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與金融(龍衛洋主編書籍)

財政與金融(龍衛洋主編書籍)

《財政與金融》是2004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龍衛洋。

基本介紹

  • 書名:財政與金融
  • 作者:龍衛洋
  • ISBN:9787302093541
  • 類別:教材
  • 定價:28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08.0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財政與金融》是我國各類高等院校的金融、保險、投資、會計、稅收、管理等各類經濟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教材。本教材包括財政學與金融學兩個方面的內容,重點闡述財政、金融領域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礎理論。
本書的內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財政學基本理論,共9章,主要闡述西方公共財政理論,財政的基本職能和派生職能,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與國企業改革,財政支出的分類、結構及原則,國債的發行、管理及作用,國家預算及其管理體制等;第二部分為金融基本理論,共8章,主要闡述融資分類、信用形式及職能,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信託與保險的基本知識,貨幣需求與供給的影響因素,通貨膨脹的成因理論,國際收支對經濟成長的影響等;第三部分為財政金融的巨觀調控理論,即第18章,闡述財政收支平衡、信貸收支平衡對社會總供求平衡的影響與貢獻,如何利用財政政策工具與貨幣政策工具對國民經濟運行實行適度調控等。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基礎課教材,亦可作為各類職業資格考試的備考教材。

圖書目錄

第1章 財政導論 1
1.1 財政的一般概念 1
1.1.1 從財政現象談起 1
1.1.2 財政的一般特徵 2
1.1.3 財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5
1.2 公共產品與公共財政 5
1.2.1 公共產品及其特徵 5
1.2.2 市場失靈與公共財政 7
1.2.3 借鑑意義 8
1.3 財政的職能 9
1.3.1 資源配置職能 9
1.3.2 收入分配職能 11
1.3.3 經濟穩定職能 12
1.4 思考與練習 13
第2章 財政收入概述 15
2.1 財政收入的分類與結構 15
2.1.1 財政收入形式分類 15
2.1.2 按經濟成分分類 16
2.1.3 按經濟部門分類 17
2.1.4 按價值構成分類 18
2.2 財政收入規模分析 20
2.2.1 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作用 21
2.2.2 政府職能範圍的制約作用 21
2.2.3 經濟體制和分配政策、
制度的制約作用 22
2.2.4 價格的制約作用 23
2.3 思考與練習 24
第3章 稅收 26
3.1 稅收的性質和特徵 26
3.1.1 稅收是分配範疇 26
3.1.2 稅收的形式特徵 26
3.2 稅制要素 27
3.3 稅收分類 30
3.4 我國稅收制度的演變 32
3.4.1 1950—1978年間的
稅制建立與發展 32
3.4.2 1979—1993年間的
稅制改革 33
3.4.3 1994年的稅制改革 34
3.5 流轉課稅 35
3.5.1 流轉課稅的對象和特點 35
3.5.2 流轉課稅的主要稅收 36
3.6 所得課稅 40
3.6.1 所得課稅的性質和特點 40
3.6.2 所得課稅的主要稅種 41
3.7 其他課稅 46
3.7.1 資源課稅 46
3.7.2 財產課稅 47
3.7.3 行為課稅 47
3.8 思考與練習 48
第4章 國際稅收 49
4.1 國際稅收的含義 49
4.1.1 什麼是國際稅收 49
4.1.2 國際稅收的本質 50
4.1.3 國際稅收與國家稅收的
關係 50
4.2 國際重複徵稅及其減除方法 51
4.2.1 稅收管轄權 51
4.2.2 國際重複徵稅 52
4.2.3 國際重複徵稅的減除方法 53
4.2.4 稅收饒讓 54
4.3 跨國關聯企業間轉讓定價的調整 55
4.3.1 跨國關聯企業間的
轉讓定價 55
4.3.2 跨國關聯企業間轉讓
定價的調整原則 56
4.3.3 轉讓定價的審核和
調整標準 56
4.4 思考與練習 57
第5章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與
國有企業利潤分配製度 59
5.1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59
