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皰疹病毒(FHV-1)是屬於大型的病毒(100~130nm直徑 ),具有封套及雙股的DNA,於細胞核內進行增殖,並形成核內包涵體。 貓皰疹病毒於酸性下極度不穩定,對熱、乙醚、氯仿、福馬林和酚非常敏感,在乾燥的環境中存活不超過12小時,因此本病毒在環境中顯得相當脆弱,一般的消毒劑即能進行有效的消毒。感染對象FHV-1隻會感染貓科動物,也曾於犬分離到本病毒,但其重要性則尚未明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貓皰疹病毒
- 外文名:FHV-1
- 直徑:100~130nm
- 主要感染對象:貓科動物
- 傳染途徑:鼻子的接觸或打噴嚏
- 病毒排出:感染14天后
簡介,病原學,免疫,初乳的被動免疫,主動免疫反應,診斷,病毒及抗原的偵測,核酸的偵測,病毒分離,免疫螢光抗體染色,抗體偵測,治療,支持療法,抗病毒治療,疫苗,特殊狀況的疾病控制,疫苗接種的建議,
簡介
貓疹病毒又稱為病毒性鼻支氣管炎,廣泛存在於全世界,並且只有一種血清型被確認而己,但其毒力在各病毒株之間各有不同。貓的皰疹病毒會在結膜及上呼道上皮細胞內複製增殖,也會在神經元細胞內複製增殖,神經原的感染會導致終身潛伏感染,雖然貓的皰疹病毒與犬的皰疹病毒有抗原相關性,但尚不知是否會互相傳染。
貓皰疹病毒對很多商品化的消毒劑及清潔劑都具有感受性,37℃下,3h內即不活化,56℃下,5 min內即不活化,在4℃狀況下,仍具感染力,並且可持續至少5個月以上,25℃則可維持約一個月的感染力。
慢性潛伏感染是貓皰疹病毒急性感染後的典型結果,並且間歇性地再活化,使得排放病毒於口鼻分泌物及結膜分泌物。除非是貓舍飼養的狀況下,否則環境的污染並非是傳染的主要來源,傳染的主要來源是急性感染期的貓咪及慢性潛伏感染並且再活化排毒的貓咪。經胎盤感染的可能性尚未確認,但慢性潛伏感染的母貓在分娩及泌乳時候都算是一種緊迫狀態,所以會導致病毒再活化且開始排放病毒,因此幼貓可能在非常早期就接觸到病毒。但其感染的結果需視母親移行抗體的量而定,當有足夠的移行抗體時,有貓會被移行抗體所保護,因此會形成無症狀感染而形成潛伏感染狀態,如果移行抗體不足時,就可能會產生臨床症狀。
在健康的小族群中,病毒排放的發生率可能會低於1%,在有症狀的大族群中,其病毒排放的發生率則可能會達到20%,這樣低的病毒排放發生率可能是反映出潛伏感染貓咪間歇性排放病毒的特性,但若是在收容所時,風險會變得更高,4%排放病毒的貓咪進入收容所之後,於一周后,可能會有高達50%的貓咪排放病毒。
病原學
病毒經由口鼻、結膜等途徑進入貓的身體,進而引發鼻黏膜上皮細胞的裂解性感染,並藉此傳播至結膜、咽喉、氣管、支氣管及小支氣管,病灶為局部多發性壞死性(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及發炎性病灶,曾有報導指出可能會發生短暫的病毒血症,特別是新生兒或低體溫的幼貓,因為貓皰疹病毒喜歡在較低溫度狀況下進行複製。於感染24 h之後開始排放病毒,並持續1-3周,急性發病會在10—14 d內得到緩解,有些則會形成上呼吸道及眼睛的慢性病灶。
病毒沿著感覺神經散播並且到達神經原元,特別是在三叉神經神經節內,此處就是主要潛伏感染的部位,幾乎所有的感染貓成為終生帶毒。目前並沒有簡單的檢驗方式可以來測得此潛伏狀態,因為病毒的基因會存在感染的神經元細胞核內,並且不進行複製,約有70%的感染貓可經由類固醇的投藥而誘發病毒再活化及排毒,其他可能誘發病毒再活化的緊迫因子包括有泌乳(40%)、環境轉換(18%)。
有些成貓可能會在病毒再活化的時期形成病灶,因為病毒再活化而形成的疾病我們比較喜歡稱為復發( recrudescence)。結膜炎可能會伴隨發生角膜潰瘍,可能形成慢性角膜腐骨病灶,基質性角膜炎( stromal keratitis)是一種繼發性免疫介導性反應,因為病毒會存在角膜上皮細胞或基質內。急性病例若造成鼻甲骨的傷害,就容易使得有些貓咪形成慢性鼻炎。
