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沿革,郵編,所轄村代碼,人口與面積,歷史沿革,自然狀況,強鎮由來,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社會進步,人民生活,鎮村建設,名勝古蹟,歷史沿革,組織建設,人物簡介,趙文秀,劉連登,潘少奎,楊麗,人口數據,特色農產品,村莊名錄,中國小校,
鄉鎮簡介
譚坊鎮位於青州市東部,彌河東岸。面積162平方千米,人口9.8萬人。轄114個行政村,王油、趙家辛、北魏、南魏、於家莊、孫家樓、狀元橋、東霍陵、石橋、北吉林、西於、夾河、太平、南傅、老官莊、八里、蕭家莊、呂家樓、賈家莊、東劉鎮、大興劉、東孫家、北傅、劉晨、東石、西石、李家宅、大推官、小推官、南埠郭、西齊、康家羊、鞏殷、唐家院、半截樓、西鎮武、東鎮武、劉君台、宋家坡、高家埠、王家羊、宋家池、下坡、南董、小楊、高家、東田旺、西田旺、楊、雙槐樹、陳家莊、程家莊、張家羊、小趙家莊、大趙、李家莊、東蕭、莊家莊、團結、杜家莊、王家莊、鄭家莊、北馬蘭、杜家窯、牛家口、南石塔、北石塔、西石塔、蘇家莊、聞家莊、大交流、閻家河、黃嶺、辛嶺、香店劉、水坡、范家莊、青冢子、南苑莊、前飲馬、後飲馬、中飲馬、譚家坊、馬家冢子、董家莊、東亓、西亓、薛家莊、東吳家莊、萬家坊等198個自然村。鎮政府駐譚家坊,距市區中心18千米。膠濟鐵路、309國道過境設站。蕭家莊遺址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家冢漢墓出土的“宜子孫玉壁”為國家一級文物。
沿革
因鎮政府駐地而得名,1930年後屬第九區。1948年後屬益臨縣堯西區、第三區。1952年後屬譚坊公社。1984年撤公社建譚坊鎮,同時劃入原黃樓公社的狀元橋、吉林等4村。1991年底,撤銷宋池鄉,併入譚坊鎮。1997年,面積81.9平方千米,人口5.4萬,轄譚南村、譚中村、譚北村、馬家冢、董家莊、東亓村、西亓村、東吳、薛家莊、大興劉、東劉鎮、萬坊、劉晨、東孫家、李家宅、大推官、小推官、太平、老官莊、八里、李家莊、團結、東蕭、蕭家莊、莊家莊、呂家樓、孫家樓、南魏、西石、東石、北傅、南傅、北吉林、石橋、賈家莊、王家羊、高家埠、宋家池、下坡、楊村、西田旺、東田旺、南董、小楊、高家、康家羊、鞏殷、南埠郭、北魏、於家莊、東霍陵、狀元橋、西齊、張家羊、唐家院、半截樓、陳家莊、小趙家莊、雙槐樹、西鎮武、東鎮武、宋家坡、劉君台、大趙、王油、趙家辛、西於、夾河68個行政村。
2007年,撤銷鄭母鎮,將原鄭母鎮的行政區域併入譚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
原鄭母鎮位於青州市東南部。轄北寨、南寨、王家泉、大河北、時家莊、北陳、蘇家莊、趙家莊、十畝田、房家莊、山前劉、袁家莊、大高墓、西何、四座樓、河子頭、營子、山前李、塘坊、老鴉窩、小尹、南冀家莊、冀家窪子、前吉林、後吉林、王家莊、倪家莊、辛莊子、孫家莊、宮家莊、崇家溝、崇家莊、山頭店、莊家廟、丁夏許、東郝、張石嶺、趙家坡、裴家坡、山前張、夏辛莊、王盤石、程家辛、程家官莊、解家莊4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鄭母,距市區中心20千米。膠濟鐵路、膠(州)王(村)公路過境設站。古蹟有宋代宰相王曾墓。 原名鄭墓,後改諧音字鄭母。原系東漢大司徒、經學家鄭玄墓地,在城府東40里鄭母店。古稱劇東,是因漢初設劇侯國,治所在今山東昌樂縣西,東漢改為劇縣。歷代鄉、區、社政權機構多設於此。1948年解放,仍沿俗名稱為鄭母,先為鄭母區。1958年為鄭母公社。1984年改鄭母鎮。1984年建鎮。1991年底,撤銷趙坡鄉,併入鄭母鎮。1997年,面積77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東鄭、中鄭、西鄭、臥子埠、東趙莊、十畝田、房家、山前劉、袁路、西河、四座樓、河子頭、龍泉沿、東營子、山前李、山前王、山前石、莊廟、東郝、張石嶺、趙坡、裴坡、山前張、夏辛莊、盧家莊、姜家莊、任家莊、塘坊、老鴉窩、西劉、莊子、吉林、南王家、倪辛、南耿家、宮家、崇溝、崇家、山頭店、丁夏許、南韓、平安寨、解家、北寨、南寨、河岔、王泉、大河北、安家、泥河、車旺、時家、小嚴、南陳、北陳、羊市埠、東石家、巢家、王盤石、文官、程辛、程官、高村、蘇家、大高墓、季高墓、魏高墓、尹高墓、李高墓、季家河、柳家溝71個行政村。
郵編
262516
所轄村代碼
