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計畫圓滿完成,2005年目標全面實現
極不平凡的“十五”,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時期。“十五”期間,全縣人民在重慶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始終按照推進發展不動搖、促進開放不停步、狠抓移民不鬆勁、確保穩定不鬆懈的工作要求,緊緊抓住三峽移民遷建、國家扶貧開發、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等機遇,沉著應對各種挑戰,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面貌改觀、後勁增強的良好態勢。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地方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完成計畫的105.2%、107.8%和105.9%,年均增幅分別達到12.1%、10.5%和11.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最佳化,由“九五”末的31.6:31.7:36.7調整為2005年的25.0:34.0:41.0。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加大投入力度,拉動了全縣經濟的持續增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4.94億元,其中國家投入、引資投入、地方民間投入分別占58.2%、23.6%和18.2%,是“九五”時期投入總量的3倍,年均增幅達23.9%。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加快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城鄉面貌的根本改變。全縣公路里程達到1067公里,公路硬化油化里程由“九五”末的23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470公里;彈子檯水庫、魚劍口電站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成並發揮效益;抓住移民遷建機遇,興建了一座新縣城和五個移民新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通信、廣電光纖網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實現和保護民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提高了人民民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九五”末的1640元增加到2005年的2430元,年均增長8.2%;救災救助、社會保障、安全生產以及科教文衛、計生廣電等事業實現長足發展。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政務水平。行政許可、收費項目由“九五”末的479項、290項分別減少到2005年的341項、210項,全面完成“四五”普法任務,行政執法責任制全面建立,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高,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得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成效顯著,先後有建委、國稅局等16個單位被命名為重慶市文明單位(小區、村)。
剛剛過去的2005年,是“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我縣發展加快、收穫頗豐的一年。一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按照“提高能力、推進發展、保持穩定、構建和諧”的要求,搶抓發展機遇,加快發展步伐,圓滿完成了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縣地方生產總值達到36.8億元,增長13.5%,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9.2億元、12.5億元、15.1億元,分別增長4.9%、19.4%和14.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23億元,增長1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3.3億元,增長14.7%;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3430萬元,同口徑增長12.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收237元。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一)十件實事成效明顯。完成樹人、社壇2個示範鎮6個示範村1647戶生態家園規範建設;完成縣勞動力市場大型電子顯示屏等設施建設,免費培訓勞務人員8425人;完成法律援助302件,人民調解組織調解民間糾紛息訴率達95%;投資2158萬元,改造中國小D類危房2.24萬m2,新建校舍3.36萬m2;完成許明寺鎮、社壇鎮、青龍鄉3處人飲工程改造,完成三壩鄉、南天湖鎮人飲工程年度建設計畫任務;完成新縣城主次幹道、支路亮化、綠化工程;完成新縣城雙水源工程建設;全面實施首批農村移民後期扶持項目27個,已經竣工10個,直接受益移民10356人。衛生項目完成126個村級藥品專櫃設定,完成投資410萬元的傳染病醫院因地質滑坡未能全面完成建設任務;環保項目完成巴壁店舊垃圾場封場,完成職工安置等基礎工作的北岸污水處理廠因重慶市水務體制調整未能按期開工建設。
