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豐都城在民間傳說和歷史上一直被稱作冥界之都,就像紐約於聯合國一樣。是陰曹地府的所在地,所有的人死了以後都要到
酆都城報到,然後接受審判,根據前世是否作惡立功來賞罰,進行下一世的輪迴。
現實中的豐都顯然不是神話故事那陰風慘慘的冥界都城,而是一座具有現代氣息的都市。現在的
豐都縣城位於長江南岸(因為
三峽工程搬遷到了對岸,南岸),在北岸的名山依然矗立巍然,鬱鬱蔥蔥,森羅古剎星羅棋布,大樹參天,香火裊裊。古今中外,文人騷客,達官顯貴紛紛登岸上山,拜會於此。廖陽殿、天子殿、孔廟、
望鄉台、生死石、血河、奈何橋...冥界的法律機構與現實中的世界一一對應,儼然另一個世界的執法機構。“只笑世上土,沉魂北豐都”李白當年遊覽豐都後留下的千古佳句至今仍保留在
豐都名山牌坊的兩邊。
為了能在生的時候看看自己死後要到的地方,大量的老外萬里重洋來到豐都,在導遊的講解下細細品味。
懲惡揚善是豐都冥界精神的精華。
在豐都的名山並排的一面就是4A級國家級風景區
雙桂山,上面的賀
龍亭、恩來亭、
孔廟,黃埔軍校紀念館等等,很多值得參觀。
在兩山之間還有就是國內最大的人工模仿建築“
鬼國神宮”,顧名思義,就是鬼國和神仙世界的一切全部濃縮在這裡了。在通往鬼國神宮的大道上,還要經過
陰司街,也就是人間的都市步行街一樣。
新縣城占地面積4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0多萬人。城區形成了以“六橫十縱”為骨幹的主幹道、次幹道、支線路30多條,縣城功能分區合理,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和服務設施基本配套,市政工程功能基本齊全,居住環境和居住條件和老縣城比較起來有了顯著的改善,在
三峽庫區乃至重慶轄區內,豐都縣城的遷建十分成功。豐都算是長江沿線最好的縣城.
歷史
豐都原縣城-----
名山鎮,其地古稱豐民洲,周時為“巴子別都”,自東漢建縣以來,歷為縣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暫遷徙。明末連年爭戰,官署民舍被毀,清初,縣官曾僑居高家鎮;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商起予在
故城宣化門重建縣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毀於長江洪水,十一年築新城於傅家堡,縣衙遷新城六口井;光緒三年(1877),知縣陸鎔復葺舊治,縣屬遷還。民國29年為避日機轟炸,縣府遷麻柳嘴,兩年後遷還原處。署址在今商業路,解放後為縣人民政府駐地。
民國20年,縣城始置名山鎮,治所設於名山南麓八聖宮(今肉聯廠)。民國29年,分上半城置
平都鎮,治所設於雙桂山南麓巧聖宮(今社會福利院)。民國35年,名山、平都兩鎮並為
五雲鎮,民國36年復置名山、平都兩鎮。1950年10月兩鎮並為
城關鎮,1951年9月改為城關區,1956年復改為城關鎮,1980年7月復
名山鎮鎮名,治所設於今
中山路。
古豐都城僅一條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縣桂仲拳時縣暑東南向,較簡樸,其後漸向名山、雙桂山方向擴建街房;天順四年(1460)知縣柴廣初建城恆、弘治年間,知縣
李毅、明紳重修城牆,高二丈,周長六百丈,設五座城門:東南為
宣化門,東
迎恩門(又名守智門),南會川門(又名管驛門),西陽和門(又名大西門),北屢豐門(又名北門)。另修東水門、
西水門、小東門、小西門四道小門。清
順治、乾隆、嘉慶、鹹豐、同治、光緒各時期都補修城牆,城內官署、民房、店鋪、學校、廟宇逐年增多。
民國初年,城內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狹窄。民國18至20年,駐軍
陳蘭亭設馬路局,拆除城牆及部份民房拓寬街道,建成寬二丈多的
三合泥平整路面。紀念碑至公園主街,寬四丈、近一華里、筆直。全城街道兩旁植樹整齊,房屋多磚木結構,一般是樓下開店,樓上住家。
解放後,多層建築逐年增多,除縣鎮各機關、商店、銀行、中國小校外,還建有榨菜、釀造、罐頭等廠,一般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磨石,有的門面嵌瓷磚。
地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縣界:
北岸 東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墊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東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國時期
民國30年 縣界:
東連
忠縣,北接墊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東南連黔江,東接湖北利川。
民國31年7月,酆、石兩縣互劃插花地:
石柱縣將湖海鄉第十二、十五保,江池鄉第一至四保,長坡鄉第一至八保,沙谷鄉第九保,劃交酆都縣;共15保,163甲,1765戶,9044人。
酆都縣將第四區橋頭、中益、龍沙、三會、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鈴9鄉,第三區武平鄉漆潦壩一保,德建鄉第六至十四保,平安鄉第三、四、五保,
太平鄉第一保一至五甲,劃交石柱縣;共1區,9鄉,69保,631甲,7276戶,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縣將崇興鄉嵌入涪陵境內的
馬鞍山,劃交涪陵縣三匯鄉;計1保,40戶,148人。
建國以後
1952年8月,忠、酆兩縣調整插花邊界:
酆屬洋渡、太極鄉劃交
忠縣,共5826戶,22659人。
忠屬鴻鶴鄉第四至十四村劃交
酆都縣,共2074戶,8940人。
同年10月,忠縣插入酆都縣十直鄉的
紅廟村、貫塘村、七里村、龍頭村、和新開村的一、八、九組劃交酆都縣,共1073戶,4278人。
1963年9月,豐都縣屬豐勝公社交墊江縣,計4個生產大隊,23個生產隊,593戶,2091人。
至此,
豐都縣境東西寬71、76公里,南北長79、85公里,總面積2901、16平方公里。境界為:東依石柱縣下路區,南接武隆縣後坪公社、
彭水縣棣棠公社,西靠涪陵縣羅雲、龍駒公社和墊江縣箐口、裴興公社,北鄰忠縣任家、廟埡公社。
文化
三段奈河橋 透視你所追求
相傳人死後要投胎轉世之前,必須經過「
奈河橋」,喝一碗「
孟婆湯」,忘卻前塵往事。人間鬼城內的「奈河橋」,當然沒有孟婆湯供應,不過意義深長。橋共分三段,左段代表長壽健康,而右段則代表權位財富,過橋者選擇哪段橋通行,就揭示出他們追求甚麼。的確,世間並沒有完美,有得必有失。那麼,中間一段代表甚麼呢?情侶要特別留意,跟愛侶同行時,大家必須手牽手,以九步度橋,取其「長長久久」之意。想跟他長相廝守嗎?執著他的手過橋吧!