5.1.1 國有資產的現狀與分類 59
5.1.2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60
5.1.3 國有資產管理機構
及其職能 63
5.2 國有企業利潤分配製度 64
5.2.1 政府與國有企業的
財政關係 64
5.2.2 國有企業利潤的形成
和分配過程 65
5.2.3 國有企業利潤分配
制度的沿革 65
5.2.4 現行的國有企業利潤
分配製度 68
5.3 思考與練習 70
第6章 財政支出概述 71
6.1 財政支出的分類與結構 71
6.1.1 按支出的具體用途分類 71
6.1.2 按國家職能分類 73
6.1.3 按最終用途分類 73
6.1.4 按經濟性質分類 74
6.2 財政支出的原則 74
6.2.1 量入為出的原則 75
6.2.2 最佳化支出結構原則 76
6.2.3 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 79
6.3 財政支出效益評價方法 81
6.3.1 財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 81
6.3.2 評價財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82
6.4 思考與練習 86
第7章 文教行政、社會保障等支出 88
7.1 文教科學衛生支出 88
7.1.1 文教科學衛生等事業
單位的性質 88
7.1.2 文教科學衛生支出的性質 88
7.1.3 文教科學衛生支出內容 89
7.1.4 文教科學衛生支出的管理 90
7.2 行政管理支出和國防支出 93
7.2.1 行政管理支出和國防支出
的性質、意義 93
7.2.2 對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
的控制 94
7.3 社會保障支出 94
7.3.1 社會保障的概念和內容 94
7.3.2 社會保險的籌資模式 96
7.3.3 我國主要的社會保險制度 97
7.4 財政補貼 100
7.4.1 財政補貼的性質和內容 100
7.4.2 財政補貼的必要性和作用 102
7.4.3 財政補貼制度的改革 103
7.5 思考與練習 105
第8章 國債 107
8.1 什麼是國債 107
8.1.1 政府取得財政收入的
一種有償形式 107
8.1.2 國債的形式特徵 108
8.1.3 國債的基本功能是
彌補財政赤字 109
8.2 國債的歷史發展 110
8.2.1 國債產生的歷史過程 110
8.2.2 國債產生的歷史條件 110
8.2.3 舉借國債是世界各國
的普遍現象 112
8.2.4 我國國債的歷史發展 112
8.3 國債的管理 113
8.3.1 國債的種類 113
8.3.2 國債發行方式 113
8.3.3 國債的發行條件 116
8.3.4 國債的還本付息 118
8.4 思考與練習 121
第9章 國家預算和預算管理體制 123
9.1 國家預算 123
9.1.1 國家預算的概念 123
9.1.2 國家預算的組成 123
9.1.3 國家預算的原則和方法 124
9.1.4 複式預算 125
9.1.5 預算編制、執行和決算 127
9.2 預算外資金 128
9.2.1 預算外資金的性質、
範圍和特點 128
9.2.2 預算外資金的建立和發展 130
9.2.3 加強預算外資金的管理 130
9.3 國家預算管理體制 131
9.3.1 國家預算管理體制的類型 132
9.3.2 分稅制體制及其完善 133
9.4 思考與練習 137
第10章 金融概述 138
10.1 金融的構成 138
10.1.1 什麼是金融 138
10.1.2 貨幣 138
10.1.3 信用 139
10.1.4 金融機構和銀行 139
10.1.5 我國經濟中的金融 140
10.2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 141
10.3 信用形式 142
10.3.1 商業信用 142
10.3.2 銀行信用 142
10.3.3 國家信用 143
10.3.4 消費信用 143
10.3.5 民間信用 143
10.4 金融(信用)工具 143
10.4.1 什麼是金融工具 143
10.4.2 商業票據 144
10.4.3 債券和股票 145
10.4.4 支票、銀行券和
大額存款單 146
10.4.5 我國信用形式和信用
工具的多樣化 147
10.5 信用的職能 148
10.5.1 資金再分配職能 148
10.5.2 提供和創造貨幣的
職能 149
10.6 利息和利息率 149
10.6.1 利息 149
10.6.2 利息率 150
10.6.3 利率種類 150
10.6.4 利率是怎樣決定的 151
10.6.5 利率的作用 152
10.7 思考與練習 153
第11章 金融機構體系 154
11.1 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 154
11.1.1 現代銀行的產生和特徵 154