(二)興工強縣紮實推進。著力在盤活存量、做大增量、提高質量上狠下功夫,“興工強縣”戰略得到深入推進。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19億元、銷售收入10.47億元、利稅8501萬元,分別增長23.1%、25.4%和52.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上年的15戶增加到25戶,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增長20.2%和47.5%;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17%,增長13個百分點。對原天蕾實業、鴻鑫印務和豐都綢廠進行了嫁接重組,盤活存量資產4000萬元。實施工業項目18個,完成投資1.92億元,增長3.6倍;新開工項目12個,項目規劃投資38760萬元,已有極力服飾、大方通和、仙鶴製衣、興業林產、歌德陶瓷、重慶白潔、天堂依壽衣7個項目竣工投產,實現工業產值3000萬元;實施技改項目6個,技改和新產品開發投入11530萬元。歌德陶瓷、海特實業等13個項目納入三峽庫區後期扶持貼息。重慶名山工業園區完成地質勘測、5.2Km2初設和2Km2施工設計基礎工作,環境評價已通過評審。與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市分行、國家農業發展銀行重慶市分行開展政府信用合作,已為歌德陶瓷公司提供擔保貸款1500萬元。
(三)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認真貫徹執行免徵農業稅等惠農政策,農村經濟呈現持續增長勢頭,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4.91億元,增長8.6%。骨幹產業加快發展,收購烤菸2901噸,實現產值2611萬元、特產稅453萬元,分別增長36.8%、36.8%和31.4%,是1998年以來效益最好的一年;蠶繭產量達到1800噸,增長18.3%;收購榨菜10839噸,實現產值1517萬元;收購“渝黃一號”油菜籽11032噸,實現產值2427萬元;定植紅心柚1.3萬畝;山羊、肉牛分別出欄30.91萬隻和6.25萬頭,新湧現種養殖大戶2000戶;收購青蒿4064噸,種植戶人均增收240元。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糧食產量達到33.58萬噸,增長2.1%。扶貧開發紮實推進,籌集各類扶貧資金4199萬元,實施扶貧項目264個,解決8600個絕對貧困人口溫飽、13600人飲水難以及10個村不通公路、14個村不通電話問題,完成高山移民和貧困住房改造154戶。庫周綠化帶建設有效推進,投資1088萬元完成造林綠化1.3萬畝、基本農田建設7661畝,市政府在我縣召開經驗交流現場會,並對我縣庫周綠化帶建設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有力指導。投資900萬元完成南天湖鎮土地開發整理,新增耕地面積3500畝。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耕種收綜合農機化水平提高2個百分點。佛建農業示範園、南天湖扶貧開發園、包鸞肉牛園等8大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快,農業綜合開發取得新進展。
(四)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交通建設加速推進,積極配合重慶高等級公路投資有限公司完成豐(都)墊(江)路、迎賓大道、豐(都)武(隆)路年度建設任務。完成龍河至江池、社壇至大堡等農村公路89.3公里改造,完成21個村167公里通達工程;竣工新城小區碼頭,完成楠竹、丁溪等3個停靠點建設。切實加強公路養護,全面開展路政巡查,從嚴查處超限運輸行為,水陸運輸管理和運輸秩序規範得到加強。“兩山”防護大堤累計完成投資1.1億元,實現D標段全面竣工、E段完成工程量的83%、C段完成工程量的45%,B段開工建設。王家渡庫岸綜合整治工程累計實現投資9374萬元,完成大堤土石方回填265萬m3,堤頂高層完成174-182米,河堤工程基本完成。農田水利建設成效明顯,完成各類水利建設項目3862處,新增有效灌面3000畝、改善灌面2.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3Km2,新增保護面積130Km2;水電產業產值突破2億元,實現利稅2000萬元,我縣榮獲全市水利綜合目標考核一等獎。投資4135.29萬元完成3.8萬戶農網改造。完成連線大池64井至長江大橋北橋頭6公里供氣管網安裝,新縣城日供氣能力由20萬m3增加到40萬m3。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新增城鎮人口8800人;規範建設太平壩鄉茅林溝、許明寺鎮理明等8個居民新村。地質災害治理力度加大,籌資300萬元完成三建場鎮滑坡、虎威梯子石危岩等治理工作。
(五)招商引資取得突破。在全面落實國家、重慶市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制定了《豐都縣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優惠政策》,配套出台了招商引資考核辦法和獎勵辦法;通過組團到廣東、上海、浙江、雲南等地開展招商活動,共簽訂協定項目74個,實際到位4.84億元。極力服飾、大方通和、興業松脂、仙鶴製衣、重慶世洋、重慶友嵐、新亞織綢等一批骨幹項目和優勢企業落戶豐都,投產後可實現利稅上億元,新增就業崗位近3500個。正在跟蹤洽談的項目20個,投資總額近5億元。
(六)旅遊商貿日顯繁榮。景區改造步伐加快,鬼國神宮祭祖壇建成並投入使用,名山景區臨時接待中心、票務中心建設工程和南天湖成湖工程順利開工;品牌打造取得實效,雪玉洞創國家4A級景區、宏聲貴賓樓創四星級酒店、佛建園區創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均順利通過驗收,旅遊商品葉脈畫獲重慶市一等獎;成功舉辦重慶豐都·中國“神曲之鄉”第三屆民俗文化節暨十四屆鬼城廟會。全年接待遊客139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8501萬元,分別增長8.6%和14%。商貿流通步伐加快,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實現增加值3.1億元,增長16.4%;食品工業實現產值1.4億元,稅利1600萬元;建成專業街、專業市場15個,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695戶、私營企業140戶。出口貿易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外貿出口1000萬美元,增長573%。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開展食鹽市場、食品藥品市場、農資市場及危化品專項整治90餘次。強化財稅征管,最佳化支出結構,完成生產性支出6307萬元,增長47%。金融保險、通訊服務業發展加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2.8億元,比年初淨增6.5億元;發放貸款餘額21.2億元,比年初淨增0.46億元,入庫稅金570萬元。保險機構保費收入突破7000萬元,安置職工再就業500餘人。信用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在21個鄉鎮建成信用村54個。
