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個人生活,工作經歷,主要論著,
個人生活
在校期間,他刻苦學習,意在實現“讀書救國”的理想。由於學習成績優異,1934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35年隨吳耕民教授到西北農業專科學校任助教,兼管校屬園藝試驗場。他曾說:“這是我真正的業務啟蒙時期”。1938年到浙江省農業改造所黃岩園藝試驗場任技術推廣主任,在繁殖推廣黃岩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後到雲南酒精廠任技師,積累了釀酒經驗。1944年初經鐘俊麟介紹,在甘肅農業改造所任技正兼農藝組主任。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完成了陝西關中道果樹調查、蘭州果樹調查和中國栽培梨分類法等科研任務。1944年末,應復旦大學校長嚴家顯之邀,赴四川省北碚復旦大學任副教授。1946年復旦大學遷回上海,任園藝系副教授,兼附屬農場場長,講授《園藝通論》、《果品加工學》等課程;發表了《歲歲花相似》、《草莓》、《嫁接和育種》等多篇文章。直至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後,他到瀋陽農學院園藝系任副教授,1956年晉升為教授。他先後講授了普通遺傳學、果蔬選種及良種繁育學、蔬菜育種學、觀賞植物育種學等課程。60年代初,為我國首次編著了《蔬菜品種選育及良種繁育》試用教材(北方本),被全國農業院校採用。70年代主編了全國高等院校蔬菜專業、果蔬專業套用的《蔬菜育種》教材。80年代初出版了《蔬菜育種》和《蔬菜雜交優勢的利用》二本專著,概括了國內外蔬菜育種的發展和最新成就,豐富了我國蔬菜育種的知識寶庫。
50年代到80年代,譚其猛曾擔任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副所長,遼寧省農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蔬菜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遺傳學會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遼寧省科協委員,瀋陽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
蔬菜雜種一代
譚其猛認為,沒有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研究,科學的發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想獲得突破性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儘管他畢生主要從事果樹、蔬菜遺傳育種等套用科學研究,但他從來就沒有忽視對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研究。
50年代,在他主持下,進行了番茄雜交育種和雜種一代利用的研究,選育了早熟、豐產、抗病的“沈農2號”、耐低溫寡日照,適於保護地栽培的“沈農3號”、適於加工的“沈農4號”和具有直立性強、黃果色雙隱性、豐產的“沈農5號”等優良番茄品種。其中“沈農2號”曾在全國推廣種植幾十萬畝,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當時由於條件的限制,他除了對性狀的顯隱和質量性狀的分離規律進行了某些研究外,沒有做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使他深感遺憾。80年代,他率先進行了利用標記性狀對番茄主要數量性狀遺傳規律的研究,並把數量性狀的研究方法引入蔬菜育種實踐,為育種方法的改進提供了理論依據。
60年代,在研究利用自交系配製甘藍一代雜種時,對“甘藍紫色和皺葉性狀的遺傳規律”進行了研究。80年代,他總結了國外多年研究資料,對十字花科蔬菜自交不親和性的基因型的分析進行了總結和探討,使我國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配製一代雜種的理論日臻完善。
770年代,譚其猛總結了大白菜雜交育種和雜種一代利用的經驗,開始了大白菜雄性不育選育的研究。在大白菜雄性不育選育工作中,他十分重視對雄性不育遺傳規律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大白菜雄性不育規律的探討、雄性不育遺傳規律的探討和三系選育等文章,從而奠定了大白菜雄性不育選育的理論基礎。在他主持和親自參預下,育成了六十天還家、青幫河頭、青麻葉和小青口等4個品種若干系統大白菜雄性不育“兩用系”和若干自交系,被遼寧省、河北省的一些科研單位引作配製一代雜種的親本。選配的雜交組合AB1403×連豐、AB541×72716—43—4—1(瀋陽快菜)、AB113(油六)×早皇白菜,已在全國推廣種植幾十萬畝。他是大白菜雄性不育“兩用系”的創始人之一,為大白菜雜種一代的利用做出了卓越貢獻。
80年代,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飛躍發展,譚其猛十分重視套用基礎的研究。他主持了《大白菜風味品質性狀及其遺傳規律》和《大白菜春播採種株與秋後代間數量性狀的相關性》等課題的研究,為相關選擇提供了理論根據,提高了選擇效率。1979年,他在《中國農業科學》上發表的《試論大白菜品種的起源、分布和演化》就是上述指導思想的體現。他說:如果現在我們不注重基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勢必將永遠落在先進國家的後面。
堅持調查研究
