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庫DK:2008

讀庫DK:2008

《讀庫》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張立憲主編的綜合性人文社科讀物,取“大型閱讀倉庫”之意,一般每兩月推出一期。全書側重對當今社會影響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報導,回憶和挖掘文化熱點,對文藝類圖書、影視劇作品、流行音樂等進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為讀者提供珍貴罕見的文字標本和趣味盎然的閱讀快感。 《讀庫(2008共6冊)》包括《讀庫0801》、《讀庫0802》、《讀庫0803》、《讀庫0804》、《讀庫0805》和《讀庫0806》。

基本介紹

  • 書名:讀庫DK:2008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 開本:16
  • 作者:張立憲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社
  • 頁數:6頁
  • ISBN:9787802256293, 780225629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張立憲主編的《讀庫》是一本綜合性人文社科讀物,取“大型閱讀倉庫”之意,一般每兩月推出一期。叢書側重對當今社會影響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報導,回憶和挖掘文化熱點,對文藝類圖書、影視劇作品、流行音樂等進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為讀者提供珍貴罕見的文字標本和趣味盎然的閱讀快感,從內容、裝幀方面,被業界稱為當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雜誌書
《讀庫》強調非學術,非虛構,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結合,探究人與事、細節與談資,不探討學術問題,不發表文學作品,所選書評影評等文體則強調趣味性,通過真實的表象給讀者帶來閱讀快感和思想深度。此書在編撰時奉行“三有三不”原則:有趣、有料、有種和不惜成本、不計篇幅、不留遺憾。

作者簡介

張立憲,河北趙縣人,著名出版人,作家。因喜好數字六,以老六自稱,網名見招拆招。現居北京。參與創辦《足球之夜》、《生活資訊》等雜誌。曾任現代出版社副總編輯,策划過一些文藝類圖書,如《大話西遊寶典》、《獨立精神》、《事關江湖》、《家衛森林》等,並出版有個人著作《記憶碎片》,新版名字為《閃開,讓我們歌唱八十年代》。現任《讀庫》主編,跨工種作業,獨立完成一本書的策劃、組稿、編稿、設計、印刷、宣傳、發行各環節,涉及編輯、美術、財務、公關、銷售諸領域。 以一人之力,創出中國出版界持續出版一種讀書品牌《讀庫》的奇蹟。無論從內容、版式還是到裝幀,其追求完美及一絲不苟,均令許多出版界同行汗顏。其所開設的讀書部落格,成了“讀庫”迷實現諸種交流的良好平台。

圖書目錄

讀庫(0801)
耿諄的家與國
“天地之大德曰生” 張謇和大生集團的命運
也是讀書種子,也是江湖伶倫
胡同今昔
用鉛筆和推土機賽跑
祥德路二弄
經度之戰
割裂的真實
子年記憶
讀庫(0802)
耍猴人江湖行
詩人活在福利院
附:食指詩三首
周有光與張允和 舉杯齊眉
六十年代清華生活瑣憶
邦德,邦邦的
渴望雄起的投影
非洲的碎片
姥姥
《中性》三題
Ask姬十三
讀庫(0803)
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設計
“90展”部分展品
衣食上擁有半箇中國
固執複製
海波與他們
幸運之輪
中國學車記
關庚的生活底稿
那個時代的書裝藝術
花花世界且說黑
賤客凱文
佛朗切斯卡:心之形狀
醫海鉤沉
祖逖與劉琨
同居-崔鶯鶯
“哥斯大黎加時代”
讀庫(0804)
八月的鄉村
科人往事
“二樓書店”輾轉二十年
廖冰兄:俠骨童心
電影編劇的秘密
希臘城邦之光
賈格爾、列儂與1968
老電影筆記
那個碩大的飛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舊時女子
讀庫(0805)
歌者夜行
周雲蓬的詩和文
小九兒,楊麗坤
再訪河流
“把音唱準了我們再談感情”
沙灘北大二年
愛因斯坦不在家
科學松鼠會文章選
方寸之間
歐巴馬勝選演說(文言版)
敦煌(十集電視記錄片)
敦煌在路上
讀庫(0806)
丹青賦 王叔暉傳略
王叔暉作品選
今夜我們說相聲
斷章
學子慕綏新
暗地機關人不見 近代中國電報八卦
從1986年的視窗望出去
八美千嬌
西晉滅吳
你好,末日
聲音

