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同學,男,1978年生於湖南郴州永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同學
- 出生日期:1978年
- 畢業院校:華中師範大學
- 職業:教師
- 出生地:湖南郴州永興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持項目,參與項目,研究成果,專著,參著,獲獎情況,論文,工作論文,會議論文,學術獎勵,學術兼職,學術調查,助教經歷,
人物經歷
2001年6月,本科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9月免試廈記籃攻讀碩士學位;
2004年6月,碩士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9月免試攻鞏厚嫌拘讀博士學位;
2007年6月,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
2010年3月,從中山大學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出站後留校任教。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國家留學基金委青年骨幹教師項目資助公派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系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
主要圍繞鄉村社會從事社會人類學、民族學、政治與法律人類學研究。
主持項目
中國博士後基金第43批(社會學)一等資助項目“中度發展地區農民社區自助及其非物質生存條件改善研究”
參與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階段農村流動人口問題與政治穩定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縣、鄉、村治理體制變遷與民主政治建設研究”;
教育部重大招標課題“我國農村與農民問題研究”;
教育部重大招標課題“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階段我國鄉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高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助項目“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的發展、特性與治理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漢族社會結構與周邊社會的互動”;
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課題“廣州市被征地農民社會霉乃淋保障體系研究”;
廣東省婦女聯合會項目“廣東省‘困境兒童’生存、保護、發展研究”;
廣東省雲浮市政府委託課題“精炒雲浮市農村改革發展實驗區規劃研究”。
研究成果
專著
譚同學:《楚鎮的站所——鄉鎮機構生長的政治生態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譚同學:《橋村有道——轉型鄉村的道德、權力與社會結構》,三聯書店(即出)。
譚同學:《雙面人—頸擊戰頸—轉型鄉村中的人生、欲望與社會心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即將出版;
譚同學:《橋村有道——轉型鄉村的道德、權力與社會結構》,三聯書店2010年版。
參著
譚同學:《金錢的傲慢與社會的偏見——當代鄉村社會建設與社區互助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合著第一作者);
譚同學:“機構改革基礎上的鄉鎮民主選舉”, 《走出“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困境》,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譚同學:“機構精簡:縣比鄉鎮更迫切”, 同上;
譚同學:“縣鄉執政方式轉型與農村治理體系重構”, 同上;
譚同學:“導入與吸納:兩推一選鎮長的過程”,《楊集實驗:兩推一選書記鎮長》,西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譚同學:“流動人口與半封閉型村莊秩序整合”,《流動中的鄉村治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獲獎情況
2008年,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2013年,廣東省2010-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3-2016年,中山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獎。
論文
1、The ironies of ‘political agriculture’: Bureaucratic rationality and moral networks in rural China. in Hans Steinmüller and Susanne Brandtstädter ed. Irony, Cynicism, and the Chinese Stat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pp84-100;
2、《在上帝與祖先之間》,《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2期;
3、《從歷史敘事反觀敘事者及其社會》,《歷史人類學學刊》,(2014年)第10卷第2期;
4、《粵北杉村排瑤社會治理轉型研究》,《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5、《中國鄉村研究中的經驗修辭凳櫻榆與他者想像》,《開放時代》,2013年第4期;
6、《從倫理本位邁向核心家庭本位盼達簽》,《思想戰線》,2013年第1期;
7、《分類、類推、對比與族群意識——桂北紅瑤的社會結合與分層研究》,《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
8、《親緣、地緣與市場的互嵌——社會經濟視角下的新化數碼快印業研究》,《開放時代》,2012年第7期;
9、《鄉民之變:從“馬鈴薯”到“刺蝟”》,《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第5期
10、《再論作為方法的華南——人類學與政治經濟學的交叉視野》,《思想戰線》,2010年第5期;
11、《家與中國社會文化結構研究的經驗主位》,《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12、《族權、“倫常”道德與近代鄉村的社會結合》,《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13、《社會結構類型與“混混”生存的社會基礎》,《青少年犯罪問題》,2009年第2期;
14、《類型比較視野下的深度個案與中國經驗表述——以鄉村研究中的民族志書寫為例》,《開放時代》,2009年第8期;
15、《當代中國鄉村社會結合中的工具性圈層格局——基於橋村田野經驗的分析》,《開放時代》,2009年第8期;
16、《 “革命”話語競爭與鄉村社會結構變動——以湘東南橋村為例》,《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17、Paths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Rural Greying: The Cases of Two Townships in Southern Hunan.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 39, No. 4 (Summer 2007);
18、 “Socialism qua Civilisation Encounters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morality, power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Bridge village, Hunan Province, China”,(Germany) Working Paper of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 No.122.
