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景卿(1735年8月26日—1806年12月15日),字殿揚,號雲隱,又號芸隱,雲隱居士,隱道人。妻吳氏,與其同年,共有三子,分別為謝雲生,謝蘭生,謝觀生。謝景卿生平博學嗜古,精研六經之學、工詩、善篆隸,尤精於篆刻,一生以鬻書畫、鑑別、治印為生。
基本介紹
- 本名:謝景卿
- 別名:玉倫
- 字:殿揚
- 號:雲隱、芸隱、雲隱居士、隱道人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廣東南海(今屬佛山)
- 出生日期:1735年8月26日
- 逝世日期:1806年12月15日
- 主要作品:著有《雞肋草》,輯有《選集、續集漢印分韻》。傳世印譜有《雲隱印稿》、《雲隱印選》、《紫石山房印蛻》等。
- 主要成就:謝景卿生平博學嗜古,精研六經之學、工詩、善篆隸,尤精於篆刻,一生以弩書畫、鑑別、治印為生
- 字號:字殿揚,號雲隱,又號芸隱,雲隱居士,隱道人。
雲隱族先輩謝銓,廩貢生,對歷代書法碑版有極深的考究,雲隱受他的影響,生平博學嗜古,精研六經之學、工詩、善篆隸,尤精於篆刻,一生以鬻書畫、鑑別、治印為生,現存二十五冊的《雲隱印稿》中,存有其所刻的印章二千三百餘方,可知他是一位職業的篆刻家。當時的名人學士伊秉綬、張維屏、郭適、邱學敏、呂翔等皆以得其所刻為幸,可知他的印藝聲譽頗隆。雲隱與黎簡、張錦芳、黃丹書、溫汝適、呂堅等一批嶺南學人為友,互相切磋唱酬,彼此推重,有著良好的藝術氛圍。雲隱與黎簡過從尤密,常幫助黎氏推介畫作解決“家食計”。黎簡曾有“代為家食計,特過草堂貲”和“寂寥交誼在,時照雪霜姿”等酬答詩句,又多次以畫作答雲隱的幫助。雲隱亦常為黎簡刻制印章,其中有一方六面銅印,黎簡佚詩中有“雲隱兄為予作六面銅章,既持歸村莊,作此奉寄”詩,可見他們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雲隱中年以後,每日以蓄書教子為樂事,不求聞達。其子云生、蘭生、觀生在金石、詩文、書法、篆刻方面均得其傳,有聲於時。
雲隱早年治印,以秦漢印章為範本,摹刻古印近四百方,熟練地掌握了印章的技法特點,所刻直入漢人神髓,並彙輯成《秦漢銅章攝要》。馬國權謂其印:“摹似整芝辯駝之精,真令人真贗難辨,置之古印之林亦自當選。”雲隱嘗自曰“余自數十年來,隨見(古印)即為抄攝。”“並借諸家漢印譜計不下百卷,悉心採錄。”可見其對古印用功之勤,鑽研甚深,領會各個時期各家各派印章的風格及變化。他深有體會地說:“夫繆篆出自漢人,固與碑文並款識並垂不朽。而是書分字隸韻,點畫形模,悉仍繆篆本來面目。因流溯源,觀其會通,不特為鐫印家所取資。”他在篆刻上能獨具一格,自出新意,實由早年對古印心慕手追,鑽研特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致。
在清一代,由於金石學的興盛和推動,金石碑版文字成為篆刻家蒐集和研究,取法借鑑,從中獲得新的營養而變化出新。在乾嘉金石學風及碑派書風的影響下,成為雲隱篆刻風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雲隱篆刻風格的形成明顯與他在書法上的突破分不開的,深諳篆刻創作的人都知道,印章中的章法情趣、刀法神韻,都離不開篆法的書寫和筆意的變化。我們可通過其印章中的篆法去領會其篆書的深厚造詣。從其印章篆法中可窺槳市簽探,雲隱的篆書曾涉獵《石鼓文》、《嶧山碑》、《天發神讖碑》、漢瓦文字及漢碑額。他所摹錄的《選集漢印分韻》序文以隸書灶芝書之,其隸書師法漢碑,文字結構及筆法極富篆意,線條清剛遒勁,可知他精於篆、隸書法,自成一體。呂堅稱:“吾既惜其篆隸之精,神力剛韌,副近程李夫斯至不仁。”從他印中所表現出的“印從書出”審美意趣,是與他有深厚的書法功夫分不開的。
