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制定圜法以收回財權條陳

《請制定圜法以收回財權條陳》是湯壽潛所著作品,出自於《湯壽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請制定圜法以收回財權條陳
  • 作者:湯壽潛
  • 作品出處:湯壽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奏為決定圜法,收回財政國權,恭折具陳,仰祈聖鑒事。竊見樞臣與部臣會議銀幣事宜,久持未決。圜法不能決,則預算無所依據,清理財政亦屬空文,此外庶政莫不需財,預算不立,庶政不能舉也。□不揣固陋,研究其中原理,請借前著而籌證。各疆臣複議雖尚未衷一是,然主計枚不計兩者居多數。惟其重量主一兩與主七錢二分有異。其兌換主折合銀質與法定價值不同。據臣採訪財政專家,證以外洋各國通行圜法,研究其中原理,權其利弊,所在各國錢幣皆自行於國中,出國境即由銀行交換其主國之幣,所以一國幣制之重量,自為等級,大小相權,毋庸與別國比較輕重。蓋既經決議,製成國幣,則重量已歸消滅,只論國幣幾等,不論重量若干。其錢文原不應有“重庫平一兩”、“重庫平七錢二分”等字樣,主一兩與主七錢,所爭尚非要點。惟錢幣兌換系幣制之總要機關,出入甚巨,其攙合成分,乃國家造幣應有之權衡,即熟幣與生銀之分界,如折合實銀則與仍用生銀無異。我國舊行圜法,只有銅鑄制錢一等,專屬銅本位國度,上已增至銀位。圜法內只有銅幣,因只有銅位一等,不敷套用,於是以生銀代銀幣之用,而權其輕重分兩,以代圜法等級之用。由此惑亂,銀則論兩,銅則論枚,乃有銀價、錢價漲跌懸殊諸變相,而官場、商場,均注意於此,不但因以為刊,並且緣以為奸。及墨西銀元充斥於中國商埠,升任兩廣督臣張之洞始創辦銀元,意在便利商途,以塞漏卮,初未議及改進圜法。此後各省雖廣行銀元,而實誤以生銀為本位,錢文均鑄明兩、錢、分、厘,以致銀與銀換,銀與錢換,早晚時價不同,而生銀又有平色之差,漫無規則,此財政紊亂受病之根源也。查我國商埠,通常所執以銀元,一元合實銀七錢二五者,乃據規元之平色為準率,則不足七錢。究其所謂規元者,現時商市已無此項實銀,仍系各埠就所用之銀兩平色直接調換銀元,而以規元之平色折算。則所謂“規元”者,特為商界銀與銀交換之砝碼,所謂七錢二五者,譬如商埠銀與銀元交換之法定價值,然則銀元仍照銀質作算既成虛設,銀質又照規元作算,仍屬虛名。總之,兌換折算,無處立根而已。今既議定國幣,即應收回國幣之特權,應由國家法定價值,未宜沿用商場之法定價值,反致國幣無權。竊考各國錢幣,皆以法定價值為一定之規。惟我國未齊圜法,獨無法定價值,舉國皆誤認生銀為國幣,又誤認庫平足銀為銀之本位,抑不思庫平與制錢兌換,亦隨市價格低昂,莫辨其孰為主客,則直無本位也。據現在庫銀一兩,值制錢一千六七百文,如謂實足一兩庫銀,須值制錢二千,固可;若謂一兩庫銀,僅值制錢一千,亦無不可。國初時,庫銀一兩,只換制錢七百八百。嘉慶以來,庫銀一兩,能換制錢一千六百七百。其鑄錢之銅,本官價原定每石不過廿兩,今購洋銅,每石至四十餘兩。據鑄錢成本而論,錢價當貴於前,今乃反賤於昔。然則錢幣貴賤之較,不關於鑄本,明矣。銀銅生料,本無一定之價,以生料鑄成國幣,將以此幣權衡百貨之價值,必須此幣先有獨立之價格,不當仍計銀銅材料之價,致失國幣經久之價。國幣若無經久之價,則國幣仍屬百貨中之物,即系無國幣也。國幣仍須折合足銀,則熟幣與生銀交換,其值相等,即與無價值相等。是鑄幣與不鑄幣相等,歸根無處權衡,惟有權之於制錢,而以制錢為本位。