文摘


九十三歲的耿諄已經很少走出家門,二樓的書房兼客廳,和那問不大的臥室,差不多成了他活動的全部天地。
每天早上,他七點鐘起床,此時二兒媳已經為他準備好了早飯,通常是菜饃和蛋茶——兩種在河南襄城最普通的吃食。吃罷早飯,他開始讀書看報寫毛筆字。由於視力下降,老人讀書看報都要藉助放大鏡,惟有寫字一項,他的精氣神卻一點不輸常人。寫字時,他一定要站起來,不僅毛筆在手裡握得很穩,而且落筆時筆鋒也是絲毫不抖。
“眼神不好,只能寫大字,而且寫得也比以前少多了,只有別人要字的時候才會寫。”耿諄一邊說一邊從抽屜里拿出一沓信,“有雲南的、浙江的、安徽的、湖北的。”說這話時老人看上去很高興。自從他的書法作品在《書法報》上刊登以後,求字的信就絡繹不絕。老人的字寫得好,又是名聞中外的老英雄,自然得到很多書法愛好者的青睞,而耿諄老人也是有求必應,寫好後,他會親自寫信封,裝好,然後叮囑自己的孫子耀波儘快給人家寄去。
在河南省襄城縣干休所一棟普通的二層住宅里,耿諄老人平靜地享受著自己的晚年生活。陽光會透過書桌前的窗戶照射在他的臉上,照亮他的白髮,照出他臉上的皺紋。
與耿諄的名字如影隨形的還有兩個字:花岡。
花岡町,如今已改名為大館市,位於日本東北地區大館盆地北端,是一個以銅礦山為中心形成的小鎮。從1944年8月初到1945年6月,耿諄曾經在這裡做過將近一年的勞工。不過讓耿諄和花岡真正結下不解之緣的,還是1945年在這裡發生的那場勞工暴動。
1945年6月30日深夜,因不堪忍受欺辱虐待,身為大隊長的耿諄率領七百多名中國勞工舉行暴動,他們打死了四名日本監工和一名漢奸,逃出所住的集中營中山寮。在日本軍警的鎮壓下,暴動最終失敗。暴動的前前後後,有四百一十八名中國人被虐待致死,而這一事件的日本肇事者戰後也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BC級)判罪,這是唯一一例被國際法庭判為戰爭犯罪的迫害中國勞工案件,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日本本土發生的唯一一次中國勞工集體暴動。這一事件被稱為“花岡慘案”或者“花岡暴動”。
花岡暴動的領導者,這是歷史賦予耿諄的第一個身份。
再次把耿諄的名字和花岡聯繫到一起的重要事件,發生在花岡暴動五十年之後。1995年6月28日,耿諄與其他十一名花岡暴動倖存者一起,把當年迫害中國勞工的鹿島組(現日本鹿島建築株式會社)告上了日本東京地方法院。這一事件後來被中國媒體稱為“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第一案”。經過長達五年多的訴訟,最後案件以鹿島組與原告的庭外和解告終。
“花岡索賠案”的首席原告,這是歷史賦予耿諄的第二個身份。
因為由日本律師團代表中國勞工與鹿島組達成的和解中根本沒有滿足原告提出的“謝罪、建紀念館和賠償”三項要求,耿諄拒絕在和解書上籤字,並拒絕領取鹿島組發放的和解金。
為尊嚴而不妥協的老人,這是歷史賦予耿諄的又一個身份。
把這三重身份疊加在一起,耿諄的形象漸漸地在我的眼前清晰起來——這是一個時常身處大是大非的漩渦中而意志堅定的老人,無論是當年的暴動,還是後來的索賠,抑或是最後的抗爭,耿諄始終處在整個歷史事件最中心的位置上。
網上搜尋是在我的困惑中結束的,在對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和紛繁複雜的歷史細節的尋找中,我發現原來已經有那么多人向這個老人投去過了關注的目光:中日兩國多家媒體都曾對耿諄進行過專訪和報導;在中國和日本,出版的關於耿諄的傳記、關於花岡暴動的長篇報告文學也都不止一本;在日本,有根據花岡暴動改編的舞台劇,在中國,有為花岡暴動專門拍攝、由大牌明星出演的電視劇和電影。