(七)移民工作順利推進。三期移民搬遷加快推進,完成靜態投資46264.29萬元,搬遷人口29466人,復建房屋94.35萬m2,分別占規劃任務的115.72%、107.89%和127.71%;全面結束舊縣城搬遷、拆遷工作;281戶1210名農村外遷江津的移民建房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後期扶持全面啟動,爭取三峽庫區產業發展項目17個2323萬元;對口支援引進項目17個,到位資金8355萬元;培訓移民3600人,全市移民培訓工作會在豐召開並交流推廣我縣移民培訓工作經驗。安穩致富工程紮實開展,啟動實施項目25個,涉及資金4052.1萬元,解決就業2758人,盤活門面1851個。爭取第六批個案資金373萬元,加快高切坡治理、“兩山”功能恢復等項目建設。難點問題得到有效破解,新城小區“11.8”事故妥善解決;全面啟動了舊縣城1992年庫調後新增10萬m2房屋補助工作,已經籌集1440萬元兌現了開發公司、名山鎮純居民和177米以上居民的補助。二期地質災害治理順利通過國家終驗,爭取三期地質災害應急項目19個,涉及投資7979萬元。
(八)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爭取國家和重慶市投入207萬元,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2個、市級科研項目1個。素質教育切實加強,義務教育監測工作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先進,“兩基”複查順利通過市政府驗收;高考上線2364人,高出重慶市計畫上線率13.2個百分點。投資4600萬元建成人民醫院綜合科技大樓、中醫院住院大樓和改擴建武平、社壇等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中醫院成功創建為國家二級甲等中醫院。計畫生育獎扶政策和獨生子女獎勵政策以及獨生女升大學、高中優惠政策得到全面落實,5373戶家庭享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文化體育工作成效顯著,榮獲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稱號和全國民眾體育活動先進單位,改造光纖用戶1.1萬戶,“村村通”工程完成77個;文化產業總值增長20%。基層社區和村級組織建檔工作得到加強,建檔率分別達到96.2%和84.3%。
(九)和諧豐都加快構建。社會保險擴面工作深入開展。發放再就業小額貸款135戶236萬元,幫助237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強化勞動技能培訓,免費培訓842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達到4.3%;全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4.4萬人,實現勞務收入6.48億元。建立困難民眾社會救助體系,發放社會救助資金1812萬元,其中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332.35萬元。落實安全生產責任,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發生;切實貫徹落實《信訪條例》,著力排解各類熱點、難點問題,信訪辦結率達92%,來信來訪總人次下降8.3%;依法管理並妥善處置宗教事件;深入開展“平安豐都”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社會保持穩定,被重慶市委、市政府評為建設平安重慶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穩定保平安先進單位。
(十)政府建設得到加強。修訂完善了《豐都縣人民政府工作規則》和《豐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工作規則》,建立了縣人大、政協領導列席政府常務會議制度和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聘請了政府法律顧問。自覺接受縣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對事關全局、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決策廣泛徵求政協和社會各界的意見。辦理人大議案5件、人大代表“建議”173件、政協提案120件,滿意率達98%。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責任制,立案查處公務員8件9人,已經結案處分6件6人。
完成《豐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總體規劃綱要(草案)》和12個專業規劃編制以及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民族、僑務、對台、外事、民政、勞動、人事、審計、物價、保密、氣象、檔案、縣誌、殘疾人、青少年、婦女兒童、機構編制、防災救災、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建設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人防工作榮獲全國先進城市和先進單位稱號,老齡工作榮獲重慶市一等獎,精神文明創建、雙擁和軍民共建活動成效顯著。
各位代表:通過一年的實踐,我們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增強了實現統籌發展的自覺性,提高了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我們深深體會到,要搶抓發展機遇,保持良好勢頭,推動全縣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突出發展第一要務,推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要以發揮黨員先鋒作用為動力,大力倡導真抓實幹,保持爭先創優的精神風貌;要以推進項目經濟為抓手,突出重點扭住不放,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水平;要以最佳化發展環境為保障,著力搭建發展平台,強力招商推進發展;要以為民服務為根本,努力提高執政能力,加快推進和諧豐都建設。