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桑珠爾默特

貢桑珠爾默特

阿拉善旗第六代七任旗王,囊都布蘇隆長子,出生於清朝嘉慶初年,歷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早年按清朝襲封成規,以長子身份初封頭等台吉,並協理旗政。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5月16日承襲父職,擔任阿拉善旗札薩克和碩親王。

基本介紹

  • 本名:貢桑珠爾默特
  • 所處時代:清朝
  • 主要成就:阿拉善旗第六代七任旗王
  • 性別:男
簡介,生平,子嗣,頒布文告 禁食鴉片,踴躍捐輸 會哨巡緝,試采銀礦 商辦鹽務,平息戰亂 保家衛旗,設立台站 轉輸軍需,

簡介

1845年初,在御前行走學習辦事,賞戴三眼花翎。即位之初,居住京城,貢王尚能勤勉政事、朝貢年班、報效清廷,政務活動比較頻繁,受到道光皇帝和鹹豐皇帝的賞識和提拔。道光二十六年,御準出行車駕使用紫韁;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養心殿內見駕,參加保和殿御宴。1852--1853年(鹹豐二年至鹹豐三年)在遵義門外和隆宗門內瞻覲,與科爾沁札薩克土謝圖親王色登端魯布、喀爾喀土謝圖汗車林多爾濟等王公貴族參加保和殿國宴,鹹豐帝召左翼年班蒙古王公賜酒成禮,貢桑珠爾默特親王至御前跪拜受酒,撫慰有加,欽準出行車駕使用黃韁。

生平

子嗣

貢桑珠爾默特生子四人,長子克默特松嚕布初封頭等台吉。
1852年賞戴雙眼花翎,生平不詳。次子多羅特色楞,承襲札薩克親王。第三子俗稱“三爺格根”又名嘉斯來活佛,是南寺的第五代轉世靈童,16歲在南寺坐床;光緒年間39歲時還俗,任記名協理頭等台吉,娶妻生子,49歲去世。第四子巴拉沁班札爾古日札,協理頭等台吉,人稱“四爺諾顏”,從小嬌生慣養,生性固執蠻橫,為人驕橫跋扈,類似唐吉訶德式的人物。他十分寵愛西洋用具,隨身佩帶望遠鏡和盒子炮;喜歡交際遊玩,經常率臣僕攜夫人出外遊歷,有關“四爺諾顏”橈骨救人、諾顏惡夢、王子傳奇、炮打隆山的故事傳說至今。
1876年(光緒二年),阿拉善旗札薩克親王貢桑珠爾默特病卒,享年70多歲。諡號呼比勒罕諾顏,意為“轉生”,祈求轉世超脫,來世成為活佛。

頒布文告 禁食鴉片

唐朝時鴉片從阿拉伯傳入中國,因其具有提神鎮痛、止瀉辟瘴的藥用功能,明末以前列入藥材使用,乾隆以後官僚貴族吸食鴉片之風愈演愈烈。鴉片輸入中國,造成白銀大量外流,京官貴戚、蒙古王公、旗民太監,甚至娼妓優伶和尼姑道士等下層人民也成為面黃肌瘦的大菸鬼,國運急劇衰敗。地處西北邊疆的阿拉善旗也未能倖免,有些王公台吉和商賈大戶在鴉片巨額利潤的驅使下私販大煙,一些養尊處優的沒落王公、寺廟喇嘛和旗民吸食鴉片,腐敗享樂之風在阿旗蔓延。
1839年,在林則徐虎門銷煙壯舉的影響下,加之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喚醒了進步封建王公的良知。在朝廷的支持下。
1848年阿拉善旗札薩克親王貢桑珠爾默特發布禁菸文告,下令全旗8個蘇木36個巴格以及各寺廟禁止吸食鴉片,並對違禁者給予處罰。阿拉善旗禁菸是虎門銷煙的歷史縮影,反映了阿旗抵制鴉片、抗擊侵略、維護旗政的決心和願望。

