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雙斑螢葉甲

豆類雙斑螢葉甲

豆類雙斑螢葉甲成蟲體長3.6—4.8mm,寬2—2.52nm,長卵形,棕黃色,具光澤,觸角11節絲狀,端部色黑,長為體長2/3;複眼大卵圓形;前胸背板寬大於長,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細小刻點;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線狀細刻點,每個鞘翅基半部具l近圓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後外側多不完全封閉,其後面黑色帶紋向後突伸成角狀,有些個體黑帶紋不清或消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豆類雙斑螢葉甲
  • 拉丁學名: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
  • 別名:雙斑長跗螢葉甲
  • :動物界
  • :鞘翅目
  • 葉甲科
  • 分布區域:廣布東北、華北、江蘇、浙江等
  • 寄主:豆類、馬鈴薯、苜蓿、玉米等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為害特點,防治方法,農業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形態特徵

兩翅後端合為圓形。後足脛節端部具1長刺;腹管外露。卵橢圓形,長0.6mm,初棕黃色,表面具網狀紋。幼蟲體長5—62mm,白色至黃白色,體表具瘤和剛毛,前胸背板顏色較深。蛹長2.8—3.5mm,寬2mm,白色,表面具剛毛。

生活習性

河北、山西年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開始孵化。幼蟲共3齡,幼蟲期30天左右,在3—8cm土中活動或取食作物根部及雜草。7月初始見成蟲,一直延續到10月,成蟲期3個多月,初羽化的成蟲喜在地邊、溝旁、路邊的蒼耳、刺菜、紅蓼上活動,約經15天轉移到豆類、玉米、高粱、穀子、杏樹、蘋果樹上為害,7—8月進入為害盛期,大田收穫後,轉移到十字花科蔬菜上為害。成蟲有群集性和弱趨光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強烈時常隱蔽在下部葉背或花穗中。成蟲飛翔力弱,一般只能飛2—5m,早晚氣溫低於8℃或風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葉下,氣溫高於15℃成蟲活躍,成蟲羽化後經20天開始交尾,把卵產在田間或菜園附近草叢中的表土下或杏、蘋果等葉片上。卵散產或數粒粘在一起,卵耐乾旱,幼蟲生活在雜草叢下表土中,老熟幼蟲在土中築土室化蛹,蛹期7一10天。乾旱年份發生重。

為害特點

成蟲食葉片和花穗成缺刻或孔洞。

防治方法

(1)及時剷除田邊、地埂、渠邊雜草,秋季深翻滅卵,均可減輕受害。
(2)發生嚴重的可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每667m2 噴對好的藥液50L。大豆對辛硫磷敏感,不宜加大藥量。
(3)乾旱地區可選用2%巴丹粉劑或2%殺螟松粉劑、2.5%辛硫磷粉劑, 每667m2 用藥2kg。

農業防治

秋耕冬灌;清除田間地邊雜草,特別是稗草,減少雙斑螢葉甲的越冬寄主植物,降低越冬基數;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對雙斑螢葉甲危害重及防治後的農田及時補水、補肥,促進農作物的營養生長及生殖生長。

人工防治

該蟲有一定的遷飛性,可用捕蟲網捕殺,降低蟲口基數。

生物防治

農田地邊種植生態帶(小麥、苜蓿)以草養害,合理使用農藥,保護利用天敵。雙斑螢葉甲的天敵主要有瓢蟲、蜘蛛等。

化學防治

由於該蟲越冬場所複雜,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堅持以“先治田外,後治田內”的原則防治成蟲。6月下旬就應防治田邊、地頭、渠邊等寄主植物上羽化出土成蟲及春玉米上的成蟲;當前成蟲盛發期可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阿維菌素或2.5%功夫1500-2000倍+阿維菌素噴霧1-2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採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敵百蟲、敵敵畏、毒死蜱、菊酯類農藥,均勻噴灑,噴藥時地邊雜草都要噴到,消滅害蟲寄生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