370781115:~201南魏村 ~202北魏村 ~203王家羊村 ~204賈家莊村 ~205於家莊村 ~206石橋村 ~207高家埠村 ~208孫家樓村 ~209狀元橋村 ~210東霍陵村 ~211北吉林村 ~212譚中村 ~213譚北村 ~214譚南村 ~215團結村 ~216莊家莊村 ~217小推官村 ~218八里村 ~219東蕭村 ~220蕭家莊村 ~221李家莊村 ~222呂樓村 ~223大推官村 ~224西石村 ~225東石村 ~226太平村 ~227孫家村 ~228小劉村 ~229南傅村 ~230北傅村 ~231李家宅村 ~232老官莊村 ~233東劉鎮村 ~234董家莊村 ~235馬家冢村 ~236薛家莊村 ~237東吳村 ~238東亓村 ~239西亓村 ~240萬坊村 ~241劉晨村 ~242張家羊村 ~243康家羊村 ~244下坡村 ~245鞏殷村 ~246唐家院村 ~247半截樓村 ~248宋家池村 ~249楊村 ~250南埠郭村 ~251西田旺村 ~252東田旺村 ~253陳家莊村 ~254程家村 ~255小趙家莊村 ~256大趙家村 ~257王油村 ~258高家村 ~259西齊村 ~260南董村 ~261小楊村 ~262東鎮武村 ~263西鎮武村 ~264劉君台村 ~265宋家坡村 ~266雙槐村 ~267夾河村 ~268西於村 ~269趙家辛村~201西鄭村 ~202中鄭村 ~203東鄭村 ~204南王家村 ~205吉林村 ~206塘坊村 ~207老鴉村 ~208莊子村 ~209小尹村 ~210河子頭村 ~211四座樓村 ~212東趙莊村 ~213西何村 ~214袁路村 ~215東營子村 ~216房家村 ~217十畝田村 ~218山前劉村 ~219莊廟村 ~220丁下許村 ~221東郝村 ~222張石嶺村 ~223山頭店村 ~224官家村 ~225倪辛村 ~226南孫家村 ~227崇家村 ~228崇溝村 ~229程辛村 ~230山前李村 ~231山前張村 ~232北寨村 ~233解家村 ~234南寨村 ~235時家村 ~236北陳村 ~237大河北村 ~238蘇家村 ~239王泉村 ~240高墓村 ~241裴坡村 ~242趙坡村 ~243王盤石村 ~244夏辛莊村 ~245程官村
人口與面積
譚坊鎮面積84.1平方公里,轄74個行政村,13000戶,人口9.7萬人。
歷史沿革
清末民初, 屬益都縣齊禮鄉。1929年屬益都縣第九區。1948年7月屬益臨縣堯西區。1950年改稱第三區。1952年6月,屬益都縣第十六區。1958年2月,改為譚坊鄉; 同年秋,改建譚坊人民公社。1984年4月析出28個村屬宋池鄉,由黃樓人民公社劃入狀元橋、 東霍陵、吉林、史家莊建譚坊鎮。1992年1月,將宋池鄉與譚坊鎮合併為譚坊鎮。2007年9月,譚坊鎮與鄭母鎮合併為譚坊鎮。
自然狀況
譚坊鎮西部為彌河沖積平原,東南邊緣為丘陵,其餘為低平窪地,東西最大距離10.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1公里,全鎮占地面積8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533公頃, 主要山脈是香山,海拔為192.6米。主要河流有彌河、洗耳河、康河。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西瓜、銀瓜、蔬菜等。全鎮轄69個行政村, 總人口為5374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7‰。全鎮計有回族、滿族和彝族等少數民族32人。
譚坊鎮歷史文化悠久,境內旅遊資源豐富。宜子孫玉璧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趙秉忠狀元卷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龍山文化遺址尚存;香山漢俑文化遺址被評為2006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青州市母親河——彌河在鎮區西部形成了6萬平方米的水面及綠樹、濕地、水鳥等生態資源。“南山觀林、香山看海、彌河泛舟”農業生態旅遊每年都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光。
強鎮由來
譚坊鎮綜合經濟指標列青州市鄉鎮第一名,是著名的中國瓜菜第一鎮。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濰坊市文明單位、濰坊市模範鄉鎮、濰坊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濰坊市農業產業化先進鄉鎮、濰坊市農村檔案工作先進單位、青州市先進鄉鎮、青州市農業基本建設先進單位、青州市發展特色農業先進鄉鎮、青州市道路建設先進單位、青州市財源建設先進單位、青州市村鎮建設先進單位、青州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青州市科技進步先進單位、青州市土地管理先進鄉鎮、青州市衛生工作先進鄉鎮等。
大事記
