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造假,經濟學領域術語,廣義上講,只要你沒有按照“會計準則”做賬,都叫作假。
2024年2月4日,證監會網站發文,依法從嚴打擊財務造假等信息披露違法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財務造假
- 所屬領域:經濟學術語
概念,財務造假的治理,證監會案例,
概念
但是,實際過程中,由於準則的規定,如果全部按照準則中去做,由於很多的發票回單都是非正規性的,稅前是不許抵扣的,將給企業利潤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採取手法是,控制成本,提高利潤,本質也就是造假。
還有一些是通過一些途逕取得一些發票進行抵扣,也就是所謂多列支出,嚴格意義上講,這種情況更加嚴重。
總的來說,造假就是做假證,假賬,假表等等,即只要有一絲的憑證是沒有實際發生的,就是造假。
財務造假的治理
一、切實履行單位責任主體職責;
二、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加大造假成本;
三、提高會計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 ;
四、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治理會計失信;
五、抓原始憑證,從原頭上防止造假;
六、健全制度法規,完善監督職能;
七、建立有效的內控制度,強化會計基礎工作;
八、加大對會計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
證監會案例
2024年2月4日,證監會網站發文,依法從嚴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信息披露違法行為。近三年,共辦理財務造假案件203件。一是強化對“關鍵少數”的責任追究。奇信股份、宏達新材時任實際控制人被證監會分別開出1400萬元、1000萬元罰單;康美藥業、獐子島時任董事長分別被判處12年、15年有期徒刑。二是重拳打擊惡性財務造假行為。對易見股份、江蘇舜天等重大惡性財務造假案件分別作出合計2410萬元、1430萬元罰款。三是全鏈條剷除財務造假“生態圈”。對凱樂科技、*ST華訊、新海宜等13家上市公司利用所謂“專網通信業務”進行財務造假行為全面追責。對配合上市公司造假、“走賬”的第三方,依法作出處罰或通報相關監管部門嚴肅追究責任。四是緊盯操縱業績行為,穿透本質、嚴肅問責。對32家上市公司濫用會計政策、大額計提資產減值調節利潤的財務造假行為,予以嚴肅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