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華(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兼廣州創作中心主任)

謝錦華(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兼廣州創作中心主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謝錦華,祖籍江西,2002-2003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史論系研究生班,2003-2004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學院賈又福山水研究生工作室, 200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學院山水研究生工作室,獲碩士學位。現任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兼廣州創作中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錦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畢業院校:中央美院
  • 職業:書畫家
  • 出生地:江西
  • 代表作品:《秋韻》《天氣晚來秋》《楠溪江畔》、《芙蓉鎮村口》
名家評論,

百科名片

2003年多幅寫生作品被入選《賈又福山水畫教學體系》叢書,作品《楠溪江畔》、《芙蓉鎮村口》被選為中央美術學院“學院之光”展,臨摹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被中央電視台選錄為高校教學片。
2005年作品《秋韻》和《天氣晚來秋》參加中日國際水墨畫展,有不少作品在不同雜誌發表,如《國畫家》、《收藏與拍賣》、《旅客報》等。
2008年12月在廣州舉辦“觀化?謝錦華水墨山水畫個展”
2009年元月舉辦杜滋齡、蔡楚夫、謝錦華三人聯展。

名家評論

渾 厚 俊 逸
——讀謝錦華的山水畫創作
在當代山水畫領域,純粹入象牙之塔,鑽研傳統者不乏其人;追逐個性,張揚自我,求新求變者亦不在少數。然在我的視野之中,二者皆得者卻鳳毛麟角,謝錦華可算一個。在我個人看來,這不僅與其對藝術的執著之心相關,更與其學術、市井之雙重背景以及“南來北往”之人生經歷不無關係。
在我所認識的藝術家之中,像謝錦華這樣對藝術充滿如此執著的人並不多見。十多年前,已過而立之年的他,為了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決然放棄在廣州的事業,北上進京入中央美術學院開始了他的尋夢之旅。來到中央美術學院之後謝錦華並沒有直接進入中國畫系學習,而是轉入美術史系研究生課程班學習美術理論課程。這是因為,他深知學問不可一蹴而就,而對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來說,沒有良好的學識修養是不行的,成為一名學者型藝術家更是他所追求的目標。僅此事便足可窺見錦華對藝術的虔誠與嚴謹。也正是在此階段,我與錦華開始了同學之誼。隨後錦華考入中國畫系賈又福山水工作室,師從賈又福、李鐵生等名家學習,在從理論到實踐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謝錦華以突出的成績考上崔曉東教授山水畫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並於2007年獲得碩士學位。
在校期間,謝錦華接受了中央美院國畫系臨摹、寫生、創作的系統訓練。他的臨摹從五代北宋諸大家入手,但在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及四王處亦不少下功夫,他的臨摹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注重理論與實踐互證以培養敏銳的感受與精微的表現能力;寫生與臨摹互證,使師造化與師古人互動。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參證古人的創作理念和觀察方法,經營造境、提煉筆墨,對總體布局輕熟駕馭,對細部關係悟入微際。在他的臨摹中有兩張作品給我印象最深,其一是《溪山行旅圖》,其二是《富春山居圖》,前者足見其對北派山水的深刻透悟,後者則體現其對南派山水的清幽的追尋。導師崔曉東親自為畫題字,足見他對謝錦華臨摹的認可。除此之外他不忘對古代畫史畫論的刻苦鑽研,使其對繪畫的體悟由實踐上升至理論的高度。謝錦華的創作得益於北派山水,因而在造境上形成渾厚博大、氣勢恢宏之感,然而在細節處又取法南派之靈動、俊秀,因之其作品不但渾厚且具俊逸之美,自成體貌。其畢業創作《雁盪游》、《漁》、《天山之韻》便是最好的展示,並且獲得田黎明、鄧惠伯等先生的褒獎。
研究生學習可以說完成了謝錦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他並未選擇留京或者進入大學任教等穩定的生活環境,而是南下廣州,開始了他作為職業畫家的寫生之旅。這是因為,在謝錦華看來,美院的學習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啟,在完成象牙塔中求讀萬卷書的歷練之後,他要走出去,走入市井,走向深山,去實現其“行萬里路”的生命體驗。據不完全統計,在這些年中,謝錦華以廣州為根據地,先後進行了多次寫生之旅,其中不僅有從廣州—桂林—陽朔—黔東南—雲南的珠江流域之旅;還有湖南舜皇區域、東江流域即客家流域、四川重慶、太行山等等多次歷時近五年的寫生之行,留下了幾百幅記載著他思緒歷程的寫生稿,完成了他對藝術追求的另外重要一課。我們知道,從一定意義上說山水畫不外乎兩種,其一寫生山水,側重於感悟自然之美;其二是詩意山水,注重於表達理想之心。謝錦華則在其寫生過程中謹記二者之關聯,力求重意象、尚境界,不僅擺脫了寫生過程中寫實觀念的局限,更在寫景間若即若離,由景變境,不求景觀之真實,乃求整體氛圍之獨顯。在筆墨中構造境象,在胸廓中運營丘壑,刪撥大要,筆筆生髮。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謝錦華在其作品中更是吸取市井生活、民間藝術等資源,這裡所說的市井並非言其品位之格,而是說環境氛圍然,恰如“揚州八怪”之於揚州,揚州諸家也尊重傳統,繼承了石濤、徐渭等人的創作方法,“師其意不在跡象間”,更具開拓精神,從大自然中發掘靈感,從生活中去尋找題材,下筆自成一家使人耳目一新。這樣的人文環境也逐步使謝錦華養成了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縛,嘗試打破僵局,給其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生機。
山水與花鳥不同,在目 前的創作之中,很多人認為筆墨是山水畫的唯一內容,從而忽略了山水畫“以境勝”的造境的重要性。其實追求在筆墨上的精妙,與對畫面“意境”的構造並不矛盾。謝錦華深知此理,多年來,他努力踐行並享受著理論與實踐、物象與自我、寫生與詩意、學界與民間相互融合的精神體悟,不斷用生命體驗去實驗著他的藝術理想。畫如其人,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渾厚俊逸”的他將越畫越好!
葛玉君
中央美術學院教師 博士
2012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