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豐11是河南省科學院同位素研究所用矮抗58乾種子經航天誘變篩選的SP4代優異材料“豫同198”為母本、以高產親本周麥18為父本雜交,同時F0代採用250Gy劑量Coγ-射線輻照處理後按系譜選育而成的半冬性中早熟小麥品種。
豫豐11株高80.3厘米,株型稍鬆散,莖稈彈性一般。旗葉寬長、內卷、上沖,穗層厚。穗橢圓形、結實性較好、白殼、短芒、白粒,籽粒角質且大小均勻,飽滿度好。中抗小麥條鏽病、中感小麥葉鏽病,高感小麥白粉病、小麥紋枯病和小麥赤霉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豐11
- 審定編號:國審麥20180017
- 作物名稱:小麥
- 育種者:河南省科學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河南省核農學重點實驗室、河南省豫豐種業有限公司
- 品種來源:(周麥18/豫同198)F0輻射誘變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精細整地,種子處理,播期播量,田間管理,病蟲防治,適期收穫,
選育過程
2006年9月,河南省科學院同位素研究所小麥輻照誘變育種研究室將精選後的矮抗58乾小麥經切分和包裝後,裝入中國首顆專門用於航天育種研究的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八號”進行航天誘變處理。
2007年6月收穫SP1代變異材料的主莖穗,單穗單脫,同年10月在河南省科學院新鄭試驗地將收穫的497份變異材料按穗行種植,每隔19行設定1行相應的地面對照(未經航天搭載)。在小麥生長的不同關鍵時期進行田間觀察與記載,發現種植的SP2代穗行在幼苗習性、色澤、植株高度、小穗數等性狀上均明顯變化。經鑑定和篩選後保留219個穗系繼續種植,以待鑑定觀察,2008年進一步觀察和篩選保留27個SP3代穗系,其中發現SP-198與矮抗58相比具有早熟、葉色黃綠、大穗大粒、抗病、籽粒飽滿、落黃好等優良性狀。
2008~2009年度品系比較試驗,比對照矮抗58增產8.6%,同時利用該航天誘變系SP-198(豫同198)與高產、穩產、適應性廣的品種周麥18進行雜交,組配“周麥18/豫同198”單交組合,當年收穫F0代雜交穗50粒,並採用250Gy劑量Coγ-射線輻照處理,第2年將經過輻照處理的F0代種子稀播種植,F1代混收種子,此後經多年的定向選擇和鑑定,且從F2代選擇田間農藝性狀表現突出的株系作為重點選拔材料,F3代開始利用近紅外品質分析儀對經過進一步觀察和篩選保留F1代進行品質檢測,於2012年育成高產、優質且能穩定遺傳的小麥新品系“豫同12-84”。
2012~2013年參加河南省科學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開展的產比試驗,比對照周麥18增產6.6%,產量表現突出。
2013~2014年度參加國家冬麥區黃淮南片冬水組品種比較試驗,並命名為:豫豐11。陸續通過連續兩年區域試驗和2016~2017年度的黃淮南片冬麥區生產試驗,在2018年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180017。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豫豐11屬半冬性中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27.4天,比對照早熟1天左右。幼苗習性呈半直立,黃綠色,葉片寬且短,大分櫱較多,分櫱力一般,但其成穗率較高。株高80.3厘米,株型稍鬆散,莖稈彈性一般。旗葉寬長、內卷、上沖,穗層厚。根系活力好、灌漿速率快且耐後期高溫,成熟落黃較好。穗橢圓形、結實性較好、白殼、短芒、白粒,籽粒角質且大小均勻,飽滿度好,千粒重高達48克以上,黑胚率較低,為3.2%,外觀商品性較好。
- 抗性鑑定:豫豐11的冬季抗寒性較好、耐倒春寒能力和抗倒性中等,根系活力強、後期功能葉較好,中後期耐旱性和耐後期高溫能力中等。綜合抗病性中等,田間自然發病情況:感葉鏽病和白粉病、條鏽病較輕、紋枯病發生較重、赤霉病中等、黃花葉病毒病輕度發生。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在2015年、2016年利用人工接種的方法對豫豐11的抗病性進行鑑定,認為豫豐11對小麥條鏽病、小麥葉鏽病分別達到中抗、中感水平,而對小麥白粉病、小麥紋枯病和小麥赤霉病均高感,在生產中應注意及時防治上述3種病害。
- 品質性狀: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SDS-PAGE)結果表明,豫豐11的高分子量麥谷蛋白Glu-1位點上各亞基組成為1、7+9、5+10,其中Glu-A1位點上的1類型亞基和Glu-D1位點上的5+10類型亞基,對小麥品質提升的貢獻較高。豫豐11連續2年區試的品質分析平均結果:容重811克/升,蛋白質(乾基)14.48%,濕麵筋30.3%,沉降值38.6毫升,硬度指數61,麵團流變特性指標為吸水量60.3毫升,穩定時間8.9分鐘,最大抗延阻力254E.U.,拉伸面積64平方厘米,延伸性188毫米。經分析結果發現豫豐11的容重、蛋白含量、濕麵筋和穩定時間等主要品質均達到國家優質小麥中強筋標準,但按照2016年最新施行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國家級)》,豫豐11與冬水組品質對照品種藁城8901相比,在最大抗延阻力、拉伸面積等新增加品質指標上二者存在較大的差距,豫豐11達不到國家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屬於優質中強筋小麥新品種。