1948年3月,當地解放,屬益都縣九區,區長黎耐冬,指導員張興。
1984年4月,進行機構改革,成立宋池鄉,建立中共宋池鄉委員會,駐地宋池村,轄27個行政村。
1992年1月,根據青發(1992)1號檔案精神,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強基層政權建設,適應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的需要,撤銷宋池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譚坊鎮,譚坊鎮轄68個行政村。
1995年6月22日晚8時30分, 該鎮突遭暴風雨襲擊,全鎮農作物受損166.7公頃,刮斷電線桿30根, 損壞低壓線路660米,毀壞房屋209間,經濟損失約300萬元,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夾河村,降雨100多毫米,並伴有直徑2厘米的冰雹。
1996年5月4日,省委常委、紀委書記譚福德到該鎮視察工作。
1996年5月12日,邵桂芳副省長到該鎮視察工作。
1996年11月14日,省委組織部王克玉部長,濰坊市委劉峰岫書記,遲昭厚部長在青州市委書記韓寶光,組織部長李貴瀾的陪同下參觀該鎮的小城鎮建設和高科技示範園。
1997年3月14日, 團中央青農部處長徐平健、副處長王雪坤、濰坊團市委副書記張玉河等到該鎮檢查共青產業體系建設。
1997年4月3日,團中央青農部副部長王曉東等在濰坊團市委書記張江汀的陪同下到該鎮視察共青產業體系建設情況。
1997年6月9日,團中央組織部長王松鶴、團省委副書記李群等到譚坊視察共青產業體系建設。
1998年2月10日, 省政府副省長吳愛英到譚坊鎮調研,視察了香山項目,並對莊家莊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
1998年6月7日,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譚福德到譚坊高科技示範園視察,並對示範園建設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1998年10月26日,以色列駐華大使南月明女士到譚坊鎮考察節水農業發展情況,對該鎮節水農業發展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初全鎮糧食平均畝產155公斤,總產102.3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241公斤,總產1610.2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1990年以來,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2000年,全鎮保護地栽培瓜菜面積發展到5333公頃,註冊了“譚坊牌”無公害瓜菜。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4.5億元。
譚坊鎮農業基礎深厚,是傳統的農業大鎮,瓜菜、林果、畜牧是三大主導產業,糧經比例達到1:9,是青州市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較早,也比較成功的鄉鎮。全鎮現有優質瓜菜生產面積13.5萬畝,高檔苗木、優質果品業面積1.5萬畝,有人民、宋池等10大瓜菜交易市場,山東富大地、青州壯壯等有機農業示範園區8處,從事瓜菜經紀人隊伍達到3000多人,成立了山東誠信肉鴨產銷服務合作社、香山土地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109家,引進了濰坊六和惠邦食品、濰坊國峰食品、青州德利農林等1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格局,被評為山東省無公害瓜菜生產基地。“譚坊牌”西瓜和“譚坊牌”系列鮮菜被確定為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遠銷北京、黑龍江以及日本、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南部林果滿坡、北部瓜菜飄香的現代農業發展布局。
第二產業