譚其猛認為,自然科學的理論是從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在他一生的科研和教學活動中,始終堅持調查研究,注重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40年代,他在我國西北地區進行果樹品種資源調查,寫出了《蘭州果樹資源調查報告》;1950年參加了山東省組織的“農村工作調查”;1957年與前蘇聯專家一起考查了黑龍江流域農業生產現狀。他經常到遼寧各地和瀋陽市郊區蔬菜生產基地調查,同農民一起研究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他說:“實際調查研究是最好的業務進修方式”。他不但熟悉我國果樹、蔬菜生產和技術推廣工作,而且對果品蔬菜貯藏加工和經營管理等方面都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確定科研課題時,他特彆強調不能憑自己的興趣立題,應當針對生產和科學實驗中的問題來確定課題方向。1971年初,在確定大白菜育種課題時,他查閱了國內外十字花科育種資料,調查了國內科研單位育種現狀,到瀋陽市“五三”鄉同農民座談,同從事蔬菜工作的同志們反覆討論,最後才確定開展《大白菜雄性不育選育》這一研究,後來被列為全國協作攻關課題。
在參加確定蘋果抗寒育種方案時,他根據國內外蘋果育種現狀,結合我國高寒地區蘋果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育種目標以選育在生產中占比重較大的晚熟品種為主,應改變以往片面追求大果、優質的傾向,以提高蘋果抗寒性為主。”這些意見對當時促進蘋果的抗寒育種起了很大作用。
遠緣雜交實驗
譚其猛認為,常規育種雖然可以利用基因重組、交換和基因突變等變異,但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些變異總是有限的。變異範圍往往限於“種”的變異範圍之內,一般不會產生全新的作物類型。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必然對育種目標提出更高的要求,只靠“種”內基因重組和突變往往達不到人們期望的育種目標。因此,他始終把種、屬間的遠緣雜交作為重要的育種途徑來抓,而且從未改變過。
50年代,在他主持下,進行了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 Mill)×枸杞(Lyeium Chinese Mill.)的雜交,獲得了雜交種子,還進行了番茄×茄子的雜交,期望獲得基桿木質化程度高、不用搭架栽培的番茄品種。
60年代,他指導研究生進行了白菜(BrassicaPekinensis)×甘藍的遠緣雜交,獲得了生長旺盛、抗病性較強、葉片帶有較多臘粉的遠緣雜種。此外,還進行了蘿蔔×蕪菁(Brassica rapa L.)的遠緣雜交,獲得了一大批性狀明顯分離的遠緣雜交後代,以期選育出了耐貯藏、不糠心的蘿蔔型新型作物品種。他通過實驗工作積累了不少克服遠緣雜交不育的經驗。
70年代到80年代初,他進行了芸薹屬和蘿蔔屬的屬間和種間雜交工作,獲得了黑芥×白菜、黑芥×甘藍、黑芥×阿比西尼亞油菜(Brassica Carinata Braun)、甘藍型油菜×白菜等一大批遠緣雜種。其中甘藍型油菜×大白菜和阿比西尼亞油菜×大白菜已回交轉育,育成了油六和阿白兩個大白菜雄性不育“兩用系”。用這個雄性不育“兩用系”配製的“油六×60天還家”和“阿白×小白口”,已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種植。這兩份遠緣雜種材料配製的雜種一代,具有早熟、耐熱、抗病和生長旺盛等特點,是大白菜育種十分可貴的材料。通過芸薹屬和蘿蔔屬9個種間的輪配分析,根據它們的平均結實指數,其雜交從易到難的排列順序是:甘藍型油菜,雪裡蕻,阿比西尼亞油菜,白菜,黑芥,白芥,芝麻菜,蘿蔔,白花芥藍。在大量的遠緣雜交試驗中,他明確了細胞質遺傳在遠緣雜交中的顯著作用,明確了利用橋樑種對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性的有效作用。
求真務實
譚其猛的學術思想十分活躍,善於接受新事物。他認為真正能夠指導育種的理論是生物進化論和遺傳學,而遺傳學又是生物科學的帶頭學科。因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他就把米丘林的有關著作,編譯成《米丘林的遺傳育種學》一書,客觀、系統地介紹了米丘林遺傳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書中他吸收了米丘林遺傳育種方面的成果,如春化處理、光照處理、在遠緣雜交中的無性漸近法、混合授粉法和媒介法等,以後,又在實踐中摒棄了其中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觀點和方法,如階段發育不可逆性及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無效方法等。在遠緣雜交工作中,發現米丘林學派介紹的克服雜交不親和、雜交不育和雜種不稔的方法並不都有效。可見,譚其猛並非一開始就全面拒絕米丘林學派的觀點和方法,而是經過學習和實踐之後才決定取捨的,表現了一個科學家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態度。
1956年冬,在張克威教授主持的遺傳學討論會上,譚其猛曾系統、客觀地介紹了孟德爾—摩爾根學派和米丘林學派各自的觀點和論據,並做了比較說明,他認為米丘林本人的學術成就,特別是培育出的300多個園藝作物品種、類型是無可非議的,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雜交不育和雜種不稔的方法是有效的,對園藝作物育種是有貢獻的。同時,他認為孟德爾—摩爾根學派從一開始就抓住了遺傳物質本身,採用了比較細緻、科學的研究方法,也是可貴的。他認為學術思想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對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十分複雜的遺傳變異問題,有些觀點尚需在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進行某些補充、修正,才能日臻完善,才能真正指導生物育種的實踐。這反映了一個科學家的求實精神和實踐第一的觀點。
培養人才
譚其猛把他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我國的農業教育事業,為國家培育了大批園藝人才。特別是1952年由他首次講授果蔬育種學之後,兄弟院校相繼派進修教師到瀋陽農學院進修果樹、蔬菜育種。這些進修教師目前大多數已成為各院校或科研單位的骨幹力量或學術帶頭人。為我國的農業教育和科研工作做出了貢獻。