名山天子殿 呈現審判場面
在鬼城內,抬頭仰望,看見的除了有藍天之外,還有位於名山之巔,教一眾小鬼聞風色變的「
天子殿」(「天子」,即
閻羅王)。宮殿屹立至今已有千多年歷史,殿堂正中有一尊極具威嚴的閻羅王坐像,旁邊還有
天子娘娘坐像、六值功曹站像、
四大判官和
十大陰帥等,個個雕像都細緻精美,栩栩如生,讓每位到訪者都能真切感受到審判時的壓迫感。殿外還設有「東西地獄」(即「
十八層地獄」),小人受刑時的悽慘場面活現眼前,氣氛陰森恐怖。大家敢做壞事嗎?
其實,酆都鬼城要展現的,不是一個陰暗慘澹的地獄場景,而是要藉著描繪地獄,告誡在生的人要立善心。想深一層,這個鬼城,不但不陰風陣陣,反而還有絲絲暖意呢!
古蹟埋水底 氣魄永不滅
長江,以它貫通全國的氣魄,得以成為古代經典戰役的場景,締造出多位著名的英雄霸主,以及編織起多段動人的傳說故事。當中,以三國時代蜀相
諸葛亮巧布「
八陣圖」擊退東吳
陸遜一段,最為人津津樂道。
話說,
蜀帝劉備為報義弟關羽被東吳襲殺之仇,親率大軍興兵伐吳,連勝十數陣後,東吳陸遜反擊,結果被迫逃至
白帝城。陸遜窮追猛打,追至白帝城,後來(據《三國演義》記載),陸遜被諸葛亮的「八陣圖」所困,幸得孔明的丈人引路方能逃脫。「八陣圖」就是孔明以石柱等布置以圍困敵人的陣勢,傳說至今仍廣泛流傳於長江一帶。然而,真正促使陸遜撤兵的,卻是孔明入川前刻在石碑上的「東和孫吳,北抗曹操」八字。
陸遜看見這八個字,恍然大悟,為怕曹魏攻襲而退兵。而這塊石碑,就是「
孔明碑」。可惜,「
八陣圖」和「孔明碑」,現已長埋水底。
來歷
豐都鬼城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為什麼鬼城要建在豐都呢?關於鬼城的形成原因,說法非常的多,但總的說起來,一共有四點:
一是道教之說。在東漢末年,
張道陵創立“
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術,成為後來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孫子
張魯在豐都設立道教“平都治”,這裡遂成為了道教的傳教中心。後來,道教又杜撰出一個“羅豐山”,說它是北陰大帝治理的鬼都,這位北陰大帝是道教的第七級中心神,專管地獄。在北魏地理學家
酈道元的《
水經注》中,稱豐都居道教
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
二是鬼帝(土伯)之說:當人類社會還處在上古時代的時候,由於科學不發達,在遇到一 些大自然現象的時候無法做出正確的解釋,認為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而
巴族和蜀族是以
氐羌部落為主,兩個部落。東周時,豐都曾為巴子別都,隨著巴蜀兩族的不斷交往,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習俗相互滲透,於是產生了一個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這就是巴蜀鬼族的第一代鬼帝。這位鬼帝就住在
幽都,至今豐都還留有“幽都”遺蹟。
三是佛教“
閻羅王”之說。“閻羅王”本是梵文的音譯,願為
古印度神話里管理陰間之王。佛教沿用此說法,稱為管理地獄的魔王。傳說他手下有十八
判官,分管十八地獄。據《
一切經音義》稱,“閻羅王”即“
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
四是陰、王成仙之說,這是豐都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早在公元270年左右,晉人
葛洪在其《
神仙傳》中就有關陰、王成仙的說法。傳說在漢朝時候,有兩位方士,一位叫
陰長生,是
劉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
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他們因不滿社會現狀,雙雙先後來豐都修煉,於魏青龍初年,成仙而去。後來到了唐朝,他們二人被人訛傳成了“陰王”,即陰間之王。
後來加上歷代統治階級的不斷刻意渲染,歷代文人、官吏通過小說、詩詞、遊記和碑文的描述,如《西遊記》、《聊齋志異》、《
說岳全傳》、《
西洋記》等等。因此一個比較全面的鬼城就在豐都形成了。它從虛幻到實物,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將佛教、道教、儒家學說以及
中國鬼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將
巴渝文化、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結合起來;將民間神話傳說想像與現實結合起來;將建築、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結合起來,才形成今天天下聞名的“鬼城文化”。
現狀
如今,豐都新縣城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都市,但她發展的腳步不會就此停止,還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