建國前有油坊、釀酒、釀醋、粉坊、染坊、木工、鐵匠、紡線、紡布、條編、草編、豆腐坊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停辦。其後,人民政府發動民眾恢復工副業生產。1956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了鐵業修配站、聯合工廠、農機修造廠等小型企業。1971年11月辦起了譚坊沙廠,1976年建起譚坊預製件廠。1978年後又建起了家具廠、建安公司、草酸廠、銀粉廠、塑膠廠、麵粉廠等鎮辦企業及22家村辦企業。1990年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56家。從1992年起,鎮黨委、政府先後對17處鎮辦企業和16處村辦企業進行了改制,實行了聯營、 合資、 租賃等資產的最佳化配置, 使鎮村企業得以健康、蓬勃發展。1995年以來, 鎮黨委、政府實施“工業興鎮”戰略,通過內引外聯抓工業企業的總量擴張與骨幹膨脹,先後引進了山東遠大綠色實業有限公司、北大興農藝有限公司、青島綠洲源新技術有限公司青州分公司、青州綠髮塑鋼棚架有限公司、青州豐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東陽化工有限公司6家較大規模的外地投資涉農項目。 1995年,投資1380萬元興建了速凍保鮮蔬菜企業華洋食品集團公司,成為濰坊市農業“龍頭”企業之一,年加工蔬菜能力6000噸,產品銷往日本、韓國、西歐等國家。2001年美國國峰食品公司投資300餘萬元買斷華洋食品集團公司的經營權。 韓國一家客商投資1000餘萬元,新建濰坊九洲食品公司, 產品全部出口。2000年底,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6.5億元,工業增加值1.36億元,實現利稅4500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前,清末興盛的榨油、釀酒、釀醋、鐵匠等行業日漸萎縮。建國後,人民政府恢復副業生產,至1952年,境內傳統的工副業不僅全面恢復,且有較大的發展,“三大”改造後,個體工副業納入集體經營。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 服務業日趨繁榮。1985年,有個體工副業戶318戶、聯戶工副業戶58戶,涉及維修、 加工、飲食等20大類,年創產值560萬元。1995年,鎮政府以小城鎮建設為載體,制訂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富餘勞力進鎮區從事第三產業。僅鎮區就形成了瓜菜、農資、生活必需品等3個大型專業市場, 經營門店達到500家,從業人員3120人。至2000年底, 全鎮共有個體工商戶714戶,私營企業56家。年產值過千萬元的加工小區2個,從業人員412人,2000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8億元。
特色產業
瓜菜種植是譚坊鎮的一大特色。從1988年以來,譚坊鎮大力實施農業的市場化、國際化,農村的城市化、工業化戰略,積極發展無公害瓜菜,產業結構調整在全國率先完成。為搞好新技術、新品種的示範推廣,譚坊鎮建起了占地26.7公頃的青州市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大力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引進了台灣客商投資30萬美元的青州市種苗繁育推廣中心, 該中心占地1.4萬平方米,建有高標準大棚6個, 為農戶提供脫毒種苗,並建有600平方米的生產肥料車間一處,生產豐友酵素液體肥。通過以上示範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全鎮範圍內廣泛推廣了新式冬暖式大棚、酵素菌生物肥、雙膜覆蓋、二氧化碳氣體施肥、立體種植、以色列滴灌、希臘三層共擠農膜、 台灣元凱微型農機具等技術設備。1999年8月,譚坊鎮又引進青島客戶投資興建了青島綠洲源新技術有限公司青州分公司,生產、推廣瓜菜、花卉育苗基質及營養肥等系列產品,大大改善了土壤條件和作物的生長環境,增加了土壤有機質,減少了病蟲害,提高了蔬菜品質。目前,全鎮無公害瓜菜達5333公頃,蔬菜品種主要有辣椒、土耳其甜椒、芸豆、無絲豆、西紅柿、西葫蘆、芹菜、香菜、甘藍、綠菜花、黃瓜、 豆角、日本大葉菠菜、牛蒡、長茄、比利時西紅柿、美國西芹等100多個國內外優良品種,產量達到25萬噸。果用瓜有各種優質西瓜、洋香瓜、彌河銀瓜、人參果、甜油桃、美國凱特杏、紅黑提葡萄等品種,年產量達20萬噸。良種覆蓋率達100%,科技貢獻率達到70%以上,且無公害率達到90%,全部產品通過所建立的人民、宋池等瓜菜批發市場暢銷到全國20多個省、 市、自治區,年市場交易額達4億元,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瓜菜第一鎮。沿彌河岸邊的銀瓜種植、夾河村的驢肉加工形成特色產業。其中,夾河驢肉加工起始於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夾河村加工驢肉方法獨特,從不加入大料,但肉味醇香,在此基礎上,用現代工藝製成的真空保鮮驢肉以“爛而不松、瘦而不柴、色澤紅亮、香味醇厚”等特點行銷大江南北,深受消費者好評,被評為濰坊名吃。目前,全村已有60餘戶屠宰專業戶,從業人員達1000餘人。
