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加爾湖水蛭,無脊椎軟體動物,冬季往往蟄伏在近岸濕泥中,不食不動,再生力強,將其體切斷飼養,能由斷部再生成新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貝加爾湖水蛭
- 界:動物界
- 門:環節動物門
- 綱:蛭綱
- 目:顎蛭目
- 科:水蛭科
物種學史,有關水蛭,形態特徵,文獻記載,名典鑑別,
物種學史
貝加爾湖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是亞歐大陸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蓄水量最大的湖,素有“西伯利亞明眸”之稱,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貝加爾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貝加爾湖地區生長著蘚蟲類熱帶的生物,其近親就生活在印度的湖泊里。貝加爾湖水蛭在我國南方淡水湖裡才能見到的無脊椎軟體動物,冬季往往蟄伏在近岸濕泥中,不食不動,再生力強,將其體切斷飼養,能由斷部再生成新體。
有關水蛭
水蛭是生活在水中的螞蟥的通稱,包括醫蛭屬、金線蛭屬、魚蛭屬和牛蛭屬等。一類高度特化的環節動物,它們與寡毛綱、多毛綱等其他環節動物不同,多數營暫時性的體外寄生生活。與這種生活方式相適應,蛭綱的體上無剛毛,前、後端有吸盤,體內肌肉發達,體腔被肌肉和結締組織分割充填而縮小。
形態特徵
一般背腹平扁,前端較窄,體呈葉片狀或蠕蟲狀。體形可隨伸縮的程度或取食的多少而改變。體前端的腹側有1前吸盤,圍繞在口的周圍;後端有1後吸盤,多呈杯狀,朝向腹面。身體由34個體節組成,最後7節癒合成後吸盤,實際分27節。個體節的表面又被橫溝分成3、5或更多的體環。頭部背面有眼,眼的數目、位置和形狀是鑑別種類的標誌之一。有的從口中伸出 1根管狀吻。體表有感覺乳突。環帶區的腹面中央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孔各 1個。雄孔在前,雌孔在後,2孔相隔2環、5環或多至11環;少數種類的雄孔和雌孔在 1個突起上或合為1孔。後端有1肛門。少數種類在體側有呼吸器,如魚蛭的呼吸囊或鰓蛭的鰓。
文獻記載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水蛭有多種,如陶宏景稱:“處處河池有之,蛭有數種,以水中馬蜞得齧人腹中有血者,乾之為佳,山蜞及諸小者,皆不堪用”。又如“圖經本草”記載:“水蛭生雷澤池澤,今近河池中多有之,一名蜞,此有數種,生水中者名水蛭,亦名馬蟥;生山中者名石蛭;生草中者名草蛭;生泥中者名泥蛭。並皆著人及牛馬股脛間齧咂其血,甚者入肉中產育為害亦大。水蛭有長尺者,用之當以小者為佳。”
名典鑑別
1、《神農本草經》:“水蛭味鹹平。主逐惡血瘀血、破血瘕積聚……生池澤。”
2、梁·《名醫別錄》:“水蛭生雷澤池澤,五月、六月采,暴乾。”
3、陶弘景曰:“處處河池有之。歧有數種,以水中馬蜞得齧人、腹中有血者,乾之為佳。山妓及諸小者,皆不堪用。”
4、唐·蘇恭曰:“有水蛭、草蛭,大者長尺許,並能咂牛、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不必食人血滿腹者。其草蛭在深山草上,人行即著脛股,不覺入於肉中,產育為害,山人自有療法。”
5、韓保升曰:“惟采水中小者用之。別有石蛭生石上,泥蛭生泥中,二蛭頭尖腰粗色赤。”
6、宋·寇宗奭曰:“汴人謂大者為馬鱉,腹黃者為馬蟥。”
7、明·《本草蒙筌》:“水蛭即馬蝗蜞。入藥取水中小者。”
8、清·《本草從新》:“水蛭即馬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