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竹藩

謝竹藩

謝竹藩,男,1924年1月30日出生,浙江寧波人。中西醫結合泰斗,中西醫結合學界奠基人之一。194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1947—1971年曆任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科醫師、講師、副教授、副主任。期間於1954—1955年被保送到中央衛生部舉辦的針灸師資訓練班學習;1969—1970年再度進修中醫學。1971—1987年任中醫科主任、教授;1987—1995年任北京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內科分會主任;多次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醫學顧問;美國國立衛生院(NIH)替代醫學顧問;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東西醫學中心高級顧問;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第一、二、三、四屆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四、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評審。現任北京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名譽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竹藩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寧波
  • 出生日期:1924年1月30日
  • 職業:主治醫師,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醫學院
  • 主要成就:中西醫結合奠基人之一
  • 代表作品:《漢英常用中醫藥辭彙》、《中醫藥詞典》
人物履歷,求學之路,少年篇,大學篇,中醫篇,工作歷程,醫療篇,教學篇,科研篇,交流篇,傳承篇,學術成果,

人物履歷

謝竹藩謝竹藩
謝竹藩教授是中西醫結合學界奠基人之一,從醫60餘年,精通多國外語,由西醫內科高級醫師轉學中醫,進而成為中西醫結合大家,再而成為中西方醫學交流使者,是當之無愧的中西醫結合泰斗。創出了醫學界無可比擬的先驅之路。他是:
在中國使用心電圖機和心電圖診斷的先驅;
在中國開創皮膚腎臟穿刺診斷技術的先驅;
針灸療效機制實驗研究的先驅;
中醫傳統理論現代化系統研究的先驅;
中醫藥名詞術語國際標準研究的先驅;
在西方主流醫學院校講授傳統中醫的先驅;
在國內用英語撰寫出版中醫教材、專著的先驅;
北京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創始人。

求學之路

少年篇

謝竹藩,1924年出生在浙江寧波,幼年隨父母遷來北京,就讀北京育英國小。由於勤奮好學、天資聰穎,10歲便考入天津南開中學,國中畢業後由於抗日戰爭南開停辦,考入天津工商學院附中高中部。由國小至高中,謝竹藩一直品學兼優、名列前茅。雖國小期間一再跳級,仍獲得南開國中數學比賽第一。他至今仍保留著高中三年級時的成績單,赫然書寫著當年的優秀,其中英語、日語、數學、物理等成績均在90分以上。
謝竹藩謝竹藩

大學篇

1940年,16歲的謝竹藩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燕京大學理學院醫預系。燕大教師很多來自英美,以英語授課。謝竹藩仍珍藏著燕大時期的化學作業,花體英文清晰整潔。一年級的英語雖是該校的必修課,但他因成績優異而改修高年級的英語,並選修德語。學生時代精熟的外語技能為謝老一生的工作以及以後國際交流中的卓越貢獻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謝竹藩謝竹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燕京大學停辦。從1942年2月起,謝竹藩改讀於北京大學醫學院醫學系,至1946年底畢業。值此期間協和醫學院也停辦,他在課堂上聆聽的是原協和醫學院馬文昭、臧玉銓、胡正祥、劉思職、鐘惠瀾等知名教授的講授,在臨床實習期間由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的鄧慶曾、趙錫祉、吳階平、嚴仁英、王光超等導師親授指導。

中醫篇

1955年8月至1956年2月,回響國家號召,已留在北大醫院內科任職的謝竹藩從西醫隊伍中被首批擇優保送參加高等醫學院校針灸師資訓練班。結業後仍在內科工作,同時拜師高鳳桐老中醫,進一步深化學習中醫理論和完善針灸臨床實踐。並跟隨本院客座老中醫李景泉和郜香圃學習腎炎等內科疾病的中醫診療經驗。
謝竹藩謝竹藩
1969年至1970年,北醫與中醫研究院合辦西學中班,謝竹藩再度乳班進修,並跟從王鵬飛、王若蘭等名中醫臨證學習。由於具備雄厚的西醫基礎,又早已涉足中醫理論及臨床,該班的講義是由謝老聯合其他三名主講教師共同編寫的,可以說謝老當時的角色半是學員、半是教師。

