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桃坊,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35年生,西南師範學院畢業,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桃坊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5年
- 職業:碩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西南師範學院
- 主要成就:夏承燾詞學獎一等獎
- 代表作品:《蘇軾詩研究》《《中國詞學史》《中國市民文學史》》《宋詞概論》
人物經歷,與詞學研究,
人物經歷
謝桃坊,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35年生,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國小畢業後遵父命學習儒家經典、詩詞及書法。1954年在成都市郊區第三中心國小任教,1960年西南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廣漢中學勞動。1963年成都郊區聖燈鄉從事農業勞動。1979年在成都聖燈中學任語言教員。1980年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試,以助理研究員被錄取;1981年後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退休。著有《柳永》、《蘇軾詩研究》、《宋詞概論》、《中國詞學史》、《宋詞辨》、《詞學辨》、《宋詞論集》、《唐宋詞譜校正》、《唐宋詞譜粹編》、《詩詞格律教程》、《敦煌文化尋繹》、《中國市民文學史》、《四川國學小史》、《成都的客家人》、《成都沙河客家人的變遷》、《國學論集》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謝桃坊先生是久負盛名的傑出詞學家和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澳門大學施議對教授在《百年詞學通論》中,將其列為百年詞學研究第五代的代表人物。
謝桃坊
與詞學研究
摘自《中國社會科學線上網》
謝桃坊是學術界公認的詞學研究專家。從1981年進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至今,他從事古典文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已有30餘年,在詞學、敦煌學、國學、客家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現在的他,雖然已退休多年,卻依舊老當益壯,沒有半點的鬆懈,繼續做著自己的學問。
謝桃坊的古典文學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因他先前打下的堅實基礎,故一出手就表現出強勁的勢頭與不凡的實力。他選準宋詞作為主攻方向,在短時間內相繼發表了《宋代民間詞論略》、《宋代歌妓考略》、《張炎詞論略》、《論夢窗詞的藝術特徵》等論文,很快引起了詞學界的關注,並得到唐圭璋、施蟄存等老一輩詞學家的賞識,自此成名。
謝桃坊詞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他對詞學的巨觀透視,尤其是對中國詞學史與宋詞的整體考察,具體成果為《中國詞學史》與《宋詞概論》。《中國詞學史》(巴蜀書社1993年版)30萬字(2002年版的修訂本將字數擴充到40萬字),此書對詞學史上的重大問題——詞論、詞評、詞律、詞樂、詞家研究、詞籍整理和詞史研究的發展過程進行了詳細探討,在許多詞學問題上做了開拓性研究,涉及學術面較廣,有著極為豐富的文獻資料。《宋詞概論》(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重點考察了宋詞的時代意義與演唱情況、宋代歌妓與詞的傳播、詞的社會化過程和宋人詞體觀念的形成,並從宋代詞人中選擇了12家做具體研究,給予他們以重新的評價。
謝桃坊治學喜歡挑戰,好尚新奇,不願作常識性的講義式的論述,往往迎難而上。他很推崇鄭振鐸所說的:“專門的研究是最難的研究,也是最有興趣的研究。”謝桃坊曾說:“我們現在所生存的文化條件有新的特點,已很難再出現百科全書式的通才大家,相應的是專業水平的日益提高,因而,必須走專門的治學之路。只有在專業取得一定成就時,適當地向鄰近的學術領域擴展才是較為現實的。”他把眼光投向詞學的遺留難題,對諸如詞體的起源、宋詞的流派、詞體的分類、詞韻的分部與入派三聲、詞樂的重構、詞體的文學性質以及詞籍版本、詞人生平事跡考證等,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些論著顯示出他的治學優勢與個性,在理論批評、文獻考證和學術論辯方面成就斐然。
同時,謝桃坊也很重視詞譜的整理與研究,他曾填詞撰寫了《唐宋詞譜粹編》一書,在此基礎上撰寫的《唐宋詞譜校正》即將出版。1998年,他接受四川文藝出版社約請,主編《中國歷代詞分調評註》叢書。首批叢書對《西江月》、《蝶戀花》、《臨江仙》、《滿江紅》、《水調歌頭》、《沁園春》、《念奴嬌》、《賀新郎》八調進行評註,打破了詞選本的傳統格局,深受讀者好評。