踴躍捐輸 會哨巡緝

阿拉善旗在各個年代對清廷都有人力物力支援,表現在親王及其旗民主動向清廷捐獻財物。道光、鹹豐時期,清王朝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沉重打擊和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走向積貧積弱,國庫空虛,財政拮据。
1852年,蒙古內外札薩克汗王貝勒、國公額駙、台吉塔布囊等各級官吏,因軍務未盡,體貼上情,自願捐獻一年俸銀備辦軍需。鹹豐皇帝十分高興,不但沒有接受捐銀,反而被貢親王等王公至誠之心所感動,批准俱各賞給小卷袍料和八絲褂料各一件,由廣儲司撥發。表示了體恤蒙古臣僕之意。
1853年(鹹豐三年),貢親王奉命備辦軍需急用駝只1000峰,派員送往京城。
1856年(鹹豐六年),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1月貢親王向清廷捐備駝只500峰,支援反侵略戰爭。
1861年(鹹豐十一年),阿拉善旗設立捐局,勸告商民踴躍捐款,支援清軍作戰。
1859年(鹹豐九年)月,外患未除,內亂又起,寧夏口外匪徒乘機肆擾地方,禍害人民。鹹豐皇帝批諭寧夏鎮和寧夏道與阿拉善旗會哨,查緝不法,綏靖地面。甘肅寧夏口外,阿旗地面曠闊,匪徒肆擾無常。特命阿拉善旗札薩克親王貢桑珠爾默特挑選教官,操練蒙古兵丁,每年三月至九月,在蒙民聚集要隘之地來回巡查,如遇賊徒搶劫,要全力追捕,送交內地審辦;持械拒捕者格殺勿論。寧夏鎮總兵每年三月內統帶兵弁出口,在磴口上下游一帶與蒙兵會哨一次;寧夏道於九月內,選派幹練役卒出口與蒙員會哨一次。阿旗和寧夏守土有責,貢親王執行清廷諭令,指揮官兵巡查會哨盤問稽查路人,維護社會治安,穩定了阿旗動盪的局面。

試采銀礦 商辦鹽務

1852年(鹹豐二年)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籌措軍餉,開放礦禁,官辦招商開採金銀各礦,試辦開採蒙旗境內的礦藏。
1854年(鹹豐四年)阿拉善旗哈勒津庫察山發現銀礦,同年五月,清廷命寧夏府派員會同甘肅提督索文和阿拉善親王對銀礦進行勘測。同年七月,清廷準許貢親王自籌資金開挖銀礦,就地采煉,八月開始試采。十二月,陝甘總督易棠擬定了開採章程。由於冶煉技術落後,采者作弊,礦砂每百斤出銀一兩,開銷增大,入不敷出。
1855年招商試采,所需經費由阿拉善親王籌墊。銀礦收入按10成核算,以6成歸商,2.5成為正課稅額,3.5分為耗銀,1.5分銀為運費,其餘是阿勒巴圖當差工資。成品銀解交寧夏道銀庫,由官方收買,不準商販。後因礦石含銀低、木柴冶煉技術落後、虧本經營而停采。
鹹豐年間,以阿拉善旗鹽商稅款接濟清廷軍餉。
1858年(鹹豐八年)鴉片戰爭期間,清廷國庫空虛,經陝甘總督樂斌奏準,將吉蘭太、查漢池鹽湖收歸國辦,招商經辦。在中衛一條山設立鹽店收儲轉運。商家每年繳納白銀1.6萬兩。以貢親王為首的阿拉善旗在抵禦外辱、維護國家主權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平息戰亂 保家衛旗