工作歷程

醫療篇

一、西醫工作
1947年1月,謝竹藩從北醫畢業後即留在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北大醫院)。從此時到1970年,在北大醫院內科工作23年間,謝竹藩歷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講師、副主任、副教授等職。工作中受益於著名內科專家吳朝仁、王叔鹹、馬萬森等教授的指導。謝老一貫工作勤奮認真,擔任助理住院醫師工作兩年即破格升任住院總醫師。在內科工作期間,除了做好日常的臨床工作之外,他還不斷拓寬醫療診斷手段,學習新技術。他所學習使用的新的診療技術均是同時代中的先驅。
謝竹藩謝竹藩
1948年,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RRA)贈送我過一台細弦投影照相心電圖機,該機撥給本院內科,吳朝仁主任指定由謝竹藩接管,開展心電圖投照和診斷工作。該機是當時國內唯一的一台醫用心電圖機,謝竹藩也成為中國給病人用心電圖做診斷的第一人。他曾到中南海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多位中央首長做心電圖檢查。
60年代初,在吳階平教授的親手指導下,謝老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經皮膚腎臟穿刺活體檢查,有效解決了某些疑難病例的診斷,如痛風性腎病、腎澱粉樣變等。1964年初即發表相關,在國內居領先地位。
1967年秋,歷史進入了“文革”這一特殊時期。謝竹藩參加6.26醫療隊赴甘肅民樂縣農村,他用方便廉價的中醫針灸和草藥,為當地農民解決了不少問題。曾因治癒了一名當地醫生束手無策的患呼吸道感染兼心力衰竭的垂危小兒,純樸的當地農民敲鑼打鼓送來活羊表達謝意,一時轟動了整個醫療隊。
1968年初,回京後作為校領導的軍宣傳隊指派謝竹藩會同其他科同志編寫《農村衛生工作隊醫療手冊》,並由他負責全書的編輯、校對以及裝幀等出版工作。該書內容豐富實用,緊密結合臨床,且收錄了許多經濟、簡單而有效的中醫藥物及針灸療法,這在“砸爛一切知識”的非常年代更顯得彌足珍貴。該書從1968年6月到1969年4月先後多次印刷,共34萬冊,廣受全國醫務界的歡迎。
二、中醫工作
北大醫院自1953年開始外聘中醫師定期到有關科室會診。1956年雖成立了中醫科,但主要是客座中醫到各科會診,沒有本科的會診。此時的謝竹藩針灸訓練班結業,當即在內科工作中開展針灸治療,成為將針灸用於北大醫院臨床的第一人,從此逐漸引入針灸專業人員,形成以後針灸科的雛形。
謝竹藩謝竹藩
文革期間,中醫科與理療、病理、法醫等科人員並成一個連隊,由軍宣傳和工宣傳領導。1970年春,院內部分西學中人員被集中到該連隊從事中醫工作,中醫門診得到擴大,謝竹藩也於該年參加中醫科工作。
1972年初,醫院的工作秩序逐漸恢復正常,重新建立臨床科室。謝竹藩恢復原來的內科副主任職務,併兼任中醫科主任。大亂初平,百廢待興。由於剛剛起步的中醫科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已年近半百的謝竹藩毅然辭去北大醫院內科副主任的要職、專心投入中醫科的建設。
謝老早四十年前即高瞻矚,不但大力開展門診各項工作,並開始為籌建中醫病房四處奔波。經百般努力,1957年初,終於創建了中醫科病房,這在北醫系統的所有附屬臨床醫院中尚屬首例。從而使中醫不僅為門診輕症、慢性疾病患者服務,同時也對急危重症的住院病人嘗試中醫治療,而治癒了很多諸如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潰瘍出血等重症病人。這無疑為中醫在強大的西醫優勢的綜合醫院中如何開展臨床治療、學術研究乃至綜合管理提供了寶貴經驗,更為隨後的中西醫結合學科建立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三、中西醫結合工作
無論是學術思路,還是臨床實踐,學貫中西的謝竹藩教授都獨具慧眼,主張中西醫結合是促進中醫發展的有效途徑,而中醫的現代化研究是揭秘中醫千年國寶精髓實質的必由之路。經過謝竹藩教授多年建設,中醫科逐漸發展壯大,人員梯隊逐漸完備。謝竹藩教授認為時機已經成熟。
謝竹藩謝竹藩
1987年經他與基礎部李順成教授積極奔走籌劃,北京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成立,謝竹藩任所長。同年在謝竹藩所長的領導下創建了我院中西醫結合科,設有中西醫結合門診和病房。
為了進一步在整個北醫系統開展中西醫結合工作,謝竹藩教授多方聯繫人民醫院、三院等單位的中醫科,於1994年5月成立北京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協作中心,使各單位得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由謝老開創的基業起步,中西醫結合科逐漸成長為集臨床、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多功能實體,並成為今天的國家重點學科、北京市示範科室、臨床藥理基地、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博士點。