工作論文
Tan Tongxue:“Socialism qua Civilisation Encounters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morality, power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Bridge village, Hunan Province, China”,(Germany) Working Paper of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即出)。
會議論文
譚同學:“生存經驗視角下的鄉鎮機構——以楚鎮司法所為例”, “第二屆中國社會學博士後論壇”(2007年7月24日)。
譚同學:“理論的‘背叛’與作為‘裝飾’的經驗——《私人生活的變革》與中國鄉村想像”,“中國人類學的田野作業與學科規範——我們如何參與形塑世界人類學大局”工作坊(2010年6月20日)。
學術獎勵
2008年12月,獲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2013年,廣東省2010-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3-2016年,中山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獎。
學術兼職
2005-2007年,任《鄉村中國評論》(Rural China Review)第1輯、第2輯執行主編;
2007年至今,兼任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2013年4月至今,(首屆)教育部高等學校民族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2016年1月至今,首屆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
學術調查
2001年6月-2002年10月,曾往湖北黃陂區、英山縣、京山縣農村調查,時間分別為7-15天不等;
2003年7月-2004年7月,曾往湖北沙洋縣農村調查,分別為15天、20天;
2004年8月-2006年5月,曾往四川雅安市、河南安陽縣、湖北洪湖市、江西吉安市、貴州雷山縣、陝西鹹陽市等地農村調查,時間分別為7-15天不等;
2005年7月-2006年10月,曾往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農村調查,7個月;
2007年1月、7-8月、12月,曾往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農村調查,2個月;
2008年2月-2010年5月,曾往廣東雲浮市各縣市區農村調查(含博士後工作論文田野工作),累計超過10個月。
助教經歷
2005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課程教學實踐,主講農村社會學;
2005年11月,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課程教學實踐,主講歷史社會學;
2006年11月,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課程教學實踐,主講歷史社會學
獲獎情況
2008年,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2013年,廣東省2010-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3-2016年,中山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獎。
論文
1、The ironies of ‘political agriculture’: Bureaucratic rationality and moral networks in rural China. in Hans Steinmüller and Susanne Brandtstädter ed. Irony, Cynicism, and the Chinese Stat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pp84-100;
2、《在上帝與祖先之間》,《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2期;
3、《從歷史敘事反觀敘事者及其社會》,《歷史人類學學刊》,(2014年)第10卷第2期;
4、《粵北杉村排瑤社會治理轉型研究》,《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5、《中國鄉村研究中的經驗修辭與他者想像》,《開放時代》,2013年第4期;
6、《從倫理本位邁向核心家庭本位》,《思想戰線》,2013年第1期;
7、《分類、類推、對比與族群意識——桂北紅瑤的社會結合與分層研究》,《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
8、《親緣、地緣與市場的互嵌——社會經濟視角下的新化數碼快印業研究》,《開放時代》,2012年第7期;
9、《鄉民之變:從“馬鈴薯”到“刺蝟”》,《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第5期
10、《再論作為方法的華南——人類學與政治經濟學的交叉視野》,《思想戰線》,2010年第5期;
11、《家與中國社會文化結構研究的經驗主位》,《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12、《族權、“倫常”道德與近代鄉村的社會結合》,《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13、《社會結構類型與“混混”生存的社會基礎》,《青少年犯罪問題》,2009年第2期;
14、《類型比較視野下的深度個案與中國經驗表述——以鄉村研究中的民族志書寫為例》,《開放時代》,2009年第8期;
15、《當代中國鄉村社會結合中的工具性圈層格局——基於橋村田野經驗的分析》,《開放時代》,2009年第8期;
16、《 “革命”話語競爭與鄉村社會結構變動——以湘東南橋村為例》,《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17、Paths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Rural Greying: The Cases of Two Townships in Southern Hunan.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 39, No. 4 (Summer 2007);
18、 “Socialism qua Civilisation Encounters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morality, power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Bridge village, Hunan Province, China”,(Germany) Working Paper of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 No.122.
工作論文
Tan Tongxue:“Socialism qua Civilisation Encounters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morality, power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Bridge village, Hunan Province, China”,(Germany) Working Paper of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Social Anthropology(即出)。
會議論文
譚同學:“生存經驗視角下的鄉鎮機構——以楚鎮司法所為例”, “第二屆中國社會學博士後論壇”(2007年7月24日)。
譚同學:“理論的‘背叛’與作為‘裝飾’的經驗——《私人生活的變革》與中國鄉村想像”,“中國人類學的田野作業與學科規範——我們如何參與形塑世界人類學大局”工作坊(2010年6月20日)。
學術獎勵
2008年12月,獲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2013年,廣東省2010-201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3-2016年,中山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獎。
學術兼職
2005-2007年,任《鄉村中國評論》(Rural China Review)第1輯、第2輯執行主編;
2007年至今,兼任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2013年4月至今,(首屆)教育部高等學校民族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2016年1月至今,首屆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優秀中青年專家。
學術調查
2001年6月-2002年10月,曾往湖北黃陂區、英山縣、京山縣農村調查,時間分別為7-15天不等;
2003年7月-2004年7月,曾往湖北沙洋縣農村調查,分別為15天、20天;
2004年8月-2006年5月,曾往四川雅安市、河南安陽縣、湖北洪湖市、江西吉安市、貴州雷山縣、陝西鹹陽市等地農村調查,時間分別為7-15天不等;
2005年7月-2006年10月,曾往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農村調查,7個月;
2007年1月、7-8月、12月,曾往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農村調查,2個月;
2008年2月-2010年5月,曾往廣東雲浮市各縣市區農村調查(含博士後工作論文田野工作),累計超過10個月。
助教經歷
2005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課程教學實踐,主講農村社會學;
2005年11月,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課程教學實踐,主講歷史社會學;
2006年11月,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課程教學實踐,主講歷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