免疫
初乳的被動免疫
由初乳而來的移行抗體可以在生命開始的最初幾周保護幼貓抵抗疾病的感染,這樣的移行抗體可能可以持續長達10周,但在某些研究則發現約有25%的幼貓在6周齡時就已經沒有移行抗體了。
主動免疫反應
自然感染的貓皰疹病毒並不會像貓瘟一樣引發所謂的牢固免疫(solid im-munity), 所以所引發的免疫反應只能對抗疾病,而無法對抗感染,所以在感染150 d之後再度感染皰疹病毒時,仍可觀察到輕微的臨床症狀。病毒中和抗體滴度通常低且爬升慢,有些甚至在感染40 d之後仍未出現,這有可能是因為病毒中和抗體在急性感染期中和了入侵的病毒及消耗於抗體依賴型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cytotoxicity)與抗體誘發性補體細胞溶解作用(antibody-induced complementlysis)中。
就跟其他阿爾法皰疹病毒(alphaherpesvirus)一樣,細胞介導性免疫作用在保護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打過預防針的貓就算檢測不到抗體,也未必能就據此認為它容易罹患此疾病,因為它可能還有細胞介導性免疫作用在保護著。相對地,血清轉化作用( seroconversion)己被認為能提供攻毒時的保護作用,在這些病例中,貓皰疹病毒抗體就像扮演著細胞介導性免疫反應的指標一樣,因為要維持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的功能時,是需要T淋巴細胞的(細胞介導性免疫反應),意思就是說,如果有抗體的存在時,就表示會有T淋巴細胞的存在,就是細胞介導性免疫反應的存在,而且因為貓皰疹病毒是一種呼吸道的病原,所以此處會有活躍的細胞免疫及液體免疫反應。
雖然貓皰疹病毒抗體與保護貓咪不發生臨床症狀之間有相關性存在,但並無可用的檢驗方式來預測個別貓咪的保護狀況。
主要引發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及眼睛疾病,在年輕幼貓會特別嚴重,常常會造成黏膜表面的糜爛及潰瘍、鼻炎及結膜炎,偶爾也會出現被認為具有診斷特異性的角膜樹突狀潰瘍病灶。
典型的臨床症狀包括有發燒、沉鬱、厭食、漿液樣或漿液血色漾( serosanguineous)眼睛及鼻分泌物、結膜充血、打噴嚏及較少見的流涎及咳嗽,常見繼發性的細菌感染,分泌物就會呈現膿樣,容易罹患貓皰疹病毒的幼貓也可能造成原發性肺炎及病毒血症,繼而引發全身性症狀及死亡。
其他較少見的臨床症狀還有口腔及皮膚的潰瘍、皮膚炎及神經症狀,與其他皰疹病毒相比較,貓皰疹病毒感染很少會直接引發流產。
當病毒再活化之後(再復發),有些貓會呈現如上所述的急性細胞溶解性疾病(acute cytolytic disease),有些則進展成慢性的眼睛免疫介導性疾病,實驗已經證實伴隨角膜水腫、炎症細胞浸潤、新生血管形成及最終導致失明的基質性角膜炎( stromal keratitis)就是這樣的致病機理。
角膜腐骨( corneal sequestra)及嗜酸性粒細胞性角膜炎曾在角膜及/或血液中發現到貓皰疹病毒,認為有其關聯性,但仍有些病例是呈現病毒陰性的。與健康貓相比較,有較多比例罹患葡萄膜炎的貓咪可以在眼房中水檢測到貓皰疹病毒的DNA,似乎暗示著貓皰疹病毒可能會引發葡萄膜的發炎。
慢性鼻竇炎經常是打噴嚏及鼻分泌物的病因,也被認為與貓皰疹病毒的感染有關,在某些病例可以檢測到病毒DNA,但對照組也一樣能檢測到,所以皰疹病毒在這樣的病例中並沒有進行病毒複製,暗示著最初是由於貓皰疹病毒的感染所造成,但後續接手的卻是免疫介導性的致病機理,會引發炎症反應及組織構造的破壞與重建,然後導致鼻甲骨及鼻骨的永久性傷害,並且會並發繼發性的細菌感染。