這些既是我們在推進豐都發展實踐中的工作體會,也是我們在今後工作中必須始終堅持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萬眾一心,真抓實幹,奮力工作,使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速度較快、質量較高、效益較好的新起點。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是重慶市委、市政府和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強化監督、大力支持和共同參與的結果,是全縣廣大幹部民眾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全縣各條戰線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廣大幹部,向給予我們熱情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中央、重慶市駐豐單位、武警官兵、公安幹警以及所有關心、支持豐都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回顧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全縣經濟總量偏小,骨幹產業支撐乏力,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就業崗位嚴重不足,財政收支平衡困難,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們將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儘快更好地加以解決。
二、把握“十一五”總體規劃,明確2006年工作目標
“十一五”既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時期,也是進一步夯實基礎、增強後勁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我們將繼續享有移民後期扶持、國家扶貧開發、生態環境建設等政策,隨著涪利鐵路、高速公路等一批重點項目的開工建設,豐都已進入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豐都縣委關於“十一五”規劃建議,今後五年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全面突出發展第一要務,強力實施“興工強縣”和“興旅富縣”兩大戰略,著力抓好基礎建設、招商引資兩大重點,全力推進移民安穩致富和農民脫貧致富兩大進程,努力構建三峽庫區經濟強縣。主要目標是:
--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10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達到70億元,年均增長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536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5億元。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6.4:41.4:42.2。
--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新發展。基本建成鐵路、公路、水路綜合交通網路,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基本破解。能源、水利供給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成效。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萬元GDP綜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個百分點;庫區水質穩定在Ⅱ-Ⅲ類標準,森林覆蓋率達到40%。
--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新提升。扶持和壯大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面普及並鞏固,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得到新推進。201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35%。“三農”工作紮實推進,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形成城鄉區域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特色鮮明的發展格局。
--和諧豐都建設取得新進步。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8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城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良好。
“十一五”發展目標體現了時代的新要求,反映了全縣人民的共同願望。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既快又好發展,著力增加投資,努力擴大內需,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必須始終堅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制定和落實工業帶動農業、城鎮帶動農村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三大經濟類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市場導向推進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注重研究和把握市場規律,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必須始終堅持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穩步推進各項改革,藉助外力加快發展,著力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必須始終堅持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切實解決涉及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全力確保社會穩定。
