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經》所錄全為樂歌

《論<詩經>所錄全為樂歌》是顧頡剛所著作品,出自於《顧頡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詩經》所錄全為樂歌
  • 作者顧頡剛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顧頡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詩經》所錄是否全為樂歌,這在宋代以前是不成問題的。墨子書中言“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公孟》)。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也曾說過:“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他的話是否確實(三百五篇是否皆孔子所歌?三百五篇是否皆可合《韶》、《武》、《雅》、《頌》之音?)是另一問題,但他以為《詩經》所錄的詩全是樂歌這一個意思是很顯明的。自宋以來,始有人懷疑內有一部分詩是徒歌。前年我在《歌謠周刊》(第三十九號)中曾說《詩經》所收的民間徒歌已經全由樂工改為樂章,魏建功先生反對這個意思,著論駁了(見《歌謠周刊》四十一期)。現在我把這個問題根本討論一下,試作一個解答。請魏先生和讀者諸君指正。
我前數年蒐集蘇州歌謠,從歌謠中得到一個原則,即是徒歌中章段迴環復沓的極少,和樂歌是不同的。徒歌中的迴環復沓,只限於練習說話的“兒歌”(如所錄的、等篇),依問作答的“對山歌”(如所錄的、等篇)。此外,惟有兩類也是迴環復沓的,一是把樂歌清唱的徒歌(如、、等篇),一是模仿樂歌而作的徒歌(攤子上的唱本很多這一類,例如依了樂歌的而作的、等;買唱本的人照著它唱了,就變成了徒歌了);但這兩類實在算不得徒歌。除了這四類,所有的成人的抒情之歌大都是直抒胸臆,話說完時歌就唱完,不用迴環復沓的形式來編制(如所錄的、、等篇)。中有兩篇東西是從樂歌變成徒歌的,我們可以藉此看出樂歌與徒歌的形式的不同。今鈔錄於下,作一比較:【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江蘇蘇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3年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推翻了歷代相傳的三皇五帝系統,推動學界對古代史料真偽的考辨,創立了著名的“古史辨學派”,是我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之一,也鑄造了古籍整理的新典範。他以民俗學材料印證古史,並對歌謠、故事、風俗進行開拓性研究,創辦民俗學會,出版民俗學會叢書、《民俗周刊》,是我國民俗學的倡導者。他又創辦禹貢學會,出版《禹貢半月刊》,為我國歷史地理學培養了整整一代人材。他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重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