他在培養學生、研究生和進修教師工作中,始終注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經常教育年青一代“不要好高騖遠,要注意一點一滴的積累知識;不要輕視日常教學、科研和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我們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實際問題而去學習和工作的,否則就會學而無用。”
60年代,對畢業生進行質量調查時,發現該校本科生有理論脫離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和動手能力較差的現象,他就同蔬菜專業的老師一起開展“半農半讀”教學的試點工作,他和學生一起參加勞動,研究和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並親手操作示範,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正像試點班畢業生所說:“當時我們覺得太緊張、太累,可是現在回顧起來,那時真正學到了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對我們畢業後的工作好處很大。”
考試中,他從不出難題、怪題,常常出一些綜合性很強的題,學生需要把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融會貫通後才能答好。有時他還採用開卷考試。他認為,考試是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方向和學習方法的重要手段,應該慎重對待。學生成績的高低應該是對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標誌,而不是機械記憶能力的測驗,千萬不要把學生引向“死讀書”的胡同。死讀書學到的知識是呆板的,甚至是無用的。他教育青年教師說:“你們要下決心,花力氣,改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為智慧型教育,以改變我國農業院校學生動手能力較低的現狀。”他深情地說:“你們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是萬里征程始於足下,要踏踏實實地實踐。很多真知都來源於實踐。”
譚其猛在我國農業教育事業中辛勤耕耘了半個世紀,可謂“桃李滿園”。他在臨終前幾天曾寫過一首詩:“無才無求一書呆,枉為人師若許年。此身行作腳下土,回思未報愧難言。”這正是譚其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精神的體現。
工作經歷
1914年2月5日 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
1934年 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留校任助教。
1935—1937年 任西北農業專科學校助教。
1938—1940年 任浙江農業改造所黃岩柑桔推廣站技術推廣主任。
1940—1943年 任雲南酒精廠技師。
1944年 任甘肅省農業改造所主任。
1946—1952年 任復旦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兼附屬農場場長。
1952—1984年 先後任瀋陽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果蔬遺傳育種和加工教研室主任,蔬菜教研室主任,園藝場場長,代教務長,園藝系系主任,兼遺傳研究所所長,研究生部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遼寧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副所長。
1984年 病逝於遼寧省瀋陽市。
主要論著
1 譚其猛.果品處理.上海園藝事業改進學會,1947.
2 譚其猛.草莓.大眾農業,1950.
3 譚其猛.嫁接和育種.科學,1950.
4 譚其猛.米丘林的遺傳育種學,上海:新農出版社,1950.
5 譚其猛.蔬菜品種選育及良種繁育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6 譚其猛.論選育十字花科蔬菜一代雜種過程中兩種測驗的配組法.瀋陽農學院學報,1978.
7 譚其猛.大白菜雄性不育遺傳規律的探討.遺傳學報,1978.
8 譚其猛主編.蔬菜育種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9 譚其猛.試論大白菜品種的起源.分布和演化.中國農業科學,1979.
10 譚其猛.自交不親和性基因型的分析法.遼寧農業科學,1979.
11 譚其猛等.大白菜幾種數量性狀遺傳規律的輪配分析.遺傳學報,1980.
12 譚其猛.自花授粉植物雜交育種時各世代株係數和株系內株數的規劃.瀋陽農學院學報,1982.
13 譚其猛.蔬菜育種.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
14 譚其猛.蔬菜雜交優勢的利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15 譚其猛.關於相對遺傳力理論的討論.瀋陽農學院學報,1983.
16 譚其猛等.十字花科蔬菜的遠緣雜交試驗——屬間雜交親和力.瀋陽農學院學報,1984.
17 The influence of Selective Fertilization on the Perewtage of hybrid Seedlingsin Chinese Cabbage.SCIENTIA H OR TICUL-TURAE,1984.
18 譚其猛等.大白菜風味品質相關性狀及遺傳規律研究.北方園藝,1987.
19 譚其猛等.大白菜春播採種株與其秋後代數量性狀相關性.瀋陽農業大學學報,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