雲隱精於金石文字之學,書畫、碑帖、古印無不廣為蒐集詳為考訂研究,故其篆刻廣徵博取,兼收並蓄,大膽汲取璽印、瓦當、秦篆趨催譽漢碑等金石文字入印,富於變化。使創作觀從單純的印宗秦漢轉向印從書出、印外求印,別出蹊徑。溯源秦漢而能得其神韻,承接元人而又別出新意。圓轉中見雄健,靜穆中寓秀雅。所刻細朱文印,猶為稱絕,自成一家。
自趙孟頫把玉筋篆引入印章之中,從而開啟了元朱文的源頭,以後雖然出現了幾位元朱文頗有成就的印人,但由於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其布局、篆法大多停留於漢印形式上。雲隱早年所刻的朱文印雖然在方中見圓,線條細勁,然也未走出漢印的平正模式。後曾在元人吳睿及清人林皋諸家細朱文中下功夫,打下了深厚基礎。但這一時期的刻元頸嘗印仍無法擺脫工致刻意的風氣,未能達到精熟和定型,最主要是他在印章創和上未融入以書入印的意識。《雲隱印稿》是其中年的自刻印譜,他的創作觀已由印內求印轉而取法印從書出,其治印文字明顯吸收秦刻石和漢碑額的書法意趣,並與元明細朱文印加以匯通變化(圖1、2)。他在創作中十分注重筆意的圓轉流動,運刀挺勁,在筆畫的轉折和收筆處流露出濃厚的篆、隸筆意,有著嫻熟的再現力,線條極富“張力”,猶如“春花舞風,輕雲出岫”。這一時期雲穩的作品是以圓轉勁健、飄逸婀娜而富有筆意的印風取勝。中年以後,其朱文印略有變化(圖 3),他將《嶧籃少才山碑》習遙習元與玉筋篆書風熔於一爐,一洗元明朱文舊法,在妍美之中見質樸,給人以靜謐、端莊之感,自成靜穆典雅的印風,在當時的印人中別開生面,成就十分顯著。
雲隱治印在文字風格上取資甚廣,豐富了其篆刻的表現手法。逐漸在篆法上突破平正方直的規範,以小篆刻白文印,線條勁健流暢;用切刀法刻細勁朱文璽印,古拙峻峭。尤其是取法小篆,意近石鼓文一類印風變化融會頗有韻致,他十分強調書法體勢和刀法的沖切並用,印面氣息厚重圓渾,入古而能出新(圖4-6)。雲隱精於六書,因而在文字和章法上他不拘泥於成法。嘗謂:“繆篆固別為一體,屈曲填密,取糾繆之義。與隸相通,不盡與《說文》合。要其損益變化,具有精意,不可磨滅。章法配合,渾穆天成,不可思議。”又說:“其中一字而多至數十,愈見古人變化無方,靈府獨辟,不拘《說文》矩矱也。”所以,他的印章在配字上講究疏密、挪讓、穿插,文字筆畫之間互相呼應,左右相襯,使印面給人以疏淡勻淨的整體美。他曾刻有一方“謝景卿字殿揚又名玉綸別號雲隱居士之印”的多字印,此印的字形大小,筆畫的繁簡,點畫向背,上下呼應均處理得妥帖自然。
明代由於開創了以石刻印的文人篆刻之風,冶銅琢金之刻印技法在文人印章中便稍為少見。雲隱治印的印材非常廣泛,有銅、玉、晶、磁等,這些印材對於一般印人來說是難於奏刀的,但云隱卻能在印面上表現出刀法的刻鑿意趣和線條的筆墨神韻,可見他不愧為治印的專家。雲隱傳世的印譜甚多,可惜在他的印章中均不見刻有邊款跋語,這使我們缺少了研究其藝術風格形成的重要線索,頗覺遺憾。