11.1.2 金融機構體系 155
11.1.3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
建立 155
11.1.4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
演變 156
11.2 商業銀行 158
11.2.1 商業銀行的性質和職能 158
11.2.2 西方商業銀行的類型
和組織 159
11.2.3 我國商業銀行 161
11.3 中央銀行 164
11.3.1 建立中央銀行的必要性 164
11.3.2 中央銀行的類型 164
11.3.3 中央銀行的性質和
職能 165
11.3.4 中國人民銀行 166
11.3.5 中國人民銀行與商業
銀行的關係 167
11.4 政策性金融機構 167
11.4.1 政策性金融機構的
概念和特徵 167
11.4.2 政策性金融機構的
種類 168
11.4.3 我國建立政策性銀行的
必要性 169
11.4.4 我國現有的政策性銀行 171
11.5 我國銀行信貸資金管理體制 173
11.6 思考與練習 175
第12章 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 177
12.1 商業銀行業務的內容和經營
管理原則 177
12.1.1 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的
內容 177
12.1.2 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 177
12.1.3 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
理論 178
12.1.4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
比例管理 179
12.2 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 180
12.2.1 資本金 180
12.2.2 吸收存款 180
12.2.3 借款 181
12.2.4 發行金融債券 183
12.2.5 《巴塞爾協定》與商業
銀行資本充足標準 183
12.3 儲蓄存款 184
12.3.1 儲蓄與儲蓄存款 184
12.3.2 儲蓄存款的作用 184
12.3.3 銀行辦理儲蓄存款
業務的原則 185
12.3.4 儲蓄存款的種類 186
12.4 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 187
12.4.1 貸款 187
12.4.2 票據貼現 191
12.4.3 銀行投資 192
12.5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和
其他業務 192
12.5.1 結算業務 192
12.5.2 商業銀行的其他業務 196
12.5.3 金融創新 199
12.6 思考與練習 200
第13章 信託與保險 201
13.1 信託的概念、特點、職能和
分類 201
13.1.1 信託的概念 201
13.1.2 信託的成立 202
13.1.3 信託的特點 203
13.1.4 信託的職能 204
13.1.5 信託分類 205
13.2 信託業務 206
13.2.1 信託類業務 206
13.2.2 委託類業務 209
13.2.3 其他信託業務 211
13.3 保險的概念、職能和種類 211
13.3.1 保險的概念 211
13.3.2 保險形成的要素 212
13.3.3 保險的功能 212
13.3.4 保險的種類 215
13.3.5 保險契約 216
13.4 保險公司 216
13.4.1 保險公司的概念和
組織形式 216
13.4.2 保險公司的設立條件
及業務範圍 217
13.4.3 保險經營規則與保險業
的監督管理 218
13.4.4 我國保險市場 219
13.5 思考與練習 221
第14章 金融市場 222
14.1 金融市場的含義、要素和
分類 222
14.1.1 金融市場的一般概念 222
14.1.2 金融市場的構成要素 222
14.1.3 金融市場是商品經濟
發展的產物 223
14.2 金融市場的分類 224
14.2.1 保險資金市場的含義
和特點 225
14.2.2 同業拆借市場 225
14.2.3 票據市場 226
14.2.4 大額可轉讓定期
存款單市場 227
14.2.5 短期債券市場 228
14.3 長期資金市場 230
14.3.1 長期資金市場的含義
與特點 230
14.3.2 證券市場的含義與構成 231
14.3.3 證券發行市場的內容 231
14.3.4 證券流通市場的內容 235
14.3.5 證券市場的管理 239
14.4 外匯市場與黃金市場 241
14.4.1 外匯市場 241
14.4.2 黃金市場 242
14.5 思考與練習 242
第15章 貨幣的供給與需求 244
15.1 貨幣流通的範圍 244
15.1.1 貨幣流通範圍的擴展 244
15.1.2 我國貨幣流通的
兩大領域 245