社會進步
清末,境內每村有私塾1~2處,自1914年,限制私塾,發展新教育,境內有學堂7處, 學生自願入學。 至1949年,境內有學校11處,40個班級,有學生1020人,教師45人。到1980年,境內有學校33處,在校學生達到3800人。1995年,全鎮投資846萬元用於校舍改造和內部設施配套,建校舍12340平方米,其中,譚坊中心國中教學樓,能容納40個教學班,為青州之最。1996年,全部掃除青壯年文盲,成為無盲鎮。 1998年,撤班並校工作力度加大,國小撤至28處、幼稚園44處,在校師生11600人。 成教工作成績突出,6個村被評為青州市“燎原計畫示範村”,110戶被評為示範戶。 到2000年,國小撤併至16處,國中4處,國小、國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達100%和80.4%。 鎮教委先後獲9項國家級榮譽、4項省級榮譽、7項濰坊市榮譽、147項青州市榮譽。
1996年10月, 投資320萬元,建起了占地27公頃的青州市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1997年9月, 引進了境內第一套以色列大棚滴灌系統。到2000年,譚坊鎮先後引進、推廣新品種近百個, 新技術60餘項,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2000年被評為“山東省科普工作先進鄉鎮”。
譚坊鎮文化事業底蘊豐盈,民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全鎮有農民業餘文藝表演隊20餘支,他們自編、自演節目,歌身邊事、頌身邊人,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推官村秦憲明的家庭劇團,不僅唱紅了十里八鄉,還將秧歌扭上了中央電視台。1989年被評為“濰坊市文化先進鄉鎮”。1995年自籌資金構建光纜電視網路,到2000年底,村村通了光纜電視信號,光纜電視用戶發展到3800戶。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1952年成立譚坊衛生所,1958年,改建為譚坊公社醫院, 1973年,改為益都縣譚坊分院。改革開放以來,譚坊分院有了迅速的發展,1988年底, 譚坊分院有醫務人員44名,年均住院病人18660人次,門診量年均33650人次。1997年,對農村衛生室實行了“一體化管理”,撤銷原先一村一室,全鎮設衛生所24處, 通過考核,擇優聘用鄉村醫生91名。1998年底建門診大樓一座,建築面積1960平方米, 新添置500毫安X光機1台,成為青州市鄉鎮醫院首家擁有此型X光機的醫院,增加病床40張,增設了手術室,開展了普外科手術。2000年新購胎兒監護儀1台、 B超機1台、痔瘡治療儀1台、牽引床1台,總投資12萬元。擴建門診樓2200平方米。
境內民眾性體育活動十分活躍,各中國小校、強村和一些企業都有活動場地和器械,鎮老年門球隊常年堅持活動,年年參加青州市比賽,都名列前茅。高家村民眾自發建成了22副桌球台,組建了村級桌球隊,在周邊地區很有影響。民眾性科技創新活動蓬勃發展。先後有多項發明獲國家發明專利。其中,肖家村農民肖福俊先後有果樹環剝器、多功能點播耬、振盪式施肥耬、果樹噴霧泵等6項發明獲國家發明專利。中央電視台曾對其作過專題報導。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民眾過著半飢不飽的生活。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60公斤,經濟收入37.5元。70年代,農民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後期以小麥為主,90年代中後期,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 譚坊鎮逐漸成為無糧鎮。全鎮已開闢出9個樓區,新蓋二層以上樓房70 0餘座,安裝程控電話8000多部,行動電話2000多部,“吃飯酒菜化、住房標準化、行路摩托化、穿衣多彩化”成為譚坊人的現實。1988年以來,開展了評選尊老愛幼先進個人、 文明戶、 雙文明戶等活動。1995年,設立了老黨員保護基金,1998年開展了“愛心獻功臣”活動。民政工作成績突出,建有敬老院,有50名老人在此安度晚年。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44元,同年被山東省政府評為“小康鄉鎮”。