教學篇

一、西醫教學及編譯教材
1950年至1951年,謝竹藩教授因患肺結核離職休養。養病期間自學俄文,由於有英文和德文的基礎,很快掌握俄文醫學書籍的閱讀和翻譯,恢復工作後在教學方面除了擔任臨床內科的講課和指導學生實習外,還動員內科同事共同翻譯蘇聯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用書,如《內科診斷學》等,並應人民衛生出版社的要求校訂此類教材,如《內科學》等,從而緩解了當時在學習蘇聯的形勢下各醫學院校缺乏內科教科書的困境。
謝竹藩謝竹藩
二、中醫教學及編寫教材
謝竹藩認識到在西醫醫院開展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工作必須得到西醫各科的支持,因此1970年秋在醫學院編完教材返回本院後不久就在醫院領導的支持下開辦西醫學習中醫班,從1971到1974年每年一期,每期3—4個月。
謝竹藩謝竹藩
1975年秋他回響號召,帶頭到密雲開辦社來社去班,講授全部中醫課,並在縣醫院門診應診,同時帶學生臨床實習。
在中醫教學方面,除了開班講課等活動外,他特別重視教材的建設。早在1969年在西學中班進修期間即編寫講義,刻印蠟板。
1970年春該班結束,當時的北醫領導指定謝竹藩與李順城、王德英、周靄祥三位教員共同編寫供西學中人員試用的教材《中醫學講義》,於同年10月出版。該書經補充修改,改名為《中醫學基礎》(1973),成為我院醫學生的教科書
三、中西醫結合研究生培養
1970年起謝竹藩教授結合自己從事的中醫寒熱辨證研究、脾虛本質探討等科研課題招收了研究生,1988年起招收博士生從事中醫藥抗老防衰方面的研究。創立了北醫首箇中西醫結合碩士點、博士點,使中西醫結合科成為門診、病房、研究室一應俱全的臨床科研研究生培養基地。謝老的弟子王學美博士已成為博士生導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臨床重點學科帶頭人,任北大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室主任、中醫中西醫結合科副主任。
謝竹藩謝竹藩

