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注述

論語注述

本書的編寫體例,由注釋、譯文和評述三部分組成,故名《論語注述》。《論語》主要是講做人的一部儒學經典,精髓是以忠孝仁義為內涵的道德學說。其中,內修身於己曰德,外措施於人曰道;德是怎么做我,道是我怎么做。道德合一,便是為人處世的學問。《論語》在為人、處事、學業、教育、交友以及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為人們提供了人生的指南,對中國人的影響非常深遠。朱熹說:讀《論語》,要冷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語注述
  • 作者:鄭戰威
  •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1日
  •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
  • 頁數:540 頁
  • 類別:傳統文化
  • 定價:98.00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圖書目錄,

圖書目錄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文集,大約在戰國時期,由孔門弟子結集成書。秦代,除傳誦於齊魯大地的口述版《魯論語》和《齊論語》外,文字版《論語》一度失傳,直到西漢景帝時期,才在孔子故宅的夾壁中重見天日,史稱《古論語》。東漢末年,鄭玄參考《古論語》和《齊論語》兩個傳本,對口述版《魯論語》加以校正和整理,重新編定了《論語》文本,流傳至今。
自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直至民國前的兩千多年間,儒學始終是中國文化的正統。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向來是中國讀書人必讀的一部書。只是,因為著說年代的久遠,讀《論語》必要兼讀注。東漢以降,諸儒紛紛為《論語》註疏,歷代不絕。影響較大的注本,有東漢鄭玄的《論語注》、三國時期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北朝時期皇侃的《論語義疏》、北宋邢昺的《論語註疏》、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等。民國之後,則以程樹德的《論語集釋》、錢穆的《論語新解》,以及楊伯峻的《論語譯註》最為著名。
前賢的註疏,對解讀《論語》乃至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自是功不可沒。然而,畢竟《論語》的成書距今已達二千五六百年之久,何晏的《論語集解》,都已過去了一千八百多年,即便清末民國的注本,也已是近百年的事了。人們的語言和生活方式,早就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今非昔比。因此,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仍需一本人人可讀、既忠於原著又通俗易懂的《論語》註解,這也便是編寫本書的初衷。
本書的編寫體例,由注釋、譯文和評述三部分組成。所有的注條,均是在參考歷代註疏和古代文獻的基礎上,立足於去繁就簡與折衷求是,詳加推敲而成。對於前儒有不同見解的字詞,通常先將有代表性的釋義分別列出,評析後再予以取捨;自己獨闢蹊徑的管窺之解,亦是將舊注列出,然後再加以論證。本書還對相關的一些背景知識,如禮樂制度、分封制度、姓氏起源等,專門進行了說明,以便對理解《論語》有所裨益。本書的譯文,則是以注釋為依據,力圖用現在的語言將原文準確、通暢地表達清楚,兼及信雅。至於附後的評述,實乃一己之見,不過是為拋磚引玉,發人思考罷了。
《論語》全書由二十篇組成,分作五百零四章,總計一萬五千九百字。《論語》各篇的篇名,大多取自開篇首句前二個或三個字,若是“子曰”開頭,則跳過再取。篇名僅作分頁之用,並無實際意義,與該篇的內容無涉。《論語》書中的各章,均獨自成文,上下章不相關聯,文體以語錄為主,敘事為輔。各章的篇幅大都非常簡短,用詞優美,生動形象,其中的許多言語,已成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常用語。在《論語》書中,有五章重複出現,可見作者不止一人;前後十篇在行文風格和用語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記事的第十篇,按理應附錄於書後,而非嵌在語錄中間。故而,《論語》應是兩次成書,前十篇為上部,後十篇為下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