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所謂市場問題

《論所謂市場問題》是俄國革命家列寧於1893年創作的經濟學著作,1937年首次發表於《布爾什維克》。

該書是列寧早期的重要著作,全文以馬克思的基本理論為依據,結合俄國經濟社會生活的現實,層層分析批判民粹派的觀點,對於認清俄國當時的社會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所謂市場問題
  • 外文名:On the So-Called Market Question
  • 作者列寧
  • 類別:經濟學著作
  • 首版時間:1937年
  • 字數:約22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8節,其中第1節提出市場問題和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關係。第2、3節在糾正克拉辛錯誤觀點的同時,闡明了馬克思關於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的學說。第4節至第7節,批評了克拉辛在資本主義形成問題上的錯誤觀點,同時探討了資本主義在俄國從何產生以及如何產生的問題,描繪了從自然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轉變過程及其與市場的關係。第8節批判了民粹派經濟學家尼·弗·丹尼爾遜關於俄國國內市場縮小的謬論。

創作背景

19世紀90年代,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同自由民粹派論戰激烈。“市場問題”的爭論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普遍和絕對的統治”這一假設出發的,而“問題”卻是資本主義“是否可能”在俄國充分發展起米。民粹派理論家對資本主義是否能在俄國發展起來持普遍的質疑態度,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是需要廣大的國內市場的,而俄國民眾貧困化加劇,大有使市場完全停閉、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建立之勢。靠著半赤貧農民的自然經濟的可憐殘餘,無法在俄國發展起像西歐那種強大的資本主義生產。他們的結論是:資本主義在俄國是一種軟弱無力、沒有根基、不能囊括國內全部生產、不能成為俄國社會的經濟基礎的東西。列寧認為“沒有市場這個說法是否認馬克思的理論適用於俄國的最主要的論據之一”,在反對民粹派的鬥爭中,格·勃·克拉辛寫了《市場問題》一文,力圖解釋馬克思的再生產學說和市場原理,但他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採取了教條主義的態度。為了駁斥民粹派的錯誤觀點,正確理解馬克思關於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全面認識市場與生產的關係以及俄國的社會性質,列寧專門寫了《論所謂市場問題》一文。

作品思想

全書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理論問題: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市場理論以及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問題。
就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列寧闡述了他與《市場問題》一文作者克拉辛對馬克思關於“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中兩大部類之間交換的公式”的不同理解。克拉辛割裂了生產與消費的關係,認為資本積累不依賴任何直接消費者,社會生產將在消費資料生產完全停滯的情況下,單純依靠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來增長。列寧認為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從馬克思這一公式中得出的唯一正確結論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得快,這個結論是直接根據“資本主義生產創造了以往各個時代無法比擬的高度發展的技術”這一原理而得出的。
列寧針對民粹派關於“市場問題”的觀點,指出弄清一般資本主義是如何發展的,還絲毫不能解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問題。克拉辛是從抽象的原則出發,批判民粹派關於資本主義向廣度發展的觀念和解釋這一觀念的圖式,是和流行的民粹派觀點完全一致的。列寧通過考察分工的6個歷史階段,說明分工與市場的關係:(1)自然經濟時代產品根本不進入市場;(2)分工的出現必然導致商品生產;(3)分工的加強引起了市場的擴大;(4)資本主義生產與勞動力商品的形成;(5)商品生產者的分化也擴展到了農業生產部門,農產品市場的擴大;(6)生產專業化即社會分工的完成。所有生產部門都各自分開而成為各個生產者的專業;僱傭工人完全失去獨立經濟而專靠從事僱傭勞動過活。結果就是資本主義發展。指出“市場”這一概念和社會分工這一概念是完全分不開的。哪裡有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哪裡就有市場;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發展到什麼程度,市場就發展到什麼程度。市場量和社會勞動專業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列寧從多方面討論了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問題。
列寧不同意克拉辛關於當直接生產者轉變成商品生產者時,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會終止的觀點,認為他的這種看法抹殺了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資本主義因素的事實。列寧闡明了關於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的概念,指出了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論證了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以及由商品經濟轉變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原理。列寧指出,在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關鍵:一是直接生產者的自然經濟轉化為商品經濟;二是商品經濟轉化為資本主義經濟。第一種轉化的條件是由於出現了社會分工;第二種轉化是由於個別生產者各自單獨為市場生產商品時,由於價值規律和競爭的關係,引起資本主義分化,致使少數人上升為富農或工廠主,而多數人則遭到破產而變成僱傭工人。列寧結合俄國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和材料,闡明了俄國的資本主義形成的過程,從而把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產生的學說更加具體化了。
列寧針對民粹派所謂“人民大眾的貧窮化”使資本主義在俄國無法立足之說,指出這不僅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相反,它本身就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是資本主義存在的條件並且在加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需要“自由工人”,而貧窮化也就在於小生產者變為僱傭工人。大眾變窮而少數剝削者發財,小企業破產和衰落而較大的企業加強和發展;這兩個過程都促進了市場的擴大。民粹派竭力證明俄國資本主義是荒謬的,它只能使人民破產,而不能提供高級的生產組織的觀點,列寧將之視為“瞎說”。列寧認為,機器勞動代替手工勞動不僅不“荒謬”,相反,正表現了人類技術的整個進步作用。
列寧駁斥了民粹派關於資本主義絕不能普遍地發展起來的觀點,指出在俄國當前社會經濟中占主要地位的現象正是小生產者的分化,正是商品經濟把俄國的“村社”農民也分化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說明資本主義和大眾的貧窮化不僅不互相排斥反而相互促進,所以資本主義現實已經成為俄國經濟生活的基本背景。

作品影響

《論所謂市場問題》是列寧早期的重要著作,該文證明了俄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前景,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提供了依據,對於認清俄國當時的社會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出版信息

該文1937年載於《布爾什維克》雜誌第21期,中譯文被收入《列寧全集》第二版增訂版第1卷。

作者簡介

列寧(俄語: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