鎮村建設
譚坊鎮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高木小鎮”遷七村並一居、“鄭母社區怡佳園”等大型建設項目順利推進,形成了“一主一副七大社區”空間布局和“白牆灰瓦、綠樹青石”的小城鎮立面風貌。鎮區面積達到3平方公里,常駐人口2萬人,有瓜菜、勞務、農資、生活必需品等各類大型專業市場30多處,各類經營業戶達到3000多家,是輻射周邊地區重要的農資、商貿、物流以及重要的價格生成中心。全鎮工業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規劃建設了占地1000畝的“東山工業園”和“兩路工業園”,
小城鎮規劃1996年由濰坊市建委聘請黑龍江省規劃設計院設計,當年通過專家評審並經市政府批准實施。當年小城鎮建成區達到2平方公里,309國道從鎮區通過, 鎮區人口1.5萬人,1996~2000年5年內累計投入資金2億元,建成二層以上樓房500餘座,其中基礎設施投入3500萬元,拓寬新修主幹道4條,柏油路面18萬平方米,埋設地下排水管網5000米,鋪設地下通訊電纜2000餘米,整修電力線路6000米,安裝路燈250盞, 建成綠地草坪4.5萬平方米,人均綠地達到4平方米,自來水衛生水普及率100%,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8平方米,電話安裝率每百人12部,新建教學樓6000平方米,醫院大樓2200平方米,利用舊廠房新上工業項目40個。各項服務設施配套齊全,有卡拉OK歌舞廳、旱冰場、文化中心等娛樂場所。鎮建委下設村鎮綜合開發公司,90%以上的建築工程由開發公司承建。 認真實行“一書兩證”制度,無違法占地和違章建築現象,所有街道都進行了詳細規劃。各類建築項目都有設計圖紙和有資質的單位施工, 合格率達到100%,優良率30%以上。1995年,被山東省建委定為“百新工程試點鎮”。道路建設今非昔比,原先沙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經鎮人大代表提議,1999年,鎮十五屆一次會議通過“大幹三年,實現村村通柏油路”的決議,並於1999年, 投資1300萬元,新修柏油路42公里;2000年,投資600萬元,新修柏油路27.5公里; 2001年投資600萬元,新修柏油路25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2000年、2001年全國農村道路建設現場會均在譚坊鎮召開。
名勝古蹟
譚坊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彌河沿岸的幾個村莊蕭家、馬家等先後出土了一大批重要文物。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香山漢墓漢俑陪葬坑。
香山漢墓漢俑陪葬坑
位於譚坊鎮大趙村西北香山之陰。2006年6月省文化廳成立考古隊,對香山漢墓漢俑陪葬坑進行搶救性發掘。據發掘考證,整個陪葬坑陪葬品分成兩層,坑南部三層。從陪葬品的位置分布來看,南部上面一個箱內大部分為陶器,另有少量的馬、羊俑等。北部西側箱內第一層大部分為牛、馬、豬、狗、立俑、騎俑等;東部箱內第一層有馬、陶器等。陪葬品種類豐富,分布密集,粗略估計約有近千件。陶器有鼎、盒、壺、盤、耳杯、鍅、案等。俑類有人立俑、騎俑、馬、牛、豬、狗等。大部分隨葬品表面都施有紅、白、黑、褐色等彩繪,色彩鮮艷,紋飾清晰。
經對墓葬形制及其周圍調查勘探顯示,香山漢墓一座甲字形大型土坑豎穴墓。從出土遺物和墓葬形制分析,香山漢墓屬於西漢前期。香山漢俑陪葬坑出土的大批遺物,含兵馬儀仗俑、犧牲俑、成套禮器等。各宗遺物同處一坑,器類豐富、數量大、形制特殊,為研究漢代大型墓葬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為漢代考古的重要發現。
蕭家村古文化遺址
1960年代,村民在村西北耕地時,翻出部分陶瓦片,縣博物館收集了部分陶盆、罐等碎片,後有北京2名考古專家到蕭家村西北收集了大量陶片,初步認定此處是商代末期古村落遺址,東西400米,南北600米,依丘陵而居,後經省文物部門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在遺址中心豎立蕭家村遺址碑。
漢代古冢
位於馬家冢子村東。冢高20米,東西、南北各約80米。村民在取土壘牆、蓋房過程中,發現土中有又厚又寬的青磚,就紛紛到土丘附近挖土摳磚。1982年,有人覺得這很像古代貴族墓,當即匯報了縣文物部門,經搶救性發掘,發現古冢用土全為別處運來,墓室建築設計嚴密,墓室通道寬約1.5米,發掘出土了大批陶器和大量各種顏色的玉片。其中出土的