科研篇

謝竹藩教授十分重視科研工作,在內科工作期間不僅在腎臟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研究,做出一定的成績,而且早在50年代後期在內科開展針灸治療,對支氣管哮喘、便秘等病取得良好效果後,與錢榮立、尹成蘭等組成研究小組探討療效機制
謝竹藩謝竹藩
70年代初他到中醫科工作後即領導全科總結中醫藥的療效,例如交泰丸治療失眠、慢性支氣管炎的辯證及分型治療等。
早在1973年他就籌建了中醫實驗室,並親自參加實驗工作,例如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有效方劑進行動物實驗。實驗室後改名為中醫研究室,他兼任研究室主任,並申請了衛生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多項研究課題,使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走向正軌,為培養研究生提供了基地,也為建立研究所奠定了基礎。
在總結臨床療效時,他特別注意兩個問題,即臨床研究的方法學和中醫理論對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方法學方面他積極鑽研,寫出文章發表,並在多處演講提高中醫研究的科學性。在中醫理論方面他認為中醫理論的重中之重是陰陽學說,在辯證論治中陰陽的主要體現是寒熱,故於80年代重點選擇辨證論治的寒熱理論進行臨床和實驗研究,發現證型的寒熱及藥性的寒熱均與人體的植物神經系統及腎上腺等內分泌功能有密切關係。熱證患者交感-腎上腺系統功能偏亢,寒證患者交感-腎上腺功能偏低而副交感神經功能偏亢。溫熱藥與寒涼藥對交感神經介質的合成分別有促進和抑制作用。
90年代重點指導抗衰老的臨床和實驗研究,闡明補腎中藥(以五子衍宗丸為代表方)的療效和初步機理。
謝竹藩教授另一方面的科研工作是中醫名詞術語英譯的研究。他認為術語學是一門科學,中醫術語雖然創始於古代,其形成畢竟是有規律可循的。英譯中醫術語不僅需要充分了解其含義,明確其邏輯層次,還需要廣泛收集國內外各家的譯法和以分析比較。因此,它不是一項單純的文字工作,而更是一項研究工作。從1978年起他就著手鑽研中醫名詞術語的英譯,與黃孝楷教授共同主編的《漢英常用中醫藥詞典》於1980年出版(並由中西醫結合雜誌連載),1984年由香港商務印書館改名為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向國外發行。
1987年衛生部編撰《漢英醫學大詞典》,其中中醫部分的編撰發生困難,遂指派謝竹藩與黃孝楷、常端翼等人脫產到江蘇瓜洲逐條修訂,歷時兩月,通過他們的艱辛努力,終使詞典得以順利出版。80年代受中醫研究院的委託,他與張凱等人合譯了《中國針灸學》一書,該書現已成為國外多家針灸學校的指定教科書。
90年代他考慮到將詞條按科目分類排列比按字母或筆畫排列更便於讀者查閱時與有關詞條比較,遂與黃孝楷、樓之岑兩位教授合作,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修改審訂,增添詞條,編寫出版了《漢英中醫藥分類詞典》(1994)。
1999年他受邀參加《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辭典》定稿會,因該辭典純系漢語,故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制定英文對應詞問題。
同年,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託進行“中醫藥名詞術語英譯標準化”課題的研究。他進一步收集國內外各家的譯法進行研究,結合自己用英文撰寫中醫文章和書籍的經驗,先後編寫出版《新編漢英中醫藥分類詞典》(2002)和On the Standard Nomencl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3) 兩書,並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直接領導下主編出版《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2004),後者被世界衛生組織(WHO)選定為制訂《WHO西太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的參考書。
在《WHO西太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的制訂過程中自始至終皆有謝教授參加,會上作名詞術語英譯原則的報告,討論重點詞條的譯法,會下逐條提出書面意見,並為全部詞條逐一撰寫定義或說明。因此,WHO西太區傳統醫學處於該書出版後發出公函,讚譽他是“制定該標準的專家們的領軍核心”。
為了國內推廣中醫名詞術語國際標準,謝教授還與全科一道將該書的前言、定義等內容譯為中文出版。
2006年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亦聘請他為《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審定委員會副主任。由於他逐條認真審定並提出許多中肯的修改意見,於2008年該書出版發行之際,他被授予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第一屆翻譯委員會名譽會長的稱號。

