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是豫旺城標誌性建築,它位於豫旺城的中心,是同心紅色文化遺址,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豫旺鐘鼓樓是同心縣較早的古建築之一,也是豫旺古城遺蹟留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築。
鐘鼓樓是豫旺城標誌性建築,它位於豫旺城的中心,是同心紅色文化遺址,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豫旺鐘鼓樓是同心縣較早的古建築之一,也是豫旺古城遺蹟留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築,修築年代無從考察。但據豫旺《淨慈寺重修碑記》記載,早在明萬曆末年,豫旺鐘鼓樓已作為補修過的遺蹟存在,從磚的規格看,明以前就有,清、民國年間多次重修。因多次歷經兵燹和文革期間的破壞,尤其歷經歲月,樓體周圍的青磚嚴重侵蝕。20世紀90年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同心縣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重新撥款修葺,補建八角閣樓。現在的鐘鼓樓是上世紀90年代修葺過的,鐘鼓樓外頂平台上的閣樓原為磚木閣樓,有瓦房三間(已拆),房角四周懸掛小銅鐘(已失)。閣樓飛檐斗拱、雕樑畫棟、古香古色,承載著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風格,氣勢頗為壯觀,可惜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它的原貌。鐘鼓樓樓體邊長13.5米,高約14米,皆為40×20×8厘米和36×16×7厘米的青磚砌築,東西、南北為相通的穹窿頂門洞。樓體內頂端用青磚砌築成錐形藻井,中懸掛一銅鐘(已丟失),東西南北門洞上方分別刻有“賓日”、“洛成”、“觀訛”、“樂易”的字樣。根據有關史料考證,以上券額八字出自《尚書·堯典》,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方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時太陽東升、西落、南移、北易的時刻,提醒人們要以農為本,勤於耕作。豫旺鐘鼓樓在豫旺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除了具有司時的作用,折射出其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價值,是豫旺古城的興衰榮辱的見證。1936年6月16日,紅一軍團第二師在師長楊得志、政委肖華的率領下,攻占豫旺堡。隨後,彭德懷率西征軍指揮部進駐豫旺堡,這裡便成了紅軍西征的指揮中心,鐘鼓樓成為紅軍哨兵的瞭望塔。 如今鐘鼓樓依然是豫旺城的集貿中心,每逢陰曆含數字3、6、9的日子,方圓百里的老百姓到這裡趕集。人來車往,生意興隆,一派鄉村集市的熱鬧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