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特朗·塔維涅,1941年4月25日出生於法國羅納,導演、編劇、製品人,大學攻讀法律,後從事新聞工作,並撰寫電影評論文章,著述包括《美國電影3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特朗·塔維涅
- 別名:賓納·塔凡里埃 / 貝爾特朗德·塔維尼埃 / 貝特杭塔韋尼埃
- 出生地:法國,羅納,里昂
- 出生日期:1941-04-25
- 職業:導演 / 編劇 / 製片 / 演員
- 主要成就:劇情長片《聖保羅的鐘表匠》
第3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4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 代表作品:《美國電影30年》《亨弗萊·鮑嘉》
- 星座:金牛座
- imdb編號: nm0851724
個人經歷,作品介紹,編劇作品,導演作品,演員作品,製作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個人經歷
貝特朗·塔維涅,1941年4月25日出生於法國里昂,作為法國著名的導演、編劇、演員和製片人,貝特朗·塔維涅大學攻讀法律專業,在職業生涯早期曾服務於宗教,隨後他轉戰和平主義和反戰論的宣傳中,並從事新聞工作,在此期間還發表了不少精彩的電影評論,其對早期的好萊塢電影和電影明星很是熟悉。
1974年貝特朗·塔維涅完成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聖保羅的鐘表匠》。他在1989年執導,由菲利浦·諾瓦雷(曾主演《天堂電影院》)主演的電影《只是人生》為他贏得了柏林電影節評審會特別銀熊獎。
1995年,電影《毒胭脂》給他帶來了一座貨真價實的金熊獎盃。在1974年-2002年間的貝特朗·塔維涅在柏林共贏得了11次肯定或提名,柏林電影節可謂是他的幸運地。
2015年9月,獲得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作品介紹
編劇作品
2010年《蒙龐西埃王妃》
2008年《Lucifer et moi》
2004年《Holy Lola》
2002年《安全通行證》
1999年《稚子驕陽》
1996年《柯南上尉》
1995年《毒胭脂》
1994年《豪情玫瑰》
1992年《L.627》
1989年《只是人生》
1986年《午夜旋律》
1984年《鄉村星期天》
1983年《密西西比旋律》
1983年《跟蹤》
1981年《正打歪著》
1980年《死亡的窺伺》
1980年《一周的假期》
1976年《法官與殺人犯》
1974年《聖保羅的鐘表匠》
導演作品
2013年《奧賽站台》
2010年《蒙龐西埃王妃》
2009年《電光冷霧中》
2004年《Holy Lola》
2002年《安全通行證》
2001年《受傷的生命:里昂的雙重痛苦》
1999年《稚子驕陽》
1997年《郊區的另一面》
1996年《柯南上尉》
1995年《毒胭脂》
1994年《豪情玫瑰》
1992年《L.627》
1992年《無名的戰爭》
1991年《拒絕遺忘》
1989年《只是人生》
1987年《孽海親情》
1986年《午夜旋律》
1984年《鄉村星期天》
1983年《密西西比旋律》
1981年《正打歪著》
1980年《死亡的窺伺》
1980年《一周的假期》
1977年《Des enfants gâtés》
1976年《法官與殺人犯》
1974年《聖保羅的鐘表匠》
1964年《輕吻》
演員作品
1963年《麵包店的女孩》
製作作品
2001年《別惹麻煩!》
1997年《Fred》
1994年《我們已見到的麻煩:戰地新聞史》
1984年《鄉村星期天》
1983年《密西西比旋律》
1983年《跟蹤》
1980年《死亡的窺伺》
1980年《一周的假期》
1977年《La question》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83 | 第5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 正打歪著 | 提名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6 | 第6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Golden Eye | 我的法國電影之旅 | 提名 |
2010 | 第6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蒙龐西埃王妃 | 提名 |
1990 | 第4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鄉愁老爸 | 提名 |
1984 | 第3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 | 鄉村星期天 | 獲獎 |
1984 | 第3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鄉村星期天 | 提名 |
1980 | 第3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一周的假期 | 提名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5 | 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 ---- | 獲獎 |
1992 | 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 L.627 | 提名 |
1986 | 第4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帕西內蒂獎-最佳電影 | 午夜旋律 | 獲獎 |
1986 | 第4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 午夜旋律 | 提名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9 | 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 電光冷霧中 | 提名 |
2002 | 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 安全通行證 | 提名 |
1999 | 第4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提及 | 稚子驕陽 | 獲獎 |
1999 | 第4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競賽單元 | 稚子驕陽 | 獲獎 |
1999 | 第4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競賽單元 | 稚子驕陽 | 獲獎 |
1999 | 第4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 稚子驕陽 | 提名 |
1995 | 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 毒胭脂 | 獲獎 |
1974 | 第2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 | 聖保羅的鐘表匠 | 獲獎 |
1974 | 第2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競賽單元 | 聖保羅的鐘表匠 | 獲獎 |
1974 | 第2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 聖保羅的鐘表匠 | 提名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90 | 第4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 只是人生 | 獲獎 |
1985 | 第3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 | 鄉村星期天 | 提名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89 | 第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藝術貢獻獎 | 只是人生 | 獲獎 |
1989 | 第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東京電影節大獎 | 只是人生 | 提名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7 | 第42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 | 我的法國電影之旅 | 提名 |
2014 | 第39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奧賽站台 | 提名 |
2011 | 第3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蒙龐西埃王妃 | 提名 |
1997 | 第22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 柯南上尉 | 獲獎 |
1997 | 第22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柯南上尉 | 提名 |
1997 | 第22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劇本(原創或改編)獎 | 柯南上尉 | 提名 |
1993 | 第1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L.627 | 提名 |
1993 | 第1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 L.627 | 提名 |
1993 | 第1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劇本(原創或改編)獎 | L.627 | 提名 |
1990 | 第15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只是人生 | 提名 |
1990 | 第15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 只是人生 | 提名 |
1990 | 第15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劇本(原創或改編)獎 | 只是人生 | 提名 |
1985 | 第1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鄉村星期天 | 獲獎 |
1985 | 第1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鄉村星期天 | 提名 |
1985 | 第1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 鄉村星期天 | 提名 |
1982 | 第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正打歪著 | 提名 |
1982 | 第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 正打歪著 | 提名 |
1982 | 第7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劇本(原創或改編)獎 | 正打歪著 | 提名 |
1981 | 第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劇本(原創或改編)獎 | 死亡的窺伺 | 提名 |
1977 | 第2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劇本(原創或改編)獎 | 法官與殺人犯 | 獲獎 |
1977 | 第2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法官與殺人犯 | 提名 |
1977 | 第2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 法官與殺人犯 | 提名 |
1976 | 第1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劇本(原創或改編)獎 | Que la fête commence... | 獲獎 |
1976 | 第1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 Que la fête commence... | 獲獎 |
1976 | 第1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Que la fête commence... | 提名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90 | 第34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 只是人生 | 提名 |
人物評價
貝特朗·塔維涅的作品題材具有包容性,從家庭關係、一戰,到現代社會的種種弊端,無所不包,並以極大的人文關懷,探視社會和家庭問題,顯示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京華時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