作為一名詞學研究者,若不懂音韻、平仄,自己不能填詞,其研究無異於隔靴搔癢。謝桃坊在年輕時就填詞,將自己的詞集命名為《奭齋詞》,尤長於長調。去年,我喬遷百花潭新居,書房取名“梨雲樓”,謝先生送我一幅他手書的《高陽台》以表祝賀。今年春節過後,謝先生又以冊頁《奭齋詞拾遺》贈我,毛筆手書他創作的十餘首詞,書法遒勁俊美,令人愛不釋手。
我跟謝先生交往已有十多年了,他每每跟我談論最多的還是詞學。考慮到讀者的購買能力,他的著作字數都不多。謝先生對我說:“現在的書越出越厚,開本越來越大,要不得。而且定價很貴,學生娃娃們哪裡買得起嘛?”他批評某著名學者的書,本本都磚頭般厚,動不動就一百多萬字,材料堆砌得密不透風,實在沒有必要。他出書時,往往事先跟出版社交涉,希望在定價上儘量低一些,以照顧到青年讀者層面。
在完成《中國詞學史》的寫作後,謝桃坊感到繼續從事詞學研究有些困難,於是把研究方向轉移到與詞學有關的市民文學上來。1997年,他的《中國市民文學史》出版,2003年又得以精裝重印。這是中國第一部市民文學史,首次對文學史上不大為人注意的話本、講唱文學、戲文和小說等與市民密切相關的文學進行了系統研究。
在謝桃坊的詞學研究歷程中,曾出現過三支“插曲”,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國市民文學史》外,還有《蘇軾詩研究》與《敦煌文化尋繹》。這兩本書均表現出相當的學術造詣及難能可貴的開拓精神。《蘇軾詩研究》作為巴蜀書社“宋代文學研究叢書”第一種推出。值得一提的是,謝桃坊在撰寫此書時,國內尚無專著可供參考,而且孔凡禮整理的《蘇軾詩集》、《蘇軾文集》尚未出版,故這部著作具有開拓性的典範意義。《敦煌文化尋繹》是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失落的文明叢書”之一種,主要向讀者介紹了敦煌文獻的價值,該書認為這些文獻是沙洲都督府的文書,並由此簡述了其奇特的命運及中國學者是如何奮力研究這一段“傷心史”的。
謝桃坊很少外出參加學術會議,他把時間與精力都放在自己的研究上,以至於學術界很多人只聞其名,不識其人。我每每跟他談起這些,他總是笑著說:“何必圖虛名呢,與其在外面混個臉熟,還不如扎紮實實寫出有分量的論著,讓別人注意到你。”從1999年開始,他即參加成都東山與沙河客家的考察工作,跑遍了東郊客家人的群居點進行調查,除了向當地政府建議保護客家遺址外,還出版了兩部客家學著作《成都東山客家人》、《成都沙河客家的變遷》。很難相信,一個七旬老人還能每天早出晚歸、翻山越嶺去做田野考察。謝桃坊說:“東山和沙河地區的每一條鄉間小路我都跑過,對那裡的居民尤其是宗祠、族譜了如指掌。”
退休後,謝桃坊又轉向了國學研究,並擔任大型學術集刊《蜀學》的副主編。《蜀學》每年一輯,至今已出版六輯。對於“什麼是國學”,當今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論述。謝桃坊認為,國學是以科學考證的方法研究中國文獻與歷史上若干狹小、困難的學術問題。這一說法已逐漸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他的新著《國學論集》2011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收集了他近十年來對於國學思考的理論文章26篇。近代四川是國學研究的重鎮,尤其是在抗戰期間。謝桃坊於2009年出版的《四川國學小史》一書,試圖通過對四川近代國學運動的描述,來梳理國學家們對國學認識的發展過程,重現當年的學術輝煌。
謝先生今年已77歲,卻依然精神抖擻。他愛好運動,早晚總要抽出時間到浣花溪、百花潭散步。平常見他,他總是衣履光鮮整潔,頭髮梳得一絲不亂,皮鞋擦得錚亮,保持著老派名士的風度。謝先生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有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確是我們後輩的楷模。
謝桃坊的古典文學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因他先前打下的堅實基礎,故一出手就表現出強勁的勢頭與不凡的實力。他選準宋詞作為主攻方向,在短時間內相繼發表了《宋代民間詞論略》、《宋代歌妓考略》、《張炎詞論略》、《論夢窗詞的藝術特徵》等論文,很快引起了詞學界的關注,並得到唐圭璋、施蟄存等老一輩詞學家的賞識,自此成名。
謝桃坊詞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他對詞學的巨觀透視,尤其是對中國詞學史與宋詞的整體考察,具體成果為《中國詞學史》與《宋詞概論》。《中國詞學史》(巴蜀書社1993年版)30萬字(2002年版的修訂本將字數擴充到40萬字),此書對詞學史上的重大問題——詞論、詞評、詞律、詞樂、詞家研究、詞籍整理和詞史研究的發展過程進行了詳細探討,在許多詞學問題上做了開拓性研究,涉及學術面較廣,有著極為豐富的文獻資料。《宋詞概論》(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重點考察了宋詞的時代意義與演唱情況、宋代歌妓與詞的傳播、詞的社會化過程和宋人詞體觀念的形成,並從宋代詞人中選擇了12家做具體研究,給予他們以重新的評價。