貓皰疹病毒也常常與其他病原一起感染而造成多病原性呼吸道症候群(multi-agent respiratory syndrome),包括有杯狀病毒、衣原體、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
診斷
病毒及抗原的偵測
一般還是最喜歡採用PCR來檢測病毒,而病毒分離仍然是檢測貓皰疹病毒感染最準確的檢驗方式,但較耗時。
核酸的偵測
傳統PCR、巢式PCR及即時PCR現今己常規使用於檢測結膜、角膜或口咽棉棒採樣、角膜刮搔、眼房水、角膜腐骨、血液或活檢病材中是否有貓皰疹病毒DNA的存在,大部分的引子(primer)設計是以胸苷激酶基因高度保守片段作為引子。分子生物學的檢驗似乎比病毒分離或間接螢光抗體染色來得較為敏感。
因為就算是非常微量的病毒核酸也能被PCR所檢測到,但不一定與疾病有關,所以PCR的陽性結果必須要非常小心判讀,即使在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的狀況下仍有可能在角膜或扁桃腺的刮搔物中檢測到病毒DNA,因此它的診斷價值可能是很差的,也是因為採樣樣本的不同就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例如角膜的刮搔及活檢樣本比結膜的樣本較常呈現陽性,另外族群的差異也會影響,例如收容所的貓咪就比家庭飼養的貓咪容易呈現陽性結果。
再者,近期之內接種活毒疫苗的貓咪,是否有可能讓PCR檢測到疫苗中病毒的DNA,這仍未明了,如果真是如此,那接種後的弱毒活毒病毒的DNA到底會存在身體內多久的時間也不得而知。
PCR的陽性結果可能代表著及少量病毒的排放或病毒的潛伏感染,也未必就代表著現在的臨床症狀就是貓皰疹病毒所引發的,但當使用的是定量的即時PCR時,檢測到的病毒濃度就可以提供更進一步的資訊,如果鼻分泌物或眼淚中呈現高病毒濃度時,就表示病毒複製活躍,且與臨床症狀有關,如果濃度低時,就代表潛伏感染。
病毒分離
病毒分離不似PCR那般敏感,但能確切反映出具有增殖能力的病毒存在,而不是只檢測病毒DNA而己,也可同時檢測是否有貓杯狀病毒。
在貓皰疹病毒初次感染時,很容易從鼻子、結膜及咽喉的棉棒採樣或刮騷樣本或死後的肺臟樣本中分離到病毒,但一旦確認為慢性感染時,就較難分離到病毒。
無症狀的帶毒貓或許可以來進行病毒分離,但無論結果是陽性或陰性,都不太具有診斷意義。用來進行病毒分離的樣本必須在進行螢光染色或rose bengal(玫瑰紅)染色之前採集樣本,採得的樣本應該迅速地送交實驗室,或者在冷藏的狀況下寄送。儘管病毒分離對於初次急性感染有診斷意義,但在邏輯的觀點下,是很少運用於臨床診療上的。
免疫螢光抗體染色
可以使用螢光抗體染色法來檢測結膜或角膜的抹片上或者活檢樣本上有無貓皰疹病毒特異性蛋白質的存在,與病毒分離一樣,應該在眼睛螢光染色之前進行採樣,否則會出現偽陽性。免疫螢光抗體染色的敏感性是不如病毒分離及PCR的,特別是慢性感染的病例。
對於臨床獸醫師而言,PCR的檢驗是比較方便的,因為他不會受到眼睛螢光染色的影響,而且樣本只要常溫運送即可,另外,也可以同時檢測其他的貓呼吸道及眼睛的病原,特別是貓衣原體及較不可信的貓杯狀病毒。
抗體偵測
可以藉由血清中和試驗或酶免疫標定法( ELISA)來檢測血清、眼房水及腦脊髓液中的貓皰疹病毒抗體。主要因為自然感染及疫苗接種的原因,所以貓的血清陽性比率是高的,並且,抗體的出現並不與疾病及活動性感染呈正相關,而且也無法區別抗體到底是因為疫苗接種而產生的還是因為感染所致。中和抗體會在初次感染20之後出現,而且不論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其抗體滴度可能都是低的,所以血清學的檢查在診斷上的意義就不大了。
