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世界帝國》是義大利人阿利蓋利·但丁創作的政治哲學著作,1985年5月1日首次出版。
《論世界帝國》主要通過闡述建立一統天下的帝國、羅馬有資格掌握帝國權力、這一權力直接來自上帝這三個基本論題來描述但丁關於建立一統天下的世界帝國的政治理想及其理論,表達他對於政教和平、政教分離和反對教皇干預國家政治的思想。
《論世界帝國》是但丁的政治理論代表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世界帝國
- 外文名稱:De Monarchia
- 作者:(意)阿利蓋利·但丁
- 首版時間:1985年5月1日
- 類別:政治哲學
- 字數:64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卷一,卷二,卷三,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但丁在《論世界帝國》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政治理想,即建立一統天下的世界帝國。全書共分三卷,分別闡述了三個基本論題:第一,為了世界的福利有必要建立一統天下的世界帝國;第二,羅馬人有資格掌握這一塵世帝國的權力;第三,這一世界帝國的權力直接來自上帝,而不是間接地受自上帝的代理人——教皇。
作品目錄
總序 |
出版說明 |
卷一 人類需要統一與和平 |
第一章 有關為人類創立一統一塵世政體的知識是極其重要的,然而對這方面的探討卻極為罕見 |
第二章 由於這個理論本身是一門致用之學,它最重要的原理就是人類文明的目的;這一目的必須是一切文明的同一目的 |
第三章 現在可以證明這一目的是實現人類發展智力的能力 |
第四章 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是實現世界和平 |
第五章 為了造就普天下的幸福,有必要建立一個一統一世界政體 |
第六章 無論何種機構都需要統一治理,因此,從整體的角度看,人類必然也需要統一治理 |
第七章 塵世政體不過是那同一帝相結合的單一的世界政體的一部分 |
第八章 人類本來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出來的,也應象上帝那樣是個統一體 |
第九章 君臨天國的是一位獨一無二的創始人——上帝;而人類只有以天國和天父為榜樣,才能處於最佳狀態 |
第十章 塵世政體如不從屬於最高法庭,則不可能健全 |
第十一章 世界政體利於使貪慾減至最小程度,使正義的威力獲得最大發揮 |
第十二章 保有服從事性,只有全心全意為實現人類的目標而奮鬥,人類才有自由。這樣的自由只有在世界政治機構的治理下,才有實現的可能 |
第十三章 世界政體最利於實現合理的統治 |
第十四章 制定了引導全人類走向和平的法律,世界政體就能最有效地領導各個地方政體 |
第十五章 統一為“存在”與“善”的根本 |
第十六章 在奧古斯都帝國時代,正當世界和平最大限度地得到實現之際,基督托胎下凡一事證實了這些原理是神聖的;同時,人類在失去那黃金時代以後的災難也同樣可以證實這一點 |
卷二 羅馬憑公理一統天下 | 卷三 塵世的君主統治權直接由上帝賜予而非來自羅馬教皇 |
第一章 人的理性和神的威力二者都表明,沒有公理,就沒有羅馬帝國 | 第一章 本卷提出的論點必然會觸怒羅馬教皇 |
第二章 上帝的意旨就是公理的根據 | 第二章 但凡不是順應自然的,都不符合神的意旨 |
第三章 羅馬民族是最高貴的民族 | 第三章 教會的權威並不取決於傳統;相反地,傳統的權威卻取決於教會的權威 |
第四章 奇蹟表明上帝關懷羅馬 | 第四章 以太陽和月亮比擬現世的兩種權力是不合適的,因為那樣一來現世的權力就好像是從教會所具有的神權中反映出來似的 |
第五章 羅馬政權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共同利益 | 第五章 利未和猶達的比擬也是不成其為理由的 |
第六章 羅馬人的統治能力表明,他們的統治權是天命所授的 | 第六章 同樣地,撒母耳和掃羅的比擬也不成其為理由 |
第七章 多種方式的神旨和神啟 | 第七章 由上帝執掌的天國和塵世的大權是不能轉授給他的代理人的 |
第八章 根據神的旨意,羅馬人在爭奪世界統治權的競賽中占了上風 | 第八章 基督把聯結和解除之權授予彼得,但在塵世的司法方面這個權並不適用 |
第九章 羅馬通過考驗贏得了世界統治權,是理所應得 | 第九章 體現世俗權力和神聖權力的“兩把刀”並不掌握在教會之手 |
第十章 通過一對一的格鬥,羅馬人贏得那“有公義的冠冕”是合乎公理的 | 第十章 即使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權贈與教會,他還是無權這樣做 |
第十一章 基督降生表明羅馬的統治權是神授的 | 第十一章 篡權並不能產生權力 |
第十二章 基督服從羅馬法令同樣表明羅馬的統治權是神授的 | 第十二章 教皇與帝王的權力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力,所以不能由一人來體現 |
