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應性肉芽腫血管炎

變應性肉芽腫血管炎

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是主要累及中小動脈的一種血管炎,主要表現為哮喘、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及系統性血管炎,1951年Churg和Strauss首次描述該病,故將其命名為Churg-Strauss綜合徵(CSS),又稱嗜酸性肉芽腫性血管炎。

基本介紹

  • 多發群體:男性稍多
  • 常見發病部位:肺、心、腎、皮膚和外周神經
病因及常見疾病,鑑別診斷,檢查,治療原則,

病因及常見疾病

各年齡均可發病,男性稍多,主要受累器官為肺、心、腎、皮膚和外周神經,也可出現關節病變。典型病例表現為三聯症。
1.呼吸道過敏:有過敏性鼻炎、鼻息肉和哮喘等。
2.血嗜酸粒細胞增多。
3.組織內嗜酸粒細胞浸潤:表現為一過性肺浸潤及胃腸炎。
腓腸肌痙攣性疼痛是本病血管炎的早期表現。後期出現全身性血管炎損害,表現為嚴重的哮喘、皮膚紫癜、紅斑、丘疹、皮下結節、急性縮窄性心包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多發性單神經炎、腦出血或梗死及腎臟損害。急性期絕大多數患者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陽性,主要是p-ANCA。20%~50%的患者有關節痛或關節炎,關節痛常為遊走性,關節炎主要見於血管炎期。任何關節均可受累,但未見糜爛性或破壞性關節炎的報導。心臟損害是本病的主要死因,本病的5年存活率為62%。

鑑別診斷

1990年美國風濕協會提出的CSS分類診斷標準[9]:(1)哮喘;(2)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10%;(3)單發性或多發性周圍神經炎;(4)一過性或遊走性肺內陰影;(5)鼻竇炎;(6)血管外嗜酸性細胞浸潤。符合4條及以上可診斷為CSS。

檢查

化驗檢查包括紅細胞沉降率(ESR)、白細胞計數(WBC)、嗜酸性粒細胞計數(EO)、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EO%)、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及·41·JApoplexyandNervousDiseases,January2018,Vol35,No.1免疫球蛋白E(IgE)檢查結果包括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胸部X平片、胸部CT、肌電圖、下肢靜脈彩超及鼻竇CT。
病理檢查方法神經標本均進行了光鏡和電鏡檢查,分別進行了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及免疫組化染色,包括神經絲(NF)、髓鞘鹼性蛋白(MBP)、外周髓鞘蛋白22(PMP22),以及半薄切片甲苯胺藍染色,超薄切片鉛鈾染色。

治療原則

糖皮質激素是當前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強的松初始劑量是40~60mg/d,症狀完全緩解後,逐漸減藥。必要時可用甲基強的松龍衝擊治療。對於少數嚴重的病例,可加用免疫抑制劑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