治療
支持療法
嚴重感染的貓咪可能會因為進食不足及流涎而造成鉀離子及碳酸氫鹽的流失,所以最好經由靜脈輸液來讓患畜糾正脫水、矯正離子及酸鹼平衡。進食對貓咪很多疾病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貓咪不
吃是因為嗅覺的喪失及口腔的潰瘍,應該給予適口性佳的食物,並且適當地加溫及翻攪來增加貓咪的進食慾望,也可以給予食慾促進劑,如cyproheptadine(賽庚定),如果貓咪超過3d仍然不主動進食時,就建議放置餵食管。
所有急性感染的病例都建議給予呼吸道穿透性良好的廣效性抗生素來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鼻腔的分泌物應該以生理鹽水來清理乾淨,並且塗上凡士林藥膏來避免分泌物黏附在鼻孔周圍上,也可以給予一些黏液溶解性藥物,如bromhexine(溴己新),眼睛則給予不含類固醇的抗生素眼藥水或眼藥膏,每天數次,霧化治療可以增加分泌物的溶解及維持呼吸道的濕度。
抗病毒治療
L-Iysine(左旋賴氨酸)500 mg/cat(幼貓250 mg)bid po可混在食物同服;
有報導指出famciclovir(泛昔洛韋)30 mg/kg bid po,實驗組患貓症狀有明顯改善,未見明顯副作用,可一直服用到症狀有改善。
疫苗
貓皰疹病毒感染是常見的,並是可能會導致嚴重及致死性的疾病,所以被認為是核心疫苗,而且建議所有的貓都應該接種。
特殊狀況的疾病控制
1、收容所
貓皰疹病毒感染的狀況在收容所會特別嚴重,所以管理上如何來控制感染就跟疫苗接種一樣重要,如果新進貓咪馬上與原本的貓咪混合飼養,那感染率一定是非常高的,因此新進貓咪必須單獨隔離檢疫兩周,如果是來自同一家庭則可以在一起。收容所的設計與管理應著重於避免交叉污染,新進的貓咪應儘快地接受疫苗,如果該收容所為高感染風險時,建議接種弱毒疫苗,因為可以較早提供保護力,如果有出現急性呼吸道疾病時,應該立即進行實驗室檢查來區別診斷貓皰疹病毒及貓杯狀病毒,這會有助於適當預防措施的設計。
2、繁殖場
對很多繁殖場而言,貓皰疹病毒感染會是一大問題,感染問題的浮現大部分是發生於離乳前的幼貓,4-8周齡。此時就是移行抗體開始衰弱時,病毒大多源自受到生產及泌乳緊迫的潛伏感染母親所排放的病毒。臨床症狀可以是嚴重且所有仔貓都受到感染,可能會造成死亡,而有些恢復的仔貓則可能形成慢性鼻炎。母親的疫苗接種並無法防止這樣的問題,因為疫苗的接種無法防止母親成為帶毒者,但如果母親有高的抗體滴度,那么初乳的移行抗體就會有助於提供仔貓最初兒周的保護作用,所以母貓定期的疫苗加強是必須的,而且應該在配種之前進行。貓皰疹病毒不建議於懷孕期接種,就算要接種也應該採用不活病毒疫苗,但僅限於少數例外的狀況下。
育種的管理在貓舍的貓皰疹病毒感染控制上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母貓應該隔離生產,產下的仔貓在預防針還沒完全接種完之前也不能與其他貓咪混養,如果母親在之前幾胎已經被確認會傳染仔貓時,那它所生下的仔貓就必須考慮提早接種疫苗,說明書上貓皰疹病毒疫苗可以接種的最小年齡為6周,但可以考慮在4周齡左右就接種,因為此時已經有免疫能力了,之後每兩周加強一次,直到正常的疫苗接種計畫開始。
3、免疫抑制的貓咪
免疫功能受損的狀況下接種疫苗是無法產生免疫效果的,例如全身性疾病、病毒引發的免疫不全、營養缺乏、先天性的免疫不全、接受免疫抑制劑的治療時或過長時間的緊迫時,雖然這樣的貓咪最好是能避免與病原接觸,但可能還是無法完全避免,所以也必須考慮接種疫苗,但建議採用不活化的滅活疫苗。
4、貓白血病或貓愛滋陽性貓