謝桃坊治學喜歡挑戰,好尚新奇,不願作常識性的講義式的論述,往往迎難而上。他很推崇鄭振鐸所說的:“專門的研究是最難的研究,也是最有興趣的研究。”謝桃坊曾說:“我們現在所生存的文化條件有新的特點,已很難再出現百科全書式的通才大家,相應的是專業水平的日益提高,因而,必須走專門的治學之路。只有在專業取得一定成就時,適當地向鄰近的學術領域擴展才是較為現實的。”他把眼光投向詞學的遺留難題,對諸如詞體的起源、宋詞的流派、詞體的分類、詞韻的分部與入派三聲、詞樂的重構、詞體的文學性質以及詞籍版本、詞人生平事跡考證等,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些論著顯示出他的治學優勢與個性,在理論批評、文獻考證和學術論辯方面成就斐然。
同時,謝桃坊也很重視詞譜的整理與研究,他曾填詞撰寫了《唐宋詞譜粹編》一書,在此基礎上撰寫的《唐宋詞譜校正》即將出版。1998年,他接受四川文藝出版社約請,主編《中國歷代詞分調評註》叢書。首批叢書對《西江月》、《蝶戀花》、《臨江仙》、《滿江紅》、《水調歌頭》、《沁園春》、《念奴嬌》、《賀新郎》八調進行評註,打破了詞選本的傳統格局,深受讀者好評。
作為一名詞學研究者,若不懂音韻、平仄,自己不能填詞,其研究無異於隔靴搔癢。謝桃坊在年輕時就填詞,將自己的詞集命名為《奭齋詞》,尤長於長調。去年,我喬遷百花潭新居,書房取名“梨雲樓”,謝先生送我一幅他手書的《高陽台》以表祝賀。今年春節過後,謝先生又以冊頁《奭齋詞拾遺》贈我,毛筆手書他創作的十餘首詞,書法遒勁俊美,令人愛不釋手。
我跟謝先生交往已有十多年了,他每每跟我談論最多的還是詞學。考慮到讀者的購買能力,他的著作字數都不多。謝先生對我說:“現在的書越出越厚,開本越來越大,要不得。而且定價很貴,學生娃娃們哪裡買得起嘛?”他批評某著名學者的書,本本都磚頭般厚,動不動就一百多萬字,材料堆砌得密不透風,實在沒有必要。他出書時,往往事先跟出版社交涉,希望在定價上儘量低一些,以照顧到青年讀者層面。
在完成《中國詞學史》的寫作後,謝桃坊感到繼續從事詞學研究有些困難,於是把研究方向轉移到與詞學有關的市民文學上來。1997年,他的《中國市民文學史》出版,2003年又得以精裝重印。這是中國第一部市民文學史,首次對文學史上不大為人注意的話本、講唱文學、戲文和小說等與市民密切相關的文學進行了系統研究。
在謝桃坊的詞學研究歷程中,曾出現過三支“插曲”,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國市民文學史》外,還有《蘇軾詩研究》與《敦煌文化尋繹》。這兩本書均表現出相當的學術造詣及難能可貴的開拓精神。《蘇軾詩研究》作為巴蜀書社“宋代文學研究叢書”第一種推出。值得一提的是,謝桃坊在撰寫此書時,國內尚無專著可供參考,而且孔凡禮整理的《蘇軾詩集》、《蘇軾文集》尚未出版,故這部著作具有開拓性的典範意義。《敦煌文化尋繹》是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失落的文明叢書”之一種,主要向讀者介紹了敦煌文獻的價值,該書認為這些文獻是沙洲都督府的文書,並由此簡述了其奇特的命運及中國學者是如何奮力研究這一段“傷心史”的。
謝桃坊很少外出參加學術會議,他把時間與精力都放在自己的研究上,以至於學術界很多人只聞其名,不識其人。我每每跟他談起這些,他總是笑著說:“何必圖虛名呢,與其在外面混個臉熟,還不如扎紮實實寫出有分量的論著,讓別人注意到你。”從1999年開始,他即參加成都東山與沙河客家的考察工作,跑遍了東郊客家人的群居點進行調查,除了向當地政府建議保護客家遺址外,還出版了兩部客家學著作《成都東山客家人》、《成都沙河客家的變遷》。很難相信,一個七旬老人還能每天早出晚歸、翻山越嶺去做田野考察。謝桃坊說:“東山和沙河地區的每一條鄉間小路我都跑過,對那裡的居民尤其是宗祠、族譜了如指掌。”
退休後,謝桃坊又轉向了國學研究,並擔任大型學術集刊《蜀學》的副主編。《蜀學》每年一輯,至今已出版六輯。對於“什麼是國學”,當今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論述。謝桃坊認為,國學是以科學考證的方法研究中國文獻與歷史上若干狹小、困難的學術問題。這一說法已逐漸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他的新著《國學論集》2011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收集了他近十年來對於國學思考的理論文章26篇。近代四川是國學研究的重鎮,尤其是在抗戰期間。謝桃坊於2009年出版的《四川國學小史》一書,試圖通過對四川近代國學運動的描述,來梳理國學家們對國學認識的發展過程,重現當年的學術輝煌。
謝先生今年已77歲,卻依然精神抖擻。他愛好運動,早晚總要抽出時間到浣花溪、百花潭散步。平常見他,他總是衣履光鮮整潔,頭髮梳得一絲不亂,皮鞋擦得錚亮,保持著老派名士的風度。謝先生不僅學問做得好,而且有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確是我們後輩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