從康熙到同治年間,阿旗境內無戰亂發生,在和平發展環境下,歷代王爺積累了豐厚的財富。貢桑珠爾默特生於富貴之家,長於安樂之中,執掌旗政後,大興排場闊綽之風。王爺出行車駕綿延數里,耀武揚威,福晉、王妃、阿哥、格格悉數伴隨,花銷巨大;為了遊樂享受,大興土木,在定遠營西花園“修長河,建荷池”,供其擺渡遊玩;親王及其家族修建富麗堂皇的“如意堂”,內中亭台樓閣、假山花園,名花果樹盡植其中,十分秀麗豪華。王公貴族在此遊樂宿宴,花天酒地,揮金如土。長期不值年班,以協理代為朝貢。
鹹豐末年到同治初年,我國西北連年乾旱,白災頻繁發生,列強外患未除,西北內亂又起。
1862年以後,寧夏、陝西、甘肅、新疆回人紛紛舉事反清,馬化龍兵攻平羅、靈州,西太后急調阿拉善和鄂爾多斯蒙兵就近支援清軍。
1863年,寧夏銀川老城失守、新城被圍,阿拉善官兵越賀蘭山支援清軍,在賀蘭山大武口遭遇回軍埋伏,犧牲阿拉善官員4人、兵丁跟役163人,81人受傷,喪失駝馬軍械甚多。馳援失利,蒙兵退守要道,加強防務。在定遠營城外製高點修建了5座營盤,營盤在以後的定遠營保衛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864年回軍逼近阿旗,清廷命令鄰旗派兵援助,並為阿旗和助剿蒙兵裝備了抬槍、長龍炮和九節炮。阿拉善親王貢桑珠爾默特挑選精壯蒙兵,親自帶領,在磴口嚴防竄匪、遇賊即擊、以剿為防。
1865年農曆四月,清軍在平羅、寶豐大破回軍;馬化龍直趨平羅、寶豐欲斷磴口糧道,一部回軍從賀蘭山磨石口入山,打算從山後夾擊磴口阿拉善守軍;貢親王派旗協理台吉阿布哩帶兵迎戰,斬獲頗多,取得了初步勝利。
1865年(同治四年),阿拉善旗赴寧夏、固原、平涼等地作戰的官兵陸續回旗防守,阿拉善親王貢桑珠爾默特、協理阿布哩及作戰有功人員受到清廷的傳旨嘉獎。
1866年(同治五年),陝西回軍首領馬正和、於彥祿、畢得材率部圍攻定遠營不克,出勝全關返回寧夏。
1868年,貢親王在援助米麥耕牛支持清軍作戰的同時,積極備戰。
1869年(同治八年)四月, 阿旗蒙兵配合清軍在磴口烏蘭木頭下永和姜、上永和姜擊敗回軍。回軍四大營之一的白彥虎率領回軍近萬人攻打阿旗,白彥虎所部董志原分兵三路直撲定遠營,貢王在協理阿布哩協助下據城固守,堅守待援。阿旗固守孤城3個月,傷亡兵丁100多人,長史疊立格爾、達賴等陣亡。回軍七八千人攻城不下,便將城外王爺祖陵、西花園親王府第、商號民居搶劫燒毀。北寺也被攻破,活佛藏匿山洞,被牧民英雄阿木吉爾嘎拉救出送回定遠營城。匪徒進攻南寺時,60多名喇嘛兵頑強抵抗,殲敵300多名。同年七月九日,寧夏嵩武軍首領張曜派遣部下楊春祥率兵援救貢親王,世祿、坤庫善騎兵、步兵各隊配合助剿,立解定遠營之圍。阿拉善旗親王兵馬隊和清軍乘勝追擊,斃敵甚多。叛軍敗退途中縱火將南寺焚毀,越賀蘭山退至寧夏境內。清軍越賀蘭山乘勝追擊進軍寧夏,平羅、沙金托海、三道河、磴口、石嘴山皆被平定。
1872年,阿拉善旗境內的散匪流寇方被徹底肅清。
在捍衛家園的戰鬥中,阿拉善軍民不畏強暴,奮起抵抗,湧現出眾多的英雄人物:王公代表人物協理台吉阿布哩多謀善斷,指揮有方,衛旗有功,被貢親王授予“丞相協理、莫日根代欽、希都爾古巴特爾(聰明智慧、英勇戰鬥、赤誠忠實的英雄)和阿其拉勒圖斯欽濟農(忠孝智慧的首領)”榮譽稱號;阿拉善民間傳奇人物、牧民英雄阿木吉爾嘎拉,渾身是膽、英勇善戰,被清帝封為護國公;僧侶俊傑確英和色崩服從王爺旨令不顧自身安危,率領僧兵保衛寺廟和家園,被王爺分別授予“莫日根烏尤圖(睿智有才的)宰相”和“烏寧其希都爾古(忠心耿耿的)宰相”貴族稱號。

設立台站 轉輸軍需

同治年間,我國西北地區陷入戰亂狀態,交通要道梗阻,內地驛站癱瘓,公文奏摺無法傳遞,糧餉用品不能供應,軍隊無法指揮調動,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以及阿額兩旗與京城中央政府失去了聯繫。
1863年(同治二年),清廷兵部和理藩院札文命令阿旗設立戰時驛站。驛站是古代傳遞公文、轉輸軍需和差役人員途中歇息之地。
1864年,阿拉善旗設立台站遞送公文軍需,南自張掖、酒泉,西自額濟納的軍報至烏拉特旗以達歸化(呼和浩特)。同年三月以後,貢親王備辦駝只驛卒開通阿拉善驛站,轉輸軍糧、彈藥,傳遞文報,支援清廷平息暴亂。
1875年(光緒元年)四月,為籌辦左宗棠西征新疆軍糧,清廷在阿拉善旗設糧台,雇駝從阿旗北草地運糧至新疆巴里坤軍前。八月為廣籌糧秣設北局,總局設于歸化,寧夏、包頭設分局。台站經定遠營取道察汗廟,至喀爾喀邊境的巴尚圖素廟,與歸化、包頭糧駝匯合,前後40天可達巴里坤,沿途共設台站34個。每20天從寧夏發運糧食一次,每次可運官斛800石。
1875年八月一日首批糧駝試運啟程,
1878年(光緒四年),阿拉善旗台站總共運送軍糧28.8萬石左右。
1878年七月,關內外戰事結束,內地驛站漸次暢通,為節省開支,阿拉善蒙古台站全部裁撤。
同治年間至光緒初年,阿拉善旗奉旨經營的驛站糧台達到了傳遞軍情、運送軍需、溝通聯繫的戰略目的。阿拉善旗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全旗提供驛駝萬峰以上,耗費白銀5萬兩之多。在阿拉善旗札薩克親王貢桑珠爾默特的組織領導下,各級官吏驛卒和駝戶頂酷暑冒嚴寒,長年奔波在沙漠戈壁之中,確保了驛路的暢通,為戰爭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