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奔騰吧

讓我們一起奔騰吧

《讓我們一起奔騰吧》,現代詩歌,作者江河

選自《上海文學

妹妹突然看著窗外問道:“不知道那隻蝸牛爬走了沒有?”

“也許還在原地吧!他怎么可能跑遠呢?”姊姊不明白妹妹為什麼在這樣的時候還要想著那隻蝸牛。

“我也是一隻蝸牛,我身上也有一個殼呢!好重的殼。”妹妹說著,在棉被下面動了一下,好像她身上真的有一個重重的殼。

1981年第3期。摘錄到蘇教版語文必修一(2014年改版後已刪除)。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讓我們一起奔騰吧
  • 外文名稱:rangwomenyiqibentengba
  • 作品別名:奔騰吧
  • 創作年代:1995
  • 作品出處:安徽
  • 文學體裁:現代詩歌
  • 作者江河
  • 選擇:《上海文學》
作品原文,詩歌欣賞,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1
我和春天一起寫這首詩
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這支歌
海水和冰塊猛烈相撞,船沖向浪頭
我們這樣站著,
溫柔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
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
當噴吐著鮮紅火焰的果子
被狂風一個個擊落,那時候
種子要撒遍土地,和礦藏—同沉默著
為了在今天歌唱
為了歌唱,玉蘭花
把潔白的心向藍天打開
為了不再孤獨,繁星似的迎春到處閃爍
金色的聲音刺激著我們
陽光追逐著,鳥兒牽動著
讓我們一塊兒走吧
在花瓣匆匆鋪成的道路上芬芳地走吧
紫丁香像影子一樣在身後晃動
春天正迎著我們走來,獻上更多的花朵
2
你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
想像的雲朵在疾風中飄揚
尋找美好的聲音
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
走向遼遠的地方,放出喉嚨里的力量
你一陣又一陣風似的向我跑來
告訴我使你坐不住的事情
捧著激盪的詩
一直讀到希望戰慄著升起
抖索著黎明時分藍色的鋒芒
我知道你那善良的願望,你們原諒的姑娘
原諒的,生活中漸漸迷茫的目光
但是那不能原諒的一切
又尖銳地刺痛你
你憎恨黑暗,甚至陰影
因此,清澈地對待別人,清澈得
看到心,一顆鮮紅的漿果在綠葉叢中搖盪
你將一年又一年把這鮮紅的果子掛滿枝頭
讓善良的人們摘去
想到你,我的詩中就揚起好聽的聲響
3
我們結識了,岩石
用大海翡翠的語言交談
用坦白得像沙灘一樣的語言
雪花似的水鳥栖息在我們的肩頭
飛去又回來,我們就這樣和天空對話
我們結識了。江河
蔚藍地在黑土地上流過
太陽和星星睡在我們的懷裡
閃閃發光,顫動著金碧輝煌的夢
點點白帆像純潔的姑娘們伴隨著我們
山上長滿倔強的針葉樹
在冬天也是綠色的戰士
4
土地說:我要接近天空
於是,山脈聳起
人說:我要生活
於是,洪水退去
河流優美地流著
讓我們和更多的人一塊走吧
祖先在風中訴說著青蔥的願望
血液在身體裡溫暖地流著,在太陽上歡躍
太陽把七色的花朵投在成千上萬的枝條上
我們又將給大地留下什麼呢
成千上萬隻葉子的小船從枝條上出發
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進岩石縫中
我們的手臂又將收穫什麼
歲月的皺紋又將閃出什麼樣的光輝呢
我不能構想,美麗的風光
不在人們臉上閃動
我們死去和誕生的地方還有什麼意義
我不能構想,崛起的建築里
不溢滿普通家庭的笑聲
我們的勞動、創造還有什麼意義
為此
我和大海一同醒來,拿起工具
春天伴隨著我們一同奔騰

