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塊莖扁球形,直徑1-6厘米或更大,頸部生多數圓柱狀肉質根,周圍有多數直徑1-2厘米的小球莖,均肉紅色(故有紅半夏、紅南星之稱),小球莖逐漸與母體分離,然後萌發為獨立的植株。鱗葉2-3,披針形,膜質,最內的長13-20厘米,淡褐色,帶紫色斑潤,包圍葉柄及花序柄,上部分離。葉1,葉柄長20-50厘米,肉紅色,基部粗可達1-2厘米,下部1/4-1/5鞘狀。幼株葉片輪廓心狀箭形,全緣,腰部稍狹縮,兩側基部近圓形。成年植株葉片綠色,背淡,近革質,3全裂,裂片無柄或近無柄,中裂片卵形,寬橢圓形或近倒卵形,基部短楔形至近截形,驟狹漸尖,長7-23厘米,寬6-22厘米;側裂片偏斜,橢圓形,外側寬幾為內側的2倍,比中裂片小,基部楔形,長6-20厘米,寬5-19厘米,均全緣,側脈5-10對,集合脈距邊緣3-6毫米,有明顯的網脈。花序柄短於葉柄,長10-0厘米,粗3-6毫米,肉紅色,花期直立,果期下彎180度。佛焰苞污紫色、深紫色,具白色或綠白色寬條紋(寬1.5毫米),管部長4-6厘米,圓筒形,粗1.2-2厘米,喉部邊緣反卷約1毫米;檐部下彎成盔狀,長4.5-11厘米,漸尖,有長1-2厘米或5-6厘米以上的線形尾尖,下垂。肉穗花序單性,雄花序紫色,長圓錐形,長1.5-4厘米,粗2.5-6毫米,花疏,雄花具粗短的柄,花葯2-5,藥室球形,頂孔開裂,附屬器綠紫色,伸長的圓錐狀,長3.5-6厘米,基部粗4-8毫米,向下漸狹成短柄,上部粗約1毫米,由中部以下開始下彎,有時幾彎成圓圈,稀近直立。雌花序圓柱形,長1.2-3.8厘米,粗0.8-2厘米,花密,子房綠紫色,頂部扁平,近五角形,下部棱狀楔形,長5毫米,柱頭明顯凸起,胚珠2,近紡錘形,白色,珠柄短,直立。漿果綠色,乾時黃褐色,倒圓錐形,長達1.2厘米,粗5毫米,種子1-2,倒卵形或卵形,種皮淡褐色,骨質,表面泡沫狀。花期5-7月,果9-10月成熟。
產地生境
中國特有,產雲南北緯23度以北的大部分地區至四川西南部、貴州西南部及廣西西部,海拔960-3000米,生於林下、灌叢或草坡。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寶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