宜子孫玉璧,經考證為東漢時期器物,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歷史沿革
譚坊鎮因鎮政府駐地而得名。1930年後屬第九區。1948年後屬益臨縣堯西區、第三區。1952年後屬譚坊公社。1984年撤公社建譚坊鎮,同時劃入原黃樓公社的狀元橋、吉林等4村。1991年底,撤銷宋池鄉,併入譚坊鎮。1997年,面積81.9平方千米,人口5.4萬,轄譚南、譚中、譚北、馬家冢、董家莊、東亓村、西亓村、東吳、薛家莊、大興劉、東劉鎮、萬坊、劉晨、東孫家、李家宅、大推官、小推官、太平、老官莊、八里、李家莊、團結、東蕭、蕭家莊、莊家莊、呂家樓、孫家樓、南魏、西石、東石、北傅、南傅、北吉林、石橋、賈家莊、王家羊、高家埠、宋家池、下坡、楊村、西田旺、東田旺、南董、小楊、高家、康家羊、鞏殷、南埠郭、北魏、於家莊、東霍陵、狀元橋、西齊、張家羊、唐家院、半截樓、陳家莊、小趙家莊、雙槐樹、西鎮武、東鎮武、宋家坡、劉君台、大趙、王油、趙家辛、西於、夾河68個行政村。
2007年,撤銷鄭母鎮,將原鄭母鎮的行政區域併入譚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
鄭母鎮原名鄭墓,後改諧音字鄭母。原系東漢大司徒、經學家鄭玄墓地,在城府東40里鄭母店。古稱劇東,是因漢初設劇侯國,治所在今山東昌樂縣西,東漢改為劇縣。歷代鄉、區、社政權機構多設於此。1948年解放,仍沿俗名稱為鄭母,先為鄭母區。1958年為鄭母公社。1984年改鄭母鎮。1984年建鎮。1991年底,撤銷趙坡鄉,併入鄭母鎮。1997年,面積77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東鄭、中鄭、西鄭、臥子埠、東趙莊、十畝田、房家、山前劉、袁路、西河、四座樓、河子頭、龍泉沿、東營子、山前李、山前王、山前石、莊廟、東郝、張石嶺、趙坡、裴坡、山前張、夏辛莊、盧家莊、姜家莊、任家莊、塘坊、老鴉窩、西劉、莊子、吉林、南王家、倪辛、南耿家、宮家、崇溝、崇家、山頭店、丁夏許、南韓、平安寨、解家、北寨、南寨、河岔、王泉、大河北、安家、泥河、車旺、時家、小嚴、南陳、北陳、羊市埠、東石家、巢家、王盤石、文官、程辛、程官、高村、蘇家、大高墓、季高墓、魏高墓、尹高墓、李高墓、季家河、柳家溝71個行政村。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2年,南魏村趙文秀加入進步團體--山東平民學會青州分會,1924年春, 趙文秀經王翔千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月,轉為中共黨員,他是譚坊鎮第一個共產黨員。到解放後的1952年6月,由益都縣二區(香山區) 、三區(堯西區) 編為益都縣十六區,建立中共十六區委員會,駐地譚家坊,1955年9月改稱譚坊區委,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247人。從1995年以來,鎮黨委先後創建了老黨員保護基金制度、乾群雙向對話交流制度、農民信息員制度、深化與農民交朋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開創了譚坊鎮黨建工作新天地。其中,老黨員保護基金制度,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批示在全國推廣;乾群雙向對話交流制度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的高度評價,並批示在全省推廣。1999年,鎮黨委被授予濰坊市實施民心工程先進基層黨組織。到2000年底,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1844人,共有89個黨支部,連續5年獲濰坊市農村工作模範鄉鎮稱號。
基層政權建設
1948年4月, 香山區建立,同時成立區公所,駐地大趙、小趙一帶,同年7月, 劃歸益都縣。1958年秋,成立譚坊人民公社。1976年10月至1980年12月稱譚坊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為譚坊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社改鄉析出宋池鄉,1992年1月,將宋池鄉與譚坊鎮合併為譚坊鎮。2007年9月,譚坊鎮與鄭母鎮合併為譚坊鎮。
人物簡介
趙文秀
(1904~1927) 譚坊鎮南魏村人,字俊升。1922年考入山東省立第十中學,1922年秋加入進步團體--山東平民學會青州分會,1924年春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8月, 任團青州特別支部組織委員。1925年1月轉為中共黨員,1925年6月21日,當選為青島地委候補委員。 1927年1月任中共南京地委職工部運動委員會西浦區區委委員。1927年在與軍閥作戰中英勇獻身。
