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仔館

豬仔館

豬仔館,又稱“巴拉坑”、“招工局”、“力廬”、“棧房”、“華工棧房”、“客館”等,是清末民國初南洋一帶所特有的粵語辭彙,指專門用來住“豬仔”(苦力)的宿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豬仔館
  • 用途:苦力工人的集體宿舍
簡介,時代背景,

簡介

豬仔館,萄葡牙人稱巴拉坑(Baracon),是監牢式的新客或苦力宿舍。豬仔館的特別標誌是正門上釘掛著一個四角形的銅牌。經營豬仔館的人多是秘密幫會的領袖,他們勢力強大,聲息靈通,布置周密,誘騙工巧,並與香港澳門汕頭廈門檳榔嶼等地的客館都有串通勾結。當年開設豬仔館用毒刑慘虐豬仔而臭名昭彰、為人所不齒的黑幫人物推數新加坡的梁亞保,陳正文、葉順田,檳榔嶼的陳德邦加(文島)的林八汜及陳安益等。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由於地理環境優越,各國南舶輻輳,成為豬仔貿易的中心,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數以百萬計的華工先運送到新加坡,然後轉運東南亞各地。所以當時新加坡的豬仔館大約有數十家。而在澳門,到1873年,僅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三國在澳門開設的“招工館”就有300多家,靠苦力貿易為生的人口販子達3 、4 萬人之多。

時代背景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凋敝,民眾生活困苦,在經歷太平天國和兩廣洪兵起義以及廣東土客大械鬥之後,到了19世紀60年代,東南地區滿目瘡痍,農村生活更加艱難。時值美洲發現金礦、東南亞種植園經濟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之際,各國紛紛在中國東南地區設立招工公所。洋行、公所通過僱傭“客頭”(“豬仔頭”),將貧民誘至“豬仔館”,簽訂契約,以出國後的工資為抵押,換取出洋旅費,成為所謂“契約華工”。當時甚至還有使用欺騙、綁架手段掠奪華工的現象。數十年間,僅在東南亞就有約200萬華工,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島的種植園和印尼等國礦山。
當年販賣“豬仔”的情景當年販賣“豬仔”的情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