今年是本屆政府的最後一年,也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對於實現“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市委二屆八次全委(擴大)會和縣委十一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提高能力、推進發展、保持穩定、構建和諧”的總體要求,打牢基礎增後勁,搭建平台優環境,重抓招商添活力,調優結構促增收,壯大產業顯特色,保持穩定建和諧,為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縣生產總值實現42億元,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28.42億元,增長1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5.2億元,增長14%;地方財政收入實現14907萬元,同口徑增長11%;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構築發展平台
根據國家和重慶市投資導向,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增加投資為動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發展後勁。
加速構建交通綜合網路。完成武(平)太(平)路、暨(龍)都(督)路、三(壩)廂(壩)路改造,實現“2小時豐都”;搞好協調服務,貫通豐(都)涪(陵)北線,竣工迎賓大道,實現“1.5小時重慶”;竣工豐(都)墊(江)路、豐(都)武(隆)路,實現“1小時周邊區縣”。完成保合鄉文家邊村、太平壩鄉茅林溝村等5條村道公路通達工程,啟動南天湖生態路建設,搞好社(壇)保(合)路等10條公路隱患整治、安保工程和部分通鄉公路配套設施建設。積極配合市級部門做好高速公路建設前期工作和涪利鐵路開工準備;做好豐(都)彭(水)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強化公路養護和運輸市場管理,規範營運秩序。
推進水利水電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水利投資體制、工程管理體制和水價改革,著力構建水資源供給、水環境保護、防洪減災和城鄉供電四大體系。完成投資1.64億元,竣工西部農網改造工程、高家鎮污水處理廠、城市防洪工程、王家渡堤防一期工程、石橋溝水庫等6座水資源整治工程和龍河水土保持項目區;加快雙鷹河、董家河、汶溪河、大沙溪及馬良電站建設;開工建設三峽庫區中部灌區豐都項目區、北岸污水處理廠、城市電網改造、興義鎮110Km2水土保持項目區;切實做好蔣家溝水庫、王家渡和“兩山”堤防二期延伸工程、雨水集蓄工程、石馬河電站、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同時,加快開發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基本形成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源保障體系。
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圍繞創建市級山水園林城市目標,以加快小城鎮建設為重點,做好戶籍制度改革、兌現農民工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解決子女入學等工作,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同時,加快豐都信息港建設,建成豐都縣政府公眾信息網。
四、推進興工強縣戰略,提高工業經濟質量
堅定不移地加快推進“興工強縣”戰略,繼續按照“盤活存量、做大增量、提高質量”的發展思路,推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確保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5.6億元,增長18.4%。
培育壯大優勢產業。著力培育以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食品藥品工業,以水電為主的能源工業,以天然氣精加工為主的化工工業,以汽車配件、船舶製造為主的機械加工業,大力發展製衣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改造提升紡織、建材等傳統產業。大力支持現有企業發展,切實解決企業改、擴、建項目中的具體問題和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困難;加快企業改革發展步伐,盤活海康織染、巨騰實業等閒置企業存量資產,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
突出抓好重點項目。緊緊扭住重大工業項目,搞好協調服務,重點抓好新亞織綢、興業松脂、華嶺食品、富宏食品等項目建設,力爭在6月底前全面投產達產;抓好河北三義民俗服飾等新引進項目的開工建設;積極創造條件,力爭新開工項目10個以上,培育新的工業經濟成長點。
大力推進園區開發。創新園區開發機制,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項目引進、資金籌措力度,啟動重慶名山工業園區1Km2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鼓勵、引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生產型企業入駐園區,力爭引進企業入園3戶以上。以食品加工業和木製品加工業為主導,儘快把高家鎮食品工業園和社壇木製品工業園建成縣級產業園。
五、實施興旅富縣戰略,發展壯大第三產業
充分利用國家實行更加有力的消費政策的有利時機,全面實施興旅富縣戰略,大力發展以旅遊、商貿為重點的第三產業。
推動旅遊上檔升級。加快推進景區建設,名山景區完成遊客接待中心建設,五雲樓正式對外開放,啟動十八層地獄景點建設;南天湖景區完成成湖工程建設和飲水、電力、通訊等配套設施建設,基本形成接待能力並對外開放。推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兩山”防護大堤建設,啟動景前區開發和“兩山”旅遊功能復建工程,作好北岸城區民俗文化旅遊園區前期工作。完善旅遊統一宣傳促銷工作機制,強化旅遊項目管理,確保全年接待遊客145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9000萬元。