劉連登
(1904~1940) 又名劉風武,譚坊鎮大興劉村人。193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益都第八區分委書記兼區中隊長。1940年秋,在執行任務中,遭敵人包圍,不幸被捕,後被敵人殺害。
潘少奎
1967年2月生, 青州市譚坊鎮高埠村人。現在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校從事中長跑運動員的訓練工作。1981年在益都一中讀國中一年,之後去濰坊體校學習,訓練兩年。 期間,多次參加體育比賽,並獲縣、區、省級冠軍。1984年7月選入山東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訓練, 達到國家級運動健將。1988年9月考入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訓練系, 先後獲得1988年9月5日全國冠軍賽10000米第一名,12月參加日本千葉縣世界馬拉松接力賽; 1990年8月全國冠軍賽10000米第一名,12月9日新加坡國際馬拉松邀請賽第五名; 1991年4月全國馬拉松錦標賽第二名,10月大連國際馬拉松邀請賽第六名; 1992年4月全國馬拉松錦標賽第三名, 12月香港國際馬拉松邀請賽第一名;1997年3月重慶全國馬拉松邀請賽第一名;1998年3月日本靜岡半程馬拉松第二名。
楊麗
女, 1968年8月生,青州市譚坊鎮太平村人。1986年從青州八中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1990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央氣象台工作,擔任中央電視台氣象播音員。1994年考入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從事節目主持工作。先後主持了《天涯共此時》《衛生與健康》《中國旅遊》《民族大家庭》等欄目。曾率中央電視台旅行家攝製組、中國旅遊攝製組到青州拍攝風光片《回青州》,現為國家一級播音員。1993年當選為首屆國家機關青聯會委員。素有“中國第一位氣象小姐”之美譽。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2660 |
男 | 26463 |
女 | 26197 |
家庭戶戶數 | 14481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2623 |
家庭戶男 | 26439 |
家庭戶女 | 26184 |
0-14歲(總) | 11657 |
0-14歲男 | 6213 |
0-14歲女 | 5444 |
15-64歲(總) | 36681 |
15-64歲男 | 18446 |
15-64歲女 | 18235 |
65歲及以上(總) | 4322 |
65歲及以上男 | 1804 |
65歲及以上女 | 251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2081 |
特色農產品
西瓜、蔬菜
村莊名錄
| | 王家羊村 | | | | 高家埠村 | | | 東霍陵村 | 北吉林村 | 譚中村 | | 譚南村 | | | 小推官村 | | | 蕭家莊村 | | | 大推官村 | | | | | | 南傅村 | 北傅村 | 李家宅村 | | 東劉鎮村 | | 馬家冢村 | | | 東亓村 | 西亓村 | | 劉晨村 | 張家羊村 | 康家羊村 | | 鞏殷村 | | | 宋家池村 | | 南埠郭村 | 西田旺村 | 東田旺村 | | | 小趙家莊村 | | 王油村 | | | | | 東鎮武村 | 西鎮武村 | 劉君台村 | | | | | 趙家辛村 |
肖家莊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再加幾個村:南董村,南埠郭村,楊村,宋池村,陳家莊村,大趙村,小趙村,半樓村,王家油埠村,田旺村,張羊村,西鎮武村,東鎮武村,羊頭村,雙槐樹村,西齊村,夾河村,劉君台村
中國小校
青州市譚坊鎮中心國小
青州市譚坊鎮劉鎮國小
青州市譚坊鎮半樓國小
青州市譚坊鎮南付國小
青州市譚坊鎮南魏國小
青州市譚坊鎮張羊國小
青州市譚坊鎮田旺國小
青州市譚坊鎮第一初級中學
青州市譚坊鎮第二初級中學
青州市譚坊鎮肖家國小
青州市譚坊鎮西鎮武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