交流篇

一、參與創辦中西醫結合醫學會
謝竹藩教授是1979年在廣州召開的全國醫學辯證法會議上倡議成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1981年研究會(後更名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成立後他當選為第一、二、三屆理事會的常務理事及第四屆理事會的副會長,第五屆(2000—2008)和第六屆(2008—)名譽理事。並曾當選為北京分會第一、二、三、四屆副會長及內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此外,學會與中醫研究院主辦的《中國中西結合雜誌》中文版和英文版自創刊至今一直任謝竹藩為編委。
謝竹藩謝竹藩
二、國內學術活動
謝竹藩教授多次參加全國性額學術會議,並做重點發言,如醫學哲學討論、中西醫結合思路與方法的討論、虛證與老年病會議等等。他的研究成果每每引起學術界高度的重視。
謝竹藩謝竹藩
謝老擔任過我國政府部門許多關鍵的學術職務,對我國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曾任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進步獎第一、二、三、四屆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按國家規定該獎評審連任不得超過三屆,但由於謝老學識淵博、嚴謹求實,對於獎項評定客觀、公正、無私,衛生部長親自召開會議力主謝老連任。
曾任第四屆、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評審。面對浩如煙海的科技圖書,全國各專業評審共23人,科學院院長盧嘉錫任主任,醫學類只有三名評審,吳階平、余灜鰲、謝竹藩。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英文版》1988年、1992年、1997年和2005年版編委會委員。2008年被推選為“首屆北京中醫藥工作者英語演講比賽”首席評判專家。
三、國際學術交流
謝竹藩教授通過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堅信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應該走向世界,得到國際上的重視,為促進世界醫學的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向世界正確傳播中醫知識即需要掌握中英兩種文字,更需要精通中西兩科醫學。謝竹藩教授正是鳳毛麟角的具備這樣能力的專家。
謝竹藩謝竹藩
謝教授是向不懂漢語的人士傳授中醫的先驅者,聽眾有西醫師和西醫院校的學生,還有只是對中醫感興趣的普通人。他的非凡能力和奉獻精神使他能夠從哲學的高度來比較中西醫學,把中醫的概念和思維方法用簡明易懂的語言加以論述。無論是他的講課還是學術報告都內容豐富,又饒有趣味,容易理解,且準確的保持了中醫的科學性和優點,故而影響很大。特別是他到西方主流醫學院校講授中醫而獲得成功,將古老的中醫帶到世界大講堂上,使西方醫學界從權威性的學術渠道開始認識到傳統中醫學的內容、實質和臨床套用。
在改革開放、國門打開的初期1979年9月他率先作為紅十字會總會組織的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前身)、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醫學教育考察團的成員赴日本考察。
1981年10月他受本校的委派,前往美國舊金山太平洋醫學中心開班講授六個月的中醫科。學員們對他的講課十分歡迎,並將其講稿Lectures on TraditionalMedicine作為教材在美國出版,流傳海外。在講課期間他還到太平洋醫學中心進行實驗展示中藥的療效,到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戴維斯等分校的醫學院做介紹中醫的演講,到哈佛醫學院給該校學生講過中藥課等等。1982年4月,加州政府教育部特地向他頒發嘉獎令,指出“他在東西方文化的隔閡之間架起了橋樑,使兩種醫學體系能夠相融;”表彰他“為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而在教育和醫療領域中所做出的貢獻”。
在美國開班講課期間,他還被邀請參加其他活動,如到太平洋醫學中心進行研究工作,到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戴維斯等分校的醫學院做介紹中醫的演講,到哈佛醫學院為該院學生講中藥課,等等。這些為他以後的中醫國際交流工作創立了良好的開端。