詩歌欣賞

一、關於“希望” 根據詩歌常識,現代詩歌中的“我”往往為抒情主人公,不能等同於詩人,但本詩一開篇就寫道: 我和春天一起寫這首詩 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這支歌 直接將自己納入了詩歌的寫作進程。這顯然是為了增大抒情強度,增強“現場實感”。那么他想要強調什麼情感呢?是“希望”: 海洋與冰塊猛烈相撞,船沖向浪頭 我們這樣站著 溫柔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 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 “海洋與冰塊相撞”意味著冬天剛剛消逝,“船沖向浪頭”表明心中的激情已經升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正表明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之熱切,“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則告訴我們一切美好的可能都在展現。在這裡我們要注意扣住時代背景,發掘詩句中“春天”“冰塊”“船”“小樹木”等意象的象徵意義:一個冷酷的時期已過去,溫暖人心的生活在人們的期待中開始了。 為了歌唱,玉蘭花 潔白的心向藍天打開 為了不再孤獨,繁星似的迎春到處閃爍 金色的聲音刺激著我們 陽光追逐著,鳥兒牽動著 讓我們一塊走吧 在花瓣匆匆鋪就的道路上芬芳地走吧 紫丁香像影子一樣在身後晃動 春天正迎著我們走來,獻上更多的花朵 正因詩人強調自己置身於“春天”,他告訴我們,萬物都對生活充滿希望:玉蘭花把潔白的心向藍天打開,迎春花到處閃爍,陽光追逐,鳥兒牽動,紫丁香晃動,而“我們”則在花瓣匆匆鋪成的道路上芬芳地走。為什麼是“匆匆”?因為春天的來臨帶給萬物驚喜,就仿佛是一次甜美而突然的遭遇。又為什麼“芬芳”?因為這條路的前方展現的是美好的風景。 你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 想像的雲朵在疾風中飛揚 尋找著美好的聲音 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 走向遼遠的地方,放出喉嚨里的力量 這裡需要學生理解這裡的“你”和“我們”一樣,作為對象是不確定的,但作為形象是確定的:對生活充滿希望,富於美好想像(如雲朵飛揚),在他的心裡,這世界的一切聲響都成為美好的聲音,還要為此而歌唱。 土地說:我要接近天空 於是,山脈聳起 人說:我要生活 於是,洪水退去 河流優美地流著 讓我們和更多的人一塊走吧 祖先在風中訴說著青蔥的願望 在讀前四行詩時,也許會有學生認為詩人是把事情說得太輕巧了,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一般。而事實上,作者正是以此來強調對世界圖景的期待之殷切,希望它能合乎人們心中的完美構想;而更重要的則是喚起人們心中對生活的熱情,希望自己這一代人能夠迅速地從並未遠逝的創傷(或者廢墟)中走出來。“祖先在風中訴說著青蔥的願望”則告訴人們,我們的奮起是在接續古老民族(“祖先”是個形象指稱)的文明進程,民族興盛的理想依然“青蔥”,我們沒有理由猶豫,只能選擇“和更多的人一塊走”。
二、關於“成長” 成長是生理的,也是精神的;是狀態,也是過程。而更多的時候,這些因素是交雜在一起的,因此在把握本詩的“成長”意義時,我們就不作具體的分解。但是必須向學生說明,這裡的“成長”與世俗觀念中的“成熟”是有區別的,不是那種圓滑世故,而是相反;如果世俗的成熟是以人心的“濁化”為標誌,那么本詩里的成長卻是“純化”。明確這一點以後,詩中“成長”的痕跡才會顯露出來。 捧著激盪的詩 一直讀到希望戰慄著升起 抖索黎明時分藍色的鋒芒 這裡寫到了“希望”,但我們仍可把它看成是“成長”的記錄。為什麼希望是“戰慄”著升起?為什麼是“抖索”黎明時分藍色的鋒芒?因為那殘酷的歷史場景還在眼前,對新的歷史圖景的開啟還心存懷疑。有懷疑,就有了理性的成長。 我知道你那善良的願望,你們原諒的姑娘 原諒的,生活中漸漸迷茫的目光 但那不能原諒的一切 又尖銳地刺痛你 你憎恨黑暗,甚至陰影 因此,清澈地對待別人,清澈得 看到心,一顆鮮紅的漿果在綠葉叢中搖盪 你將一年又一年把這鮮紅的果子掛滿枝頭 讓善良的人們摘去 可以寬容一切,唯獨不能原諒黑暗(陰影);但是挑戰黑暗的方式並非融入黑暗(而這正是世俗的成熟在做的事情),而是讓自己“清澈”,也即真誠地對待別人,並期待著讓更多的善良的人感動並引領他們同行。如果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長走向有升騰和墜落兩種,那么以“清澈”對抗“黑暗”正是一種“升騰”的成長形態,也許它不會在眼下被眾多人們接受,但它注定是醞釀美好生活圖景所必需的積極力量。 在此基礎上,詩人在第三節詩中寫到“岩石的語言如大海翡翠”,語言“坦白得像沙灘”,水鳥如“雪花”,江河“蔚藍”,太陽和星星“睡在我們的懷裡”,白帆像“純潔的姑娘”,一連串的比喻、擬人修辭,勾勒出一幅宇宙萬物和諧共存的景象,強調了“清澈”的生活意義。而末兩句寫針葉樹“在冬天也是綠色的戰士”,以“冬天”強化了針葉樹的不變的品質,實際就是告訴人們,縱使在社會黑暗之時也不能改變自己的心,何況是在“春天”呢!當然,這樣的圖景只是詩人虛擬的可能的圖景,也就是只是詩人的“希望”,可以納入“希望”這部分;但我們想強調的是,這裡更重要的是在希望之中,包含著詩人經歷黑暗之後精神的成長。 如果說到這裡,我們所感受到的是成長明朗的狀態和表現,那么第四節則向我們呈現了成長的終級意義——奉獻力量,創造生活。在“血液”“太陽”“葉子的小船”“大海浪花”等一連串的意象的燦爛形態的描繪之中,詩人拋出了三問: 我們又將給大地留下什麼呢 我們的手臂又將收穫什麼 歲月的皺紋又將閃出什麼樣的光輝呢 無須苦苦尋找答案,這其實就是一聲聲召喚,要人們如太陽,如大海,去奉獻力量創造美好生活。 但是還不限於此,我們要讓學生髮現成長的更大的意義: 我不能構想,美麗的風光 不在人們臉上閃動 我們死去和誕生的地方還有什麼意義 我不能構想,崛起的建築里 不溢滿普通家庭的笑聲 我們的勞動、創造還有什麼意義 詩人連用了兩個“不能構想”,告訴人們,生活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我們創造生活就是要讓所有的人都領略並擁有生活的美麗。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希望”與“成長”的劃分是一種嫌於簡單化的方式,更多情況下這兩者是統一的,所有的差別是在層次上。這一點在上面的解讀中也已經語及,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也僅是為了分彆強化這兩個因素,在教學中是可以揉在一處的。就如全詩的最末兩行詩人寫道: 為此 我和大海一同醒來,拿起工具 春天伴隨我們一同奔騰 是一種真切的希望,也是一種堅定的成長。希望與成長的交織,構成了本詩充滿力量的美

作者介紹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畢業後在北京膠丸廠工作。“文革”時期開始詩歌創作。1978年12月與芒克北島、嚴力等人在北京創刊《今天》雜誌,後成為《今天》的重要詩人。1980年5月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裡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1988年旅居美國。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他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江河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與顧城北島舒婷和楊煉一起並稱為“五大朦朧詩人”。《星星變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詩作。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代表作《沒有寫完的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