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復調印度兵助剿折

《議復調印度兵助剿折》是曾國藩所著作品,出自於《曾國藩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議復調印度兵助剿折
  • 作者:曾國藩
  • 作品出處:曾國藩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奏為遵奉諭旨妥議具奏事。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準議政王軍機大臣字寄,五月十七日奉上諭:“奏:據崇厚函稱,詢據英國領事官吉必勛聲稱,青浦、嘉定二城,發逆大隊涌至。華爾察看情形,難以抵禦,現在退回上海休息,有另調印度兵來,秋間大舉之說。崇厚擬請許其興兵,約其助剿,以收有用之效。該王大臣等慮及外國兵入內地攻剿,不特得一處,代守一處,足為中國腹心之患;即得一處,焚毀一處,如嘉定、青浦二城,亦實為地方瘡痏之災。東南蹂躪不堪,何可再受外兵之擾?請飭等,於外國兵未到之先,激勵三軍,將蘇、杭要地,先行收復。否則設法防範,或與印度兵同力合作,不致滋擾等語。借兵助剿之議,迭經等先後復奏,僉稱有害無利。前因上海吃緊,英、法兩國幫同戰守,是以姑示羈縻,未經阻止。該兩國與發逆讎隙已深,若徑調大兵,分路進攻,剪除發逆,固屬大快人心。惟若盡如嘉定、青浦之勢,則利不償害。且恐守以西兵,運掉不能由我,為患曷可勝言!現在江南之師,連克名城,已成破竹之勢。函致總理衙門,擬令黃翼升統帶水師,由松、滬直入太湖,以為進兵之路,甚合機宜。著該大臣即乘此聲勢,督飭各軍,進逼金陵,迅圖克復。將上海事宜布置後,亦即趕赴鎮江,由句容一路會師進剿。兩路夾攻,可期得手。若金陵既拔,則蘇、常勢必瓦解,官軍可一鼓成功,各要地均為我有,自可杜外國覬覦之心。即屆時調兵前來,見我兵既已得手,則無所更用彼力,自必廢然思返。萬一金陵尚難遽拔,而印度大隊已到,應如何預籌兵勇,以備臨時會同攻取,不致授柄於彼之處,著等會商妥議。總期防患未然,免致臨時失措。原折片,均著抄給閱看”等因。欽此。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今屬雙峰)人,晚清重臣、名臣,同時也是著名文士和思想家。道光年間中進士,入翰林,擢部堂,歷經十多年的京官生涯。鹹豐二年(1852)丁母憂回籍,被任命為湖南“團練大臣”,藉機練成湘軍,統之鎮壓太平天國,歷時十年余。其間於鹹豐十年充任兩江總督,後兼榮列“相國”(大學士)。又曾掛帥鎮壓捻軍,“無功”而退返兩江之任。後移調直隸總督,在任近兩年,於同治九年(1870)冬重就兩江之職,之後年余去世。一生統軍理政之外,文事不輟,又重修身、齊家,思想蘊涵豐厚。編者簡介董叢林,男,1952年生,河北鹽山人。歷史學博士,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多年來一直在高校從事中國近代史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光明日報》等二十餘家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在人民出版社、三聯書店等多家機構出版個人著作十餘部。晚清湘、淮軍政集團要員研究,是其專重的領域之一,有《曾國藩傳》(43.6萬字,人民出版社)出版及多篇關於曾國藩的論文發表,即將面世的有《曾國藩年譜長編》(約150萬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