促進商貿繁榮有序。積極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規範發展專業街、專業市場,推進商業體系化進程;培育生產資料供應、農副產品銷售龍頭企業,健全農村藥品和農民生產生活必需品供應網路;組建流通行業協會。加強出口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解決出口企業在豐結算和質押貸款問題,完成外貿出口1200萬美元。支持金融部門依法追收各種不良貸款,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創建100個信用村,促進金融機構新增貸款餘額2.5億元。
強化財政經營管理。進一步強化稅收征管,最佳化支出結構,改善納稅環境。提高土地整治質量,提高土地收益。加強部門綜合預算,建立完善財政支出標準體系和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加大債務清償力度,嚴格依法追收。強化財政監督管理,重點規範教育、衛生、農業系統財政資金使用情況,提高依法理財水平。切實加強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益。
六、加強農業農村工作,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目標,大力推進農民脫貧致富工程,確保農業總產值達到15.77億元,增長5.8%。
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整合力量,啟動實施“十村示範、百村推進”工程。用好用活糧食補貼政策,確保全縣種糧130萬畝,產糧33.5萬噸;鞏固烤菸、蠶桑、果菜、畜牧等骨幹產業地位,落實青蒿種植面積5萬畝,力爭收購青蒿乾葉6000噸;新增苧麻1萬畝,力爭收購2000噸;新增竹筍5000畝,收購乾筍500噸;發展“渝黃一號”油菜8萬畝,收購1萬噸。切實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培育形成20家市、縣級龍頭企業,推進8大農業園區的功能完善和深度開發。強化農村勞動力培訓,力爭全年培訓1萬人以上。
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推進鄉村道路、人畜飲水、生態家園、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投資1000萬元完成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項目526公頃;投資1000萬元完成縣級土地開發整理面積1400公頃。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全縣綜合農機化水平2個百分點。加快農民新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破除陳規陋習,開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農村新型社區創建活動。
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以加快扶貧綜合開發致富示範園區建設和整村推進為重點,以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人口基本素質為內容,全面完成我縣2002-2006年扶貧開發規劃,啟動實施“十一五”扶貧開發規劃,著力實施“扶貧示範工程”、“項目扶貧工程”、“產業化扶貧工程”,力爭籌集各類扶貧資金5000萬元以上;解決6400個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和6500人飲水難,完成150戶高山移民住房改造。
七、圍繞移民安穩致富,縱深推進移民工作
以確保三期移民工作驗收過關為目標,以開展後期扶持、推進安穩致富、嚴格監督管理為重點,統籌推進移民工作。
全面完成移民搬遷任務。按照驗收標準抓好九類一檔工作,確保在3月底前完成三期庫底清理和市內外遷移民搬遷運送工作;4月底完成三期移民自查驗收工作。全面完成三、四期移民搬遷,全力確保今年市政府初驗、國家終驗一次性過關。
著力加強後期扶持工作。全面實施2005年度上報的移民後期扶持項目,爭取國家相關部門批准實施後期扶持和產業發展基金項目60個、基金5637.18萬元。切實加強管理,確保5800畝柑橘示範園順利通過國家三建委的驗收。繼續抓好移民培訓,做到所有符合條件的移民都享受一次技能培訓、掌握一項以上的實用技術,不斷提高移民致富能力。
深入推進移民安穩致富。整合再就業、移民後期扶持、民政社區商業網路建設等政策資源要素,加快發展社區經濟,爭取發展新項目10個以上,拓展移民就業渠道;加大幫扶工作力度,完善小區設施配套,切實有效排解問題。
切實加強移民監督管理。嚴格按照要求,切實抓好移民工作稽查整改和內審自查工作,確保順利通過國家審計署專項審計。進一步加強移民規劃、移民資金、移民遷建用地和移民工程質量管理,切實維護移民利益,提高移民工作管理水平。
八、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努力增強發展活力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強力推進招商引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全面開展資源調查,建立招商資源庫;加強對國家產業政策的研究,準確把握投資導向,進一步強化項目儲備庫建設,確保新策劃項目30個以上;加強優惠政策、優勢資源、優良環境的對外推介,通過以誠招商、以園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拓展招商領域,圍繞重點客戶,做好跟蹤和服務工作,千方百計引進一批重點客商、重大項目落戶豐都;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充分利用銀行貸款,努力激活民間資本,確保引進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10個,利用外來資金5億元以上。
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參與改造國有、集體企業以及農產品開發。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非公有制企業成規模、上檔次、增效益,力爭新培育集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經營戶10戶,新發展非公有制企業100戶以上。
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健全縣、鄉、村三級聯動的勞務輸出服務體系;啟動外派勞務中心運作,實現外派勞務“零”的突破。進一步加強勞務培訓,加大農民工維權服務力度,確保常年在外務工13萬人以上。