15.1.3 貨幣層次劃分 246
15.2 貨幣的需求 247
15.2.1 馬克思貨幣需要量公式 247
15.2.2 貨幣需要量的具體測定 248
15.2.3 貨幣容納量彈性 249
15.3 貨幣供給 249
15.3.1 貨幣供給量的含義 249
15.3.2 銀行在貨幣供給中的
重要地位 250
15.3.3 制約貨幣供應量的因素 252
15.4 貨幣供求與社會總供給和
總需求 253
15.4.1 社會總供給和
社會總需求 253
15.4.2 社會總供給與貨幣需求 253
15.4.3 社會總需求與貨幣供給 254
15.4.4 貨幣供求與社會總供求 254
15.5 衡量貨幣流通狀況的標誌 255
15.6 思考與練習 256
第16章 通貨膨脹 257
16.1 什麼是通貨膨脹 257
16.1.1 通貨膨脹的含義 257
16.1.2 通貨膨脹是一種
貨幣現象 257
16.1.3 通貨膨脹的測定 258
16.2 通貨膨脹的成因 259
16.2.1 西方國家通貨膨脹
成因理論 259
16.2.2 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260
16.3 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 262
16.3.1 通貨膨脹在生產方面
的影響 262
16.3.2 通貨膨脹在流通方面
的影響 263
16.3.3 通貨膨脹在分配方面
的影響 264
16.3.4 通貨膨脹在消費方面
的影響 265
16.4 通貨膨脹的治理 266
16.4.1 治理通貨膨脹的
一般措施 266
16.4.2 我國對通貨膨脹的治理 267
16.4.3 反通貨膨脹的代價 268
16.5 必須實行穩定貨幣的方針 269
16.5.1 穩定貨幣的意義 269
16.5.2 西方國家通貨膨脹政策
的背景及評價 270
16.6 思考與練習 271
第17章 對外金融關係 273
17.1 國際收支 273
17.1.1 對外開放 273
17.1.2 國際收支 274
17.1.3 國際收支平衡表 274
17.1.4 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275
17.1.5 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制度 279
17.2 外匯與匯率 279
17.2.1 外匯 279
17.2.2 匯率 280
17.2.3 匯率制度 281
17.2.4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演變 281
17.2.5 匯率變動對國民經濟
的影響 283
17.3 利用外資 284
17.3.1 利用外資的形式 284
17.3.2 對利用外資的巨觀管理 287
17.4 外匯管理 288
17.4.1 外匯管理的主要內容 288
17.4.2 外匯管理的方式 289
17.4.3 我國現行外匯管理 290
17.5 國際收支與國民經濟循環 291
17.5.1 國際收支與貨幣供給 292
17.5.2 國際收支與人民幣
資金循環 292
17.5.3 國際收支與社會
總供求 292
17.6 思考與練習 293
第18章 財政金融的巨觀調控 295
18.1 財政金融在巨觀調控中的
地位與作用 295
18.1.1 巨觀調控的目標 295
18.1.2 貨幣收支體系與供求
平衡 298
18.1.3 財政與信貸在巨觀調控
中的地位 300
18.2 財政收支平衡 301
18.2.1 財政收支平衡的概念 301
18.2.2 財政赤字的經濟影響 302
18.3 信貸收支平衡 304
18.3.1 兩類融資資金收支 304
18.3.2 銀行信貸收支平衡的
特點 304
18.3.3 信貸收支平衡的標誌 305
18.3.4 影響信貸收支平衡的
因素 306
18.3.5 積極組織信貸收支
平衡 307
18.3.6 社會信用總規模 308
18.4 財政信貸綜合平衡 308
18.4.1 綜合平衡的含義 308
18.4.2 財政與銀行的內在
聯繫 309
18.4.3 財政信貸綜合平衡 310
18.4.4 企業收支、居民(家庭)
收支、外匯收支與
綜合平衡 311
18.5 財政政策 314
18.5.1 財政政策的內容和類別 314
18.5.2 財政政策的目標和手段 315
18.5.3 財政政策的傳導 319
18.6 貨幣政策 320
18.6.1 貨幣政策目標 320
18.6.2 貨幣政策手段 322
18.6.3 貨幣政策的傳導 324
18.7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327
18.7.1 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327
18.7.2 不同的配合方式 328
18.8 總結 329
18.9 思考與練習 331
參考文獻 33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