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方受(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諸方受(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諸方受,男,漢族,1926年11月出生,上海市青浦區人,中共黨員,江蘇省中醫院醫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諸方受
  • 性別:男
  • 民族:漢族
  • 出生年月:1926年11月
  • 籍貫:上海市青浦區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簡介,醫學擅長,人物履歷,著作及成果,學術團體,執業信息,

人物簡介

諸方受教授,男,漢族,1926年11月出生,上海市青浦區人,中共黨員。
自1943年起師從上海骨傷科名醫石筱山先生學習4年,1947年起行醫5年,1952年應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醫藥研究人員進修班”,錄取後在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學習5年。1957年畢業,分配至江蘇省中醫院工作至今。
現任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為第1~4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曾兼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客座教授,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現為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南京市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主任等職及《中醫正骨》、《中國骨傷》、《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編委第,全國1~4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諸方受教授學貫中西,擅長於中西醫結合診療骨傷科疾患,治療骨折注意“動靜結合”,他曾在《中醫雜誌》上發表“閉合性骨折39例治療介紹”,強調骨折早期患肢功能鍛鍊的重要性。1962年又在《江蘇中醫雜誌》上發表“關於固定若干問題”,進一步闡述了治療骨折“動靜結合”的理論。對於四肢長骨幹骨折,用小夾板固定為主,下肢以牽引加夾板固定為主。治療有移位的骨折,在整復滿意、夾板固定之後,即鼓勵病員作手指或腳趾的伸屈運動;隨著骨折對位的穩定,逐步作骨折部位相鄰關節的伸屈運動。同時教病員作病患局部肌肉的等長舒縮運動,要求病員收縮肌肉時要充分用力,以出現近似於健美運動員的肌肉隆起為度,以充分發揮“肌肉泵”的作用。認為這樣既可流暢血行,改善局部代謝,更能避免斷骨的分離。如肱骨中段橫形骨折,由於受前臂重力的影響,常出現輕度分離,經常作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的等長舒縮,可以有效地防止分離移位。諸方受教授認為此類患者若複查X線片時發現有1mm左右的分離,即說明肌肉等長收縮運動力度不夠,必須督促患者加強鍛鍊,防止分離加大而引起延遲癒合或骨不連。對於常見的老年人科雷氏骨折,諸方受教授提倡從骨折當天夾板固定後就強調傷員作手指的充分伸屈動作,力求早期做到能完全握緊,以便在骨折癒合時,手功能隨之恢復。諸方受教授認為諸如橈骨遠端骨折早期活動腕、指,防止手腕功能障礙;早期活動患肢肩關節,防止繼發肩關節周圍炎等,是“上工治未病” 、“防傳變”等中醫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諸方受教授對於十分常見的病種,呵護有加,從不掉以輕心,也足為後學之模式。他在臨床實踐中並不排斥手術治療,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普遍作三刃釘、多根螺紋針、關節置換等治療,對髕骨分離骨折等骨折也應作內固定治療,但總的來講,他對手術適應症掌握的很嚴格。
諸方受教授以“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為工作指導原則,以“厚今薄古”、“衷中參西”為工作方法,勤於實踐,勇於探索,善於總結。例如在診斷腰腿痛患者方面,細微敏銳,在眾多大量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中夾雜有個別腰椎結核、椎管內外腫瘤等患者,他都能及時發現和明確診斷。
諸方受教授推崇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他的60多年的臨床實踐,大致可分作3個階段:第1階段是動用一般傳統的推拿手法,第2階段是動用麻醉下大推拿方法,第3階段是運用坐位脊柱旋轉復位法和側臥位推扳法。側臥位推扳法於1978年在《江蘇醫藥》上發表,主要用於因劇痛而難於坐位配合行脊柱旋轉手法治療者,和腰麻下大推拿中的側臥位推扳法相同,隨著腰椎的旋轉,腰骶韌帶、腰部的前後縱韌帶等均會得到伸扯與緊張,腰椎後關節可產生輕微的移動,使嚴重的症狀得到緩解,說明側臥位推扳法能作用到突出的髓核及其鄰近組織,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近10年來,諸方受教授常將側臥位推扳法與骨盆牽引、硬膜外封閉等配合使用,進一步提高了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非手術療法的療效和適應症。此類不斷改進的治療方法,反映諸氏學術上的不抱成見,在融會新知的過程中,使治療方法多樣化,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手法治癒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機理方面,諸方受教授早期的意見也是認為手法可使突出的髓核復位,然而通過對治癒的病例再作椎管造影複查發現,臨床效果良好的病例,突出的髓核梗阻如故。於是,他於1985年在《骨傷科通訊》(為《中醫正骨》的前身上)著文探討手法治癒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機理不在於突出髓核的“復位”,而在於主要是松解粘連,當突出的髓核位置有輕微移動,松解了對神經根的壓迫,使突出的髓核“無害化”時,症狀即可逐步消除。正確的推論解釋,克服了對手法治療的非議,有助於對手法治療的理解和推廣。
教學和育人是為師之道。諸方受教授長期兼職南京中醫藥大學骨傷科教學工作,負責本科生的課堂講授和實習帶教20餘年;1986~1990年主持光明中醫函授骨傷科南京分院工作,培養結業學員102人;1985年參與編寫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傷科學》(第5版),培養專業碩土研究生7名、第1~4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員7名;諸方受教授對各個層次的學員,做到一視同仁,不歧視,不保守,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強調影像教學,掛圖、幻燈之外,還錄製了《肩關節脫位》、《腰麻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前臂骨折》3輯錄像帶,通過影像教學,加強學員的感性認識,提高教學效果。他作為南京中醫藥大學及其附屬醫院骨傷科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1987年應邀赴泰國講學交流3個月,擴大了中醫在海內外的影響。
對於常見的頸椎病的研究,諸方受教授有2項科研成果,一為“支撐式可活動頸托”,它既可支撐頸椎(固托頭顱,擴大頸椎間隙,穩定和減輕頸椎負荷),又能使患者在輕度抗阻力下作頸部活動,鍛練頸肌,調節頸椎內外平衡,起到“動靜結合”的作用。該器具克服了石膏頸托、固定頸托可引起頸背肌肉萎縮和關節僵凝的不足,獲江蘇省衛生科技進步二等獎。第2項科研成果為中藥頸枕治療頸椎病,系睡眠時墊於頸後部的中藥頸枕,功能為疏風活血,改善頸椎生理弧度,質地柔軟,富有彈性,寓治療於休息之中,深得頸椎病患者的讚譽,1995年獲江蘇省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2012年獲國家專利。
諸方受教授治學嚴謹,醫德高尚,勤於實踐,善於總結,以弘揚中國傳統醫學為己任,發表論文40餘篇,參加編寫《中醫傷科學》、《中醫骨傷科學》等六本教材和專著。有鑒於省內中醫傷科同道學歷、學術各不相同,水平高低不一,亟須共同提高,1982年起籌備組織江蘇省中醫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團結大江南北各省的著名同道,1984年任江蘇省中醫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主任,主持召開了六次省際骨傷科學術經驗交流會和二次骨傷科專題學術研討會,在組織交流學術經驗的同時,大力推薦骨傷科新技術、新療法及科研究成果,介紹CT和MRI等新技術在骨傷科的臨床套用,提高了江蘇省骨傷科專業整體學術水平。