制錢論枚數有獨立價格,生銀論兩數無國幣之性質故也。我國通用制錢,不論銅斤,而獨於銀元仍權銀兩,是誠大惑,乃立法者導之使然,非民情本如此也。請得以數言摶之曰:凡講圜法,只論數目,不論原質;凡議國幣兌換,只問法定價格,不問原料價值。能以法定幣價主一兩固屬重,中國固有之權量,即用七錢二分,仍屬為一錢者七、為一分者二,亦不至破我國自主之權量,不能法定幣價主一兩,固仍屬市面之生銀,必受外交之抑價,主七錢亦不能得外交之同價,仍無異市面之生銀也。茲事體大,非辨難不能明,非解決莫能辨。以上所陳系解決其原理,而套用即在其中。其提綱要領,無論以八兩為單位,以五錢為單位,以七錢二五為單位,以八錢單位,均可速行。決議從單位逢十數進位,以十分迭減,以次而差。單位定而進位自定,輔位更從之而定。查外國除英國純為金本位,此外如法、如德,皆金銀複本位。如俄、如美、如日,皆實銀虛金複本位。我今日國度,決為銀銅複本位無疑。自以新制單位銀元為銀幣本位,以現行銅元為銅幣本位,而退制錢為銅幣補助計,制定國幣一元單位,其下為輔幣三品:合單位十分之五、十分之二、十分之一,為五角、二角、一角。輔助小元三品,合為輔幣一等。銅元現已通行,不宜輕改,應即以銅元為銅幣單位,其下再添造半枚,合計大小銀元、銅元、制錢列為四等,以一換十,定為法價。退減大元成色,與小角一律,正幣單位一元換輔幣單位十枚,換銅元百枚,合換制錢一千文,可預定以為準率。現在市價銀元換制錢至於一千六七百,則可暫將錒元換銀元之數增為百二十枚,或百四十枚,如英先令一枚換調銅本士十二枚之比例。以官銀行擔任兌換,即以操縱市價,如平糶之比例,期於作到銀幣一元換銅幣百枚、或百二十枚為定位;並應多鑄銅元,以資官銀行挹注分布,法定價格成立,然後圜法立而幣製成,幣製成而後財政始可得而理也。謹陳管見,伏乞鈞裁。
(錄自湯壽潛個人全宗)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湯壽潛(1856—1917),一位講求“時務”、追求真理的思想家,寫下了不少影響廣泛的思想論著,在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均有過針砭時弊、規劃未來、為時人所傳頌的真知灼見;也是一位畢生追求憲政的政治改革者,不僅貢獻理論,且勇於實踐,孜孜不怠地籲請立憲、策動立憲,碰壁之後,又迅速轉身支持並參與共和立憲,以首任都督和中央政府總長的身份推行民主憲政;還是一位國家富強的積極追求者和主權的捍衛者,不僅提出鐵路強國、保護利權的主張,且身體力行,不畏艱難險阻,出任浙路公司總理,成功築成滬杭甬鐵路,並以不屈不撓的勇氣,堅持捍衛鐵路主權的抗爭,成為辛亥革命前中國政治潮流的中心人物。編者簡介汪林茂,1949年生,浙江省開化縣人,畢業於杭州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至今。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晚清史。已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有《江浙士紳與辛亥革命》、《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義與文化運動》等40餘篇。正式出版的論著有《浙江通史•晚清卷》、《晚清文化史》、《從傳統到近代:晚清浙江學術的轉型》等8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