雲隱的廣徵博取,求變出新,開創印章的新面目,與元明諸家及清代名家鄧石如、吳讓之、徐三庚等相比毫不遜色。其友人何綠琴譽其印曰:“依李斯之小篆,醉口翻瀾;校許慎之說文,游天戲海。故當其精神炯勃,逸氣縱橫,銳意研求,小心布置,雙管齊下,犁開玉壺之冰,十指春生,剨破瑤台之月。”陳永正也稱:“其治印學,植根漢人,汲取元諸家之長,風格多樣。所作印既有雄偉剛健,力追漢賢,亦有清峭秀逸,直逼元代吳睿、楊逵、王冕諸名家者。”
此外,雲隱還精於印學,每多精詣之論。晚年後主要從事璽印文字的考訂和研究。他鑒於袁日省的《選集漢印分韻》中謬誤錯漏較多,官私印放置混亂,於是,將該書因流溯源,悉為厘定,命子云生摹錄成帙,重新纂成《選集漢印分韻》及《續集漢印分韻》,其序文中多有篆刻字法、章法變通之論。這兩本篆學文字書籍流傳至今,己成為印學書籍的範本。其嘉惠印林,以利後學,實功不可沒。
雲隱生活的時代是浙派印風的鼎盛時期,由鄧石如所引發的“印從書出”的創作觀是同治三年才被提出,所以雲隱篆刻風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乾嘉金石碑派學風的影響,得力於他對金石考證及國小的研究和書法上的深厚功力。黃惇認為:“印章的直接表現對象是文字,其美學標準當然首先與書法息息相關,所以在鄧石如之前,篆書對印章的影響,在文人印章藝術形成之初,便得到了關注。”可見雲隱與鄧石如在“印從書出”上只因取法同源而造成某些巧合,他們均為以書入印的開拓者。如果說鄧石如以其“剛健婀娜”的風格標新屹立於印壇,成為一代大家,開創“鄧派”印風,影響海內,而謝雲隱則是以“雅正淳古”的印風卓然獨立於嶺南印壇。惜其所作不讓皖人,然名聲不出五嶺,這是因為廣東遠處嶺南,與江浙印人交往不多有關。另外,也由於受白沙之學“淡聲華而薄名利”的文化思想影響所至。正如簡又文云:“五百年來,粵中人士之致力於學術、文學、或藝術者,皆能受其影響而養成一種惟務求實際,潛心學藝,不尚聲華,不求人知之風氣。”“謝君雲隱為人蘊藉義聞,不求競於時,不屑屑然求遠於人而隱於市。”因此,他印風雖然獨出一格,然其人其藝鮮為人知,近代較有影響的印學書籍中未見著錄。
自趙孟頫把玉筋篆引入印章之中,從而開啟了元朱文的源頭,以後雖然出現了幾位元朱文頗有成就的印人,但由於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其布局、篆法大多停留於漢印形式上。雲隱早年所刻的朱文印雖然在方中見圓,線條細勁,然也未走出漢印的平正模式。後曾在元人吳睿及清人林皋諸家細朱文中下功夫,打下了深厚基礎。但這一時期的刻印仍無法擺脫工致刻意的風氣,未能達到精熟和定型,最主要是他在印章創和上未融入以書入印的意識。《雲隱印稿》是其中年的自刻印譜,他的創作觀已由印內求印轉而取法印從書出,其治印文字明顯吸收秦刻石和漢碑額的書法意趣,並與元明細朱文印加以匯通變化(圖1、2)。他在創作中十分注重筆意的圓轉流動,運刀挺勁,在筆畫的轉折和收筆處流露出濃厚的篆、隸筆意,有著嫻熟的再現力,線條極富“張力”,猶如“春花舞風,輕雲出岫”。這一時期雲穩的作品是以圓轉勁健、飄逸婀娜而富有筆意的印風取勝。中年以後,其朱文印略有變化(圖 3),他將《嶧山碑》與玉筋篆書風熔於一爐,一洗元明朱文舊法,在妍美之中見質樸,給人以靜謐、端莊之感,自成靜穆典雅的印風,在當時的印人中別開生面,成就十分顯著。