1982年回國後,謝竹藩在中醫國際學術交流方面活動明顯增多,包括國內的各種外賓接待任務。1982年9月美國脊柱按摩療法醫師代表團來華訪問,謝竹藩受中國科協委託負責接待,向他們講解中醫學。1985年,WHO西太區傳統醫學官員津谷喜一郎專門來訪謝竹藩教授,了解中西醫結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西醫學中心許家傑主任和哈佛醫學院艾森伯醫師前來拍攝謝竹藩教授介紹中醫的專題片。同時,謝老還同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巴基斯坦、希臘等地的學者保持著通訊聯繫。
三十年來,謝竹藩教授曾在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斐濟、瑞士、義大利的許多大學或機構作過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學術報告。除多次擔任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外,他還被美國政府最高醫藥衛生研究機構美國國立衛生院(NIH)邀請作為技術顧問討論制定替補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的研究方法,並為替補醫學教科書撰寫中醫學一章,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聘請為東西醫學中心顧問,指導四年級醫學生的中醫臨床討論。
1995年,謝竹藩教授退休後,應邀前往美國巴爾的摩開班給在職西醫系統講授中醫學,此舉受到當時我國駐美大使的嘉勉。根據此次開班講課的經驗他編寫出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英文《實用中醫學》),該書不僅廣受好評,且已被國外譯為葡萄牙文和義大利文。
此外,他還進一步進行了大量中醫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並於2010年以88歲高齡另有新著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Medicine InComparison With Western Medicine(英文《中醫學導論》)問世。
四、WHO顧問工作
謝竹藩教授從1985年起曾11次擔任世界衛生組織臨時或短期顧問,並曾擔任過西太區傳統醫學代理官員。1985年9月我國衛生部應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WHO/WPRO)的要求,推薦謝教授前往馬尼拉擔任第三十六屆WHO/WPRO會議中討論“傳統醫學在初級衛生保健中的作用”時的臨時顧問,做會前準備並支持討論。順利完成任務後,謝教授又被WHO/WPRO任命為短期顧問前往斐濟舉辦南太平洋諸島國的傳統醫學與初級衛生保健結合的講習班。
謝竹藩謝竹藩
1986年11月再次受我國衛生部的指令前往馬尼拉擔任WHO西太區傳統醫學教學研討會的技術顧問。1989年8月受WHO/WPRO的委託與初級衛生保健處官員共同在我國哈爾濱舉辦西太區初級衛生保健人員師資研習班。
其後他被多次任命為WHO臨時或短期顧問參加WHO/WPRO和WHO總部召開的國際會議,包括討論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協調問題、傳統醫學的研究和評價方法、針灸的臨床療效、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等。
在這些會議上他不僅重點發言或主持討論,還參加起草檔案和專著,如General
Guidelines for methodologieso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dicine (《傳統醫學研究和評價方法綱要》)、Acupuncture: Review andanalysis of report o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針灸對照臨床實驗的綜述與分析》)、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WHO西太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等。此外,至今仍廣為套用的西太區出版的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針灸標準命名法》)也是謝竹藩教授於1990年春擔任西太區傳統醫學代理官員時最終審定的,後經WHO日內瓦總部召開會議討論通過,於1991年形成總部的檔案供全世界參照套用。
WHO西太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主要是中醫名詞術語,其制定始於2004年,歷經三次國際會議討論和會後的反覆交流,於2007年正式出版。
該國際標準的制訂自始自終皆有謝教授參加,研討會上作名詞術語英譯原則的報告,討論重點詞條的譯法,會下逐條提出書面意見,並為全部詞條逐一撰寫定義或說明。因此,WHO西太區傳統醫學處於該書出版後發出公函,讚譽他是“制定該標準的專家們的領軍核心”。

