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當注意於精神教育》是夏曾佑所著作品,出自於《夏曾佑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中國當注意於精神教育
- 作者:夏曾佑
- 作品出處:夏曾佑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夏曾佑
民智未開,民德未具,則無論國政之為新為舊,必隨其政之所至,而成為各種弊端,如海灘然,塌於甲者漲於乙,終莫能去之也。此理為西哲所共信,蓋即宇宙間質力常住之例也。觀於中國之變法,而益信矣。戊戌以前,未曾實驗,吾人無見及此理者,每見外患之日亟,內政之日非,人物凋零,國財消減,二三君子所嘆息痛恨者,無過曰“國家不變法耳,一旦變法,則富強之業可立而待”。其淺者,以為天下之事,數著可了;其深者,以為變甲必變乙,變乙必變丙,如是焉止矣。及乎戊戌,更張之詔旁午於國,而其歸宿無一能實施者。旋以八月之變,一切廢去。天下論者,尚以為歷時未久,故無成效,設其無阻,必不數年而媲美於日本矣。再閱庚子之難,朝廷遂不能不重自變法。
綜計此數年來所行之新政,最大者學堂,其次練全國陸軍,亦有民間團練。其次警察,此皆關於存亡治亂之大端也。而中國之所以舉行者何如乎?學堂之交鬨,既為全國人之所憂慮;陸軍、團練之策,但有其言,未睹其事;警察之多故,殺人械鬥已非一次。且細研其失敗之原,大約官與民兩失者居多,官固非矣,而民亦未見其真能得直也。非民德、民智之不昌,何以至此!而論者又謂此由朝廷之變法,並非實有生死肉骨之決心,不過以此為媚外之一品物耳。既為媚外之品,則苟有是名焉,已足以套用矣,其實力之到不到,非所問也。然由其說而推之,則一切政治,必賴政府力行而後能成,則吾人不已先自處於奴隸而自絕於人格乎?大約目今大國之民,其舉一事也,議院發其端,而實踐以收其效者,皆民也。我國朝廷之行新政也,固可謂之精神不屬,然彼已布為令甲矣,使吾人真有百倍之精神以任之,安見其不由此而大治也?乃官長不催促,則紳民不過問,促之至再,則勉為一二,以為應酬,其心曰:此官之事而非我之事也。故朝廷之行新政,由於敷衍外人;其實外人亦並不樂此,特朝廷誤會耳。官吏之行新政,由於敷衍朝廷;百姓之行新政,由於敷衍官吏。上下之人,其志願如此,其作用如此。是無論今之所行者之區區也,即使朝廷為不世之曠典,下令全國,開議院,設國會,立憲法,重民權,吾知不過、等書多銷數千部耳,而一切境界均無變也。蓋天下無論如何良法美意,入乎無此性根者之心目中,則一切化為烏有。中國人之性根,其鎔冶於舊政也數千年,而後演成今日之局,則謀所以救之之道者,必窮思其受病之源。既得其物〈源〉,而後可言處方。不然,雜舉英、法、德、美諸國經驗之方以進之,此猶某甲病而啜某乙之藥,吾見其速死而已矣。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夏曾佑(1863—1924),字穗卿,號碎佛,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近代學者、詩人、政論家和思想家。1890年考中進士,旋授禮部主事。1894年前後,結識梁啓超、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人士,積極參與維新變法活動。1897年與嚴復、王修植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1899年,任安徽祁門知縣。1902年卸任後寓居上海,1903年至1905年,任《中外日報》主筆,並致力於編撰《最新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一書。1906年,隨出洋五大臣赴日本考察憲政,歸國後發表《刊印憲政初綱緣起》,後任學部二等諮議官。中華民國成立後,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和京師圖書館館長等職。編者簡介楊琥,1965年生,甘肅通渭人。歷史學博士,先後就讀於西北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現為北京大學校史館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選編有《憲政救國之夢:張耀曾先生文存》(2004)、《歷史記憶與歷史解釋:民國名人談五四》(2011)、《夏曾佑集》(2011)等書;參與編注《李大釗全集》(2006、2013)。另在《歷史研究》、《中國學術》、《北京大學學報》、《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