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邃(1895~1939),廣東開平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歷任團長、旅長,曾參與討伐陳炯明及沈鴻英等戰役。後轉至張發奎的"第四軍"擔任團長、旅長,及師長等職務。陳濟棠主粵時,任廣東省第一集團軍第二參謀長,及教導師副師長等職,曾參與四邑等地方綏靖工作。抗戰爆發後,任第一五九師師長、第六十六軍副軍長及軍長等。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師長、軍長,後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開平縣長沙三口塘升恆里
-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24日
- 逝世日期:1939年10月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信仰:三民主義
- 軍銜:陸軍中將
- 政黨:中國國民黨
人物簡介,病逝之後,人物故事,
人物簡介
譚邃,字君密,乳名子淳。幼年體弱多病。7歲喪母,幸得繼母袁氏精心撫養,得以成長。但因家貧僅能讀書數年,約15歲便在父親譚賽宏慘澹經營的蒔果店做工。18歲得堂兄譚聯甫的指引,考進黃埔的廣東陸軍國小校讀書。畢業後,由學校選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
1936年陳濟棠下野,蔣介石部隊進駐廣東,余漢謀將粵軍按國民革命軍統一番號改編為第151至160師等部。 譚邃被委任為陸軍第一五九師師長。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余漢謀將原有10個師,開始組編為五個軍,即62、63、64、65、66等軍。159師歸屬國民革命軍第66軍。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開始向我全面進攻,隨66軍軍北上淞滬參加抗戰。隨後參加了南京保衛戰,12月12日下午,南京城的光華門被敵攻破,軍心搖動,守城司令唐生智乃下令突圍,譚邃因病特準和唐生智搭電船渡河過浦口。1938年譚邃調升副軍長,1939年秋末,軍長葉肇調升37集團軍總司令,仍轄66軍,遺軍長缺以副軍長譚邃升充。
1938年夏秋間,譚邃辭職到香港養和園醫院留醫,健康有好轉。1939年夏,張發奎及余漢謀派人到香港敦請他回粵北共赴國難,他以國家民族興亡為重,啟程回粵北韶關。同年10月10日在粵北翁源前線病逝,終年44歲。
病逝之後
譚邃治軍20多年,不謀私利,甚至在保衛南京、上海戰役中,國民黨犒獎的二萬元,自己也分文不取,全部用來購買急需物資發給士兵。他去世時,余無積蓄,堪稱"兩袖清風",還欠下香港養和園醫院藥費港幣數萬元。當時該醫院醫生見其家境如此,乃寫信向張發奎及余漢謀索取,得款後全數贈給譚邃遺留的孤兒寡婦作生活費。
譚邃死後葬於曲江烏石區,墓碑寫著:"故陸軍中將第六十六軍軍長譚邃之墓"。1984年,曲江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為譚邃修葺陵墓,並將丟失已久的墓碑和陵前石獅子覓回,重新安放。
人物故事
1938年8月,新四軍軍長葉挺經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批准‘給假一月休養’,赴香港。在廖承志的配合下,葉挺於11月前往當時國民黨廣東省黨政軍機關的所在地韶關,見到了當年在保定軍校的老同學,時任66軍副軍長兼159師師長譚邃。他從譚邃的口中得知,被蔣介石“革職留任”的余漢謀為戴罪立功,重振旗鼓,決定在東江地區成立一個軍事機關——“東路守備區總指揮部”,統籌指揮滯留在東江一帶的國民黨部隊和民團組織,開展敵後抗戰。指揮部由63軍軍長兼153師長張瑞貴任總指揮,譚邃任副總指揮,總部設在深圳。譚邃此時因病要前往香港治療,恐難兼任此職,故不願出任。當譚邃得知葉挺表示回廣東抗日的意願後,立即向余漢謀推薦葉挺擔任該職。余漢謀當即任命葉挺為“東路守備區副總指揮”,負責統管東江一帶的武裝力量,並加以整編,開展抗日游擊戰爭。譚邃與葉挺分手時,將自己隨身攜帶的白金錢嘜左輪手槍贈予葉挺留念。
蔣介石收到了余漢謀保薦葉挺當第十二集團軍副司令兼東路守備區總指揮部副指揮的報告,害怕共產黨又要在華南建立一支新四軍,嚴令余漢謀撤銷原任命,要葉挺立即離開東江回新四軍去。葉挺在12月底離開深圳,前往重慶。臨行前,他把譚邃送給自己的白金錢嘜手槍和兩匹白馬,交給警衛排的蔡國梁轉送曾生同志,後蔡國梁通過吳有恆同志輾轉送到曾生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