穩妥推進各項改革。以基本建設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企業註冊登記改革為重點,簡化和規範行政許可程式。以城市管理和市場管理為重點,積極探索綜合執法、聯合執法和委託執法。全面推進鄉鎮綜合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推進食品公司和物資、藥業系統企業改革。
九、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防治與保護並重,以創建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區為契機,加快構建節約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國民經濟體系。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加快高家鎮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興義鎮水天坪村創建市級生態示範村建設步伐;加強生態旅遊環境保護,抓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以及農業和農村污染防治工作。認真實施《豐都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切實搞好三期地質災害治理。抓好三峽工程156米水位蓄水後水庫的綜合管理,確保水環境安全。啟動龍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北岸城區污水處理廠,完善高家鎮污水處理廠三級管網配套並發揮效益。切實強化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抓好城市綠化、淨化、美化工作。加強礦產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加快庫周綠化帶建設。按照庫周綠化帶建設項目的要求,投資444.3萬元,完成造林綠化2.2萬畝,投資1114.7萬元,完成基本農田建設1.75萬畝,切實加快庫周綠化帶建設。
更加重視節能降耗工作。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降低單位產值污染物排放強度;指導、督促相關企業對廢棄物再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以及降低物耗、能耗的生產工藝研究;全面開展節約型企業、節約型機關、節約型單位創建活動。
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為目標,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社會全面進步。
努力強化人才保障。認真開展《公務員法》的宣傳、培訓及組織實施,搞好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切實抓好培養、吸引、使用三個環節,形成人才聚合效應;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營造重視人才、善用人才的良好氛圍。
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力爭到位項目資金250萬元以上;認真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抓好科普工作,加強對農村、企業的科技指導和科技培訓,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入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加大遷建力度,確保豐二中和鎮江中國小在9月份入住新校上課;完成適存中學新建規劃評審、“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豐都中學、職教中心擴建完成規劃評審、用地等工作。
抓好衛生計生工作。加強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體系;加快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制度,實現新一輪重慶市初級衛生保健目標;完成縣傳染病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傳染科建設;加大對食品、藥品、醫療市場的監管力度,成功創建市級衛生城市。以創建市級優質服務先進縣為契機,大力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堅持綜合施治,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努力保持出生性別比平衡;推進基層計畫生育服務網路建設,落實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推進“少生快富”扶貧工程,使符合政策性生育率達到90%以上,出生率控制在10%以內。
發展文化體育廣播和新聞出版事業。加快建設縣、鄉、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廣泛開展文化體育活動,著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加大文化市場執法力度,抓好文物開發、保護和利用。推進廣播電視光纖網路建設步伐,完成行政村有線光纖覆蓋率80%以上。加快縣檔案修志館遷建進度,開展檔案信息化建設。
十一、心繫民眾冷暖安危,推進和諧豐都建設
把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根本利益問題放在首位,認真解決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努力推進和諧豐都建設。
抓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把擴大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落實再就業各項政策。加快發展餐飲服務、通訊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有序發展以諮詢為主的中介服務業,大力開發家政護理、修理維護等就業容量大、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服務業。加大幫扶力度,增加勞務輸出,重點幫助解決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確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抓好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健全完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五大保險體系,擴大保險覆蓋面。健全完善困難民眾社會救助體系,妥善安排困難民眾生產、生活,確保困難民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