2007年3月,我第一次見到了耿諄老人。與之前在網上見過的照片相比,老人的表情中少了些堅毅和凜然,而多了份慈祥和親切。還有,他比照片上要老些,畢竟已經有兩年沒有怎么參加公眾活動了,而那些照片,最早也是他兩年前參加活動時留下的。
儘管已經在大量的文字資料中對耿諄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第一次見面,他身上還是有一種氣質強烈地吸引了我。眼前的老人,一舉手,一投足,都會讓我自然想起“舊式”或者“老派”中國人的樣子。這種氣質很難從我們的晚輩、同輩,甚至包括父輩的身上嗅到,而在耿諄老人的身上,我一下子就感到了它們的存在。
被吸引之後是我的竊喜,因為我所看到的是網上那些關於耿諄的文字中沒有的。這意味著我的寫作空間出現了。面對重大歷史事件,人們更喜歡陶醉在宏大的敘事中,更喜歡把重點放在對起伏迭宕的事件本身的描寫上,而很少關注身處其中的個人。
那一次見面,我們從上午八點一直談到中午十二點,又從下午三點多談到了將近七點。前前後後持續了六七個小時。怕老人疲憊,談話中我曾幾次對他說,您覺得累了隨時可以停下來。老人說,你們從北京來一次不容易,還坐了一夜的火車。所以我儘量跟你們多說點。然後他又補充道:“你們想問什麼就問什麼,我都會儘量回答。”
交談的內容有時並不愉快,對自己當年的慘痛經歷,耿諄敘述時也會激動,會停下來喘息,但是老人沒有太多怨恨。相反他總會把自己同當年那些犧牲在戰場上或把遺骨埋在異國他鄉的同伴比較。
“我很滿足。”在交談的過程中,這樣的話,老人說了不止一遍。
儘管從年齡上講,我們都可以算是老人的孫輩了,但是無論是我們來,還是走,耿諄都會站在二樓的樓口,拄著手杖,身體直直的,目光隨著我們。在交談中,老人堅持用“先生”稱呼我和我的同伴,不僅自己這么叫,還讓他的兒子孫子也這么稱呼我們。
這種老派的品質顯然已經成了耿家的家風:那天中午我們在耿家吃飯時,老人的大兒子耿石磊一直在招呼我們吃飯,而他自己卻很少動筷子。同時,耿家的女人和孩子都沒有出現在飯桌上,任憑我們怎么招呼也不上桌。
“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我能想到的用來形容耿諄老人現在的精神氣質最恰當的句子了。這種從容不迫是裝不出來的,那來自老人九十三年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也來自於他歷經生死磨難後的大徹大悟。
差不多和所有來訪者一樣,我們的話題也是從六十多年前的那場暴動開始的。
對於當年暴動前後發生的事情,甚至包括很多細節,耿諄依然能夠脈絡清晰地講述給我們。事實上,自從1985年耿諄與日本華僑、當年花岡暴動時他的部下劉智渠重新取得聯繫後,關於花岡暴動的事情,他就不知道給多少人講過多少遍了。
不管講過多少遍,不管對誰講,老人的認真和投入都是同樣的,再說起來,依舊一絲不苟,字斟句酌。
P8-11(《讀庫(08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