雲隱治印在文字風格上取資甚廣,豐富了其篆刻的表現手法。逐漸在篆法上突破平正方直的規範,以小篆刻白文印,線條勁健流暢;用切刀法刻細勁朱文璽印,古拙峻峭。尤其是取法小篆,意近石鼓文一類印風變化融會頗有韻致,他十分強調書法體勢和刀法的沖切並用,印面氣息厚重圓渾,入古而能出新(圖4-6)。雲隱精於六書,因而在文字和章法上他不拘泥於成法。嘗謂:“繆篆固別為一體,屈曲填密,取糾繆之義。與隸相通,不盡與《說文》合。要其損益變化,具有精意,不可磨滅。章法配合,渾穆天成,不可思議。”又說:“其中一字而多至數十,愈見古人變化無方,靈府獨辟,不拘《說文》矩矱也。”所以,他的印章在配字上講究疏密、挪讓、穿插,文字筆畫之間互相呼應,左右相襯,使印面給人以疏淡勻淨的整體美。他曾刻有一方“謝景卿字殿揚又名玉綸別號雲隱居士之印”的多字印,此印的字形大小,筆畫的繁簡,點畫向背,上下呼應均處理得妥帖自然。
明代由於開創了以石刻印的文人篆刻之風,冶銅琢金之刻印技法在文人印章中便稍為少見。雲隱治印的印材非常廣泛,有銅、玉、晶、磁等,這些印材對於一般印人來說是難於奏刀的,但云隱卻能在印面上表現出刀法的刻鑿意趣和線條的筆墨神韻,可見他不愧為治印的專家。雲隱傳世的印譜甚多,可惜在他的印章中均不見刻有邊款跋語,這使我們缺少了研究其藝術風格形成的重要線索,頗覺遺憾。
雲隱的廣徵博取,求變出新,開創印章的新面目,與元明諸家及清代名家鄧石如、吳讓之、徐三庚等相比毫不遜色。其友人何綠琴譽其印曰:“依李斯之小篆,醉口翻瀾;校許慎之說文,游天戲海。故當其精神炯勃,逸氣縱橫,銳意研求,小心布置,雙管齊下,犁開玉壺之冰,十指春生,剨破瑤台之月。”陳永正也稱:“其治印學,植根漢人,汲取元諸家之長,風格多樣。所作印既有雄偉剛健,力追漢賢,亦有清峭秀逸,直逼元代吳睿、楊逵、王冕諸名家者。”
此外,雲隱還精於印學,每多精詣之論。晚年後主要從事璽印文字的考訂和研究。他鑒於袁日省的《選集漢印分韻》中謬誤錯漏較多,官私印放置混亂,於是,將該書因流溯源,悉為厘定,命子云生摹錄成帙,重新纂成《選集漢印分韻》及《續集漢印分韻》,其序文中多有篆刻字法、章法變通之論。這兩本篆學文字書籍流傳至今,己成為印學書籍的範本。其嘉惠印林,以利後學,實功不可沒。
雲隱生活的時代是浙派印風的鼎盛時期,由鄧石如所引發的“印從書出”的創作觀是同治三年才被提出,所以雲隱篆刻風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乾嘉金石碑派學風的影響,得力於他對金石考證及國小的研究和書法上的深厚功力。黃惇認為:“印章的直接表現對象是文字,其美學標準當然首先與書法息息相關,所以在鄧石如之前,篆書對印章的影響,在文人印章藝術形成之初,便得到了關注。”可見雲隱與鄧石如在“印從書出”上只因取法同源而造成某些巧合,他們均為以書入印的開拓者。如果說鄧石如以其“剛健婀娜”的風格標新屹立於印壇,成為一代大家,開創“鄧派”印風,影響海內,而謝雲隱則是以“雅正淳古”的印風卓然獨立於嶺南印壇。惜其所作不讓皖人,然名聲不出五嶺,這是因為廣東遠處嶺南,與江浙印人交往不多有關。另外,也由於受白沙之學“淡聲華而薄名利”的文化思想影響所至。正如簡又文云:“五百年來,粵中人士之致力於學術、文學、或藝術者,皆能受其影響而養成一種惟務求實際,潛心學藝,不尚聲華,不求人知之風氣。”“謝君雲隱為人蘊藉義聞,不求競於時,不屑屑然求遠於人而隱於市。”因此,他印風雖然獨出一格,然其人其藝鮮為人知,近代較有影響的印學書籍中未見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