產量表現
2013~2014年度國家冬麥區黃淮南片冬水組品種比較試驗,2014~2015年度參加國家冬麥區黃淮南片冬水組品種區試,平均產量為8203.5千克/公頃,比對照周麥18增產5.4%,增產點率94.7%,增產≥2%的試點率89.5%,居冬水組Ⅰ組區試16個參試品種的第5位。
2015~2016年度繼續試驗,平均產量為8056.5千克/公頃,比對照周麥18增產5.17%,增產點率87.0%,增產≥2%的試點率82.6%,居冬水組Ⅰ組區試17個參試品種的第7位。2年平均產量為8130.0千克/公頃,比對照增產5.29%,增產點率90.9%,增產≥2%的試點率86.1%。豫豐11連續2年區試各項指標均達到參加生產試驗標準。
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中各試驗點的平均產量為8643.0千克/公頃,比對照增產5.27%,且所有試驗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產,居冬水組Ⅰ組生產試驗7個參試品種的第3位。
適種區域
豫豐11適宜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陝西省西安、渭南、鹹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中茬種植。
栽培技術
精細整地
- 提高整地質量:為確保土壤透氣性良好,深耕或深松的深度達到30厘米以上,以破除犁底層,深耕後耙地至少兩遍,務必耙平耙實,應儘早足墒播種,及時騰茬、前茬秸稈充分粉碎、徹底掩埋。
- 增施肥料:晚茬小麥常因前茬作物生長期長,收穫推遲,消耗了過多的土壤速效養分,地力得不到休閒恢復,加上晚播小麥幼苗瘦弱,根系較少、對肥料的吸收能力較差,因此,必須增施肥料,增加有機肥用量,適當增加磷肥用量。高產田要求施肥總量為:純氮230千克/公頃、磷(P2O5)100千克/公頃、鉀(K2O)110千克/公頃、硫60千克/公頃和適量有機肥,在肥料總量確定情況下,一般將全部有機肥、磷肥和殺蟲劑一次性施入底肥,而氮肥和鉀肥則保留約50%在拔節期結合澆水進行追肥。
- 注重播種質量:①適當增加播種量:錯過最佳播期後應適當加大播種量以增加基本苗量,依靠主莖成穗以保證拿足穗數、增加每穗粒數是晚播小麥穩產豐產的有效措施川,但應注意根據播期、品種特性和栽培措施,確定合適的播種量。②防治地下害蟲:播前選用5%辛硫磷顆粒劑混入肥料撒施地面,隨深耕翻入土中。③適當淺播:因溫度低,晚播小麥發芽出苗慢,適當淺播可縮短出苗時間、減少養分消耗,實現出苗快、早生長、髮根多、早分櫱的效果,播種深度一般以3厘米為宜,有利於種子快速萌發,提早出苗。
種子處理
- 曬種:播種前選擇晴天晾曬小麥種子1~2天,可打破種子的休眠,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促使種子早出苗1~3天。
- 包衣:可選用27%噻蟲嗪·苯醚甲環唑·胳菌腈懸浮種衣劑30毫升,對水250毫升,拌種15千克進行種子包衣,同時可兼治地下害蟲、苗期蚜蟲及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根腐病。
播期播量
豫豐11適宜播期為10月上中旬,具有半冬性早熟特性,在同等條件下比同類型半冬性品種推遲播種3~5天,品種表現更加突出。同時豫豐11成穗率較高,在生產實踐中應適當稀播、降低播種量、播種深度不宜過深或過淺,一般控制範圍在3~5厘米。正常播期和高肥水條件下播種量應為110~130千克/公頃,中低肥力條件下為120~150千克/公頃,晚播時應適當增加播種量。
田間管理
- 早春水肥管理:對晚茬麥田應加強起身拔節期肥水管理,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0~15千克,創造肥足墒飽的環境,為晚播小麥穩產豐產創造有利條件。
- 一噴三防: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做好一噴三防,同時適時澆足灌漿水,促使小麥根系發育。及時防治小麥鏽病、白粉病及穗蚜等病蟲害,若遇降雨或持續2天以上的陰天、結露、多霧天氣時,要及時選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預防小麥赤霉病,同時結合病蟲防治混合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以增加粒重。
病蟲防治
採用種子包衣、拌種劑等種子處理技術預防地下害蟲、病毒媒介、根腐病、紋枯病、線蟲病、病毒病等病蟲害(殺蟲劑與殺菌劑復配),化學除草最佳時期應在冬前完成,最遲在拔節前實施。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重點推廣的一噴三防技術措施及時預防蚜蟲、紅蜘蛛、吸漿蟲、鏽病、白粉病、葉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蟲害。尤其在揚花期連續陰雨或濕度較大時要針對穗部噴施多菌靈、戊唑醇等殺菌劑預防赤霉病發生。另外,高水肥地群體過大、長勢過旺時,應及時採用烯效唑或壯豐安進行化控,防止後期倒伏。
適期收穫
小麥應在蠟熟末期至完熟期收穫,使用小麥聯合收割機,及時完成對小麥的大面積機械化收割,同時小麥秸稈粉碎還田,小麥收穫後應及時晾曬或烘乾,以防止霉變和發芽影響其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