傳承篇

謝竹藩教授精研岐黃,在以寒熱理論為切入點的中醫傳統理論研究乃至中醫哲學思維體系研究、老年病防治及養生治未病的抗衰老研究等方面均有系統的經驗和發揮,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謝竹藩謝竹藩
2012年,經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批准我院成立了謝竹藩教授名醫工作室,採用學校教育與師承授受相結合的方式挖掘、整理謝老學術思想,建立傳承體系,培養中青年繼承人。
謝老通過其多年的研究生培養工作和師承授受、言傳身教,培養出了傑出傳人,如多次獲得全國科學技術獎的中西醫結合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王學美教授、北京地區首屆民眾喜愛的中青年名中醫張學智主任醫師等;張學智、王學美教授已經把謝老學術思想傳承工作納入到中醫研究生培養體系,以使謝老學術思想在優良的傳承方式中得以繼承、創新和發展。
謝老勤求古訓,淡泊名利。雖近90高齡。仍不滿足、不懈怠,目前正率科內同仁,系統整理中醫養生學並與西醫抗衰老醫學進行比較研究,以進一步發揚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和養生之道。
目前已形成以院校培養和師承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術成果

謝竹藩教授知識淵博,興趣廣泛,又善於鑽研,在學術上造詣深厚,且涉及的方面很多。早在從事中醫工作之前在西醫內科腎臟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即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工作後在中西醫結合的思路、中醫臨床研究的方法學、寒熱辯證和寒熱藥性的理論、脾虛的本質、血瘀證及活血化瘀法的臨床套用、補腎法抗老防衰、中醫名詞術語英譯等許多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顯著的成果。
謝竹藩謝竹藩
一、中醫寒熱理論的研究
謝竹藩教授精研岐黃,以寒熱理論為切入點,對中醫傳統理論及哲學方法有獨到見解,並進行了紮實、系統的研究。他在中醫寒熱理論的研究中發現植物神經—腎上腺系統機能變化與病證寒熱有特異關係。用具有代表性的寒性藥和熱性藥進行動物造模,所得結果與臨床觀察一致,說明藥性寒熱也與其對植物神經系統的作用有關。研究結果已被編入中醫教材並於1991年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謝竹藩謝竹藩
二、補腎抗衰老研究
在抗老防衰方面,他意識到當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對於中醫在老年病防止方面的理論和經驗,應該努力發掘,尤其是對中醫強調的“治未病”思想應予發揚。他認為人體衰老的主要中醫機理是腎虛,補腎是延緩衰老、防治多種老年病的重要法則,因此特別重視補腎的抗老防衰作用。90年代研究補腎名方五子衍宗丸,發現該方能改善一些與衰老有關的症狀,並進一步通過細胞培養證明方中的主藥枸杞子有延緩衰老的功效。該項研究工作於2006年獲得教育部和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獎。
謝竹藩謝竹藩
三、中醫名詞術語英譯的研究
謝教授認為要使中醫走向世界,首先須解決中醫名詞術語英譯問題。他從1978年起就開始鑽研中醫名詞術語的英譯。1987年他接受衛生部交給的任務—為《漢英醫學大詞典》的中醫部分逐條修訂和定稿,因工作出色,受到特殊獎勵。該書出版7年後其中醫部分不斷得到讀者的好評,1994年他再次受到衛生部的嘉獎。
謝竹藩謝竹藩
1999年他接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託進行的“中醫藥名詞術語英譯標準化”的科研課題後經過四年的苦心鑽研,終於提出制定標準的理論和具體方案,2003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有關專家評審通過。根據此方案出版的《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2004)被世界衛生組織(WHO)選定為制定WHO西太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的參考書。謝竹藩教授在這方面的研究於2005年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和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
四、編著出版英文中醫書籍
在對外交流中,謝竹藩教授除用英文在國際上發表大量論文、為他人編寫的書籍撰寫部分篇章以及編寫多本漢英中醫詞典外,還用英文編著出版了五本中醫書籍,其中四本均廣泛獲得好評。Lectur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中醫學講義》)(1983)在英國雜誌上有評論認為該書“具有權威性,內容精確,……是現有大量中醫書籍中可入選為最有價值的一本”與廖家楨教授合著的Traditional ChineseInternal Medicine(《中醫內科學》)(1993)於1995年被中醫藥管理局外事司和中國傳統醫藥國際交流中心評選為優秀推薦書目,並與1996年由德國學者譯為德文在德國出版。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實用中醫學》)(2000)被譯為葡萄牙文和義大利文,分別在巴西和義大利出版(2008)。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Medicine(《中醫學導論》)(2010)有書評指出“該書流暢易懂,謝教授為當代西方讀者提供了一本具有最高專業水平的方便實用的工具書。”
謝竹藩謝竹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