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國經營西藏之政略

《論英國經營西藏之政略》是夏曾佑所著作品,出自於《夏曾佑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英國經營西藏之政略
  • 作者:夏曾佑
  • 作品出處:夏曾佑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天下事有謀之於數十年以前,發端甚遠,初若無與於此事,及其效已著,而猶不知其所以然者,則今日英兵侵入西藏之一舉是已。夫英與藏人相戰,數月以來,警報頻聞,所謂世界之秘密國者,其危狀已為人所共悉。而論者於英人用兵之意,則所以揣之者,不過曰為開通商利耳,為禁止印度耳;其較進者,則曰遙為日本之聲援,以震懾俄人耳。凡此數者,於事勢未必不合,然要皆蔽於一孔之見,不足以盡英人高掌遠跖之圖也。嘗以英國全局之勢推而言之,則知今日西藏之事,乃其非洲政略之終,轉其鋒以向於此土而已,茲以其大概陳之。蓋英若於東方之中國,欲有所進取,則不能不以印度、緬甸為根據,以先謀滇、藏,滇為法國分其勢力,故今獨從事於藏。固人所易知者也。此為英之第一重用心。然以印、緬為根據,則又以先聯本國與印度之脈絡為要,而蘇彝士河為列國之公航路,且勃白爾門海頸甚狹,時有阻塞之虞,則海道之聯絡,不足恃也。故更不憚其迂繞,仍欲從往日運道之好望角,以縱貫埃及,而遙通印度,以求本國與印度陸路之聯絡。中間須過好望角海峽耳。此為英之第二重用心。英人勞特者,世所稱為阿非利加之無冠王者也,於千八百九十餘年之間,屢謀建築好望角至埃及之鐵路,而其事未成。及戊戌之秋,英兵始據法壽達。法壽達地處埃及泥羅河之上游,而遙與好望角相連,英人既經略此地,則好望角與埃及之氣脈已通,而聯絡印度之願,亦不久可遂矣。此為英之第三重用心。既得法壽達,方將有所擴張,而南非特蘭斯法耳之事適以其時而起,為英人計,固當先定其亂,然後可以徐圖他方,而不患掣肘也,於是遂與特人戰,此為英之第四重用心。今者特事已定,後顧無憂,始可進言阿非利加與印度之聯絡,頗聞埃及之鄰阿剌伯東南模司格德之酋長,夙通款於英國,親昵有年,此地僅隔一水,即英屬之亞丁。故英人近日謀築鐵路於模司格德與亞丁之間,而後再展其路線於俾路芝之西境,以通於印度之西境,中間須渡一二小水。而經行印度全部焉。事雖未行,其謀已播,此為英之第五重用心。如是則自本國越好望角以抵埃及,更自埃及、阿剌伯、俾路芝以迄於印度,其聯絡之效,漸有成功,而向日之所謀畫者,將見諸實行矣,遂更無所顧慮,而乘機以為侵入西藏之舉。此英之第六重用心。綜其行事而窺其秘略,蓋其始也,因有心於滇、藏,而愈注重於印度;其繼也,以注重於印度,而更著手於非洲;及其終也,則非洲之政略已成,而後轉其鋒以向於西藏,如環無端,莫知所以起伏,然成跡可按,固不難深究其原也。其深謀遠略有若是者,而舉世獨不知其命意之所在,且不知其何以必發於今日,則其惑不已甚乎!
俄之築鐵路於西伯利亞也,起於聖彼得堡,而迄於東三省,舉世之人,愕眙而視之,彷徨而道之;而英之所圖,自非洲以通亞洲者,其策果成,則異日軌線縱貫,汽車交馳,恐未必無朝發倫敦而夕宿拉薩之一日也。英人近數十年以來,於東方交涉之大者,每斂手而聽他人,獨於非洲一方,則規畫不遺餘力,旁觀者異之,即其國人,亦往往以此之故,而詬其當路,然而無印度則不能進取東方,失非洲則亦不能利用印度,是則所以規畫非洲者,即無異肆力東方而已矣。自緬甸之亡於英也,英之印度政府,助英駐兵於大吉嶺,將以拊扼西藏,而至今逾二十年,兵端始著。此其布置之次序,自非埃及、亞丁早有成算,必至今日而始出之,固灼然無可疑也。夫英兵近日入藏之舉,在英人自謂藏民阻之,以致爭哄,猶未與中國政府顯有違言,不敢謂其必以拓土政略施之於我也。而察其前後措施之跡,顯著若此,覘世變者,其亦知所處乎?語曰“作始也簡,而將畢也巨”,於英人之行事見之矣。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夏曾佑(1863—1924),字穗卿,號碎佛,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近代學者、詩人、政論家和思想家。1890年考中進士,旋授禮部主事。1894年前後,結識梁啓超、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人士,積極參與維新變法活動。1897年與嚴復、王修植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1899年,任安徽祁門知縣。1902年卸任後寓居上海,1903年至1905年,任《中外日報》主筆,並致力於編撰《最新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一書。1906年,隨出洋五大臣赴日本考察憲政,歸國後發表《刊印憲政初綱緣起》,後任學部二等諮議官。中華民國成立後,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和京師圖書館館長等職。編者簡介楊琥,1965年生,甘肅通渭人。歷史學博士,先後就讀於西北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現為北京大學校史館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選編有《憲政救國之夢:張耀曾先生文存》(2004)、《歷史記憶與歷史解釋:民國名人談五四》(2011)、《夏曾佑集》(2011)等書;參與編注《李大釗全集》(2006、2013)。另在《歷史研究》、《中國學術》、《北京大學學報》、《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若干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