醫學擅長

擅長於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四肢骨折以用夾板為主,強調動靜結合,取得骨折癒合快,功能恢復好的效果。
對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普遍作三叉釘、多根螺旋針、關節置換等治療,對髕骨分離骨折也部作內固定治療,對手術適應症掌握得很嚴格。
退休後,繼續半天工作,以頸肩腰腿痛(骨內科)為重點,對頸椎病、頸曲變直的患者普遍介紹用中藥頸枕,研製的“頸康樂中藥頸枕”,改善頸椎生理曲變度,深得病員讚譽,曾獲江蘇省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對於常見的腰痛、腰腿痛創溫腎宣睥湯,臨床效果較好。

人物履歷

1943-1947 上海中山醫師診所學習
1947-1952 上海市青浦區開業中醫師
1952-1957 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學習(衛生部培訓)
1957-1996 江蘇省中醫院工作直至退休
1996-至今 江蘇省中醫院半天工作訖今

著作及成果

《中醫骨傷科學》5版教材編委,共參與編寫中醫專業著作6冊。
《胸肋內傷診治探討》等論文共40餘篇

學術團體

江蘇省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執業信息

姓名:諸方受
性別:男
醫師級別:執業醫師
執業類別:中醫
執業地點:江蘇省
主要執業機構:江蘇省中醫院
執業範圍:中醫專業
發證(批准)機關: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