美元的商品,美國由此每年能獲得大約250億美元的巨額鑄幣稅收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累計收益估計在兩萬億美元左右。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最近的估計,目前全球流通的美元貨幣總額已近7 000億美元,其中大約2/3為美國境外持有。由此帶來的巨額鑄幣稅是否應稱為美元的暴利呢?
除此之外,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使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舉債,憑藉它無可匹敵的國際貨幣信用,發行美國政府債券。其他國家向美國出口商品和服務,賺取美元,轉而投資美國政府債券。美國因而得以毫無顧忌地加印美元,減輕其外債負擔。而這樣一來,其他國家所持有的以美元計價的政府債券,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
此外,由於美國經濟實力雄厚,投資環境比較穩定,在美投資能帶來較多利潤,因此,許多人都想在美國投資。而大量美元流通資金的到來,使其利率下降,政府財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壓縮,美國政府一定舉雙手歡迎。另外,通常情況下,當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也就是進口大於出口時,會形成貿易赤字,政府一般要調整經濟政策,例如鼓勵本國企業出口、實行出口財稅補貼或是減少本國企業的對外投資等,使本國的國際貿易收支達到平衡狀態。而神奇的是,美國不必這樣做。因為美元是國際貨幣,當美國出現貿易逆差時,美國政府可以通過印刷美鈔來彌補政府財政赤字,維持國民經濟的平衡,將通貨膨脹轉嫁給其他國家。這正是戰後的美國雖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額財政赤字,卻依然能保持穩定經濟狀況的主要原因。
美元暴利這種說法,並非危言聳聽。如果有人問2012年愚人節那天(恰逢周末)最熱門的去處是哪裡,很多台灣人都會說是加油站。這不是愚人節捉弄人的把戲,而是發生在台灣的真實事件,因為自2012年4月2日零時起,汽油將大幅漲價!“經濟部”於4月1日下午的會議結束後宣布,自4月2日零時起,中油公司的92號無鉛汽油調漲至第公升新台幣2.3元,漲幅達7.25%;95號無鉛汽油調漲至每公升新台幣3.1元,漲幅為9.56%;98號無鉛汽油調漲至每公升新台幣3.6元,漲幅為10.62%;就連柴油都將調漲至每公升新台幣3.2元,漲幅達10.7%。
這樣大幅度的汽油價格調漲在以往很少見,民眾只好在加油站大排長龍,想盡辦法加油,甚至拿出家裡的各種儲存器具,能加多少就加多少。當年5月,電價及天然氣價格也緊跟著漲價。汽油、電力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民眾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這樣一來,將無可避免地帶動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漲價,通貨膨脹的陰影籠罩在大家的心頭。民眾怨聲載道:“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
相比之下,最具諷刺性的畫面是,2012年的愚人節,同樣都是在大排長龍,目的卻截然不同:在美國,人們排隊是為了搶購百萬大博彩,神情愉悅地大做美元財富夢;而在中國台灣,人們大排長龍卻是為了在最後期限前痛苦地搶購便宜的汽油。
全球原材料價格大漲的罪魁禍首無疑就是美元。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美聯儲為了解救美國國內的金融危機,推出量化寬鬆政策,拚命印製美元。美元如潮水般湧入全球金融市場,造成經濟學家所說的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換句話說,貨幣過多,商品太少,也就是對商品及勞務的總需求大過供給,這樣會造成物價上揚。經濟學家們認為,“過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及勞務”是造成需求過多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如果大家手上都有很多錢,就可能會競相出高價搶購商品,從而造成物價上揚。
全球過多的美元到處流竄。進入原材料市場,國際油價就逐步攀升。而這將帶來其他各項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棉花、黃金、食品、穀物等價格近年來屢創新高。國際原材料價格攀升,對以進口原材料為主的台灣而言,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衝擊。這一次油價的大幅調漲,就是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元衝擊國際原材料市場的必然結果。
熱鍋上的三國
全球其他國家政府均無力制約美國政府不負責任的行為。
然而,這是一個重要的開端。沒有貨幣作為基礎,世界經濟幾乎就不能騰飛,生活質量也將無法改善。沒有日益擴張的全球貿易與金融往來,當今全球經濟就將停滯不前,商品及服務也難以交易。一首歌中寫道,“貨幣並不能使地球旋轉”。恰恰相反,貨幣令人吃驚地讓商品和服務融入世界各地,讓國際貿易走向全球化。
貨幣是人類進步的根源。一張印刷精美的美元紙幣,它的後台實力強硬,人們用它來計算財富;它的信用超群,可以用來購買全球的商品和服務;它甚至可以充當武器,攻擊其他新興國家的弱勢貨幣,引爆金融危機。
歷史上的貨幣競爭舞台上,“智者從中取功利,仁者從中看因果”。美元崛起的契機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足智多謀的哈里·德克斯特·懷特(Harry Dexter White)有著美國政府的強大實力撐腰,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舞弄權謀,從此撐起了美元的一片天。歐元崛起的契機源自柏林圍牆的倒塌,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居間協調,掀起了歐元的浪潮,使得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擁有一席之地。我們可以說,人民幣浮出水面,得益於接連引爆美歐的全球金融風暴。就在此刻,善於謀劃且深諳遊戲規則的周小川吹起號角,敲響了國際貨幣戰爭的戰鼓。戰爭一觸即發,且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不妨把這三種貨幣目前的情況看作三國鼎立:美元貨幣發行量占了市場半壁江山,“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從;歐元獨具特色,固守一塊市場,並伺機擴張;人民幣則迅速崛起。
