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聽馬拉喀什

諦聽馬拉喀什

《諦聽馬拉喀什》是埃利亞斯·卡內蒂所著的書籍,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諦聽馬拉喀什
  • 作者:[英] 埃利亞斯·卡內蒂 
  • 原版名稱:Die Stimmen von Marrakesch
  • 譯者:陳巍
  • ISBN:9787533942694
  • 頁數:135
  • 定價:25.00元
  •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0-10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1968年出版的《馬拉喀什的聲音》系卡內蒂最成功的旅行札記,曾經多次再版。2004年台灣版翻譯成《聆聽馬拉喀什》把原來書名的名詞“聲音”譯成了動詞“聆聽”也別有一番洞天。1954年卡內蒂隨他拍攝電影的英國朋友一道前往摩洛哥歷史名城馬拉喀什,展開了為期三周的旅行。馬拉喀什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古蹟令作家心醉神迷。他徜徉於馬拉喀什老城區,走訪集市上的商販與駱駝市場,傾聽盲人乞丐奇特的呼喚,觀察他覺得如同“老兄弟”般的說書人與書寫者,聆聽鐵柵欄的窗戶後面一位未戴面紗的女子——女精神病人喋喋不休的獨白,描述了歐洲人的後代二十二歲的吉內特在一家法式酒吧等待能夠帶她跳出牢籠的恩人時的焦慮與卡內蒂在本書中用簡練流暢的語言聚焦於馬拉喀什的各種聲音:盲人的呼喊聲、動物與人的抱怨聲、廣場上的噪音、猶太人國小孩子們發出的混亂嘈雜聲和閱讀聲,法式酒吧“舍黑拉扎德”內電唱機播出的優雅的歐洲音樂,作者通過聆聽這些聲音,描繪了馬拉喀什的典型地點與人物。因此卡內蒂這些簡潔明了,細緻入微,引發思考的文字自然與普通遊客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式的遊記截然不同,值得讀者仔細品味。
自豪是該書最愛的辭彙。卡內蒂在馬拉喀什的居民身上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自豪。在馬拉喀什最大的德吉瑪·費納廣場這份自豪是屬於說書人的:我為這種講述的力量感到自豪,他們把這種力量施加於他們語言的夥伴身上,如同我的老友故交出現。 卡內蒂運用這種方式參與到被講述之中,自己也變成了被講述的人物。
身為猶太人,卡內蒂免不了從多角度細緻觀察馬拉喀什這座匯集了各種宗教背景的居民的歷史古城為何能夠安居樂業和平相處的深層次原因。他懷著濃厚的興趣走訪猶太人社區,觀察這裡的老人、兒童、家庭內部的生活。他的描述如同一次返鄉,既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西班牙,也回到了1492年遭到驅逐的西班牙猶太人的祖先那裡。當他置身於猶太人社區的中心廣場,發出了如下的喟嘆:
我的心情好像我現在身居別處,抵達了我旅行的目標。我不想離開這兒,幾百年前我就來過此地,但是我忘記了,而如今一切又返回到我這兒。我發現那種生活的密度和熱量得以展示,我內心深處感覺到了。當我佇立在此,我就是這座廣場。我相信,我始終就是這座廣場。
因此,《諦聽馬拉喀什》雖然是類似隨筆式的片斷描述,但卻被許多人譽為卡內蒂最成功的圖書之一,亦是20世紀敘事文學的一部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

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年生於保加利亞北部多瑙河右岸的商業城市魯斯丘克(今魯塞),祖父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猶太人,父母以經商為業,因此他們無論在商業上還是精神生活上都與多瑙河上游城市——哈布斯堡王朝曾經的首都維也納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卡內蒂小時候在魯塞度過,因此他的第一故鄉自然是保加利亞。6歲那年全家遷往英國的曼徹斯特,英國又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他8歲喪父,母親只好變賣了英國的房產,先在第三故鄉瑞士洛桑短暫逗留之後,於1912年遷往卡內蒂的第四故鄉維也納。1916年由於奧地利國內狂熱的愛國主義,卡內蒂母親又被迫帶領全家遷往中立的瑞士。1917-1921年卡內蒂在瑞士讀中學,1921年-1923年他單獨前往德國的法蘭克福完成了中學學業。1924-1938年他主要生活在維也納,在維也納大學化學學院攻讀化學專業,1929年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由於卡內蒂從小酷愛藝術,對商業活動深感厭惡,他便潛心研究文學、歷史、社會學,並在這段時間開始翻譯與寫作。1930年他想模仿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創作一部八卷本的長篇小說《瘋子的人間喜劇》,力圖展現人類的各種極端行為,其中第一部《迷惘》(die Blendung)完成於1931年。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卡內蒂不得不與妻子韋扎·陶布納-卡爾德龍(Veza Taubner-Calderon 1897-1963)一道流亡法國,輾轉至英國,定居倫敦,最終加入了英國國籍,他在英國倫敦生活至1971年。1972年卡內蒂因為與他第二任妻子赫拉·布紹爾(Hera Buschor 1933-1988)結婚,又移居瑞士蘇黎世,直到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