抓好安全穩定工作。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嚴格執行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責任追究制度;以水陸交通、地質災害等為重點,搞好專項整治,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規範完善信訪工作制度,探索建立信息反應機制、排查調處機制和應急處理機制。深入開展“平安豐都”創建活動,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全力確保社會穩定。
抓好其他各項工作。按照縣人大十五屆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認真修改編制“十一五”規劃。深入開展國防教育,積極做好國防動員、兵役、雙擁、優撫安置和人民防空工作。關心青少年成長,支持婦女、兒童、殘疾人事業,全面推進統計、審計、氣象、檔案、老齡、縣誌、保密、外事、民族、僑務、宗教、對台、機構編制等工作。
十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提高服務水平
將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和人民滿意的要求,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紮實推進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
堅持科學發展。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發展第一要務,增強加快發展的堅定性和責任感,不斷提高發展能力;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集中精力搞好公共服務、加快經濟發展,及時、有效地研究解決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政務水平。健全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規範完善政府新聞發布會制度,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豐富人民民眾參與決策的途徑和形式,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對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注重充分協商協調,及時向社會公示或組織聽證,努力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水平。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政務大廳管理,推行“一站式”辦公,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抓好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和廠務公開工作,把政務行為置於人民民眾的直接監督之下。
務求真抓實幹。大興調研之風,縣政府班子成員和政府組成部門主要負責人要積極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及時、真實地掌握社情民意,在調研中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作風,堅持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研究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和事關民眾生產生活的緊迫問題上,千方百計為民眾多辦好事實事,及時幫助解決基層和民眾的實際困難。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目標考核體系,強化對重點項目、重要工作落實情況的督查督辦,確保責任落實,措施到位,取得實效。
推進依法行政。深入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啟動“五五”普法,完善政府法制學習制度,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能力。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和決定,主動聽取人民政協的意見與建議,切實做好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建議案、提案的辦理工作。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規範執法行為,嚴格依法管理。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對政府各組成部門的負責人執行不力、效能低下等行為採取有效方式進行問責,堅決懲治一切有礙豐都發展、有損豐都形象的行為。
加強廉政建設。堅持從嚴治政,廉潔從政,切實抓好政府及部門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專項治理商業賄賂、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等工作。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以素質建設和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實施《公務員法》,加強政府公務員教育管理制度建設,規範行政行為,當好人民公僕。高度重視移民資金、國債資金、扶貧資金以及其他財政性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切實強化審計整改,逐步實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確保預算的嚴肅性、資金的安全性和管理的規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