受到2008年次貸危機及後續經濟衰退的影響,美國不惜發動了國際貨幣戰爭。此前,歐巴馬曾多次宣稱,美國當下面臨的一大國際挑戰就是匯率問題,中國應該採取“市場導向的匯率政策”。美國國會內部更是提議法案、聯名信不斷。2010年3月15日,130名美國眾議員要求歐巴馬政府將中國界定為“匯率操縱國”,並要求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商品實施反補貼制裁。次日,美國參議院兩黨小組要求歐巴馬政府向被認定為存在匯率操縱行為的國家採取報復措施,矛頭直指中國。參議員施塔貝諾宣稱,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了20%~30%,因此大量中國商品輸往美國是不公平的。
中國方面不甘示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11年2月17日堅定地表示,中國政府將自行決定人民幣的升值步伐,不會妥協於其他國家的壓力。
歐債危機爆發後,歐元也出現了問題,這更讓美國在對待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有恃無恐。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場貨幣戰爭已經開打。美國此番對人民幣“開戰”,包括之前運用隱性手段打擊歐元,主要目的都是為了穩定美元的霸權地位。
人民幣要出氣
在競爭面前,你只有兩種選擇:其一,確信自己能贏,投入足夠多的能量來贏得一切;其二,不參與這個競爭。
2009年3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文章,議題是,應創造可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超主權儲備貨幣。周小川這篇文章主要針對的就是美元信心問題。同時,他寄希望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以下簡稱SDR),希望建立新的分配機制,突破特別提款權的使用限制。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了擺脫對美元的依賴,不惜另起爐灶,這才是他內心最想說的話。
對於美國政府金融管理的不負責任,以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中國政府大感無奈。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任總理溫家寶在“兩會”期間舉行的答中外記者問中提到,“我們把巨額資金借給美國,當然關心我們資產的安全。說句老實話,我確實有些擔心,因而我想通過你再次重申要求美國保持信用,信守承諾,保證中國資產的安全”,之後,人大閉幕後的新聞稿中也提到,中國今後將堅持外匯“安全、流動和保值”的原則,並且實行多元化的戰略。因此在外匯儲備問題上,中國首先考慮的是維護國家利益,同時也會考慮國際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
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貨幣操縱國家,人民幣要出氣,中國政府不再容忍美國對人民幣匯率指手畫腳。

人民幣走出去的戰略體系
《孫子兵法》有云:“不敵其力,而消其勢。”而消其勢之法,則莫若釜底抽薪,攻心為上。美元雖然占據強勢地位,可終究離不開全球信心。如果人民幣能夠贏得大家更多的信任,就能吸引到別國政府和投資人。
我們從《孫子兵法》中了解到,戰爭不單是勝負問題,因為代價太大、風險太高、後果太嚴重,所以一定要有更深層、更巨觀的戰略分析。為何而戰?為了“勝敵而益強”。所以,只有在滿足了三個條件的前提下,才能開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打了有什麼好處?是不是不打就會有危險?有沒有把握打勝?
打了有什麼好處?歷經持續近20年的國際貿易順差,中國積累了大量美元外匯儲備。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和外匯儲備國,人民幣理應取得與中國經濟、政治實力相當的地位。這樣一來,人民幣可以對美聯儲肆無忌憚發行美元的行為構成一定約束,同時也可以促進中國的對外貿易。
是不是不打就會有危險?自次貸危機爆發之後,美國持續增加的淨外債和急劇惡化的財政狀況,嚴重威脅著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外匯儲備中絕大部分是美元,因此,人民幣是被美元滲透的貨幣,美國可以毫不負責任地讓美元貶值,從而造成中國外匯儲備存量的巨大損失。
那最後,有沒有把握打勝呢?
中國政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就是加強區域經濟與貿易的合作。在中國政府的積極推動和努力下,人民幣在東協自由貿易區內的廣泛流通指日可待。
另外,美元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貨幣,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在歐洲國家一片廢墟時,推出了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畫”,抓住了時機,讓美元遍布全球。現在,美元的優勢不再,中國政府為什麼不進行對外援助和對外投資,以國與國之間優惠貸款等方式,進一步把人民幣推向亞洲,甚至全球其他需要貸款或援助的國家呢?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在2012年3月29日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國在印度新德里簽署了一份協定,內容主要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將在海外提供人民幣貸款業務,鼓勵在國際貿易和跨境信貸中使用人民幣,以進一步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中國政府深知匯率改革無法避免,擴大匯率波幅的制度改革需要逐步推進,才能為人民幣應對國際外匯市場波動提供足夠的緩衝力。持續深入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會越來越市場化,最終形成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平衡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