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根結線蟲病是由南方根結線蟲或爪哇根結線蟲引起的、發生在豇豆的病害,主要為害根部。病株鬚根或側根上產生大量近圓形和橢圓形根結,根結連續產生形成根結串;受害植株矮小,生長衰退。
豇豆根結線蟲病在土溫20~30℃,土壤濕度40~70%時易發生;砂壤土常較粘土發病重,連作地發病重。病土病苗、病肥及灌溉水是該病主要傳播途徑。
豇豆根結線蟲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無根結線蟲土育苗,播植前進行土壤處理,實行輪作,夏季高溫季節時深耕土地殺死線蟲,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選用化學藥劑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豇豆根結線蟲病
- 外文名:Cowpea root-knot nematode disease
- 病原:南方根結線蟲、爪哇根結線蟲
- 為害作物:豇豆
- 為害部位:根部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 南方根結線蟲:蟲體很小,肉眼看不到。雌雄成蟲形狀不同。雌成蟲呈鴨梨形固定在寄主根內,乳白色,表皮薄,有環紋,大小(0.44~1.59)微米×(0.26~0.81)微米。頭部與身體接合部往往彎側一邊。卵產在尾端分泌的膠質卵囊內。卵囊長期留在衰亡的作物側根、鬚根上卵囊圓球形,1個卵囊內有卵100~300粒。幼蟲細長,蟠蟲狀,共4齡。雄成蟲線狀,尾端稍圓,無色透明,大小(1.0~1.5)微米×(0.03~0.04)微米。雄蟲在植物組織內與雌蟲交配。生存適溫25~30℃,高於40℃,低於5℃,都很少活動。55℃經10分鐘致死。
- 爪哇根結線蟲:雌蟲會陰花紋具有一個圓而扁平的背弓。無或有很少線紋通過側線。一些線紋彎向陰門。口針長14~18微米,錐部朝背部彎曲不明顯,並通常後部加寬。桿部僅在後端稍加寬。基球短而寬,前端常有缺刻。雄蟲頭部大而平滑的唇盤和中唇融合。頭冠高並和頭區一樣寬,雌蟲口針長18~22微米錐部前端窄,但後端很寬。桿部圓柱形,通常在通向基球外變窄,口針基球短而寬,並和桿部有明顯界線。二齡幼蟲全長402~560微米,尾長51~63微米,頭端到口針基部14~16微米。
為害症狀
豇豆根結線蟲病只為害豇豆的根部,在植株結莢期表現症狀。被害豇豆,葉片自下而上變黃,多從葉尖開始褪綠變黃,後擴展至半張葉或全葉變黃色,使植株生長勢減弱,結莢不飽滿。拔起病根,可見側根或支根上生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瘤狀根結,直徑1~4毫米,淡褐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剖開瘤狀內部,可見許多乳白色梨狀雌線蟲。
侵染循環
病原線蟲以幼蟲在土中或以成蟲和卵在病根蟲癭中越冬,一般可存活1~3年。病土病苗、病肥及灌溉水是主要傳播途徑。翌年春,越冬的幼蟲或越冬卵孵化出幼蟲,由根部侵入,引起初侵染,後循環往復,不斷地進行再侵染。
流行規律
土溫20~30℃,土壤濕度40~70%時適合病原線蟲繁殖,發病重。雨季有利於線蟲卵孵化和幼蟲侵染,但在乾燥或過濕土壤中,線蟲活動受限制,所以砂壤土常較粘土發病重。此外,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育苗:選用無根結線蟲土育苗。
- 實行輪作:輪作可使線蟲因為找不到合適寄主而死亡,一般與非寄主作物(蔥、蒜、韭菜)輪作,有條件的地區可採取水旱輪作(若與水生蔬菜或禾本科作物輪作2~3年,可基本消滅此蟲)。
- 深翻土地:夏季高溫季節時深耕土地,將下面的土翻上來並在太陽下暴曬,可殺死較多線蟲。夏季深翻土壤,並大水漫灌,若覆蓋地膜,使土溫升高至60℃以上,歷時15天左右,可顯著減少蟲量。
- 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