第十三章 從歷史上說,羅馬帝國不僅先於教會,而且也不受教會的約束 | |
第十四章 教會不可能被授予向塵世政體授權的權力 | |
第十五章 教會的形式體現在基督的一生中 | |
第十六章 只有上帝才能統治人類,以達到其雙重目的,並為每一目的選擇統治者 |
創作背景
但丁的《論世界帝國》發表和問世的歷史背景是比較複雜的。它同14世紀初西歐封建王權逐漸加強和羅馬教廷的教權開始衰落是分不開的;與14世紀初西歐各國封建世俗王權的逐漸加強、等級君主制和議會的建立以及教皇權力的開始變化是直接相關的。但丁之所以能寫出應強化世俗帝王的政權,提出政教分離、教皇無權過多干涉各個國家政務等等觀點,不僅是根據當時義大利的國情,也同西歐特別是英、法等國的形勢密不可分。在英國,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為了籌集軍費而召開國會,此後經常召開以1295年國會為榜樣的國會,稱為“模範國會”。1297年,英國國會獲得批准徵收賦稅的權力,等級代表會議與國王相結合的統治形式在英國逐漸確立。在法國,因國王腓力四世同羅馬教皇發生衝突,法王為尋求支持,召開第一次三級會議,從1302年起經常召開級會議,過問和安排國內重大的事務,如徵稅、人事安排等。議會對王權有所制衡,但市民和騎士代表在議會中對王權的支持,也有利於削弱羅馬教廷的專橫和對各國政權的威脅。西歐封建中央集權國家逐漸形成的趨勢,與但丁提出帝制論的時代背景是直接有關的。
作品思想
卷一
但丁在卷一中鮮明地反對和抨擊了中世紀的蒙昧主義,也初步擺脫了禁慾主義的桎梏。書中多次提倡和讚頌了人的自由,以及人的智力和理性。但丁強調道:“自由是上帝對人類的最大恩賜,因為這種自由能使我們感到在塵世作為人是幸福的。”但丁提倡建立世界帝國,也主要是強調人及世俗君主的決定性作用,而不是依靠羅馬教廷和教會。
卷二
卷二中但丁反對封建分裂,反對混亂和內戰,反對城邦對立,主張國家應有法治,和平與統一的秩序和良好的環境。他本人深受義大利分裂、內亂之苦,特別是身受迫害長年流亡異鄉,他認為這都是沒有一統天下的帝國所致。但丁呼籲在義大利建立統一集權的君主制國家或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繼承古羅馬帝國的衣缽統一義大利。不論本族或異族君主、皇帝、國王,只要建立一統的帝國、中央集權化的國家,這樣人類才會有希望,才會有幸福的可能。這說明,但丁的“政治的理論觀念擺脫了道德。” 但丁的政治觀正像恩格斯分析的那樣:“在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國策,代表著正在形成的民族,而與分裂成叛亂的各附庸國的狀態對抗,在封建主義表層下形成著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傾向王權。”
卷三
但丁在卷三中著重批判了羅馬教廷和天主教會一再提倡的神權政治觀。公開提出了政教平等、政教分離,二者各自為政、互不隸屬的主張。但丁同其他人文主義思想家一樣,認為“君士坦丁的聖賜”是不可能的。他強調,世俗政權直接來自上帝,而非來自教會的贈賜。但丁有力地抨擊了教會的統治和羅馬教皇的特權地位。但丁在揭批天主教會同時代進步相違背的觀念的過程中,闡發了一些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的至理名言,提倡人們應爭取幸福。“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是從理性和經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申出國家的自然規律”和“用人的理性追求自由和正義”等,都是人文主義思想的鮮明反映。
作品評價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劉丹忱:《論世界帝國》的啟蒙作用和歷史意義應予充分重視,在西歐政治思想史中的價值和影響也應充分肯定。但是但丁號召建立以原羅馬人為主體的“統一的世界帝國”,顯然不符合當時西歐各國的國情,違背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但丁在《論世界帝國》一書中,顯然表現出了狹隘的羅馬中心主義的傾向。但丁在書中提出的“上帝意志論”和世俗帝王的“合理統治說”美化了君主、帝王的統治,亦與史實不符。
作者簡介
阿利蓋利·但丁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者,是人文主義思潮最早的代表,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的一位詩人和政治思想家。1285年但丁加入佛羅倫斯民兵組織。1301年秋,包括但丁在內的白黨成員遭到流放,在流放期間,但丁創作了《論論語》等文。1306年但丁開始創作《神曲》。1321年但丁完成《地獄篇》,在與代表團返回拉文那途中感染瘧疾並於9月14日去世。但丁一生創作了《神曲》《論世界帝國》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