就算是健康的白血病或愛滋陽性貓也該被保護來對抗鼻支氣管炎,因為要完全限制活動於居家環境中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必須要接種疫苗來獲得保護的。有些人會擔心疫苗的接種會使得貓愛滋病惡化,但除了疫苗接種之外,有太多的其他感染也會使得貓愛滋病惡化,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接種疫苗來對抗上呼吸道疾病的好處是遠遠大於其可能的缺點的;就算愛滋病陽性貓可能為上呼吸道疾病(皰疹病毒、杯狀病毒)帶毒者時,也必須考慮接種疫苗,讓貓咪維持在穩定的狀態。就像任何的全身性疾病一樣,如果病貓且有貓愛滋相關疾病時,就不建議接種疫苗。
5、慢性疾病
如果貓的慢性疾病是得到穩定控制時,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慢性腎衰竭,還是會建議繼續進行疫苗接種。 6、接受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貓咪
視劑量及用藥時間長短而定,類固醇會引發免疫抑制作用,所以在疫苗接種時應避免同時使用類固醇。
疫苗接種的建議
貓皰疹病毒疫苗可以誘發抗體及細胞免疫,但是與其他呼吸道局限性疾病一樣,貓皰疹病毒疫苗對抗臨床症狀的保護作用並不完全(在疫苗接種後不久,進行實驗性攻毒,約可降低90%的臨床嚴重程度),在極度攻毒的壯況下,或者面對免疫抑制的狀況下,疫苗的接種產生的保護作用就會較差,目前並沒有發現貓皰疹病毒的變異病毒株可以逃脫疫苗的保護作用。
疫苗所提供的保護作用是對抗疾病,但未必能對抗感染,但可以在面對感染時降低病毒的排放。
現在市場上販售的貓皰疹病毒疫苗都是與貓杯狀病毒混合的二價疫苗,或者更多的是與其他病原混合的多價疫苗(如三合一、五合一),而且滅活及弱毒的疫苗都有,但弱毒疫苗仍具有某些毒力,在接種時可能會不小心引發臨床症狀(疫苗液體不慎被貓吸入,或液體黏附在貓皮膚上)。
疫苗接種後的血清學檢查對於保護作用的預測價值非常有限,因為接種疫苗之後的貓咪即使尚未產生血清轉化作用(seroconverted,未產生抗體),但仍發現有保護作用(細胞免疫),而且接種疫苗之後得貓咪就算抗體滴度持續下降到很低的程度時,當再次接觸病原時,可以很快地產生大量抗體,而且時間維持很久,這種現象稱為回憶應答(anamnesticresponse)。
1、最初的疫苗接種行程
國際性的貓科醫學會都建議所有的幼貓都應接種貓皰疹病毒疫苗,母親的移行抗體可能會干擾疫苗接種的免疫反應,所以最初接種疫苗通常建議約在兩月齡時,第二劑疫苗則在2叫周后,這樣的接種方式己被認為可以產生足夠的保護作用。如果成貓或年輕貓無法確認之前是否有施打過疫苗時,則仍建議間隔2-4周連續施打兩劑。
2、定期補強
如果貓咪處在環境是屬於高感染風險時,則建議每年加強一次,如果貓咪是完全戶內飼養且足不出戶,則可以三年接種一次,但那些定期外出洗澡或常至醫院就診的貓咪則應視為高風險性。有些實驗性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貓咪於疫苗接種之後可以維持長達一年以上的保護作用來對抗貓皰疹病毒,但在野外的調查研究則發現有許多的貓咪並非如此,大部分的貓咪可以測得足夠的抗體滴度來對抗貓杯狀病毒及貓瘟,或者於疫苗加強後出現回憶應答(anamnestic response), 但是其中有30%卻檢測不到貓皰疹病毒抗體,而且約有20%於加強接種之後無法產生回憶應答,所以要去判斷疫苗接種後能提供多長期間的保護力是非常困難的,但可以確信的是,疫苗的接種並無法讓貓咪產生100%的貓皰疹病毒保護能力,即使在接種疫苗沒多久之後也是一樣,而且這樣的保護能力是隨著時間而逐漸降低的。
如果加強接種的時間延誤了,如果距離上次接種時間不超過三年時,則施打一次即可,但如果超過三年,則建議施打兩次,間隔2-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